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6年7月15日星期五

第二批从延安去东北创办老航校的开拓者(中国空军史话)



在这浩浩荡荡挺进东北的大潮中,继延安军委航空组第一批赴东北老航校开拓的王弼、刘风、蔡云翔、田杰、陈明秋、顾青等到达沈阳后,又一批自愿报名去东北的东北局干部团也由延安出发去了东北。
1945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就已经下了决心,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并在那里筹建航校,为建立空军准备力量。
    此时在延安,中央军委成立了航空小组。多年来我党在艰苦的战争岁月中储备的航空人才,都聚集在了航空小组中。大革命时期被派往苏联学习航空技术的常乾坤和王弼是航空小组的主要负责人,他们曾在延安安塞筹建过航校,只因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专家不能到位,飞机和航材也不能到位,才未能实现。曾去苏联学习航空技术的还有刘风和王连。
那时的延安还聚集了一批有理想有志向的热血知识青年,吴恺、徐昌裕、熊焰、顾光旭、欧阳翼、杨劲夫、张仲铭、郦少安等,都曾在国民党航校学习航空,他们是在抗战时期投奔到延安的,也都是航空小组的成员。其中熊焰、张开帙等也曾参加过延安安塞航校的筹建工作,他俩都在“抗日军政大学”机械工程班担任过航空专业的教员。魏坚、张开帙在抗战初期由我党派往国民党航空学校学习航空技术。
魏坚过去在湖北省委搞地下工作,又曾受党派遣到国民党航校学飞行。他原是要作为王若飞的秘书跟着去重庆的,但事到临头被换了下来,没想到王若飞和叶挺飞回延安时撞到黑茶山上殉难,正如他自己说的,为建航校他拣了一条命。
魏坚系河北省束鹿县人,1932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366月入党,194510月入伍。历任书记、队长、干事、科长、副教育长、空军军事科学研究部部长、空军司令部科研部部长等职。正军职离休干部、原空军工程学院顾问魏坚同志,因病于20058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还有在抗大机械工程班学习过航空技术的许景煌、胡华钦、刘玉堤、龙定燎、马杰三、孟力、李汉、林征、吴元任、谢挺扬等同志。这些同志正愁英雄无用武之地,听说要办航校,个个欣喜若狂,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整装待发。还有一些女同志:陈然、高鹰、王麦林、李淑芳、曹斌等。
常乾坤时任第十八集团军高级参谋,主要工作是外事联络。第一批的王弼等人走后,常乾坤已是箭在弦上。
当时常乾坤仍留在延安,正在抓紧落实赴东北筹建航校的人员名单。自9月开始,中共中央组织部从延安航空组、抗大机械工程班、中央自然科学院、俄文学校等单位,选调30多名航空技术干部,准备分批从延安快速启程开赴东北创办航校。
选调人员名单包括:
王弼、常乾坤、刘风、王琏、吴恺、徐昌裕、熊焰、魏坚、张开帙、顾光旭、许景煌、胡华钦、欧阳翼、谢挺扬、郦少安、张成中、杨劲夫、张仲铭、刘玉堤、吴元任、马杰三、孟力、李汉、林征、龙定燎、陈然、邵来、高鹰、王麦林、李淑芳、李成福、沙来、陆夫、张华、于飞等。
在常乾坤的精心组织安排下, 1945102日,中共中央第二批筹建航校人员20余人从延安开赴东北。队长魏坚,副队长林征。
第二批筹建航校人员名单:魏坚、林征、王琏、张成中、沙莱、吴恺、李淑芳、熊焰、陈然、顾光旭、欧阳翼、许景煌、谢挺扬、马杰三、龙定燎、王麦林、张开轶、曹斌、高鹰、李成福、陆夫等人。
许景煌是第二批赴东北参加筹建老航校的延安干部。
许景煌回忆说:日本鬼子投降那一年的初冬,一个大雨倾盆的中午,领导上告诉我:“延安中央组织部调你到东北航空队,去东北参加建设人民空军”。领导还给了我一顶防雨草帽,要我当天就走。我带上了草帽,背上了背包,冒着雨向着革命圣地——延安进发。一路上,脑海里总是浮现着:怎样接受日敌的飞机?怎样掌握飞机技术?怎样参加人民空军的建设?将来有了自己的空军,打仗就不再吃亏…
我们一行二十多人在延安集合后,便离开了留恋难舍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陕甘宁边区。我们渡过了天险黄河,不管山高嶺峻,路途遥远,也不管敌人封锁和匪特阻扰,前进的目标仍然在祖国的大地上向前伸展。记得到了东北已是大雪纷飞,千里冰封的时候。
