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先生 撰稿
比目鱼为鲽形目鱼类统称,拉丁学名Paralichthys olivaceus,归类于脊椎动物鱼纲,又称鳎沙鱼、鳎蟆、塔玛、平鱼及左口鱼,广东及香港俗称大地鱼。
比目鱼古名为鲽、鞋底鱼。 李时珍曰∶比,并也。鱼各一目,相并而行也。《尔雅》所谓“东方有比目鱼,不比不行, 其名曰鲽”。中国古代又称为婢屣鱼,奴鱼,箬叶鱼。《南越志》中名为版鱼。
比目鱼是一种卵圆形扁平深海鱼类;热带或寒带大陆棚中等深度的海水水域均有踪迹,少部分生活于淡水中。
【分布区域】
比目鱼是约600种卵圆形扁平鱼类的统称,又叫獭目鱼、塔么鱼。比目鱼有3亚目9科约118属538种。中国产3亚目8科50属134种。均为底层海鱼类,其分布与环境,如海流、水和水温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如沿赤道诸大洋西侧暖流广,种类特多;黄、渤海沿岸寒流强且有黄海冷水团,冷温性种类较多;西太平洋南海等未受冰川期的强烈影响,种类也很多。有少数种类,在中国如华鲆、江鲽、窄体舌鳎、褐斑三线舌鳎等可进入江河淡水区生活。
【生活习性】
比目鱼的生活习性非常有趣,在水中游动时不像其它鱼类那样脊背向上,而是有眼睛的一侧向上,侧着身子游泳。它常常平卧在海底,在身体上覆盖上一层砂子,只露出两只眼睛以等待猎物、躲避捕食。这样一来,两只眼睛在一侧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当然这也是动物进化与自然选择的结果。
比目鱼肉食性,底栖,静止时一侧伏卧,部分身体经常埋在泥沙中。有些能随环境的颜色而改变体色。比目鱼栖息在浅海的沙质海底,捕食小鱼虾。它们特别适于在海床上的底栖生活。
在中国古代,比目鱼是象征忠贞爱情的奇鱼,古人留下了许多吟颂比目鱼的佳句:“凤凰双栖鱼比目”、“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等,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曾著有一部描写才子佳人爱情故事的剧本,其名就叫《比目鱼》。
【生态特征】
比目鱼(flounder)是两只眼睛长在一边的奇鱼,被认为需两鱼并肩而行,故名比目鱼。比目鱼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身体扁平,两眼完全同在身体朝上的一侧,这一侧的颜色与周围环境配合得很好;它们身体的朝下一侧为白色。比目鱼的身体表面有极细密的鳞片。比目鱼只有一条背鳍,从头部几乎延伸到尾鳍。
比目鱼的眼睛是怎样凑到一起的呢?原来,从卵膜中刚孵化出来的比目鱼幼体,完全不像父母,而且跟普通鱼类的样子很相似。眼睛长在头部两侧。每侧各一个,对称摆放。它们生活在水的上层,常常在水面附近游泳。大约经过20多天,比目鱼幼体形态开始变化。
当比目鱼的幼体长到1厘米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比目鱼一侧的眼睛开始搬家。它通过头的上缘逐渐移动到对面的一边,直到跟另一只眼睛接近时,才停止移动。
不同种类的比目鱼眼睛搬家的方法和路线有所不同。比目鱼的头骨是软骨构成的。当比目鱼的眼睛开始移动时,比目鱼两眼间的软骨先被身体吸收。这样,眼睛的移动就没有障碍了。比目鱼眼睛的移动时比目鱼的体内构造和器官也发生了变化。
比目鱼已经不适应漂浮生活,只好横卧海底了。
比目鱼是海水鱼中的一大类,包括有鲆科、鲽科、鳎科的鱼类。鲆科中常见的有“牙鲆”、“斑鲆”、“花鲆”;鲽科中常见的有“高眼鲽”、“石鲽”、“木叶鲽”、“油鲽”;鳎科中常见的有“舌鳎”。
鲽科(Pleuronectidae)100种,一般两眼位于右侧。鮃科(Bothidae)约200种,两眼均在身体左侧。其他主要科有鳎科(Soleidae)和舌鳎科(Cynoglossidae)。比目鱼的体型各异,小型种仅长约10公分(4吋),而最大的大西洋大比目鱼(Hippoglossus hippoglossus)可长达2公尺(7呎),重325公斤(720磅)。
【食用价值】
比目鱼富含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D、钙、磷、钾等营养成分,尤其维生素B6的含量颇丰,而脂肪含量较少。另外,比目鱼还富含大脑的主要组成成分DHA,经常食用可增强智力。
比目鱼性:甘,平,无毒。主治补虚益气力。多食动气。
比目鱼是名贵的海产。渔业上把它叫做牙鲆。牙鲆的身体一般长25厘米到50厘米,最大的牙鲆有70厘米。牙鲆会根据季节的更替,做短距离的集群洄游。在我国沿海,牙鲆有广泛的分布。黄海、渤海的渔民们用海底曳网捕捞牙鲆。新鲜的牙鲆可以食用或者制作成罐头。牙鲆的肝脏还可以提炼鱼肝油。
比目鱼肉质细嫩而洁白,味鲜美而肥腴,补虚益气,但不宜多食,有动气作用。
比目鱼食用方法很多,常见食谱有红烧比目鱼、四喜鱼卷、比目鱼香菇卷、煎烤比目鱼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