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9年1月13日星期日

第十一章第二节 脊椎动物鱼纲:黑鱼


沈阳先生 撰稿
  
黑鱼在中国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食用鱼,是中国人的“盘中佳肴”。乌鳢黑鱼学名乌鳢:Channa argus,又名北方蛇头鱼、生鱼、乌鱼、乌棒、蛇头鱼、文鱼和才鱼。
黑鱼属脊椎动物鱼纲鳢科鳢属,它生性凶猛,繁殖力强,胃口奇大,常能吃掉某个湖泊或池塘里的其他所有鱼类,甚至不放过自己的幼鱼。
黑鱼还能在陆地上滑行,迁移到其他水域寻找食物,可以离水生活3天之久。
黑鱼也叫孝鱼,这是因为鱼妈妈每次生鱼宝宝的时候,都会失明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鱼妈妈不能觅食,不知道是不是出于母子天性,也许鱼宝宝们一生下来就知道鱼妈妈是为了它们才看不见,如果没有东西吃会饿死的,所以鱼宝宝自己争相游进鱼妈妈的嘴里,直到鱼妈妈复明的时候,她的孩子已经所剩无几了。传说,鱼妈妈会绕着他们住的地方一圈一圈地游,似乎是在祭奠。所以后来人们叫黑鱼为孝鱼。从前一般人都不吃黑鱼。捉到都会放回去。黑鱼两大特点:一是十分凶猛,攻击力强;二是爱子如命,对其卵与幼鱼十分爱护,用一切力量加以保护。其实,都是生物繁衍成长的自然现象。

分布区域
中国的鳢科鱼类共有7个种,它们分别是乌鳢、斑鳢、月鳢、宽额鳢、纹鳢、线鳢和长身鳢。其中只有乌鳢是一个广布种,分布于全国各大水系,产量也最大,斑鳢、月鳢和宽额鳢仅分布在华南地区,包括台湾省和海南省;而纹鳢、线鳢和长身鳢则相当少见,分布区十分狭窄,仅见于云南省的怒江、澜沧江水系,经济价值小。
人们习惯于将鳢科鱼类通称为乌鱼、黑鱼(北方和华东地区)、财鱼(湖北、湖南)、生鱼(广东、香港地区)、乌棒(西南地区),此外还有斑鱼、孝鱼、蛇头鱼、文鱼等名称。
乌鳢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无论是湖泊、水库、河川、溪沟、塘堰还是水田、渠道,甚至连一般鱼类难以生存的沼泽、积水潭、洼凼等都能生长、繁衍。

生态特征
黑鱼体色呈灰黑色,体背和头顶色较暗黑,腹部淡白,体侧各有不规则黑色斑块,头侧各有2 行黑色斑纹。奇鳍黑白相间的斑点,偶鳍为灰黄色间有不规则斑点。
黑鱼身体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头长,前部略平扁,后部稍黑鱼隆起。吻短圆钝,口大,端位,口裂稍斜,并伸向眼后下缘,下颌稍突出。牙细小,带状排列于上下颌,下颌两侧齿坚利。眼小,上侧位,居于头的前半部,距吻端颇近。鼻孔两对,前鼻孔位于吻端呈管状,后鼻孔位于眼前上方,为一小圆孔。鳃裂大,左右鳃膜愈合,不与颊部相连鳃耙粗短,排列稀疏,鳃腔上方左右各具一有辅助功能的鳃上器。
黑鱼全身披有中等大小的鳞片,圆鳞,头顶部覆盖有不规则鳞片。侧线平直,在肛门上方有一小曲折,向下移二行鳞片,行于体侧中部,后延至尾基。
黑鱼背鳍颇长,几乎与尾鳍相连,无硬棘,始于胸鳍基底上方,距吻端较近。腹鳍短小,起点于背鳍第45根鳍条下方,末端不达肛门。胸鳍圆形,鳍端伸越腹鳍中部。臀鳍短于背鳍,起点于痛鳍第1516根鳍条下方。尾鳍圆形。肛门紧位于臀鳍前方。
黑鱼鳔单室,细长,前端圆形,末端较尖,延至臀鳍基底上方。胃呈囊状,幽门垂2个,粗长,约为肠1/3。肠短双曲,长于体长二分之一。
黑鱼的黑龙江亚种主要特征为:背部颜色为深绿黑色,体侧有不规则黑绿色,背鳍和尾鳍与背部同色,胸鳍和臀鳍色浅。
黑鱼与斑鳢的主要差别是:乌鳢体较长,斑鳢钵较短;两者头顶部斑纹也有明显差别:乌鳢头顶部有七星状斑纹,斑鳢头顶部则呈近似“一八八”三个字之斑纹;此外,乌鳢的头比较尖长,更似蛇。

