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9年1月21日星期一

第十四章十一节 脊椎动物鸟纲:杜鹃


沈阳先生 撰稿


杜鹃科(学名:Cuculidae)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鹃形目中的一个科。杜鹃在中国古代也称子规、杜宇、秭归、催归、怨鸟、周燕、阳雀。许多在欧亚非洲的杜鹃科鸟属于孵卵寄生物。它们将它们的卵产在其它鸟的巢内。

分布区域
地鹃在低矮植被中用树枝营巢。雌、雄鸟均参与抱卵育雏。东半球有13种地鹃,分为9个属。
非寄生性的杜鹃在北美洲的代表是广泛分布的黄嘴美洲鹃(Coccyzus americanus)和黑嘴美洲鹃(C. erythropthalmus)。
小美洲鹃(C. minor)在美国限见于佛罗里达的南部海滨,也见于西印度群岛、墨西哥至南美北部。
中、南美洲还有12个种非寄生性地鹃,有些种归属蜥鹃属(Saurothera)和松鹃属(Piaya)

形态特征
普通杜鹃身长约16厘米,大型的地栖杜鹃身长可达90厘米。
杜鹃羽毛大部分或部分呈明亮的鲜绿色。多数地栖杜鹃呈土灰色或褐色,也有些身上有红色或白色的斑纹。有些热带杜鹃的背上翅膀上有像彩虹一样的蓝色。
多种杜鹃的翅短。尾巴较长,有的特别长。尾巴羽毛的尖端还点缀着白色。
地栖杜鹃的腿比树栖杜鹃长。脚掌前后有双趾。喙粗壮结实,有点向下弯曲。

生活习性
杜鹃是孵卵寄生性,这种特性见于杜鹃亚科的所有种类和地鹃亚科的3个种,即产卵于某些种鸟的巢中,靠养父母孵化和育雏。
杜鹃亚科的47种有不同的适应性以增加幼雏的成活率:如杜鹃的卵形似寄主的卵(拟态),因此减少寄主将它抛弃的机会;杜鹃成鸟会移走寄主的一个或更多的卵,以免被寄主看出卵数的增加,又减少了寄主幼雏的竞争;杜鹃幼雏会将同巢的寄主的卵和幼雏推出巢外。

文化评价
某些杜鹃的外形和行为类似鹰属(Accipiter),寄主见之害怕,因此杜鹃能不受干扰地接近寄主的巢。因此许多人给杜鹃安上了“恶鸟”的称谓。
在英国,杜鹃鸟的名声不太好,“cuckoo”在英语里除指杜鹃或布谷鸟外,也有疯人、狂人、傻事、丑事之类的意思。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有一部反映社会病态的电影《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直译就是《飞越杜鹃巢》,简直就把杜鹃巢和疯人院等同起来了。这部电影还获得1975年第4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大奖。
但杜鹃鸟那“惯作悲啼”的鸣叫,却能使许多愁肠百结的中国文人心酸肠断。自唐代以后,杜鹃鸟就被汉族称为“冤禽”、“悲鸟”、“怨鸟”,无数文人墨客为其吟咏诉冤。天长日久,杜鹃鸟被推上了“文化鸟”的宝座,定位为一种可怜、哀惋、纯洁、至诚、悲愁的象征。
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尤其在黄河流域、华北华中、东北西北,杜鹃的文化含义则不同,相传为少帝死后精魂所化。其叫声听似“布谷布谷”,含有劝农、知时、勤劳等正面意义。有“映山花红柳河荫,杜鹃知时劝农勤”的说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