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据阿波罗网2020年11月11日报道:近日,美国媒体《国家档案》的记者帕特里克·霍利报导说,拜登竞选团队的德州阵营负责人达拉斯·琼斯,卷入德州拥有250万张选票的“哈里斯”县选举欺诈丑闻,被联邦调查局扣押聆讯。
拜登德州负责人被FBI羁押,佩洛西议长位子悬了?可谓出现惊人一幕!
我与老夫子便闲聊起此事。
老夫子说:在中国明代周忱巡抚江南时,他每天都记录所做的事,即使是很小的事也不遗漏。比如每天的阴、晴、风、雨等都详尽记下来。开始有人不理解他的用意。有一天,有人报告说运粮船在江上被吹走了,找不到了。周忱就问那个人丢失粮船是那一天,是午前还是午后,当时刮什么风。结果,报告的人回答得颠三倒四,周忱翻开日记本和他对证,那人大吃一惊,只好招出了私扣粮船的转过。只要细心慎密就能防患。
我明白了老夫子说这故事的用意。
拜登团队德州负责人被FBI羁押,媒体报道分析有2大重磅看点。
一是FBI羁押琼斯后,他随后就被拜登团队开除。琼斯明摆着被牺牲了。
二是,《国家档案》记者帕特里克·霍利说:“那些伪造的驾照通过机场,被大量塞进美国,也包括来自共产中国的(假驾照)。”这说明中共是美国大选舞弊的幕后黑手。《国家档案》10月29日报导还说,名叫斯坦顿的知情者称,民主党人从2018年就掌控了哈里斯县,县投票人档案从2016年就没有清除,这次大选该县存在死人投票等无效投票。
另外,退休警官、德州投票站观察员雷蒙德·斯图尔特也宣誓作证说,休斯顿地区法官和工作人员,使用囤积驾照,在免下车投票点非法投票。
此外,报导还说,9月29日,一名前警官和一名前联邦调查局探员在德州最高法院宣誓,指证琼斯、哈里斯县民主党专员罗德尼·埃利斯,以及民主党州参议员鲍里斯·迈尔斯,囤积邮寄和缺席选票,并伪造投票。
我以为这些媒体报道,虽有夺睛之处,但未必是经过细心慎密的调查结论。
我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在FBI,还有那个CIA。神秘诡异的FBI和CIA到底是个什么组织?于是我与老夫子的闲聊话题转到了对美国特工的评说之中了。
2
2020年8月,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主党高级特工向《纽约邮报》(New York Post)揭露了选举欺诈,尤其是邮寄选票作弊的内幕。
这名特工曾执行过帕特森(Paterson)、大西洋城(Atlantic City)、卡姆登(Camden)、纽瓦克(Newark)、霍博肯(Hoboken)和哈德逊县(Hudson County)的市政选举和联邦选举的作弊任务。还曾染指新泽西州的地方立法、市长和国会的竞选活动。他表示,欺诈已经成了美国选举规则,而不是例外。“从市议会到美国参议院选举,新泽西州的每次竞选我们都是这样做的。”
这位特工的身份、犯罪记录和作为各种竞选顾问的多年履历得到了《纽约邮报》的证实。他表示自己在新泽西州(New Jersey)、纽约州(New York)和宾夕法尼亚州(Pennsylvania)指导了至少20名特工,宾夕法尼亚是今年大选关键的摇摆州。
这位吹哨人揭露了选票欺诈的五步曲:
一、造假选票。选票没有特定的安全保护功能(类似印记或水印),因此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做选票,只要放在复印机上复印就行。
二、收集回邮信封。邮寄选票首先以大信封将空白的选票寄给注册选民,大信封内包括回邮信封、选民必须签名的“邮寄选票证明”以及选票本身。回邮信封无法重新制作,因此,必须从真正的选民那里收集它们。
这名特工会让他的手下挨家挨户地去说服选民,让他们代表这些选民邮寄完整的选票作为公共服务。然后,他们将密封的信封带回家,让水蒸气使封口的信封松开,然后用伪造的选票将真实的选票置换掉,并重新密封信封。“每张票最多五分钟。”
然后,再将信封分散到所有不同的公共邮箱中,以避免上百张选票同时出现在一个邮箱里而引起人们的注意。
这名特工表示,有时邮政员工也会加入欺诈骗局中,他们会从邮件中筛选选票并将其移交给特工,或者将投给共和党和川普的选票扔进垃圾桶。近日,很多垃圾桶里的选票已经被民众发现并曝光。
三、“帮助”老人投票。这名吹哨人说,建立辅助生活设施并“帮助”老人填写选票是一个金矿。“在某些疗养院中,护士实际上是带薪的特工。”他们代替这些老人填写了选票。
四、冒充选民投票。这名特工会派遣他的团队冒充不去投票的注册选民,去投票站现场投票,这些注册选民信息都是公开的。特别是在新泽西州和纽约州等不需要查看选民身份的州,宾夕法尼亚州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不需要查看选民身份。