生活习性
黑鱼的生命力很强,在淡水鱼类中居首位。有人做过实验,把黑鱼放在潮湿阴凉的陆地,可活三到四天之久。因为一般鱼类只能吸进溶解在水中的氧,而黑鱼还能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氧,它凭借这一“特异功能”,当久旱无雨,湖水即将干枯时,它能像某些动物冬眠一样,即呈蛰伏状态,这时它尾部朝下把身体坐进泥里,只留嘴巴露在泥面以上,俗称黑鱼“坐橛”或“坐遁”,这就是黑鱼的“旱眠”。这时它处于麻木状态,可持续数周,等再次来水时黑鱼便恢复正常生活。
黑鱼是营底栖性鱼类,通常栖息于水草丛生、底泥细软的静水或微流水中,遍布于湖泊、江河、水库、池塘等水域内。时常潜于水底层,以摆动其胸鳍来维持身体平衡。
黑鱼对水体中环境因子的变化适应性强,尤其对缺氧、水温和不良水质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当水体缺氧时,它可以将头露出水面。后部侧扁。头长,前部略平扁,后部稍隆起。借助在鳃腔内由第一鳃弓背面的上鳃骨和舌颌骨伸展出的骨片组成的鳃上器,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因此即使在少水和无水的潮湿地带,也能生存相当长时间。
黑鱼的生存水温为041℃,最适水温为1630℃。当春季水温达到8℃以上时,常在水体中上层活动;夏令季节活动于水体的上层;秋季水温下降到6℃以下时,游动缓慢,常潜伏于水深处;冬季水温接近0℃时,则蛰居在水底泥中停食不动。
黑鱼具有很强的跳跃能力。当天气闷热、下雨涨水时,乌鱼往往会跃出水面,沿塘堤岸逃逸;在有流水冲击时也会激起鱼跃而逃跑。若其生活的池塘饵料不足时,亦会向其他池转移,转移时其身体似蛇形,缓缓向前移动。
黑鱼为一种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且较为贪食。捕食对象随鱼体大小而异。体长3厘米以下的苗种主食挠足类、枝角类及摇蚊幼虫等,体长38厘米以下的苗种以水生昆虫的幼虫、蝌蚪、小虾、仔鱼等为食,体长20厘米以上的成鱼则以各种小型鱼类和青蛙为捕食对象(小型鱼类主要指鲫鱼、餐条、赤眼鳟、泥鳅及各种幼鱼)乌鱼的游动速度快,但捕食一般不追赶猎物,而是隐藏于水草或其他隐蔽物附近,并高度注视四周的动静,一旦发现有鱼类等适口活饵游经附近时便迅速出击,一举捕获。
黑鱼还有自相残杀的习性,能吞食体长为本身三分之二以下的同类个体。其食量大小与水温有密切的关系。夏季水温高时相当贪食,摄食量大;当水温低于12℃时即停止摄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当动物性饲料不足时,也能以豆饼、菜饼、鱼粉等人工配合饲料为食。
黑鱼的摄食量大,往往能吞食其体长一半左右的活饵,胃的最大容量可达其体重的60%上下。据解剖,一条500克重的黑鱼,在较短时间内吞食10厘米长的草鱼种8尾。
黑鱼的产卵季节因各地气候条件不同而异.在华南地区为4月中旬至9月中旬,56月最盛;中地区为57月,以6月较为集中.繁殖水温为18℃—30℃,最适水温为20℃—25℃。
黑鱼性成熟年龄,在不同的地区也略有差异.在华南地区通常体长为20厘米以上的1冬令鱼性腺已成熟,而长江流域一带则需要2冬令和体长30厘米左右才能产卵。乌鳢能在池塘、河沟及水库等水域内自然繁殖,产卵场一般分布在水草茂盛的浅水区。怀卵量、产卵量与亲体个体大小有关。
黑鱼产卵方式是营造巢类型。产卵前,性成熟的雌雄亲鱼成对地游动在产卵场地,共同用口御取水草、植物碎片及吐泡沫,营筑略呈环形、直径约0.51米、漂浮于水面的鱼巢。巢筑成后,在风平浪静的早晨日出前,雌、雄鱼相互追逐、发情,然后雌鱼在鱼巢之下接近水面处,腹部向上呈仰卧状态,身体缓缓摇动而产卵于巢上。与此同时,雄鱼以同样姿态射精于此。鱼分多次产卵。产卵后亲鱼守于巢底,保护鱼卵,免受侵害。
黑鱼的怀卵量通常每公斤体重约为23万粒.0.5公斤重斑鳢产卵量一般为0.81万粒,个别可达1.11.2万粒。
黑鱼的卵金黄色,有油球,为浮性卵,卵径2毫米左右。
黑鱼的摄食量大,往往能吞食其体长一半左右的活饵,胃的最大容量可达其体重的60%上下。据解剖,一条500克重的黑鱼,在较短时间内吞食10厘米长的草鱼种8尾。
黑鱼生长速度相当快,但不同地域、不同的环境中,生长速度不尽相同。

