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0年5月19日星期二

第二节 起步于民国时期的工兵学校



           
民国时期的陆军工兵学校业证章

工兵全称工程兵。是指担负军事工程保障任务的兵种。工程兵具有快速遂行多种工程作业和遂行一定战斗任务的能力,是军队实施工程保障的技术骨干力量。
诞生于革命风云激荡年代的黄埔军校,浓缩着20世纪的中国革命史。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分裂,中国社会的变迁与振荡,都与黄埔军校的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2631日,广州国民政府决定改组黄埔军校并且合并广州一带其他军事学校,正式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由蒋介石担任校长,李济深任副校长,邓演达任教育长,邵力子任政治部主任。此后军校分入伍生班、军官预备班、军官班,校址仍然设在黄埔岛。
192613月,黄埔军校第5期学生陆续入学,初为入伍生,11月经升学考试后转正式学生。学习科目分步、炮、工、政治、经理五科,有3300余人,组成入伍生一团二团。陶铸、许光达、赵尚志、张宗逊、宋时轮、杨至诚、谭希林、廖运周、王良、徐彦刚、郭汝瑰、陈克非等就是这一期的学生。
192665日,国民政府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率军北伐,黄埔军校123期毕业生编入北伐军各个部队。迫于当时北伐形势需要,1926年底黄埔军校第4期政治大队、第5期炮、工、政治三科学员奉命随北伐军北上,炮科和工科的学生组成炮兵团,工兵营和迫击炮营等随军参加战斗,政治科学生也沿途投入政治宣传和战斗。
10月北伐军攻克武汉,不久为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国民政府也由广州迁移到武汉,以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中央决定将原武汉分校扩大改组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从黄埔迁来的第5期炮兵科、政治科、工兵科学生便留在武昌继续授课,并与当地新收的男女学生合并为武汉分校,最终于19275月和7月在千里之外的武昌毕业,他们的毕业典礼由中共领导人恽代英主持。
不过,在黄埔军校的历史上,也同样出了不少共产党一方的名将,比如林彪、徐向前、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左权、蒋先云、黄公略等等。而且,其中有一期,几乎就是为共产党专门举办的,那些知名的名将,几乎都是共产党一方的。这非常独特的一期,就是第五期。
第五期学生于192611月正式入校,分成了两个分校,一个在南京,一个在武汉。请注意,在1927年毕业季时,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宣告了国共两党正式分裂,同时,武汉政府与南京政府也正式决裂。也许正是这件事,导致了蒋介石对这期学生的歧视,在国民党军中,这期学生普遍成就不高,受不到重用。不过,在我党方面,这期学生中却人才济济,比如后来的大将许光达。
许光达的一生高风亮节,1955年授衔时,身为新中国首任装甲兵司令的许光达被授予大将军衔,但他却三次请求降衔,连毛主席都感慨地说:“500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500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并对朱老总等人说:“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革命的明镜。”最后,降衔的要求没有得到毛主席的同意,但许光达又继续上书,请求降级别。这次毛主席同意了,在十位开国大将中,许光达也成为唯一一位没有享受大将级别待遇的人。
接下来,还有三位上将:张宗逊、宋时轮、杨至成,和一位中将:谭希林。
除了名将,第五期还出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陶铸。陶铸从黄埔毕业后就从事了政治工作,年仅21岁就担任中共福建省委秘书长,抗战时期,又担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宣传部长等职。建国后,担任过广东省委书记、中南局第一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宣传部长等职。
