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主联军工兵学校遗址(今通化二中)
延着中国工兵军种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看到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工兵军种发展迅速。1946年3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工兵学校在通化成立。这是一所英雄的学校,也留下了中国工兵军种发展的亮点。东北民主联军工兵学校,前身是东北军政大学的工兵大队,而再往前追溯,则是从延安炮兵学校工兵科演化来的。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随即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全面进攻。八路军冀热辽军区遵照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和朱德总司令的命令,派出一部兵力就近进入东北, 会同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配合苏军作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在美国的援助下,向东北大举运兵,企图消灭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独占东北。为打破国民党的企图,中共中央依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决定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一批部队和干部挺进东北,会同东北原有部队执行发展东北的战略任务。先后调进东北的部队有:八路军山东军区直属队一部,第1、第2、第3、第6、第7师,第5师一部,鲁中、滨海、胶东、渤海等军区主力部队各一部,共6万余人;新四军第三师(辖第7、第8、第10旅,独立旅)3万余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359旅、警备第1旅、教导第2旅各一部以及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延安炮兵学校等万余人;晋绥、冀中、冀鲁豫各1个团。以上连同先期进入的冀热辽部队一部共11万余人。同时,延安及各解放区的党政军干部约2万人,也陆续进入东北。
1945年10月31日,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任第一副总司令,李运昌任第二副总司令,肖劲光任第三副总司令兼参谋长,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11月2日,任命周保中为第三副总司令,肖劲光改任第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陈正人任政治部主任。各部队到达东北后,一面阻击国民党军的进攻,一面着手发动群众,清剿土匪,组织和发展武装。到年底陆续成立了锦热、辽宁、辽东、辽西、辽北、吉林、松江、三江、嫩江、北安10个军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兵力发展到27万人。
1945年11月16日,国民党军攻占山海关,打开通往东北的陆上通道。同年12月至1946年1月,陆续增兵加紧进攻东北。这时,隐藏在东北人民自治军新发展部队中的坏分子和收编的土匪武装纷纷叛变,各部队员额普遍减少。
1946年1月4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周保中、肖劲光任副总司令,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肖劲光兼任第一参谋长,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陈正人任政治部主任。
1946年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根据党中央指示,东北局先后组织部队撤离沈阳、长春等大城市,派出大批干部深入到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和生产运动,建立地方武装和人民政权,很快在东满、北满、西满的广大地区建立起革命根据地 。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东北民主联军以师(旅)为单位开始有重点地分散到东北各地,发动群众,清剿残余伪军和土匪,建立根据地。到1946年3月,全区歼灭土匪7万余人。
在这期间,根据新的调整,在民主联军总部管辖下,建立了东满、南满、西满、北满四大军区。林彪将战斗力最强的两个老部队——山东1师(梁兴初部)和新四军3师7旅(彭明治部)划归总部直属,其他各部队根据所在地区分别置于军区领导之下。北满军区由高岗担任司令员,陈云任政委,辖山东7师(杨国夫部)、陕甘宁359旅(刘转连部)及松江、合江、北安、牡丹江、嫩江5个军区;南满军区司令员程世才,政委肖华,辖有第三纵队(吴克华部)、第四纵队(胡奇才部)及辽宁、安东、辽南3个军区;东满军区司令员是周保中,政委林枫,辖山东2师(陈光部)、第七纵队(万毅部)及通化、吉东、辽北3个军区;西满军区司令员为吕正操(后为黄克诚)、政委李富春,辖新四军3师(黄克诚部)及嫩南、辽西两个军区。
当时通化归属东满(吉辽)军区管辖。周保中任东满(吉辽)军区司令员,林枫任政治委员,辖通化、吉东、辽北军区(通化军区辖由原辽东军区通化支队改编的杨靖宇支队、由朝鲜义勇军南满第1支队改编的李洪光支队;吉东军区辖2个警备旅;辽北军区辖2个军分区)和永吉、吉北军分区,并指挥由东北挺进纵队改编的第7纵队,辖第19、第20旅,由山东解放军第2 师改编的第22、第23旅,由原吉林军区部队组建的第24旅。
东北民主联军臂章