食疗价值
黑鱼为淡水名贵鱼类,有“鱼中珍品”之称,是一种营养全面、肉味鲜美的高级保健品,一向被视为病后康复和老幼体虚者的滋补珍品。黑鱼的含肉率高,又无肌间细刺,是老少皆宜的鱼品之一。
据测定,每100克鲜鱼肉中,含蛋白质19.8克、脂肪1.4克、糖1.2克,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食品。黑鱼肉中含蛋白质、脂肪、18种氨基酸等,还含有人体必需的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
性能:味甘,性寒。能补脾益气,利水。据医籍记载,乌鳢还有去瘀活血、滋补壮阳、收肌生津、怯寒调养等药理作用,用于脾虚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气血不足,经闭,久患疮疥等。在东南亚及我国两广、港澳台地区一向被视作佳肴兼补品,故而身价不凡。
适用于身体虚弱,低蛋白血症、脾胃气虚、营养不良,贫血之人食用,西广一带民间常视黑鱼为珍贵补品,用以催乳、补血;黑鱼有祛风治疳、补脾益气、利水消肿之效,因此三北地区常有产妇、风湿病患者、小儿疳病者觅乌鳢鱼食之,作为一种辅助食疗法。
黑鱼煮食,煨熟食,皆可入菜肴。黑鱼常见食谱有黑鱼丝薄饼、玉带黑鱼卷、汤卤黑鱼、乳香黑鱼汤、番茄炖黑鱼、冬瓜鳢鱼羹、鳢鱼汤、苍耳煮鳢鱼、酸菜黑鱼片、黑鱼片小炒等。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但有疮者不可食,令人瘢白。有些人会对黑鱼过敏,时候症状通常为腹泻、呕吐、皮肤起疹,伴随腰酸背痛等症状。一般刚吃的时候不会有什么不适,往往在时候5-6小时发作,因此,小孩、老人等抵抗力差的人群应当注意。
此外,与其他鱼类不同,黑鱼离水后不易死亡,死后肌体也不易腐败变质,所以更便于长途运输与加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