五、贿赂选民。这名吹哨人表示,新泽西州的无家可归者收容所,提供了几乎无穷无尽的可靠(可购买)选民。
这名特工透露说,他或他的团队提供的任何选票都会在选民证书(包含选民签名)上折一角,因此民主党选举委员会的计票人会知道这是操纵的票,因此不会拒绝。一旦通过,这些选票将与普通选票混合在一起,无法辨别,也就成了有效的票。
他表示,他的选民欺诈运作类似于黑手党组织,老板(通常是竞选经理)将手下的日常管理交给下属(他)。而实际的候选人通常被故意隐藏起来,因此他们可以维持“合理的可否认性”。
这位吹哨人在8月份就提前对美国大选发出了警告,他说:“这是确凿无疑的事情。到11月3日,将会有一场关于此事的战争……如果他们(民主党)知道香肠的制作方法,他们就会去操纵。”
3
众所周知,FBI与CIA是美国最负盛名的情报组织,既然它们同为美国情报组织,两者有何联系和区别呢?关于FBI和CIA,你了解多少?曾有那么多人想要进入这些情报组织内部当特工和国家间谍,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魅力吸引了那些有识之士?怎样才能走进FBI与CIA?他们又是如何工作的呢?这份工作究竟是艰辛还是轻松?读完本章后,也许你对FBI就会有所了解。
FBI(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即美国联邦调查局,是美国重要的情报机构。联邦调查局成立于1908年7月26日,隶属于美国司法部。多年以来,它一直在美国司法部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并成为了美国司法部的主要调查机构,《美国法典》第28条第533款也明确规定,授权司法部长“委任官员侦测反美国的罪行”。可以说,自它成立的那天开始,就已经可以预料到它将不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政府部门。之后百年的发展,一步步地造就了今日的联邦调查局——美国历史上的一个神话。
1908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很是困扰。在美国建国之初,本着求生存、求发展的目的,原本居住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的13个州的居民,几乎不约而同地向西部前进,争夺土地,跨越阿巴拉契亚山,追寻新的生活,这揭开了美国西部大开发的序幕。
1787年,美国政府作出规定,任何一个“准州地区”的自由男性公民的人数只要达到6000人,便可成立州政府,同原有各州享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此法令一经推出,立即吸引了更多的人涌向西部。到1796年时,西部土地已经由1785年的每公顷2.5美元涨到每公顷5美元,而且可以在4年以内分期付款。这项政策无疑又进一步刺激了那些土地投机者,他们在西北地区展开了一系列土地投机活动,把购买到的土地分割成几个小块卖给农民,并从中牟利。到了1908年,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罗斯福总统所烦恼的事正与此有关,他觉得政府很有必要采取有力措施来阻止这些违法行为。
这一年夏天的一个夜晚,会议已经持续了一整天,罗斯福决定要成立一个专门的特工队伍,来对付那些在西部土地上投机倒把的商人。不过,考虑到当时政府的种种客观条件,比如财政问题,很多议员都表示反对。当然,罗斯福最后还是授权给司法部部长查尔斯·波拿巴,成立了一个小型侦探机构。在此之前,司法部一直拥有调查政府内部犯罪行为的权力,只不过司法部一直都不想这么做;罗斯福的命令一下,司法部再也没有退路,部长只好服从命令,很快便成立了一个小型的侦探机构。
成立初期的联邦调查局只有34人,其中还包括从财政部“借”来的8个人,也并不被大家看好。6个月后,司法部长波拿巴评价说:“总体而言,这次机构创新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1909年,发展到64人,当时的司法部长威斯科山姆为其命名为调查局(BOI);直到1925年,才正式命名为联邦调查局。1932年7月1日,时任局长将其易名为美国调查局;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关于联邦调查机构作用及职权的法案》,并正式为这支侦探队伍命名为联邦调查局(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简称FBI)。
