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9年1月28日星期一

第二章第三节 哺乳纲有袋目:负鼠


沈阳先生 撰稿


负鼠,是负鼠目、负鼠科动物的通称。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有袋类动物,主要产自拉丁美洲。负鼠是一种原始、低等的哺乳动物。负鼠 拉丁学名 possum,归属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 -后兽次亚纲-有袋目-多门齿亚目-负鼠科。 分布区域 南美洲,澳洲,美国,加拿大。
负鼠科(科)Didelphidae是有袋类的最大也是分布最广泛的一科,包括美洲有袋类的绝大多数种类,共约有67种,其分布几乎遍及拉丁美洲各地,其中一种即北美负鼠(北美)Didelphis virginiana(下图)进入了北美洲,最北达到了加拿大南部,是现存分布最北的有袋类。
负鼠科虽然属于有袋类,但是只有3个属的成员有清晰的育儿袋,其它种类则无袋囊或只有简单的皮褶。负鼠的习性比较多样,有些种类为地栖,有些种类为树栖,还有一种即水负鼠(水)Chironectes minima为半水栖性,大型的种类大小似猫,小型种类大小似鼠,其中多数种类特别是树栖的类型有可以缠绕的尾巴。负鼠多为杂食性,但也有只食肉和食虫的种类。负鼠寿命短,繁殖率高,是拉丁美洲森林种数量最多的哺乳动物之一,但多夜间活动且善于隐蔽而不易见到。
负鼠类能适应多种环境,大多营树栖或地栖生活,只有水负鼠营半水栖生活。夜行性。多杂食,但也有只食虫的和食肉的种类。繁殖率很高,怀孕期仅10余天,幼仔出生时比蜜蜂还小,前肢十分发达,并具锐爪(到达袋囊后脱落)。幼仔在袋中发育6070天后即可自由出^袋囊,再过1个月左右离开母体独立生活。负鼠类的自卫方法是装死。寿命很少超过两年,是食肉动物和人类猎取的对象。由于繁殖率高,食性广,适应能力强,负鼠类数量和分布依然在增加和扩展。

外形特征
负鼠小的有老鼠那么大,最大的要比猫还要大得多。别看它们个头差异很大,却拥有许多共同性:长的口鼻部,像老鼠一样的小尖嘴;小耳朵没毛,薄得有些透明;像软鞭一样能缠握树枝的长尾巴;每只脚上有5个趾头,每只后脚上的大拇指能折起来,贴近脚底;50颗功能齐全的牙齿,荤素通吃。
这些共性只是一般而言,短尾负鼠在地面上讨生活,很少上树,短短的尾巴起着平衡的作用。

