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6年4月4日星期一

航校随着队伍扩大而产生了内部矛盾(中国空军史话)



1946829,八路军总司令部在驻地王家坪开会。到会的人除了由新疆回到延安的航空队员外,还有从国民党空军起义的刘善本机组成员。
朱总司令讲述了当时的形势和任务:“你们回到延安后,党中央寄予很大希望,希望你们及早恢复技术,参加作战。但目前延安没有这个条件,只有去东北才能恢复技术,因为东北收缴了一大批日军的航空器材,接受了一批日军航空人员的投降,并且已经成立了一所航空学校,招收了一批学员。”
朱总司令郑重宣布:“八路军总部航空队正式成立。任命方子翼同志担任八路军总部航空队队长,严镇同志担任政治指导员。航空队的下属组织和干部,由航空队的领导自行确定安排。你们现在即刻抓紧行军准备,待命出发,奔赴东北航校。刘善本机组的四位起义人员,也随同八路军总部航空队一起去东北,以便充分发挥他们的技术才能。”
这三支队伍共包括航空队飞行员15人、机械员16人、同去东北的红军干部3人、抗联干部李锦扑的父母2人、黎雪夫妻2人,以及刘善本起义机组4人,由方子翼、严镇带队,八路军总司令部管理处副处长王朝禄全程陪送。
19471月底,由方子翼、严镇带队的八路军总部航空队终于胜利进入东北老航校。
此时东北航校的建校人员,已经来自四面八方。其中有我党早期培养的航空干部;有八路军、新四军、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选派的干部;有新招收的青年知识分子;有汪伪和国民党空军起义人员;还有收编的日本航空技术人员。他们从全国各地汇集东北,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创建航校的艰苦历程。
19458月日本投降后,中共中央决定,利用日军在东北留下来的机场设施、飞机和航空器材,在东北创办一所航空学校,为建立人民空军培养人才,并把这项光荣艰巨的任务交给了王弼、常乾坤等人。
1945820,汪精卫伪政权国府专机“建国号”,由少校飞行教官周致和(又名蔡云翔)、少尉飞行员赵乃强(又名张华)、黄哲夫(又名于飞)等3人驾驶,少尉飞行员管序东(又名顾青)、空勤机械士沈时槐(又名陈明秋)、黄文星(又名田杰)等3人随同,从江苏扬州机场起义飞抵延安。周致和等人起义后,受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叶剑英、罗瑞卿、杨尚昆、胡耀邦等人的热情接见和欢迎。参与这次起义的还有汪伪空军航空处主任白景丰(又名白起)少将、汪伪空军参赞何健生上校、飞行教官吉翔、机械士陈静山以及原国民党空军第8大队轰炸员秦传家等人。他们由共产党地下组织指引,携带眷属从陆路抵达解放区,参加了新四军。这些人员后来都成为创建东北老航校时的最初骨干力量。
194599,我军挺进辽东半岛时,在凤凰城附近包围了一股日军。这股日军是驻守辽阳一基地的关东军第四练成飞行大队,共300余人,队长是林弥一郎。常乾坤获悉情况,力陈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和平改编这支飞行队,为我创办航校服务。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司令员林彪、政委彭真、参谋长伍修权,接见了林弥一郎等主要军官。10月下旬,这支队伍成功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航空队,共有飞行员17人,机务人员96人、其他各类保障人员180余人。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沈阳航空队”成立。蔡云翔为航空队队长,黄乃一为政委,刘风为副队长。这支航空队中的日本留用人员,经改造和教育,后来绝大多数成为东北老航校的重要技术力量。
19459月、10月间,王弼、常乾坤等三十余名航空技术干部分两批从延安出发,日夜兼程赶赴东北。中央组织部从延安航空研究小组、抗大机械工程班、中央自然科学院、俄文学校等单位选调30多名干部开赴东北创办航校。他们多是我党早年培养和储备的航空干部或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人,他们是:王弼、常乾坤、刘风、王连、吴恺、徐昌裕、熊焰、魏坚、张开帙、顾光旭、许景煌、胡华钦、欧阳翼、谢挺扬、郦少安、张成中、杨劲夫、张仲铭、刘玉堤、吴元任、马杰三、孟力、李汉、林征、龙定燎、陈然、邵来、高鹰、王麦林、李淑芳、李成福、沙来、陆夫等。
194511月起,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先后选派20多名干部参加建校工作,他们是:黄乃一、张宝中、张凤岐、顾磊、白平、姚峻、李熙川、张培根、张清贵、刘西科、李连富、陈乃康、蒋金庭、蒋天然、马文、赵凯、周兆平、李东流、王朝刚、薛少卿、杨大伦、王智涛、张孔修、龚友源……
194512月上旬,沈阳航空队在刘风、蔡云翔的带领下由辽阳迁到通化飞机场。同月,
山东抗大分校选调105人,炮校选调5人入校,他们是东北老航校第一批学员。其中有:林虎、张积慧、徐登坤、吉世堂,孟进、侯书军、何培元、韩明阳、张宪志、赵世安、张文亮、张训益、陈亮、徐登和、耿得水、马周全、姜宗奎、吴玉润、高月明、牟敦康、董献真、李宪刚、朱协隆、陈继发、王恩泽、李国治、王景荣、刘荣华。来自通化炮校的有肖劲芳、相玉刚、李永宽、林军、刘耀西等。
1945年年底,东北局组成了以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伍修权为主任委员的航空委员会。
194611,在原沈阳航空队的基础上成立了东北民主联军航空总队。朱瑞兼总队长,吴溉之兼政委。东北民主联军航空总队的成立,为创办航校奠定了组织基础。
194631,在通化正式成立了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这就是我党我军历史上的第一所航空学校,习称东北老航校。按航校成立的日期上报了个代号为“三一部队”。在开学典礼上,通化军区司令员何长工代表中共中央、中央东北局讲话,并宣布了航校领导班干部的任职命令,通化军区后方司令员朱瑞兼任校长,常乾坤为副校长。
19464月中旬,在四平战役吃紧的情况下,航校由通化搬迁到牡丹江。
    5月航校转移到牡丹江后,朱瑞不再兼任航校领导,常乾坤任校长,王弼为政委。航校的代号从61也改称“六一部队”
19466月,山东大学60多人开赴东北,其中选调王海、邹炎、戚洁、夏元谦、吕廷浩、李杰等6人入航校。  
19469月,八路军延安总部航空队一行赴东北参加航校建设工作。这批成员是我党于1938年派往新疆学习航空的干部,在1941年曾被军阀盛世才监禁,度过了4年多的铁窗生涯。在重庆国共谈判期间,经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极力营救,在屈武将军协助下获释后,于19467月回到延安。
194611月,国民党反动派对东北解放区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国民党空军的飞机又追踪到牡丹江来轰炸、扫射,航校又被迫从牡丹江迁移到黑龙江省兴凯湖畔的东安(即密山)。同月,新四军选调100人入校,其中有:郭浩、张执之、杨扶真、陆汀、胡溪涛、姚长川、金山、王健、郑国龙、杜国光、方飞、徐振东、董平波、董兴、郑刚、范辉、施谛……。

老航校的队伍扩大了,但由于人员来自四面八方,矛盾也就激烈地产生了,老航校领导层的权力角斗引起了“东总”的关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