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9年1月17日星期四

第十一章第三节 脊椎动物鱼纲:牙鲆


沈阳先生 撰稿


牙鲆是一种冷温性底栖鱼类,生活在砂泥底质环境,卵生,肉食性。牙鲆归类动物界脊索动物门鱼纲。
牙鲆在我国俗称:鸦片鱼、牙片鱼、雅片鱼、偏口、蝶鱼、左口、大地鱼、比目鱼,是名贵的海产鱼类,又是重要的海水增养殖鱼类之一。它的个体硕大、肉质细嫩鲜美,是做生鱼片的上等材料,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市场十分广阔,经济价值很高。
牙鲆在我国的渔业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近20-30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造成自然资源大幅度下降,出现了供需矛盾,促使人们走向养殖道路。近年广东、福建及山东等地养殖商品鱼价格达80/斤,在养殖鱼类中仅次于真鲷与石斑鱼,是较有前途的养殖品种牙鲆科是鲽形目的一个科。

分布区域
牙鲆广泛分布于三大洋温带、热带及亚热带之近海。主要栖息于较浅的大陆棚区,喜好沙泥底质的环境。在中国常见的有华鲆,分布于东海及南海近海,能进入长江以南的一些江河。是黄、渤海珍贵食用鱼。
日本各地牙鲆的产卵期南部较早,中部以南各地为2-5月,日本海沿岸5-6月,东北沿岸、陆奥湾、石狩湾6-7月。我国黄渤海沿岸牙鲆的产卵期为4-6月,盛期为5月份,属多次产卵性鱼类。
全世界16属至少85种,台湾纪录有311种。

生态特征
牙鲆体延长、呈卵圆形、扁平、双眼位于头部左侧。鳃盖膜互连,无鳍棘,偶鳍有分枝鳍条;有眼侧胸鳍,较长;腹鳍较短,近似对称,距峡部较远;两侧有侧线;肾脉突较多,肾脉棘叉状;第三上鳃骨有齿,尾舌骨钝钩状;有肋骨;尾下骨4块,与尾杆骨已愈合。
有眼侧小梯鳞,具暗色或黑色斑点,呈褐色,侧线鳞123-128,左右侧线同样发达,无颞上枝。尾柄长而高。体长为体高的2.3-2.6倍,为头长的3.4-3.9倍。有眼侧的两个鼻孔约位于眼间隔正中的前方,有鼻孔后缘有一狭长瓣片;
无眼侧端圆鳞,呈白色。两鼻孔接近头部背缘,前鼻孔也有类似瓣片,口大,前位。口裂斜、左右对称。牙尖锐,呈锥状,上下各一行,均同样发达。前部牙齿较大,呈犬状。背鳍约始于上眼前缘附近,左右腹鳍略对称、尾鳍后缘呈双截形。奇鳍均有暗色斑纹、胸鳍有暗点或横条纹。
斑鲆属的大牙斑鲆、五眼斑鲆和大鳞鲆属的大鳞鲆等,身体呈卵圆形,极为平扁。双眼均位于身体的左侧方,有些则位于右侧方。口开于吻部,下颌较突出,牙齿发达。鳃盖膜相连,前鳃盖骨後缘游离,无皮膜或鳞片。各鳍均无硬棘,背鳍开始于眼睛的上方,背鳍与臀鳍皆不高,长至尾柄前方,均不与尾鳍相连。基底短,两侧位置不一定对称,但眼侧的腹鳍一定不超过盲侧的第一鳍条。肛门偏于盲侧。
褐牙鲆,为暖温性底层凶猛鱼类,大者体长可达800毫米。

生活习性
牙鲆为冷温性底栖鱼类,具有潜沙习性,幼鱼多生活在水深10m以上,有机物少,易形成涡流的河口地带。夏季在此肥育。当秋季水温下降时逐步向较深的海域移动,一般910月份移向50m以下外海,11月份至12月份向南移至水深90m或者更深的海底越冬,春季游回近岸水深约30-70m的浅水海域进行产卵繁殖。
牙鲆产漂浮性卵,孵化后小鱼之外形和一般鱼类相同,身体左右对称,且先行漂浮性生活,浮游仔鱼生活在20m以上的表层、中层水域,此时仔鱼左右对称。全长11-12.5mm时右眼开始自头的背部向身体左侧移动,16mm左右,右眼上移至左侧完成变态。
牙鲆成长后,开始伏底营底栖生活,才至砂地上活动。属肉食性,平时于砂地上觅食小鱼及甲壳类等。
牙鲆具有保护色,会随外在环境之变化而改变体色。利用背鳍和臀鳍缓缓的游走,遇到敌人,则会摆动身体及尾部快速游动或躲入砂中。是砂地上的隐身能手。
牙鲆可在低至1℃,高达33℃的水温条件下短暂存活。2龄以上的牙鲆适应高温的能力明显下降,反之1龄个体对低温的耐受能力也较差。
牙鲆在13℃以下,23℃以上摄食减少,25℃以上停止生长,长期处于27℃的环境下易引起大量死亡。
牙鲆为广盐性鱼类,能在盐度低于8‰的河口地带生活。牙鲆对低溶氧的耐受能力要比真鲷、师鱼等游泳性鱼类强。

食疗价值
牙鲆鱼属于海水鱼,但南方鲆,不但适合海水养殖,淡水也可以进行养殖。南方鲆是从美国沿海引进,经过人工驯化的高档养殖新品种。
牙鲆俗称鸦片鱼、比目鱼,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而且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和DHA
主要食谱有家熬比目鱼、平烧比目鱼、香煎比目鱼、熬比目鱼、清蒸比目鱼、比目鱼炒蘑菇、瑶柱虾仁豆腐汤、柠汁毛豆比目鱼、五彩蝴蝶鱼、辣豆豉蒸雅片鱼头、清蒸鸦片鱼头、剁椒牙鲆鱼头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