分布范围
负鼠主产于拉丁美洲。分布于加拿大东南部,向南通过美国东部和墨西哥到达阿根廷境内南纬47°的地区。

生活习性
负鼠性情温顺,常常夜间外出,捕食昆虫、蜗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也吃一些植物性食物。平时,负鼠喜欢生活在树上。它行动十分小心,常常先用后脚钩住树枝,站稳之后再考虑下一步动作。如果发现树下有入侵者,它并不马上逃跑,而是用前肢紧紧地握住树枝,并张大两只眼睛,注视着入侵者的一举一动,然后再决定对策。
负鼠的天敌很多,比如狼、狗等等,但是在遭遇敌害的时候,它们还是有一些绝活的,否则也无法生存到今天。负鼠在来不及躲避敌害时,往往有一个“装死”的绝招,十分灵验,可以迷惑许多敌害。它在即将被擒时,会立即躺倒在地,脸色突然变淡,张开嘴巴,伸出舌头,眼睛紧闭,将长尾巴一直卷在上下颌中间,肚皮鼓得老大,呼吸和心跳中止,身体不停地剧烈抖动,表情十分痛苦的做假死状,使追捕者一时产生恐惧之感,在反常心理作用下,不再去捕食它。如果这种戏剧性的翻倒还不足以迷惑对方的话,负鼠会从肛门旁边的臭腺排出一种恶臭的黄色液体,这种液体能使对方更加相信它已经死了,而且腐烂了。此刻,当追捕者触摸其身体的任何部位时,它都纹丝不动。大多数捕食者都喜欢新鲜的肉,一旦死了,身体就会腐烂并且全身布满病菌,这时,捕食者就会离去。因此,不少食肉动物看见负鼠的确已经“死”了,鼻孔中一点气也不出,连体温都下降了许多,所以就不再管它了。待敌害远离,短则几分钟,长则几个小时,负鼠便恢复正常,见周围已没有什么危险,就立即爬起来逃走,拣得一条性命。
科学家采用一种仪器对负鼠进行检测,才发现了负鼠装死的奥秘。由于动物的大脑细胞能够不断地发出脉冲,形成一种生物电流。根据大脑生物电流的特性,完全可以判断出动物是睡觉,还是麻木;是昏迷,还是清醒。对装死的负鼠进行仪器测试,仪器记录下来的电流图表明,它们在装死时,其大脑细胞一刻也没有停止活动,甚至比平时更为活跃。显然,负鼠在装死时肯定在紧张地等待逃命的机会,它既未昏迷,也没休克,是真正地装死。
负鼠“装死”时的情况,与癫痫病人的举动实在太像了。不过,人患了癫痫症会感到十分痛苦,而且担心以后会复发。然而,负鼠的“癫痫症”就不同了,不仅无痛无痒,还是死里逃生的一种绝招。一遇到危险,“癫痫症”就马上发作。
那么,负鼠的“癫痫症”为什么会发作得如此快呢?原来,负鼠在遭到敌害威胁或袭击时,体内会很快分泌出一种麻痹物质,这种物质迅速进入大脑,会使它立即失去知觉,躺倒在地,似乎已一命归天。这种“假戏真做”的办法,是大自然赋予负鼠的一种特殊的自卫本能。
负鼠会在疾奔中突然立定不动,这种快速刹车的本领恐怕在世界上还没有其他动物能与之匹敌,也正是它们的这种本领迷惑了捕食者。捕捉它们的动物往往会被这个动作吓得大吃一惊,也急忙“刹车”,并且还会在停在那里,好一会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这时,站立不动的负鼠却又突然跃起,疾步逃奔。这种突变使追捕它们的动物感到惊惶失措,常常站在那里呆若木鸡,眼睁睁地看着煮熟的鸭子又飞了。等追捕者清醒过来想再去捕捉负鼠之时,它们早已跑得无影无踪了。负鼠的这种本领使它们在动物界赢得“刹车手”的称号。

生长环境
在已知所有有袋目哺乳动物的栖息地中,草原负鼠的生活区域最靠南端,该物种也是最鲜为人知的有袋目哺乳动物之一。草原负鼠生活在阿根廷干旱而寒冷的巴塔哥尼亚和蒙特沙漠 (Monte Desert) 地区,主要以老鼠和节肢动物为食。
  人们只在南纬3348度的区域内发现少于10个种群,但从当地猫头鹰粪便中发现的草原负鼠残骸,使人们相信其种群数共有90多个。草原负鼠面临的主要威胁,是巴塔哥尼亚地区沙漠化加剧所导致的栖息地丧失。
草原负鼠生活范围内有几个保护区。由于人们对其确切地理分布、生活习性和自然历史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以确定该物种的确切现状。

生长繁殖
有袋类动物普遍妊娠期(怀孕期)短,哺乳期长。没办法,有袋类动物的胎盘特别原始,所以这样的胎盘叫原始胎盘。胚胎有一个较大的卵黄囊可以为胚胎提供营养。卵黄消耗完了,胎儿就必须排出母体,爬入母亲的育儿袋中进行母乳喂养。
美洲负鼠的孕期一般为1213天,才这么几天,幼仔的发育当然很不完全,身体弱小不说,个头也相当小,只有小蠕虫那么大。负鼠每胎产仔614只,从怀孕到分娩,只有十几天。刚生下的小负鼠长不足2厘米,可以爬进育儿袋继续发育。

种群历史
北美和南美的负鼠是惟一生活在澳大利亚和它邻近岛屿之外的有袋动物。由于种类的多样性和超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美洲负鼠走过了7000万年的漫漫长路。
与现生美洲负鼠十分相似的化石,最早见于白垩纪晚期的地层中,可见负鼠科在有袋类中是一个相当古老的种群。白垩纪晚期,那是65009000万年前,那时的北美和南美还紧紧联在一起。不久,南北美洲被“扯”开了,当时,只有极少数食草的真兽类出现在南美洲。没有食肉类的天敌,南美洲的有袋动物(可不只负鼠一种)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可惜好景不长,二三百万年前,南北美洲通过巴拿马陆桥搭线再次携起手来,使得真兽类中的食肉动物由北美洲入侵南美洲。南美洲的有袋类动物大都灭绝了,只有负鼠成为不死族。
哺乳动物包括单孔类、有袋类、有胎盘类三大类群,单孔类动物通过下蛋的方式繁殖后代,如针鼹科动物;有袋类动物也属于原始兽类,而胎盘类动物属于真兽类。单孔类最原始,有袋类进化了一步,胎盘类最高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