其实,FBI并不仅仅是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的缩写,它还是美国联邦调查局信条的暗示,即忠诚(Fidelity)、勇敢(Bravery)、正直(Integrity)。应该说,在美国联邦调查局成立当年,就已经具备了这样的官方使命和信条。不过在其成立早期,联邦调查局探员的调查范围仅限于当时存在的刑事法律,比如破产欺诈、反托拉斯犯罪等;而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它开始承担起了反间谍的任务,包括对蓄意破坏与煽动暴动行为的调查。1919年颁布的《国家预防机动车盗窃法》以及1932年颁布的《联邦反绑架法案》两大法令,进一步扩大了联邦调查局的职权范围,尤其是1934年通过的一系列联邦刑事法令,FBI已经被美国国会授予了持有武器权和逮捕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联邦调查局的规模与职权又进一步扩大;冷战期间,其权力开始深入白宫与其他政府机构及其行政分支机构的安全事务调查。总之,20世纪60年代的FBI的主要职责范围还是针对侵犯民事权利以及有组织犯罪的调查;70年代末,其职权范围进一步扩展到金融犯罪、贩毒以及其他暴力犯罪等;而21世纪的FBI主要的工作重心已经转向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武器走私犯罪等方面,同时也包括计算机诈骗、白领犯罪等新型犯罪行为、政府要员的职前审查。
直到今天,联邦调查局在美国历史上,用时间与赫赫功勋演绎了一段精彩的传奇。FBI可以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简称,也可以用来代指那些在联邦调查局里工作的特工们。
FBI的神秘感让很多人充满了好奇,也有很多人对FBI的办公地点非常感兴趣。如果有机会走在美国华盛顿市中心的宾夕法尼亚大街上,你会发现一栋米色大楼,它的外观看起来并不十分起眼。没错,这就是FBI特工们办公的地方——联邦调查局的总部大楼。每天在这里上班的人不少于5000人。在这栋楼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装有无数个金属监测器以及X射线机,不管是谁,若想访问此楼,都必须出示自己的身份证明,并在门卫处登记具体的到访时间;假如有携带武器的人,还必须先上交才可入内。这栋大楼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总共8层,当时担任联邦调查局局长职务的是埃德加·胡佛,后来,因胡佛死在任上,这栋楼就以胡佛命名,以示大家对他的纪念。
事实上,联邦调查局的“势力范围”远不止于此,它在很多城市都设有自己的分部,称为FBI办公室。至今为止,FBI办公室已经有60座之多。总部下设的10多个职能部门,分别承担鉴定、训练、刑事案件调查、技术服务等职能;在一些需要FBI的小城市或地区,也驻有FBI常驻特工,约有400多人;FBI在全球60多个国家都设立了驻外机构,分别执行总部分配的任务。另外,FBI还设有罪犯司法信息服务部、刑事犯罪科学实验室、中央指纹档案馆、尖端人质拯救小组、国家学院(专门负责培训高级特工)等。其中,中央指纹档案馆中存储有将近4700万个对象的指纹,可以说位居世界同类数据之首。
FBI探员为众人所崇拜,他们特有的“超能力”使人折服。那些在间谍小说或影片中出生入死的特工们,很多都以FBI特工为原型,一幕幕精彩的画面令人惊心动魄,环环相扣的情节让人不禁为之胆战心惊……可你知道真正的FBI是怎样工作的吗?他们究竟有着什么样的“超能力”呢?
4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FBI更是如此。FBI招收学员的条件,包括报名者必须是美国籍公民,有3年以上的全职工作经验,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有学士学位,各科成绩优异,语言学专业的学员必须掌握多个语种。