另外,这一期还有两位我党非常成功的间谍:郭汝瑰、廖运周。
郭汝瑰,绝对是我党插在国民党心脏的一把利器,在解放战争时期,最高做到了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长,蒋介石几乎所有的作战计划,都被他源源不断地送到了毛主席的书桌上,这还让蒋介石怎么赢?
廖运周,同样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间谍,在解放战争时期任国民党军110师师长,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就有他不可替代的功劳。1955年,廖运周被授予少将军衔。
但我们也不能忘记黄埔军校第五期同学中的湖南省石门人文绍珍。文绍珍又名丁丹慈,19071931年。他是黄埔军校第五期政治科毕业生。1925年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次年加入共产党,并随学生军参加北伐,历任国民革命军排长、副连长;1929年任中共南京市委军事委员,后奉派入国军中央砲兵学校,任砲校中共支部书记。1930年,他在北平从事中共地下工作,同年秋天被捕入狱,次年8月在雨花台被杀
陆军工兵学校是由蒋介石创办的学校,自抗战期间起,学校历迁江西清江、湖南零陵,后又迁至重庆,胜利后迁往安徽蚌埠,三十六年奉令成立初级班。
国民革命时期(1930~1937),蒋介石因鉴于国民革命军在历次战役中,工事构筑、阵地、阻绝与破坏等影响工作甚巨,及工兵于国军中之价质,于是令林伯森将军于民国十九年秋,着手筹办陆军工兵学校,以培养陆军工兵干部。民国二十一年八月十六日,陆军工兵学校成立于南京光华门外,并由林伯森将军担任该校首任校长,而民国二十四至三十六年,则由先总统蒋介石亲自担任该校校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为适应抗战的需要,该校举办军官召集教育,成立军士大队,抽调优秀上等军士,施以严格训练,另外,受陆军军官学校委托,代训军官学校所属干训班、特别班、特科教育班等。抗战八年该校共毕业7726人。校长仍由蒋介石兼任,教育长仍为林伯森
193711月淞沪失陷,南京危机,工兵学校奉令由南京迁到湖南株洲,19381月又迁至重庆,6月第四期学生27人毕业,7月奉准补招第五期学生17人,8月招收军械技术班第三期学生49人。
19392月奉准招收特别训练班1个班50人,5月因日机对重庆轰炸猖狂,奉准迁至重庆郊外疏散上课,7月奉准招收大学部第六期造兵学系、应用化学系两系学生共100人。同月又奉兵工署训令,由署招收大学毕业生50人为练习员,在该校设补习班,补充兵工教育,期限1年。同月军械技术班第二期学生54人毕业。又奉令将军械人员训练班附设该校,召集第七期管理班学员100人。10月奉令设立初级军械技术班1个班,将前雷电大队艺徒85人施以训练,期限2年。
193912月陆军工兵学校改名为军政部兵工学校。
19401月军械人员训练班第七期管理班学员72人毕业,5月特别训练班学生21人毕业,6月奉令召集军械人员训练班第八期管理班学员100人,同月在南京招考的第五期学生15人毕业,在重庆补招的第五期学生17人,送泸州学兵队补受军训,8月奉命招考大学部第七期造兵学系及应用化学系学生共71人。
19411月练习技术员补习班29人毕业,7月第五期后补学员15人毕业,9月招考大学部第八期造兵、应化两系学生共45人,军械技术班第五期43人于是月毕业。
19423月初级军械技术班34人毕业,9月招收大学部第九期造兵、应化两系学生72人。
19439月招收大学部第十期造兵、应化两系学生共53人。
19449月大学部第六期学生50人毕业,同月招收大学部第十一期造兵、应化两系学生共52人。
19459月招收大学部第十二期造兵、应化两系学生23人。10月大学部第七期学生43人毕业。
其后又因勘乱,陆军工兵学校历迁南京、零陵以迄贵州遵义
解放战争后(1945至今),陆军工兵学校于194910月奉令迁台,祁驻凤山、楠梓。
1961年元月陆军工兵学校先在万华,以龙山国校为班址,成立工兵训练班,1962年元月奉令于内湖复校,按新制设立军官高、初级班及士官班次,复于1982年改制设立正规班、分科班及高级专长班次,199212月迁至高雄燕巢。
陆军工兵学校组织规程如下:

