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9年1月29日星期二

第三章第一节 哺乳纲食虫目:树鼩


沈阳先生 撰稿

树鼩(学名:Tupaia belangeri),树鼩科树鼩属的动物,分布在东南亚各国。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广西、海南、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等地,主要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灌丛、村落附近。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仰光附近。英文名 Tree Shrew
树鼩现已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濒危状况:IUCN 红色名录: LC(2008);保护类型:CITES附录:Ⅱ
树鼩是我国近年来开发的一种实验动物,主要用于神经、消化系统研究及甲、乙型肝炎、轮状病毒、致癌,计划生育研究。


外形特征
树鼩体型似松鼠,尾毛发达向两侧分散,体毛栗黄,颌下、腹部浅黄,颈侧有条纹。善攀登,跳跃,行动敏捷。
外形体小,吻尖细,成年时体重120150g。前后肢各有5趾。犬齿细小,前臼齿宽大。
普通树鼩尾蓬松似松鼠,但另有细尾树鼩和笔尾树鼩。贝氏(T.Belangeri)树鼩身长1920cm,尾长16cm,中国亚种的大小与此差不多。模式亚种毛色为粟红色,贝氏树鼩的云南亚种毛色为橄灰色,肩部有淡白色的条纹。
海南亚种肩部条纹不明显。前后足均具有五趾,每趾都有发达而尖锐的爪、吻部尖长,耳较短,头骨的眶后突发达,形成一骨质眼球,脑室较大。体毛粟黄色,颌下及腹部为线灭色毛。颈侧有条纹,是区别树鼩属种的重要标志。
树鼩为昼夜活动的食虫类,栖息活动于灌木林地区,攀缘流窜,行动敏捷。背毛为一致的橄榄绿色或橄榄褐色。腹毛为灰白色或灰黄色。吻尖长,耳短。4足毛色与背部相似,5趾发达具强而锐利的爪。尾毛向两侧排列,尾形平扁,略短于体长。头骨眶上突发达形成骨质闭锁型眼眶环。吻狭窄,脑颅宽平,略呈扁卵圆形。臼齿具‘W’形齿尖。树鼩解剖学上特点是耻骨与坐骨左右形成1公分软骨接合部,鼓骨包已形成;犬齿细小,前臼齿宽大,齿式为2133/2133=36;胫骨与腓骨独立;眼窝与颞窝隔开。
树鼩生态上重要特点之一是胆小,易受惊。如长时间受惊,处于紧张状态时,体重下降,睾丸缩小,臭腺发育受阻,当臭腺缺乏时,母鼩产后吃仔生育力丧失。
体 型:体重130克左右,体长140-195毫米。

分布范围
攀鼩目树鼩科的通称。吻尖细,齿分化不明显。共2515种,分布于中国西南、华南地区、印度、印支半岛、马来半岛、加里曼丹和菲律宾。中国只有树鼩1属,分布于华南、西南各地,包括海南省。笔尾树鼩吻部不长尾部近裸露。体型细长,体长1022厘米,尾长922.5厘米,体重不超过500克。毛被与食虫目其余各科不同,除底绒外 ,另具针毛。部分种类肩部乃至脸部有浅色斑纹。头骨有闭锁的眼眶,脑颅较发达。
从经纬度来说,它们分布在北纬28度~南纬9度。东经35122度的地区内。
国内分布:西南各省。
国外分布:中南半岛国家、喜马拉雅山区和缅甸等。

生活习性
树鼩单独活动,食物以虫类为主,也可食用幼鸟、鸟蛋、谷类、果类、树叶等。更喜甜食如蜂蜜。鉴于其肉食性强,笼养时须注意有足够的蛋白质饲料。营养缺乏或低下时体重减轻,毛无光泽,易患疾病而死亡。
昼行性,半树栖。树鼩以黎明和黄昏时最为活跃,中午活动较少,实验室饲养的树鼩喜在笼内作翻滚窜跳活动,能量消耗较大。饲养笼不宜过小。因鼩产育时不能惊动,否则易造成仔鼩被噬食,或拒哺乳的情况。树鼩晚上卷缩在笼的一角,以尾裹颈而睡。

生长繁殖
树鼩胆小易惊。常成对生活。如长时间受惊、外于紧张状态时,体重下降,睾丸缩小,臭腺发育受阻,当臭腺缺乏后,母鼩在产后吃掉仔鼩,母鼩生育力丧失,甚至死亡。
一对树鼩能够持续交配14个小时,普通存在乱交现象;伴随着它的睾丸肿胀,将制造出大量的精液,然而它们制造精液的数量有限,一生中仅生成一次精液。
发情期的雄性树鼩体内有较高的睾酮指数,发情期它们的交配行为十分活跃,在两个星期的发情期频繁交配,雄性试着尽可能与更多的雌性进行交配,甚至这种交配方式是在单方不情愿的情况下进行的。
高强度交配行为导致它们脱落所有皮毛、皮肤感染、内出血,差不多所有的雄性树鼩都死亡了。
性成熟6月龄。全年发情。每年47月为繁殖季节,妊娠期约45天左右,每胎24仔,繁殖力强,但存活率低。终年繁殖,孕期约50天,每胎产14仔。妊娠期4346天。胎产仔数14只。哺乳期56周。
刚生下的树鼩全身无毛,皮肤粉红,眼闭,只会蠕动,56天皮肤变黑,开始长毛,1421天开眼,3周开始走动,4周可跳动,56周断奶而独立生活。

