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0年5月1日星期五

第十一节 郑新潮夫妇的清廉一生



郑新潮妻子邵清廉的军旅照

郑新潮为中国的炮兵事业和军马事业付出了一生,但他的一生也经历了痛苦的磨砺。郑新潮、邵清廉夫妇清廉一生,历史不会忘记。
1957年秋,军委总后某领导提出要取消全国所有军马场。理由是:今后现代化战争靠机械化、靠汽车,用不着军马了。郑新潮因坚决批驳这种荒谬论调,结果在1958年初以反对党的领导,被打成右派分子。这年91日被下放到天津地区团泊洼农场劳动改造。从那次离京后,他再也没有见到过马政局顾问载涛先生了。
从五七年反右至文革期间,郑新潮一直当反面教员,在团泊洼中央干部劳动改造队进行洗脑。文革中,住进牛棚、入五七干校、经历上百场次的批斗和游街,多次被五花大绑,被推上几万人批斗大会,被打得片体鳞伤,受尽凌辱。继延安整风运动时,他曾被康生整肃过,文革中郑新潮再次成为康生和“四人帮”刀下典型的“反面教员”。
郑新潮的妻子邵清廉,她的一生分两大部分:一是 战争年代,延安抗战女干部、解放军军马事业和军马场创始人之一,作出了爱国奉献;二是 和平年代,不索取,廉洁一生,体现了真善美的一生。

邵清廉的复员证

按军队规定:干部按转业、战士按复原安排到地方。北平解放后,1951年邵清廉调到北京,在军委炮兵司令部马政局工作。军事机要管理员,任排级干部。1952年,上级派她与马政局顾问载涛一同去沈阳,为新民县捐赠运送优质品种良马16匹。并参加了捐送交接仪式。沈阳军区接待了军委炮兵司令部马政局邵清廉、载涛等一行的捐赠活动。195410月马政局归属军委总后勤部,洪学智任主管副部长;1955年下半年,总后勤部裁撤了马政局。裁员中,本应将邵清廉等到延安参加革命的女干部按照干部转业,却错误地将邵清廉等按照战士复原到地方,当时发给她三个月的工资,作为生活费和料理费,就把她打发走了,半年后,此时的邵清廉未能赶上1956年授军衔的机遇。
19653-5月总后勤部改编增设军马局,再度召回许多被错误复原的女干部,她们官复原职后,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后,她们都按照军级待遇了。而邵清廉因当时通讯落后,失去联络,加上丈夫郑新潮在文革中被冲击和家境变迁,一直中断了与军队的联系,未能恢复军籍,于是她在遗忘的角落,过着煎熬困苦的生活。

邵清廉和两个女儿在北京
邵清廉是合格的女军人,也是成功的母亲。她作为一名成功的女军人,抗战初期徒步奔赴延安参加革命。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了突出的爱国贡献。她是杰出的母亲,她勇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祖国建设。在她军旅生涯和日月坎途中育五男二女,这在当时封建社会算作风尘吉利。她在抗日战争中生两子,解放战争中生两女,解放后生三子。文革中,她是在煎熬中和极度艰苦之下成功养育子女的典范。
在文革时,全家七口人被吊打非刑,长子郑云燕文革中被迫害而早逝;长女郑晓丹被绑推扔楼下摔死。全家人残喘在死亡的最底线。
郑新潮、邵清廉从北京首都迁至冀顺德府。现邢台市南大郭乡,村北,筑南郭草堂,丈夫郑新潮咏文天祥,邵清廉则吟昭君出塞。夫妻俩久久仰望天空的大雁,牵动怀念故乡的思绪。
邵清廉在南大郭过着清贫日子
文革后期丈夫郑新潮找胡耀邦申诉,平反后恢复军籍,留任地方,但仍清廉清贫。郑新潮退休后,在家庭里甘当起家庭育子教员。
由于郑新潮、邵清廉夫妇教子有方,恢复高考后,他们培养的五个孩子一起考上大学,引起社会热议,各媒体纷纷报道了:《搏击逆浪的五兄妹》“五子登科”新闻。五个子女在大学毕业后,都当上了大学的教授。除了次子郑泽延在国内大学任教授外,次女郑虹丹、三子郑燕然和幼子郑亿燕都美籍教授。形成了两代人接力的“教员之家”。三个孙子均考入北京大学,他们在硕士、博士后毕业后也成为教员,形成三代人接力的“教员世家”。
因郑新潮于1985年秋去世,邵清廉断了依靠丈夫的工资经济来源,依靠子女赡养费生存下来。

邵清廉90岁上大学的消息上了报纸
1997年至2003年秋,邵清廉客居石家庄儿子家,90岁的邵清廉报名上了石家庄市老年大学,中国老年日报报道了关于她的《九旬老太上大学》文章。