起初,报名应聘的人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这些人先在网上报名,经由联邦调查局筛选掉一些有过犯罪经历的人,剩下的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前去面试。参加面试的人要经过联邦调查局设置的种种关卡测试,其中还包括测谎,测试合格者才可以进入下一轮的笔试与面试环节。笔试与面试皆通过者才能够进入训练阶段。曾在军队服役的应聘者尤其受到FBI的青睐。他们不仅要在军中有十分优秀的表现,并且还要通过联邦调查局的内部考试以及长期的安全调查。
专门负责FBI高级特工培训工作的部门,是美国联邦调查局下设的国家学院,创建于1972年,位于弗吉尼亚州关蒂科美国海军陆战队基地内部,周围由茂密的森林包围着,即使是在空中都很难得以窥见。可见,这样的环境确实是十分安全和隐蔽的。
这座学院的主体有3幢宿舍楼、1座教学楼、1座餐厅、1座法医研究院及训练中心、1座内部设有1000个座位的礼堂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还有1座模拟的城市,附近有1个室内靶场,4个飞碟靶场,8个室外靶场以及1个200米步枪冲锋枪靶场。FBI学员在模拟城市中进行实战模拟演练。
在训练的过程中,FBI学员们必须要进行射击、格斗等战略技术与侦查技巧的训练,这些训练课程的内容都可以在训练完毕后的结业考试中体现出来,以往的准FBI考试总共有6门主科和9门副科,主科考试的内容是联邦刑事法及调查法等,副科主要是出庭技巧、火器的使用以及犯罪现场搜集证据的能力等,合格分数线是85分。而考试结果,只有等到联邦调查局发出正式录用通知时才得以揭晓。
现如今,FBI的培训课程中又添加了一些新的技能训练,也就是肢体语言以及伊斯兰教义。在以往的训练过程中,强调得最多的就是身体技能与打击普通犯罪的技巧,而现在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在极短的时间里观察一个人,即学习通过观察肢体语言行为来读懂其内心,用最快的速度看穿一个人,并且迅速识破其谎言,最终找出真相,这也是FBI探员最引以为傲的特殊技能之一。
我们知道,与犯罪分子打交道的工作充满着危险,但在准FBI的训练中教官不允许学员们随便使用武器。联邦调查局有明文规定,FBI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绝对不能随便使用枪支。对于一般性的嫌疑犯,应当采取基本的、常规的方法,而在面对重大嫌疑犯时,将会出动特警及直升机进行围捕,尽量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
胡佛时代的准FBI很受重视,几乎每一期的训练,他都会到场视察一番,而他的到来也会是一场隆重的活动。在胡佛前来视察的前一天,教官都会向学员们宣布,并且叮嘱他们,一定要把头发理整齐,穿白色衬衫,皮鞋擦亮,与局长大人对话的时候,一定要直视他的眼睛。因为在教官们的眼中,胡佛局长就是上帝,与上帝见面的时候,一定要亮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不仅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还要注意到每一个细节问题,比如在握手的时候,千万不能颤抖和僵直,否则就是心理素质不好;握手的力度要适当,不可太大,也不可太小;手心也绝对不能出汗。
现在胡佛时代已经过去,今天的准FBI只要头脑灵活,经过刻苦艰辛的训练,并且成绩优异,就基本可以成为真正的FBI中的一员。但是在胡佛时代,很多准FBI即使训练异常刻苦,只要稍有疏忽就会被淘汰,他们往往承受着来自训练以及胡佛局长双向的压力,即使是那些考核成绩合格的学员,如果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FBI,还必须要经过胡佛本人的同意。
当时很多人都不明白,胡佛又不是顺风耳,怎么任何一丝风吹草动他都能够听得到呢?即便是那些朝夕相处的教官都未必清楚他们的心思,但为什么胡佛就如此清楚呢?真正的原因在多年之后才得以揭晓,原来在学员中间有很多告密者,那些告密者将其他学员的一举一动告诉胡佛,只要是他觉得不喜欢不满意的人,都将会遭到淘汰的下场。也正因为如此,使得很多准FBI开始对联邦调查局的政策产生了怀疑,告密者立功,但他们遭到了批评,几次经历之后,大家渐渐明白,如果继续采取怀疑的态度一定会促使自己更早地离开调查局,于是在这样的压力下,他们也开始逐渐变得循规蹈矩起来,等到真正成为一名FBI,那时候俨然已经百分之百忠诚于胡佛了。
5
