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先生 撰稿
早在2千多年前,尾索动物就已经被记载和描述,曾先后隶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蠕虫类、拟软体动物、苔藓动物或软体动物,直到1866年俄国学者柯瓦列夫斯基仔细地研究了海鞘的胚胎发育及其变态后,才正式判定其正确的分类地位,置于脊索动物门。
尾索动物是最低等的脊索动物,与高等脊索动物存在着演化上的亲缘关系,两者可能都是从原始无头类动物,即类似海鞘幼虫型营自由生活的共同祖先演化而来。
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总称为原索动物(Protochorda-ta)。身体包在胶质(gelatinous)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中,至少在幼体时期尾部具有脊索及神经管,所以称为尾索动物或被囊动物(tunicate)。
尾索动物是原始的特化的海栖脊索动物。这类原始无头类动物,幼体具有3大特征:
1,幼体时期的尾和自由游泳的生活方式保留在成体;
2,生活史中营固着生活的阶段已消失;
3,通过幼态滞留及幼体性成熟途径,发展为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
尾索动物是在进化过程中,脊索消失,背神经管退化成神经节,鳃裂仍存在。成体具被囊(tunic),大多营固着生活。
尾索动物体呈袋形或桶状,包括单体或群体两个类型,绝大多数无尾种类只在幼体时期自由生活,成体于浅海潮间带营底栖固着生活,少数终生有尾种类在洋面上营漂浮式的自由游泳生活。
尾索动物体表有入水孔(incurrent siphon)和出水孔(excurrent
siphon),咽壁有数量不等的鳃裂,咽外围有宽大的围鳃腔(peribranchial cavity),与出水管孔相通。一般为雌雄同体(hermaphroditism),异体受精。
尾索动物也有无性繁殖。由于卵和精子并不同时成熟,所以避免了自体受精。营有性生殖,也营无性的出芽生殖。除个别种类外,受精卵都先 发育成善于游泳的蝌蚪状幼体,再行变态发育(一般为逆行变态)。
全世界约有尾索动物1370多种,常见种类包括有柄海鞘(Styela clava)、海樽(Ascida)、玻璃海鞘(Ciona)、菊花海鞘(Botryllus)等,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的海洋。
有柄海鞘是尾索动物亚门中最主要的类群,约占全部种数的90%以上。有柄海鞘是海鞘类中的优势种,经常固着在码头、船坞、船体,以及海水养殖的海带筏和扇贝笼上,被作为沿海污损生物的重要指标种。有柄海鞘的成体呈长椭圆形,幼体型似蝌蚪。它们除了可以成簇密集生活外,还能附着在同种的其它个体上,同时本身又可以被别的个体所附着,呈现垒叠的聚生现象。有柄海鞘的身体构造及变态过程在动物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尾海鞘纲(Appendiculariae)是尾索动物中的原始类型。尾海鞘纲与本亚门中其他2纲的主要区别是:体外无被囊,只有两个直接开口体外的鳃裂而缺乏国鳃腔,终生保持着带有长尾的幼体状态(neotonous),大多在沿岸浅海中营自由游泳生活。
海鞘纲(Ascidiacea)种类繁多,约有1250种,包括单体和群体2种类型,附着于水下物体或营水底固定生活。群体型种类的许多个体都以柄相连,并被包围在一个共同的被囊内,但分别以各自的入水孔进水,有共同的排水口。
樽海鞘纲(Thaliacea)动物大多是营自由游泳生活的漂浮型海鞘,体呈桶形或樽形,被囊薄而透明,囊外有环状排列的肌肉带,肌肉带自前往后依次收缩时,流进入水孔的水流即可从体内通过出水孔排出,以此推动樽海鞘前进,并在此过程中完成摄食和呼吸作用。生活史较复杂,繁殖方式是有性与无性的世代交替。樽海鞘纲约有65种,代表动物中因其口孔内缘有磷光器,漂浮游泳时能发出闪烁的磷光,故又别名火体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