邵清廉80岁开始写书,90岁写成书

邵清廉从80岁开始写作,先后在《石家庄燕赵晚报》《中国老年生活报》《中国老年日报》发表文章,并获三等奖。此间,邵清廉画了许多画,编写了《花鸟画卷》。她还著书立说,写下了《军马女将》《军旅生涯》《梦想成真》等回忆录。
邵清廉有着优秀的道德品质,她的一生跨越各个历史时期,从抗日战争到丈夫去世,她从一而终,坚贞不渝,不论多么艰难困苦,坎坷人生,她总是说:玉虽碎,不改其白,竹虽焚,不失其节。邵清廉的这种女性品质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和当今的同龄人中是罕见的。邵清廉与众不同的是在炮火纷飞的从军岁月里凝聚了永不拆散的夫妻爱情。是跨域国共两政权的高度政治审查中凝结的夫妻爱情。并为我军军马事业做出了贡献
邵清廉正象她的名字,一生清廉,清白,清醒。她不贪图享受,不贪污腐化,廉洁奉公,廉洁从事,坚守清廉,光明磊落。文革后,当她得知可以恢复军籍的时候,她在河北师范大学传统教育会上说:国家的物资是有限的,我占了,别人就占不上了,我够吃够喝,能吃饱不饿肚子就行了,我不要国家待遇,不想多占,多拿。邵清廉致死也没有去要求恢复军籍。更没向国家申要名利。
2003年秋,邵清廉到邢台市儿子家居住,病患连连,于20048月医治无效病逝,享年91岁,立碑合葬于辽宁省新民县“东蛇山”青松翠柏之下。部分骨灰寄于冀“双凤山”殿堂之上。国旗覆盖在邵清廉的身上,党旗覆盖在丈夫郑新潮身上。邵清廉逝前无职无权、无名无利,无声无息。骨灰前没有鲜花,也没有绿草,天苍苍,野茫茫,人去也。
邵清廉遗体告别仪式
邵清廉的丈夫郑新潮是文人中的军人,也是军人中的文人。1952年郑新潮参加了由朱德组织编辑《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军战史》的编写工作,郑新潮提出了:炮兵是战争之神,炮校是炮兵之母,军马是炮兵之足的议案。郑新潮从1939年至1945年,在延安抗大(军事学院)是八路军首任炮兵教官,与此同时,他继续着手筹建延安炮兵学校的具体工作,在此期间他编写了八路军第一部《延安炮校教学方案与教材》。经郭化若等首长审改和审批后作为延安炮校教学教材。此原始手稿是郑新潮珍爱的心血,一直保存到“文化大革命”中,在批斗中作为“黑学术”被烧毁。他目睹怒火,泪洗心肠。抗战时期,郑新潮翻译日语《炮兵观测》教程、翻译《苏联炮兵演练手册》俄语版本。
郑新潮投笔从戎到辞行谢世,生前还写了大量的文章、诗词和著作。他的作品曾受到高崇民、于毅夫、载涛、郭化若、朱瑞、张学思、张寒晖、李伟、郭沫若、李英儒等文人的鉴赏和评价。郑新潮还创作了50万字的长篇小说《军马战歌》,这是他与邻居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作者研讨后写的书稿稿。1955--1965年完稿。但是,这些珍贵的作品在炮火连天的岁月和战火纷飞的行军中,以及部队迁移中与“文化大革命”频繁抄家中,已被洗劫得残存无几。
郑新潮曾于19761031日于军委炮司五棵松招待所作诗《悼念贾陶首长》:

十载残杀女后阴,告别遗体抚昨今。
伯乐知我哭方皋,爱马今悲少将军。
挥戈沈阳戳蒋旅,冲囚渭水护周心。
碧血献身忠于党,论定英雄泪洒襟。

      
贾陶少将(曾任东北军区炮兵司令部副司令员兼军区炮兵学校校长)

贾陶(1909528-19761022),早年毕业于东北讲武堂炮兵科,是东北军军官中较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先锋战士之一。在外敌入侵、民族危难的时刻,他怀着一颗爱国卫民、抗日复土的赤胆忠心,奋然冲杀在抗日斗争的第一线,为促进东北军放弃内战、逼蒋抗日,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54月,贾陶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出席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抗日战争胜利后,贾陶奉命挺进东北,于19459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炮兵旅旅长。这是我军较早的炮兵部队之一,他的炮兵技术专长得以充分地发挥。 当时,日军投降后在牡丹江畔丢弃了大量的炮兵武器,其中有很多是破损的坏炮。急需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学校的炮兵技术专家郑新潮等进行修整,贾陶及时对武器修整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致使这些武器迅速充实装备了炮兵旅的建设,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作用。  
194610月后,贾陶任东北军区炮兵司令部副司令员兼军区炮兵学校副校长、校长。 当时,炮兵在东北战场上急需拉炮的军马,朱瑞与贾陶根据东北民主联军(四野前身)炮司“四号命令”让炮校的郑新潮与邵清廉筹建我军第一个军马场--牡丹江军马场。 此后又成立了扎兰屯军马场等 ,大批的军马在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中发挥了作用,并载入解放军炮兵发展军战史。
也就是在这一主要时间段,郑新潮与贾陶建立了亲密的战友关系。
19499月贾陶兼防空学校校长。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贾陶一直率炮兵部队南征北战,给兄弟部队以强有力的支援。为东北炮兵部队的组建和全军炮兵干部的培训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贾陶于19515月担任中共中央军委炮兵司令部参谋长。翌年8月任军委高级炮兵学校校长。1955年,贾陶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同年,他到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1958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副院长。1960年,任沈阳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但文革时,郑新潮与贾陶都受到了康生一伙的迫害。
“文革”开始后,林彪、康生、江青一伙在中央二办成立吕(正操)()专案组,蓄意捏造了一个莫须有的“东北叛党集团”,划入这个集团的还有张学思、高崇民、阎宝航、刘澜波、贾陶等一大批老同志。从19677月以后,贾陶被关押“审查”,长达6年之久。19761022日,贾陶将军含冤长逝,终年67岁。19805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为“东北叛党集团”大假案彻底平反,贾陶的冤案得以昭雪。
郑新潮作诗《悼念贾陶首长》,也是对自己的人生作了次总结。郑新潮与贾陶一样,戎马一生的功绩和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将永远被载入史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