想必对FBI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胡佛。在介绍胡佛之前,先来看看“一战”结束之后的FBI。当时随着“一战”的结束,联邦调查局表面上因总统柯立芝“美国人的事务就是做生意”的主张,而恢复到了战前的工作状态;战后的第二年,威廉·弗林担任了调查局局长一职,这也是联邦调查局的第一任局长头衔的拥有者,他几乎全部听从上司的安排,因而联邦调查局这个时候是完全控制在司法部部长米切尔·帕尔默手里的。
来自宾夕法尼亚的辉格党成员帕尔默是进步主义者,热衷于权力的争夺,“一战”为其提供了执掌最大权力的大好机会,他自然不会轻易放弃。当时,虽然战争已经结束,但在欧洲依然存在左翼势力的起义以及右翼分子的暴乱行为,恐怖活动在美国也开始猖狂起来,一个月内就有36位声名显赫的美国人收到了炸弹邮件,其中就包括帕尔默。
聪明的帕尔默决定利用这次的暴动争取入主白宫,同时也为联邦调查局赢得更多更广的权力。后来,他提出了“红色恐怖”概念,再次让因战争时期渲染起来的间谍热升温,认为美国的潜在威胁来自激进分子、布尔什维克乃至外侨,在会议上他表现得很激动,最终使得国会拨款成立了一个反激进分子的综合情报站,并隶属在司法部的调查局门下。
当时,已经在司法部工作了两年的埃德加·胡佛被任命为综合情报处处长,主要任务就是反对红色恐怖主义。胡佛在这项任务中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他首先建立了20万张的卡片资料,其中囊括了几乎每一个激进组织,每一家激进出版社;4个月之后,索引资料中的嫌疑分子高达6万人,他们每一个人的个人资料都包括在内。
另外,胡佛还与其他政府机构合作,派遣密探潜入激进组织内部,这些密探将激进分子的底细摸得清清楚楚,胡佛则在背后掌握了他们的领导权。1920年初,胡佛向他的密探们发出指令,要求他们在全国各地领导或怂恿激进分子们集中召开会议。在会议召开的过程中,联邦调查局的特工们忽然冲进了会场,顺利逮捕了4000多名激进嫌疑分子,被拘留的人不允许请律师。
调查局认为“红色恐怖”已经被清除,民众也把联邦调查局视为救星,帕尔默和胡佛成了力挽狂澜的英雄。但是没多久,因为在审讯的过程中,FBI拿不出有力的证据证明这些人的罪行,不得不一个个将其释放。这引起了人们的鄙夷,乃至愤怒,司法部部长帕尔默被认为是“公众生活中最令人讨厌的江湖骗子”,他因此不得不引咎辞职。不过,众人对胡佛倒没有过分的指责和批评。
这场不被看好的“闹剧”很快结束,FBI后来成功地打击了违反《禁酒令》的犯罪分子,抓捕了艾尔·卡朋——当时控制了各类酿酒厂的最有名的黑道大亨。此举为FBI树立了正面形象,也提高了联邦调查局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当然,FBI所做的绝不仅限于此。
6
1932年2月29日,美国著名的飞行英雄查尔斯·林德伯格及其一家人来到霍普维尔别墅度假。然而,第二天晚上不幸就发生了,林德伯格被他的保姆叫醒,声称孩子——林德伯格的独生子小查理不见了。林德伯格在孩子的房间里发现了一封绑匪留下的信,信上的内容已经证实了这是一起绑架案,绑匪要求用5万美元作交换,并不准报警,否则就撕票。林德伯格立即向当地警方报警,10分钟后警方赶到现场,却并没有在现场发现指纹之类的有效证据。警方猜测这很可能是一名作案高手。此时,电话警报已经传遍了全州,任何一辆可疑车辆都不能放行。
之后,警方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盘问林德伯格家的仆人们,希望从他们那里可以找到蛛丝马迹,但这一做法不但没有获得任何有价值的线索,还遭到了林德伯格的强烈斥责,他认为绑匪无疑就是要钱,现在最主要的就是按照他的意愿去做,这对痛失爱子的夫妇只想尽快用钱把孩子赎回来。第二天,他在报纸上发表声明说,愿意与绑匪私下接触,或者与绑架者指定的任何中间人进行接触,并且保证一切都会保密。
然而,林德伯格报警的事,绑架者已经知道了,并在几天后来了第二封信,信上说赎金将增加到7万美元,还说林德伯格报警的做法实在太不明智,措辞十分严厉。这次,警方决定在信中寻求线索,最后发现,信中有许多拼错的词汇,显然绑架者是个外裔。在这个阶段,FBI已经参与进来,在对照过两封信件的笔迹之后,判断两封信均出自同一个人之手。可是作为孩子父亲的林德伯格却并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绑匪应该不止一个人,而是一个团伙或组织。于是,他又与当地的黑社会联系,声称只要能够换回自己的孩子,付出任何代价都可以。
后来,一个叫康登的人说愿意做林德伯格与绑匪之间的中间人,康登是经过FBI调查后确认清白的人。第一次与绑匪见面后,根据康登的描述,FBI觉得绑匪是一个人,背后并没有什么组织,但这又遭到了林德伯格的质疑,他开始四处筹集资金,一心想要赎回孩子。
