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东北民主联军工兵学校通化诞生记
中国维和工兵
第一节
回望中外古今工兵历史
我陆军战斗工兵桥梁架设显身手
人民军队第一所工兵学校,前身是工兵大队,而再往前追溯,则是从延安炮兵学校工兵科演化来的。
1945年12月,原延安炮校工兵科随炮校到达通化后,脱离炮校建制,与从山东进入东北的抗大一分校工兵队合并。根据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在东北军政大学工兵大队基础上,并从东北军政大学抽调一批干部,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工兵学校。
1946年3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工兵学校在吉林通化正式成立。这是我军第一所工兵学校,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所正规工兵专业学校也由此编成。
东北民主联军工兵学校隶属东北军政大学,校直机关设校务处、政治处、供给部,下辖两个大队。东北民主联军工兵学校位于通化沿河北路1065号,今为通化市第二中学。
要了解我军第一所工兵学校的历史,还得回望中外古今工兵历史。
追溯工兵历史,可从中国古代工兵说起。中国很早以前就有工程兵,自夏朝始,军队即有筑城设障、架桥修路等工程作业。
据《周礼》,西周军队中设有“掌固”和“司险”等官职,掌修筑城郭沟池及有关防守之事。春秋战国时期,保障军队作战行动的工程作业已有相当规模,《六韬》中记载了军队中组织工程作业的专职官员的名称、任务,军队行军时要携带的渡河、架桥、筑城、设障的器材和进行土木工作业的工具等。
公元前257年,秦在兼并韩、赵、魏等国的战争中,曾在蒲坂(今山西永济市西)附近的黄河上架设浮桥。
《辽史·兵卫志》记载:辽朝,军队在攻城作战中,由后勤兵“衣甲持兵,旋团为队”进行工程作业,并组织乡兵随军队行动,专营修路筑垒之事。宋朝时,则筑城设障、修路架桥等工程作业主要由厢兵担任。
元朝初期,开始出现担负工程保障任务的专业部队,军队中编有“匠军”,专事装填火炮弹药和架桥、修路,其总管职称为“炮水手元帅”,后又建立专管浮桥架设和漕渡的“船桥水手军”,在进攻泸州时曾在长江上游支流架设浮桥20余座。
在太平天国的军队中,也曾编有土营和水营,土营由道州、郴州等地的矿工组成,专门负责“私挖地道,暗置地雷,以轰城墙”;水营担负水上运输、作战和架设浮桥的任务。
到了清朝晚期,湘军和淮军中营配“长夫”,每营定额180人,负责运输并担负筑垒、浚壕、修路等工程作业任务。新军编有工兵营(队),包括筑城、电雷、架桥、绘图、修械、电报等分队,工兵遂成为一个兵种。各地武备学堂,开设工兵专业训练课程。
中华民国时期,建立独立工兵团和军(师)属工兵分队,开办工兵学校;有的工兵部队曾赴缅甸北部参加盟军对日作战,修筑连接中、缅、印三国的中印公路,即史迪威公路,中国昆明--印度利多。
我们不妨再看看各国工兵的发展情况。
法国于1690年、俄国于1712年、英国于1772年、美国于1776年相继组建了工程兵部队,主要负责架桥修路。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技术装备(如通信装备、航空装备、汽艇和化学武器)使用部门和人员,开始都是在工程兵的编成内,工程兵成为军队各项工程和技术保障的综合群体。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工程兵得到很大发展。工程兵除有执行工程保障任务的专业部队外,还包括通信勤务、防御照明、水雷布设、军事航空、化学、装甲坦克 、铁路工程 、运输调度等部队和部门。战争初期,许多国家的工程兵已占陆军总人数的5%~7%,至战争结束时,个别国家达到10%~12%,如美国的工程兵人数由2500人增加到30万人,占陆军总人数的12%。战争末期和战后,许多国家的通信、铁道、装甲坦克、化学、航空等部队逐渐脱离工程兵,发展成为独立的兵种。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许多国家工程兵加强了建筑部队,用以构筑边防工程和其他军事设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工程兵普遍得到进一步发展,美国陆军的工程兵人数最多时达70万以上,占陆军总人数的8%。苏联从1941年10月至1942年初,组建了10个工兵集团军(每个工兵集团军辖2~4个工兵旅,每个工兵旅辖6~8个工兵营)。苏军特别重视舟桥部队和地雷工兵的发展。战争期间,苏军工程兵共设置7000多万枚防坦克地雷,炸毁德军坦克和战斗车辆1万多辆,对抗击德军的进攻,歼灭其有生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苏军对德军实施反攻阶段,工程兵的工兵部队和舟桥部队有效地保障了苏军各集团军强渡宽大江河,在各种复杂地形上广泛机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工程兵的发展,战后各国工程兵普遍组建新的专业部队,提高了保障军队作战行动的能力和协同其他兵种共同歼敌的能力。
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建立了延安炮兵学校工兵科,这也是东北民主联军工兵学校的源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