1 条
本规程依军事教育条例第十九条第一项规定订定之。
2 条
陆军工兵学校 (以下简称该校) 隶属国防部,得委任陆军总司令部办理。
3 条
该校以培养国军军官、士官工兵及技术勤务之专业为宗旨。
4 条
该校依学校特性及发展方向,办理进修教育。
5 条
该校设下列各处、中心、室,分别掌理下列事项,并得分科或组办事:
一、教务处:掌理招生、注册、课务、教材、学籍及其他教务等事项。
二、学员生事务处:掌理心理辅导、生活辅导、卫生保健、课外活动指导、爱国教育、辅导服务、军纪监察、军事安全等事项。
三、总务处:掌理文书、人事、后勤、工程营建及其他总务事项。
四、资讯图书中心:掌理教学研究资料之搜集及资讯服务之提供等事项。
五、电子计算机中心:掌理资讯系统之发展及人员训练事项。
六、主计室:掌理岁计、会计及统计事项。
七、作战研究发展室:掌理陆军工兵编装、准则、军品研究发展、学术刊物之发行及其他作战研究发展事项。
该校因教学及研究之需要,得报请国防部核定,调整或设其他必要单位。
6 条
该校设总教官室、部队训练指挥部、学员生总队部、野战保修厂、本部连。
7 条
该校置校长一人,少将,综理校务;教育长、政战主任各一人,均为上校,襄助校长处理校务。
8 条
该校置总教官、指挥官、总队长、处长、组长、主任、副指挥官、主任教官、科长、厂长、大队长、队长、参谋、教官、辅导长、中队长、连长、副连长、军医官、排长、区队长。
9 条
本规程所列各职称之官等、员额,另以编制表定之。
10 条
该校因业务需要,得进用国军聘雇人员。
11 条
本规程自发布日施行。

林柏森(1897-1960)广东梅州蕉岭县蓝坊镇峰口村人。林柏森被称为“民国工兵之父”。他曾于19328月任中央陆军工兵学校校长,后退任中央陆军工兵学校教育长,实际仍主持该校校务。
     
林柏森(民国工兵之父)

林柏森在蕉岭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平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毕业后到边防军第3师工兵营入伍,即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9期工兵科。1923年毕业后,回广东在邓仲元的第1师工作,不久调入孙中山大本营军政部讲武学校任区队长,升任第1师少校参谋。1925年随第一师参加东征,在东征战役中,他判断敌情,拟定作战计划,对打败陈炯明叛军起了决定性作用。广东战局平定后升任第1军少将参谋处长,曾参加北伐中著名的龙潭、蚌埠及徐州等战役。
1928年,林柏森被保送入日本陆军炮工学校高等科,1930年毕业回国,受命筹办中央陆军工兵学校,1932年该校正式成立,被任命为校长。1935年蒋介石兼任国民党中央各军事院校校长后,林柏森改任教育长,实际主持工兵学校的一切工作。
林柏森曾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工兵主任。19354月授少将军衔,193620月晋升中将。19382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事训练部工兵监。
林柏森继续主持培养陆军工兵技术人员,在工兵学校长达14年。先后开办各类训练、研究、特别班数十班期,先后毕业学员、干部计22万人。先后主持建立6个工兵独立团和35个工兵独立营,他们所构筑的工事,既接受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又经得起炮火的考验。当年抗日战场上的中国工兵,所构筑的工事大都经得起严峻的考验。林柏森本人,当年被誉称为“工兵之父”。
抗战期间,林柏森多次参加工兵作战。在1939年的“昆仑关之役”,林柏森亲临战场指挥,昆仑关的防御工事,固若金汤,日军一筹莫展,其学生还协助主力部队冲锋陷阵,日军22师第5旅团中村正雄旅团长,就是被张其中师及林柏森手下的工兵们打败窜逃的。
林柏森于1946年任陆军总部中将参谋长兼后勤总司令部部工兵署署长。同年以军队代表出席“制宪国大"1949年任民国的陆军参谋长及副总司令、总统府战略顾问。1960118日在台北病逝。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