当时,FBI建议林德伯格在所有赎金上做好标记,因为那时候财政部正准备让美元在一年之后脱离金本位制,政府将会把所有的金圆券回收,用银圆券加以取代,这就意味着收到赎金的绑匪在某一天会用大量的金圆券换取银圆券,那个时候警方将顺藤摸瓜揪出凶手。林德伯格接受了建议,并把赎金交给康登,让他在既定的地点转交给绑匪。FBI希望在交接场所设置警力,之后将进行有效的跟踪,抓获绑匪,但这又被救子心切的林德伯格夫妇否决了。
意外出现了,当康登把赎金交给绑匪的时候,绑匪声称孩子就在霍斯内克海滩附近的一条船上。林德伯格相信了绑匪的话,并在第二天一大早就驾驶着飞机在那里开始了搜索,但一无所获。一个月过去了,林德伯格夫妇无时无刻不活在痛苦之中。终于在5月12日的一个午后,有人发现了一具小孩的尸体,孩子的脑袋与一条腿正暴露在麻袋的外面。警方到场后还发现,孩子身体的其他部位大多已经被动物吃掉。联邦调查局的特工们认为,绑架者很可能是在下木梯的时候木梯坍塌,装着孩子的麻袋掉下来,孩子的头骨撞到房屋外部的混凝土墙根上,因此丧命。
此后,联邦调查局和当地警方再次将目标投向了林德伯格家的仆人们。这一次,一个名叫维奥莉特·夏普的女仆表现得异常紧张,开始语无伦次。FBI一眼就看穿了她焦虑不安的内心。警方对其住处进行搜索,并发现了一份数目与其收入无法吻合的存折,后来这位女仆就死在了家中。FBI认为她是自杀。这一线索又断掉了。
罗斯福新政实施不久,也就是1933年4月5日,美国宣布脱离金圆券,所有面额总值超过100美元的金币和金圆券必须尽快上交银行。兑换刚开始的时候,警方发现,一张张曾经做过标记的、作为赎金的金圆券开始出现,这一现象引起了联邦调查局的关注。美国政府于1933年10月宣布,在林德伯格爱子遭绑架的案件调查中,联邦调查局将拥有排他性的管辖权。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该案件依旧毫无进展。直到1934年9月18日的一天,布朗克斯地区的康恩银行发现了两张印有赎金号码标记的金圆券,其中有一张上面还有汽车牌照号码。后来经过调查,确定其中一张由沃伦·昆兰加油站上交而来。据加油站经理描述,当时那个人加了98美分的油,却使用一张10美元的金圆券付款,因为担心钞票是假的,管理人员就在钞票上记下了车主的车牌照号码。
FBI根据这条线索找到了该金圆券的使用者——理查德·霍普特曼,生于德国。FBI根据种种线索分析,最后将其逮捕。搜索其住处的时候,特工们还在车库内发现了大量未经兑换的金圆券,并且上面也有当初林德伯格做的赎金标记;在霍普特曼的笔记本中,特工们还发现了一个木梯的详细示意图,而阁楼地板上缺少了一块木板,经过纹理比较,正是案发当时用于木梯上的那块;在霍普特曼的工具箱中,样样齐全,却唯独没有凿子。FBI回想,当时在案发现场,警方就发现了一个用来撬开窗户的凿子;门后的木板上还有一个地址,该地址就是当年与之交接的康登家的地址。此时,FBI已经和德国警方取得了联系,经过核实,霍普特曼在德国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很多入室盗窃的作案记录,并且也是用木梯通过窗户进入的。
至此,FBI已经揪出了凶手,霍普特曼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联邦调查局在此次案件调查中绝对是功不可没的。之后,局长胡佛花费了大量精力提高联邦调查局内部人员的素质,并成立了联邦调查局国家警察学院。不久,联邦调查局在全国警察体系中的轴心地位顺利奠定。
7
严格意义上,埃德加·胡佛是改制后的联邦调查局的第一任局长。有人说,调查局前期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胡佛的仕途史。他在职将近半个世纪,美国更换了8位总统,16位总检察官,可联邦调查局的局长始终是埃德加·胡佛。
从上文中我们已经得知,在消灭“红色恐怖”事件中,胡佛已经为自己日后成功执掌联邦调查局的大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胡佛时代,准FBI要经历一段异常艰辛的筛选过程,其中更少不了局长胡佛的参与,任何一个他不喜欢的人随时都可能被淘汰。
埃德加·胡佛出生于1895年1月1日的早上,他的父亲是迪克森·胡佛——一个出身卑微的政府印刷工,而母亲玛格丽特·沙伊特林则出身名门,其祖上是瑞士高级官吏。19世纪中叶,玛格丽特的父亲来到美国并担任瑞士首任驻美领事。玛格丽特曾经是一个高级护士,胡佛后来很少谈及自己的父亲,却经常谈到母亲,这不能不使人觉得他很虚荣。
