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9年1月2日星期三

第九章第三节 简说头索动物亚门


沈阳先生 撰稿

头索动物身体结构比较简单,但脊索动物的典型结构已经具有,三大结构终生存在。根据形态学推测,脊索动物由一种左右不对称,无围腮腔、腮裂少、营自由生活的原始无头类演化而来,且在进化当中分为两支,一支适应自由生活,演变为原始有头类,进而走向脊椎动物;另一支向底栖生活发展,演变为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
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中的头索动物是一类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包括头索纲(Cephalochorda,又名狭心纲Leptocardii)、鳃口科(Branchiostomidae),约30种,分隶于文昌鱼和偏文昌鱼(Asymmetron2个属。头索动物分布很广,遍及热带和温带的浅海海域,其中尤以北纬48°至南纬40°之间的沿海地区数量较多。
头索动物的脊索不但终生保留,且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又因本亚门动物都缺乏真正的头和脑,所以又称无头类。中国厦门、青岛等地所产的文昌鱼(Branchiostomabelcheri),可作为头索动物的代表。
文昌鱼的体形略似小鱼,无明显的头部,左右侧扁,半透明,可隐约见到皮下的肌节
myomere)和腹侧块状的生殖腺;身体两端尖出,故有双尖鱼(Amphioxus)之称,又因其尾形很像矛头而名海矛。一般体长约50mm,但产于美国的加州文昌鱼(Branchiostomacaliforniense)可超过100mm,是该属中已知个体最大的一种。前端的腹面为一漏斗状的口笠(oral hood),口笠内为前庭(vestibule),内壁有轮器(wheel organ),由前庭引向位于一环形缘膜(velum)中央的口。口笠和缘膜的周围分别环生触须(cirri)及缘膜触手(velar tentacle),具有保护和过滤作用,可阻挡粗砂等物随水流进入口中。整个背面沿中线有一条低矮的背鳍(dorsalfin),往后与高而绕尾的尾鳍(caudal fin)相连。此外在肛门之前还有肛前鳍(preanal fin)。无偶鳍,只在身体前部的腹面两侧各有一条由皮肤下垂形成的纵褶,称为腹褶(metapleura fold)。腹褶和肛前鳍的交界处有一腹孔(atripore),是咽鳃裂排水的总出口,故又名围鳃腔孔。
文昌鱼喜栖浅海水质清澈的沙滩上,平时很少活动,常把身体半埋于沙中,前端露出沙外,或者左侧贴卧沙面,借水流携带矽藻等浮游生物进入口内。夜间较为活跃,凭藉体侧肌节的交错收缩,在海水中作短暂的游泳。寿命约28个月左右。67月为生殖季节,一生中可繁殖3次,其中以最后一次产卵最多。
文昌鱼皮肤薄而半透明,由单层柱形细胞的表皮和冻胶状结缔组织的真皮两部分构成,表皮外覆有一层角皮层(cuticle)。表皮外在幼体期生有纤毛,成长后则消失殆尽。
文昌鱼尚未形成骨质的骨骼,主要是以纵贯全身的脊索作为支持动物体的中轴支架。脊索外围有脊索鞘膜,并与背神经管的外膜、肌节之间的肌隔、皮下结缔组织等连续。脊索细胞呈扁盘状,其超显微结构与双壳类软体动物的肌细胞比较相似,收缩时可增加脊索的硬度。此外,在口笠触须、缘膜触手、轮器内部也都有角质物支持,奇鳍和鳃裂的鳍条(fin rays)及鳃条(gill bar)由结缔组织支持。
文昌鱼背部的肌肉厚实而腹部比较单薄,与无脊椎动物周身体壁厚薄均匀的情况不同。全身主要的肌肉是60多对按节排列于体侧的较原始的"V"字形肌节(myomere),尖端朝前,肌节间被结缔组织的肌隔(myocomma)所分开。两侧的肌节互不对称,便于文昌鱼在水平方向作弯曲运动。此外,还有分布在围鳃腔腹面的横肌和口缘膜上的括约肌等,控制围鳃腔的排水及口孔的大小。
文昌鱼靠轮器和咽部纤毛的摆动,使带有食物微粒的水流经口入咽,食物被滤下留在咽内,而水则通过咽壁的鳃裂至围鳃腔,然后由腹孔排出体外。作为收集食物和呼吸场所的咽部极度扩大,几乎占据身体全长的1/2,咽腔内的构造与尾索动物相似,也具有内柱、咽上沟和围咽沟等。文昌鱼幼体的鳃裂直接开口于体表,后来形成围鳃腔,以腹孔作为咽部鳃裂的总出水口。该摄食方式为被动滤食摄食。
文昌鱼咽内的食物微粒被内柱细胞的分泌物粘结成团,再由纤毛运动使它从后向前流动,经围咽沟转到咽上沟,往后推送进入肠内。肠为一直管,向前伸出一个盲囊,突入咽的右侧,称为肝盲囊(hepatic diverticulum),能分泌消化液,与脊椎动物的肝脏为同源器官。食物团中的小微粒可进入肝盲囊,被肝盲囊细胞所吞噬,营细胞内消化,大微粒在肠内分解成小微粒后,也转到肝盲囊中进行细胞内消化,未消化的物质由肝盲囊重返肠中,在后肠部进行消化和吸收。肠的末端开口于身体左侧的肛门。
咽腔是文昌鱼完成呼吸作用的部位。咽壁两侧有60多对鳃裂,彼此以鳃条分开,鳃裂内壁布有纤毛上皮细胞和血管。水流进入口和咽时,藉纤毛上皮细胞的纤毛运动,通过鳃裂,并使之与血管内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最后,水再由围鳃腔经腹孔排出体外。有人认为文昌鱼纤薄的皮肤也具有直接从水中摄取氧气的能力。
文昌鱼血液循环系统属于闭管式,即血液完全在血管内流动,这种情形与脊椎动物基本相同。无心脏,但是具搏动能力的腹大动脉(ventral aorta),因而被称为狭心动物。由腹大动脉往两侧分出许多成对的鳃动脉(branchial arteries)进入鳃隔,鳃动脉不再分为毛细血管,它在完成气体交换的呼吸作用后,于鳃裂背部汇入2条背大动脉根。背大动脉根内含多氧血,往前流向身体前端,向后则由左、右背大动脉根合成背大动脉(dorsal aorta),再由此分出血管到身体各部。
文昌鱼血液无色,也没有血细胞和呼吸色素,动脉中的血液通过组织间隙进入静脉。从身体前端返回的血液通过体壁静脉(parietal vein)注入一对前主静脉(anterior cardinal vein);尾的腹面有一条尾静脉(caudal vein),收集一部分身体后部回来的血液,进入肠下静脉(subintestinal vein),大部分血液则流进2条后主静脉(posterior cardinal vein)。左、右前主静脉和两条后主静脉的血液全部汇流至一对横形的总主静脉(common cardinal vein),或称居维叶氏管(ducts Cuvieri)。左、右总主静脉会合处为静脉窦(sinus venosus),然后通入腹大动脉。从肠壁返回的血液由毛细血管网集合成肠下静脉,尾静脉的部分血液也注入其中;肠下静脉前行至肝盲囊处血管又形成毛细管网,由于这条静脉的两端在肝盲囊区都形成毛细血管,因此称作肝门静脉(hepatic portal vein)。由肝门静脉的毛细血管再一次合成肝静脉(hepatic vein)并将血液汇入静脉窦内。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