生长环境
树鼩是杂食性动物,以昆虫为主食,兼食幼鸟幼兽和植物果实。
栖于热带和亚热带的山地、丘陵和平原谷地的森林或林缘灌丛,也常见于村寨附近的稀树灌丛。善于攀缘,营地栖和树栖生活。白昼活动。森林或林缘灌丛,也常见于村寨附近的稀树灌丛。
野生树鼩多在丘陵,平原近农舍旁的灌木丘林里活动,有时出入于农舍园宅,行动灵活,在土堆挖洞作穴,亦有在树上筑巢。常见单个出没于丛林或村道、园内。  
雌性成对生活,不群居。雄者性凶暴,两雄相处常互相咬斗,因此不易将两只雄性同笼饲养。
室内饲育时,除了保持2528℃室温和60%以上的相对温度等条件外,宜将树鼩成对(11♀)分笼饲育。

种群历史
树鼩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8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人类通常被认为是唯一能定期摄入酒精的动物,但是科学家如今发现马来西亚的羽尾树鼩依靠一种相当于啤酒的饮食生活,而且可能已经这样生活了长达5500万年之久。树鼩被认为与所有现存灵长类动物的最晚近共同祖先非常相似,这增加了人类对酒精的敏感可能是一种进化特征的可能性。
树鼩以玻淡棕榈(bertam palm)花蕾的花蜜为食。它的花蜜发酵产生了多达3.8%的酒精。这种棕榈树终年以一种复杂的时间表产生花蜜,这看上去是为了让树鼩的授粉作用最大化。
按照人类的标准,一只树鼩在任何一个夜晚都有36%的酒醉的可能性,这组科学家没有观察到这种动物的任何酒醉的迹象。他们对毛发的生物标记物的分析证实了这种动物的高酒精摄入量,这让他们提出树鼩非常可能拥有一种有效地降解酒精的生物化学路径。
树鼩(Tupaiabelangeritreeshrew)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哺乳纲攀鼩类的小型动物,形态酷似松鼠,与人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树鼩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和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其亲缘关系与灵长类最接近(约93.4%),在组织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神经系统(脑功能)、代谢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方面与人类近似,与灵长类动物比较,其自身具有体型小、繁殖周期短、易于实验操作、饲养成本低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研究领域,尤其是在丙型肝炎、乙型肝炎、手足口、代谢性综合征、抑郁症和“应急”等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建立及机理研究方面独具特色,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
由于树鼩是一种体小、价廉的介于食虫目和灵长目之间的动物,它的新陈代谢远比犬、鼠等动物更接近于人,大体解剖也近似于人,因此在医学生物学上用途很广,受到广大科学工作者的重视。现已用于化学致癌的研究、黄曲霉素致肝癌的研究,人疱疹病毒感染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睡眠生理的研究等。特别有意思的是这种动物长期饲喂高胆固醇食物时不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观察到其食入的胆固醇都以胆盐的形式排泄掉,值得进一步认真研究。
由于树鼩是介于食虫目和灵长目之间的代表,所以从事动物学研究的学者把它作为食虫目演化为灵长目的代表加以认真研究。更多的学者则在生态学、形态学、神经生理学、寄生虫学、齿学及生理代谢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各种研究。树鼩大脑较发达,多用用神经系统方面的研究,如对大脑皮质的定位,嗅神经、纹状体颞皮质,小脑核闭的形态,小树鼩的小脑发育、视觉系统、神经血管的研究,神经节细胞识别能力,口腔粘膜感觉末稍研究,神经系统的多肽、应激等研究。
树鼩脑科学的研究一直受限于没有高精度树鼩脑图谱,而周江宁和倪荣军撰写的《树鼩脑立体定位图谱》(即《The Tree Shrew (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 Brain in Stereotaxic Coordinates》)一书提供了到目前为止最全面、最系统、最高分辨率的树鼩脑图谱,由科学出版社(国内发行) 和施普林格出版社(国外发行)[4]  联合出版。作者结合经典染色技术和9.4T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全景式展现了树鼩脑立体定位图谱,包括192张冠状切面、49张水平切面和36张矢状切面的染色图,并配有模式结构图。这本图谱将为树鼩脑解剖和定位确立了新标准、新方法,对国内外树鼩神经生物学研究领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将推进树鼩脑科学的深入精准研究。
消化系统方面用于进行胃粘膜、下颌牙床、胆石症的研究。泌尿系统方面用于交感神经对肾小球结构的作用,肾功能衰竭等研究。神经介质方面有作乙酰胆碱、五羟色胺、肾素、血管紧张素等的研究。病毒方面作了隐性病毒如疱疹毒、腺病毒方面的研究。树鼩在自然条件或实验室条件下能感染人的疱疹病毒。
中国对树鼩的研究早见于教研学和动物学方面,应用于医学方面较晚。1975年最先用于代替恒河猴作为小儿麻痹方面的试验未能成功。以后用于研究鼻咽癌EB病毒,初步取得某些结果,将EB病毒注进肠系膜淋巴结能使淋巴组织增生。用树鼩鼻粘膜细胞作培养后接种EB病毒取得较好的结果。
树鼩作为甲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的肝炎模型分别取得了一定的阳性结果。以树鼩作为轮状病毒的腹泻病理模型已获得成功。有些学者对树鼩24小时活动规律进行了观察。
由于树鼩血中高度密度脂蛋白成份占血脂总量的6070%,比例较高,已用于探索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的研究。此外还发现高胆固醇膳食下,容易形成胆结石,为高脂血时胆固醇排出途径提供客观依据。
有人还用树鼩进行了化学的致癌,特别是黄曲霉毒素致肝癌的研究,计划生育的研究等。
总之树鼩是一种体小,繁殖快,易捕捉和饲育,进化程度高,新陈代谢比犬、鼠等动物更接近于人,大体解剖也近似于人,较价廉的灵长类动物,医学生物学的用途很高,已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