小时候的胡佛很机灵,头脑也很灵活,他继承了母亲的卓越才识。11岁那年,更是表现出了他出色的信息搜集能力。有一天吃完晚饭后,小胡佛给家里人一人发了一张他自制的报纸,上面是他自己搜集的新闻材料,并要求每份收取一美分的报酬。母亲玛格丽特看完报纸后很是开心,还鼓励小胡佛要坚持。之后,几乎每一周小胡佛都会将自己在一周内搜集的新闻材料,编辑成一份两页以上的报纸,并在上面发表自己的心得、学校见闻等,其中也不乏一些街边消息和花边新闻。机灵的小胡佛从不让自己歇着,在家里他把很多事情包揽下来,在外面则去华盛顿《星报》做报童,周末的时候他还跑到市场上,给那些逛街购物的人提篮子。但小胡佛有自己的小算盘,这一切都是需要报酬的。
1909年秋天,胡佛以十分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华盛顿中央高中。这所学校比较注重全面才能的发挥,胡佛在这里充分施展了他的才能,不仅学习成绩排名前列,在辩论、体育等方面也表现突出。4年后,胡佛考进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学专业,因为家庭环境的原因,胡佛读了夜校,这样一来,白天他就可以去打工挣取学费了。胡佛在这里又度过了4年的光阴,1917年夏,他拿到了法学学士和法学硕士学位证书。当时正值“一战”爆发,很多毕业生都纷纷穿上军装,走向海外战场,美国政府也大力倡导学生踊跃参军,但胡佛有自己的打算。他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张“暂缓入伍证明”,后来通过母亲娘家侄子、司法部部长威廉·希茨的关系,进入了美国司法部。
顺利进入司法部后的胡佛一直在邮件室内处理各类邮件,他在当时的岗位上表现出了超出一般人的敬业精神,每天都是第一个来到邮件室,最后一个离开。不久,邮件室的主任乔治·迈可森开始注意到胡佛,他认为胡佛不仅勤奋,还很聪明。一次,在上班路上,他遇见当时的联邦调查局局长布鲁斯·比拉斯基,那时候的调查局以员工懒散著称,局长心内怨气横生。其实,乔治也感慨颇深,他想起了工作勤奋踏实的胡佛。局长听了很感兴趣,并说:“这样的年轻人在你那里是不是有点屈才了?”乔治很大方地说:“假如您需要,我随时可以把他送到您的身边。”
布鲁斯·比拉斯基后来见了胡佛,对他的印象非常不错。但因为当时调查局没有合适的位置,便把胡佛安排给新成立不久的战时行动处处长威廉·弗林,年末,22岁的胡佛便正式加入战时行动处——隶属于调查局,胡佛的工作重点就是应付德国间谍。小时候就跃跃欲试的调查潜能以及本身聪慧机灵的头脑,让他在这份工作中表现出色,游刃有余。工作热情也丝毫没有减少,他放弃了自己的双休日,常常顾不上吃饭,在办公室内一工作就是十几个小时。很快,胡佛凭借这种忘我精神赢得了上司的喜爱,一年内加薪三次。
在行动处工作期间,胡佛不止一次表现出自身的卓越才能,为自己赢得了“美国英雄”的称号。但“一战”结束后,行动处解散,胡佛毫无悬念地开始了待业生活。当时即将上任的司法部部长米切尔·帕尔默向国会申请,希望拨出专项经费给司法部,着手开展针对全国无政府主义者、布尔什维克主义者以及激进团体的大规模清查活动。已经升任调查局局长的威廉·弗林向米切尔·帕尔默推荐了埃德加·胡佛,在“帕尔默搜捕行动”展开之际,调查局长干脆将胡佛拉到自己的门下。
此时,年仅24岁的胡佛正式进入联邦调查局,担任局长助理。在接下来的任务中,胡佛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才干,在许多调查行动中胡佛表现出色,并很快在调查局内名声大噪。1920年年初,胡佛升任调查局总情报处主任;1924年5月10日,升职为调查局代理局长,并于该年年末——胡佛30岁生日前30天,正式被任命为调查局局长。他在职的48年,对后来的联邦调查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如果要评价胡佛,那其实是在评价两个人,因为胡佛给人的一面是国家英雄的形象,一面又是心狠手辣、机关算尽的危险人物。在他担任联邦调查局局长48年的时间内,几乎美国的每一任总统都想要把他从那个位置上请下来,但是最终谁也没有如愿,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胡佛的手里掌握着一个“秘密档案库”。
在调查局被胡佛统治的那个时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免不了要活在联邦调查局非法监视甚至骚扰之中,大家经常会想起这样的一个画面:原本声色俱厉、凶悍无比的参议员,只要被胡佛叫去一阵咬耳根,那接下来他就会像只软脚蟹。
