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筹建航校,从创办沈阳航空队到东总航空委员会成立,常乾坤、王弼、黄乃一、刘风、蔡云翔等都付出了所有的精力和努力,如今听说面对国民党挑起的内战,东北局和东总正准备撤出沈阳,大家的心里都不好受。
在这些日子里,大家对沈阳这座闻名遐迩的历史古城,也多了一份留恋的感情。
沈阳因地处古沈水(今浑河)之北而得名。
沈阳地区蕴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72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母系氏族社会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战国时期燕国设立侯城起,沈阳的建城史已有2300余年。
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迁都于此,更名盛京。
1636年,皇太极在此改国号为“清”,建立清朝。
因此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
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曾以盛京为陪都。清初皇宫所在地,就是现在的沈阳故宫,沈阳故宫也是中国现今仅存最完整的两座皇宫建筑群之一。
自从8月8日,苏联红军在马林诺夫斯基元帅统率下进入东北与日军作战,全歼关东军主力六十七万人后,日本就在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获得了辉煌的胜利,反抗异族入侵的斗争史上增添了新的胜利记录。
为了抢占胜利果实,蒋介石一方面电令八路军禁入关东,一方面调兵遣将,将大量精锐部队由美军飞机和军舰,从海上和空中赶运东北。
国共双方为了争占东北,以作战略基地,于是就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争夺战。
中共中央军委从8月份起,接连发布七道命令,命令晋察冀、冀热辽解放区的八路军部队向内蒙和关外进军;命令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李运昌率部迅速向辽宁进军;命令东北地区的吕正操、张学思、万毅等人,各率所部进军东北城市。
此外,中共中央还决定派万毅,率足够组建一百个团的干部,先行奔赴东北,开辟地方工作。
在短短的十个月内,中共中央派往东北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多达二十人。他们是:
彭真、罗荣桓、陈云、高岗、李富春、李立三、张闻天、蔡畅、林枫、黄克诚、王首道、谭政、程子华、陈郁、云泽(乌兰夫)、肖劲光、万毅、吕正操、古大存。
也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毛泽东和党中央已经着手筹建中国空军的准备,筹建航校,就是培养自己的航空人才。眼下日本人投降了,留下了数不清的军用物资,包括飞机、器材,废弃的机场。筹建中国空军的时日,就在现在了,决不能错失这个机会。
常乾坤、王弼就是在这个时候,领导各路航空人才,逐步汇聚到沈阳。
中央的所有方针策略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实现占领东北的勃勃雄心。
搜集航空器材,是当时一项非常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日军在东北仓皇溃逃,遗留下大批残缺不全的航空器材装备和机场设施。为了不使这些器材落到国民党军队和当地土匪手里,筹建航校的同志们在东北局领导下,紧急动员,冒着大风大雪,不分昼夜四处寻找。
在刘风的带队下,除沈阳等地几个机场的器材没来得及抢运以外,辽阳、铁岭、东丰、朝阳镇、佳木斯、哈尔滨、齐齐哈尔、海拉尔、北安等地,机场周围、山沟、村镇,凡是有航空器材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在1945年8月的中旬,山东省黄县两个毫不起眼的小码头——龙口和栾家口,突然沸腾起来。须臾之间,汽艇、帆船、渔舟和木划子云集码头。一批批行装简便的八路军指战员和地方干部,从鲁中、滨海、胶东各区涌来这里,等候上船。
与此同时,晋、察、冀、绥、辽、热各省所有通往关外的陆路上,都有八路军兼程行军,日夜不舍。几路大军像几条人龙汇聚在山海关,然后乘火车、汽车、马车或徒步进入东北三省。
中央抢占东北的宏图大略,激荡起各地将领的勃勃雄心和一腔热血,他们纷纷上书要求前往关外,威名远播的许世友,当时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海运总指挥,经他的手,将六万多大军从海上运往辽西葫芦岛,而自己却迟迟未接到出发的命令,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像许世友这样渴望到东北建功立业的将领还大有人在,林彪也是一个。土地革命时期,林彪以其聪明才智和卓越战功,累迁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纵队司令、军长,成长为毛泽东、朱德麾下的著名战将,令国民党将领望而生畏,被誉为“战神”。抗日战争时期,林彪指挥了平型关战斗,歼敌板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千余人,缴获了大量军需物资。林彪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一夜之间,“常胜将军”的美名传遍神州。