1945年12月,原延安炮校工兵科随炮校到达通化后,脱离炮校建制,与山东抗大工兵大队合并。
1946年3月1日,根据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在东北军政大学工兵大队基础上,连同从山东进入东北的抗大一分校工兵队一起,并从东北军政大学抽调一批干部,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工兵学校。东北民主联军工兵学校设立于吉林通化。东北民主联军工兵学校遗址,位于沿河北路1065号,今为通化市第二中学。
新成立的东北工兵学校,仍隶属东北军政大学,由李荫南任校长,余益元任政委。
李荫南原名连玉岗(1896~1973),字幼陵。清苑人。李荫南1921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骑兵科,毕业后在川军刘文辉部任基层军官及师部军法处处长。1926年在国民革命军程潜部任上校团长,参加了攻打南昌、九江、南京等战役战斗。192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的筹备工作并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在中共中央北方局负责华北地区的“兵运”、“兵暴”等工作。后经党组织指派,入西北军高树勋部任保安处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荫南任第二十九军第一七九师上校参谋处长。曾奉周恩来指示护送何基沣私访延安。后因身份暴露返回延安,历任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军事教官、军委第四局第一科科长、编译局编译处处长、第十八集团军少将参议等。1944年任延安炮兵学校教育长。抗战胜利后,1946年任东北民主抗日联军工兵学校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因病离职休养。1973年病故。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向其家属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荫南任第二十九军第一七九师上校参谋处长。曾奉周恩来指示护送何基沣私访延安。后因身份暴露返回延安,历任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军事教官、军委第四局第一科科长、编译局编译处处长、第十八集团军少将参议等。1944年任延安炮兵学校教育长。抗战胜利后,1946年任东北民主抗日联军工兵学校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因病离职休养。1973年病故。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向其家属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
东北民主抗日联军工兵学校政委余益元
时任东北民主抗日联军工兵学校政委是余益元,余益元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余益元14岁时到江西萍乡安源当煤矿工人。1922年参加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9月参加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1930年,参加革命工作,在安源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时期,余益元历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警卫连班长、排长,中央警卫营模范连指导员,红军第九军团第九团总支书记,红军第三十二军第九十六师政治部主任等职。随部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被派到冀西开辟工作,任冀西游击队参谋长。1938年,调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随营学校政治主任。1940年,回延安军政学校和中央党校学习。1943年,任抗日军政大学总校第一大队政治主任。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学习刻苦,工作努力,锻炼成为优秀的政治工作干部。1945年,当选为党的“七大”代表,出席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
抗日战争胜利后,余益元被派往东北工作,任东北民主联军工兵学校政委。
1946年4月,根据战势需要,工兵学校从通化迁到临江。
1946年6月,余益元随工兵学校北迁,当行至抚松县海青岭北坡公路二盘弯子时,汽车颠覆,不幸坠车牺牲。
1946年7月工兵学校继续北迁,拟至吉林省长春市建校。时值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长春,学校遂途中决定建校地址选在黑龙江省北安。7月中旬,位于北安原日军一处营房驻地的工兵学校举行了第一期开学典礼,此时学员队已扩编为四个大队,全校充实至500余人。
学校的校长此时已更为唐明哲,政委李雪炎,副校长李荫南,副政委汪如斋,政治部主任王燕时,教育科长赵志坚。