马杰三河北省曲周县人,19403月参军,曾任曲周县大队通讯员、文书。1941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学习,后在一大队航空工程队工作,1945年在延安机场任参谋,期间参与组织毛主席赴重庆谈判的专机安全保障工作。马杰三也随队参加了第二批赴东北参加老航校创建工作。
    参加组建东北航校的延安航空小组分两批从延安出发,一路上跋山涉水,露宿山野,穿越敌人的封锁线,对付土匪的骚扰。那时陈然、王麦林、曹斌等几位女同志怀有身孕,行动很不方便,遇到危险,就由两个男同志架着一个女同志,快速通过。
陈然回忆:“当时怀孕多月,行军时步履艰难,穿越封锁线时张开帙和魏坚两个男同志一路架着我小跑。有时一天要跑180里路。记得一次过河,老乡们扛着门板,跳进冰冷的河水,搭成了人桥,让我们通过。当时我们从心底感激这些纯朴的乡亲”。
在途经张家口时,正赶上国、共、美三人小组会谈,周恩来乘坐的飞机需要维护,于是将徐昌裕、熊焰留在了张家口航空站,担任周恩来座机的维护工作。他们二人在完成专机维护任务后,又继续北上。
当第二批赴东北他办航校的人员出发后,常乾坤那绷紧的弦就愈加紧得发颤,多年的理想在他身上奔突翻滚,搅得他茶饭不思。
延安宝塔山下的一座窑洞里。
常乾坤坐在窑洞门口的板凳上,正在擦拭着他的那支十分心爱的勃郎宁手枪。
日寇投降以后,党中央已经派了大批干部开赴东北,建立东北根据地,延安航空小组等了这么长时间了,他心里很急。前一阵,中央领导同志一直讲,要在东北建立我们自己的航校,建立我们的航空基地。
常乾坤已经尽力安排了先后二批干部从延安出发去东北参加老航校的筹建工作,但他不知道自己何时能成行,也能奔赴东北,亲自参加老航校的筹建工作。常乾坤每天都在焦急地等着党中央的决定。
一天清晨,常乾坤刚刚起床,只见一个士兵跑进窑洞,对他说:“常组长,叶剑英参谋长请你立即到他那里去。”
“好,我马上就到!”常乾坤赶紧打上绑腿,戴好军帽,向总部跑去。
在总部的大门口,叶剑英参谋长常乾坤说:“枣园来电话了,要你马上去一趟。”
“参谋长,什么事叫我去?”常乾坤有点紧张。
叶剑英故意沉下脸来:“我想,是那件事嘛。”
常乾坤更着急了:“什么事啊?”
“就是你们去东北的事啊!”叶剑英笑着说。
“太好了,我们就盼着这一天呢!”常乾坤高兴地跳了起来。
叶剑英说:“不要着急,先吃早饭,吃过饭后到任弼时同志那里,弼时同志要和你谈话。”
“我不吃饭了,这就去!”常乾坤一边说,一边同叶剑英道别,转身一溜烟向枣园的大路上跑去。
枣园,任弼时的窑洞前。
一位参谋把常乾坤带到窑洞里,任弼时同志迎了过来,亲切地同他握手,问道:“这么早来,吃过早饭了吗?”
常乾坤笑了,说:“心里挺急,还没吃早饭我就跑来了。”
“那好,小张,”任弼时对参谋说:“叫炊事班老王送两个人的早饭来。”
“好。”小张答应着走出去。
任弼时指着椅子说:“坐下说话。”
常乾坤在椅上坐下,看着任弼时。
任弼时从桌上拿起一份文件,对常乾坤说:“你们的愿望快要实现了。中央决定要你们马上到东北去,设法创办一所我们自己的航空学校,培养一批技术骨干,为我们的空军打下基础。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你看怎么样?”
常乾坤十分激动,接过文件看了看,说:“弼时同志,这是我们早就盼望的,我们坚决完成党交给的这个光荣任务!”炊事员老王把饭端了进来。
任弼时招呼常乾坤坐下吃饭,边吃边说:“不光是光荣,更重要的是艰巨。”他接着说:“我很了解你们的心情,长翅膀的人是坐不住的,你们需要的是辽阔的天空!是吗?”
常乾坤听了,笑了起来。
任弼时也笑了,看起来很兴奋,扬起笑眉,语气却格外严肃,“赤手空拳办航校,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遇到问题要随时请示东北局和民主联军总部。”
吃中午饭的时候,刘少奇来了。
常乾坤向刘少奇敬过礼后,请示还有什么指示。
刘少奇拍了拍常乾坤的肩膀,说:“你们这次到东北去办航校是件大事,是党中央、毛主席批准的,是党和中国人民创建航空事业的一个开端,一定要有坚强的信心和决心,要有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不但要把航校办起来,而且要把它办好!”  
常乾坤认真地听着刘少奇的叮嘱,心中涌起一阵阵暖流。
刘少奇又说:“从延安到东北的路程很长,一路上,要注意安全,要关心同志们的身体。”常乾坤眼睛湿了:“请党中央和毛主席放心,我们一定完成任务!”  
任弼时曾对常乾坤说:“只怪那时的条件太差了,这个航空工程学校不得不并在抗大三分校里。那些学员现在都在做什么工作?
常乾坤说:“有些学员后来学俄文,有的当了农业合作社的主任,还有的当了木匠、铁匠,有的去赶大车……”
任弼时笑着说:“把这些木匠、铁匠、农业社主任都带到东北去吧,到那儿办航校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