最初中央打算让林彪前往山东解放区,但是在1945年8月25日,林彪一行登上了美军一架飞机,直飞晋东南黎县的长凝临时机场。
关于这次难忘的飞行,杨得志回忆道:
“飞机是绿色的,有两个螺旋桨,舱门很矮。给我的印象很深的是飞机的大门关不严,起飞时螺旋桨还得靠人推动。机舱的小窗口底下是铁座位。机舱板是弧形的,坐下去直不起腰,头也抬不起来。在飞机上坐定后,我才看清了全部同机人员。他们是刘伯承、邓小平、陈毅、薄一波、陈赓、肖劲光、傅秋涛、李天佑、邓华、陈锡联、陈再道、宋时轮、邓克明、江华、聂鹤亭、张际春、黄华,还有林彪。”
在一架飞机上,居然集结了我们党这么多的高级党政领导和军事指挥,除了说明任务的急迫,也表现了党中央非凡的胆略。
这次飞行是毛泽东下的一步大胆至极的险棋。在这架飞机里,日后共和国的元帅就有三位,中将以上的将领多达十四名。只要出点意外,共和国将帅就会锐减三分之一。
当国民党谍报人员呈报美机运送人员名单时,蒋介石看了大叫一声:“哎呀!”他放走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原来,毛泽东考虑再三,决定改变原定部署,派林彪远赴东北去接替彭真的工作。
和往常一样,每到关键时刻,毛泽东就运用林彪这颗棋子,对他寄予很大的希望。毛泽东对罗瑞卿说过他的心思:“受任乱军之际,奉命于艰难之间,只有林彪去了才可以把东北的党、政、军、民各方面统一起来。”
10月中旬,林彪夫妇从陆路风尘仆仆来到沈阳,受到彭真、陈云等人的热烈欢迎。他们下榻在沈阳三经街博物馆内。
彭真向林彪介绍了东北的形势。东北境内,我军已集结十三万人,分别来自山东、冀东、晋察冀、冀鲁豫、太行、晋绥、太原、华中等解放区,部队番号,武器装备,组织形式,千差万别。
但是指挥机关对各部队的战斗力也不摸底,长途跋涉,未经整训,部队思想也乱。
更为严重的是,部队缺少武器装备,平均三个人才一支枪。驻守沈阳的苏军,原先答应将缴获的日军枪支弹药移交我军,但是没有兑现。
国民党方面则在东北地区集结了七万全部美式装备的精锐之师,在东北“剿总”司令杜聿明的指挥下,即将向山海关发起进攻。
黄克诚向林彪汇报了东北地区严峻的形势,他指出:“部队目前遇到‘七无’,即无地方党组织,无群众组织,无政权,无后方,无粮食,无经费,无鞋袜衣服,因而士气受到很大影响。”
“沧海横流,狂澜既倒。”彭真用这八个字概括了当时的形势。
林彪引用《孙子兵法》上的话,对大家说道:“‘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山海关一战势在必打,我主要管军事,这是最紧迫的。地方工作由你们和马上就要赶到的罗荣桓同志负责。”
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关”。它是扼制关内关外通道的咽喉,国民党要想染指关东,就必须抢占山海关。
毛泽东设想打一场大的运动战,他指定素有“运动战之神”称号的林彪或罗荣桓,亲赴前线指挥。东北局则根据“初战必胜”的指导思想,决定由林彪亲赴山海关前线指挥作战。
林彪还在赶路时,杜聿明已集中五个师的兵力突破我军防线,迫使我军向绥口一带撤退。
19日,当林彪赶至辽西前线时,国民党部队已攻占绥中,接着又攻陷兴城、锦西、葫芦岛,兵锋犀利,锐不可挡。
林彪冷静了下来。22日,他致电中央和东北局,断然提议:废止中央关于在锦州及其周围地区与敌决战的计划。他还提出:“目前我军应避免被敌各个击破,应避免仓皇应战,应准备放弃锦州及以北二三百里,让敌拉长分散后,再选弱点突击。”
就在接到林彪电报的同时,东北局再次收到中央指示,要求集中沈阳、营口主力,到锦州方面协同黄克诚、梁兴初两部全力歼敌。
“看来,中央关于决战锦州的计划没有改变。”彭真主持召开东北局会议,讨论林彪与中央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
罗荣桓坚定地支持林彪的意见。他在发言中说:“开始我们想控制东北、独占东北,是从一定条件出发的。现在我一师梁兴初部还在赶路,三师黄克诚部落到了敌军后面,山海关一突破,全部控制东北的条件就不存在了。在这种情况下,避免在锦州决战是必需的。”
彭真也认为林彪的意见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东北局复电中央,同意林彪在前线的决断,这样就避免了在不利的形势下与国民党优势兵力硬拼。
林彪估计国民党出关兵团推进速度不可持久。事态的发展,证实了他的判断。
东北局全力转入对东北自治军进行扩编、整训。
到12月底,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联军,总兵力达二十二万人。
为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联军总指挥部分为前方指挥部和后方指挥部,分工林彪率前总在辽西指挥作战,罗荣桓则主持后总的工作,为林彪巩固后方、整训部队、提供物资和兵源。
随着山海关、绥中、锦州、锦西的相继失守,东北民主联军陆续退出一些大中城市,联军总部将于12月底撤离沈阳,迁驻本溪。
当联军总部撤离沈阳,并迁驻本溪时,经东北局同意,常乾坤则率领航空人员人员迅速赶赴通化进行校址建设。王弼率领刘风等部分人员,继续分赴延吉、牡丹江、哈尔滨、佳木斯、齐齐哈尔等东北各地搜集航空器材。
11月下旬,东北局和东总撤出沈阳。
在局势急剧变化面前,黄乃一和常乾坤按照上级指示,作出了决定:全体筹建航校的空、地人员撤离沈阳奉集堡,先驻辽阳,后迁宫原,再移通化。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