唐哲明(1908—1978)原名唐明。安徽省桐城县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在西安、上海、北平、天津等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6年1月31日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少将。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冀南特委军委书记、河北民军参谋长、八路军东进纵队副司令员兼第四支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延安炮兵学校工兵科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区工兵学校校长、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部工兵指挥所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中军区工兵司令员兼工兵学校校长、军委工兵司令部参谋长、南京工兵学校校长、工程兵科学技术研究会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科学技术部部长、工程兵副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3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开国少将唐哲明(工兵学校校长)
唐明哲于1946年6月至1947年12月任东北工兵学校校长。在东北工兵学校在开学典礼上,唐明哲校长说:“我们建立这所学校,专门培训工兵骨干,为部队发展工兵培训人才。学校刚成立,各方面条件很差,我们要发扬延安抗大艰苦办校的精神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作风。全体人员要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办好学校。学员同志们应该安下心来,刻苦学习,掌握好工兵知识,为我军发展30万工兵做贡献。”
少将李雪炎(工兵学校政委)
李雪炎是河北定兴县人。1937年参加河北游击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河北游击军第十路连长,冀中军区游击第三支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组织科科长,独立支队第二十五团政治处主任,冀鲁边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三军分区副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渤海军区第七师二十团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第七师十九旅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兵站司令部政治委员,教导团政治委员,东北军区工兵学校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空军工程部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后勤部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后勤部副参谋长、后勤部副部长兼后勤部参谋长,空军学院院务部部长,空军后勤部副部长、后勤部顾问。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李雪炎因病于1999年8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工兵学校在唐明哲任校长、李雪炎任政委期间,工兵学校开设的科目主要有:架桥、筑城、爆破。架桥课主要内容为架浮桥、柱桥、门桥;筑城课内容为挖隐蔽部、交通壕、步兵和炮兵掩体;爆破课按各种工事分为炸桥、炸碉堡等。另外,还设置了埋雷和排雷等作业。
由于当时条件限制,学校物资、教材缺乏,供给困难,生活艰苦。但学校多方考虑,有效解决了问题。如教材采取边编写编讲授的办法,教员则从起义和俘虏的国民党军官中挑选,所需器材采取了土法制作,以实用为主。
工兵学校从成立到1948年底,共训练四期学员1507人(后更名东北军区工兵学校,继续开办了第五期、第六期)。其中第一期为爆破训练班,学员共90余人,系从部队抽调和从地方招收,于1947年2月中旬结业。其后工兵学校又迁齐齐哈尔、吉林,建国前夕南迁长沙,先后易名中南军区工兵学校、高级工兵学校、工程兵学院。
这座诞生于炮火硝烟中的学校,曾参与东北战场和其他战场多次重大战役,创造了人民军队若干第一,为学校在人民军事史上留下了浓重的笔墨。如第一次在大江大河成功搭设浮桥、第一次漕渡坦克……
——1946年3、4月间,国民党调集30万大军抢占东北。刚刚编成的东北工兵学校(未正式成立)的学员们组成爆破队,先后破坏中长铁路140公里、桥梁43座,爆破了松花江大桥、吉林大桥及长春电厂、飞机场等重要军事设施,有效遏制了国民党军队的战略进攻。
——1946年底,学校奉命担负修筑兴隆、兰西一线防御工事和执行爆破哈尔滨大桥的任务。他们配合攻打陶赖昭大桥,组织爆破队,将该桥炸毁,受到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表彰。这期间,学校还为保障部队战时需要,举办多期爆破短训班,为部队集训爆破手900余名。
——1947年初,工兵学校一大队在松花江扶余县三个渡场用门板搭浮桥,奋战两昼夜,运渡东北野战军一纵队3余多人及骡马、火炮、车辆等大批军用物资,保证了大部队南下长春和四平。这是人民队第一次在大江大河上成功搭设浮桥。
——1948年8、9月,辽沈战役中攻打锦州,工兵部队在通辽郑家屯辽河渡口架设三座桥梁,抢修公路50多公里,采取“夜间架、白天撤”的办法,保证我十几万大军隐蔽南下锦州作战。
——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后,工兵学校三个大队组成四野工程兵一团。一路南下,参加了平津、渡江、宜沙等重大战役战斗,立下了卓越功勋。
从1946年至今,这所英雄的工兵学校已经走过了七十多个年头。据2006年解放军工程兵指挥学院校庆60周年时的统计,这所学校共培养专门军事指挥人才6.2万人,从学校走出了40多位将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