事实上,胡佛手中的“秘密档案库”中确实有很多人的秘密资料,这些资料都放在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的地方。美国历史上最为有名的总统尼克松就是其中一员,而档案上记载的多半都是关于他和白领犯罪分子的联系以及一些极为可疑的商业交易等。尼克松知道,只要自己稍稍对胡佛不友好,这些资料就会像重磅炸弹一样,不知从哪个方向飞出来,置自己于死地。根据知情人透露,在这份档案里面有一段关于他和一个香港导游小姐的来往记载。
当尼克松还是副总统的时候,45岁的他已经结婚。在一次访问香港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一个20岁的香港小姐刘梅丽,两人相谈甚欢。不久之后,尼克松故地重游去见她。当时,两人的见面曾一度引起安全问题,因为刘梅丽被美国安全顾问怀疑为间谍。当然,尼克松在香港的一切活动都受到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特工的监视,他们透过他的窗户用红外线照相机拍照,但最终这些照片被胡佛得到,甚至比中情局掌握的资料还要多。
在尼克松担任总统之后,美国各方都要求埃德加·胡佛辞职,尼克松当然也想顺应民意。但是,就在一天夜里,胡佛来拜访总统大人了,席间他故意谈及他新收到的报告,这份报告就是关于香港导游小姐刘梅丽已经获得了美国永久居留权的事情,她的保证人一个是威廉·奥尔曼,一个是雷蒙德·沃伦。尼克松心知肚明,前者是他的好友,曾经与尼克松一起访问过香港,后者是尼克松时代的移民官员,这就暗示着尼克松与那位叫刘梅丽的香港女子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尼克松很惊讶,但很快就为自己辩解,但胡佛说所有的资料都在他的手中,一旦公开,人们是只认证据不认人的。
1970年元旦,尼克松打电话祝贺胡佛75岁生日快乐,同时也向外界公开宣称:自己还不想让胡佛退休。而胡佛逝世之后,尽管尼克松在自己的日志中表现出了十足的欢欣愉悦,但是依旧向外界表达了自己的悲伤和惋惜。
可见,胡佛手中的“秘密档案库”确实给他带来了很多好处,那些“秘密档案库”上的名流们自然被胡佛控制着,胡佛在他们的眼中也就成了一个危险性极高的人物。
胡佛时代的FBI已经走向高峰。它的职权不仅包括调查国内的相关安全事件,拥有逮捕权,还承担了对触犯民事和刑事法律案件的调查,为其他执法机关提供指纹鉴别资料以及种种化验服务等。联邦调查局无疑是胡佛事业成功的证明,然而在事业上独霸一方的胡佛,在个人的感情问题上却不尽如人意。
在母亲去世后不久,胡佛便恋上了一个比自己大4岁的女人——莱拉·罗杰斯,这个结过两次婚、性情暴躁的寡妇。这位寡妇曾送给胡佛很多珍贵的礼物,包括刻着胡佛名字的戒指和纯金烟盒,胡佛一度认为这个寡妇就是自己的情人。但是莱拉·罗杰斯只承认他们是比较密切的友人关系。不久后,这个女人就消失在胡佛的视线里——她飞回了洛杉矶。
莱拉·罗杰斯走后,胡佛也并不闲着,先后有两个女人走进了胡佛的世界。第一位是曾经获得过奥斯卡奖项的剧作家弗朗西敦·马里恩,也是一个比胡佛大了7岁的女人,结婚多次,不过在胡佛的追求下,她毅然选择拒绝;第二个是一名叫多萝西·拉穆尔的演员,胡佛与之相识时间很早,但直到多萝西·拉穆尔和她的丈夫离婚,胡佛才开始狂热地追求她,但最终还是逃不过被拒的结局。
以上就是胡佛一生中的三个女人,不难发现,这三个女人都有婚史,并且都比他大。这不能不说是由其性格所决定,胡佛在性格上的最大缺陷就是不择手段地攫取权力。在胡佛手下工作的人都反映说,胡佛局长最爱读《花花公子》,爱看黄色电影,他甚至还规定,调查局的特工们一旦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搜集到淫秽材料,都要第一时间交到他的办公室。
也许是因为情场不如意,胡佛后来成了一个同性恋者,据说他和比他小5岁的下属克莱德一直保持着不正常的关系。但胡佛却总是在公开场合打击同性恋者,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为了维护自己以及联邦调查局的形象,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想要为自己的性取向作掩盖。
可在一群黑手党人的眼中,只手遮天的胡佛并不是一个危险人物,仅仅是一个同性恋者而已。他们曾将胡佛暗中参加“性狂欢”以及他和其他同性恋者的活动录下来,胡佛却不知道,当联邦调查局的特工们使用监控设备窃听一切值得他们怀疑的人时,胡佛本人也被黑手党人秘密监控了。
8
一提起美国间谍组织,想必大多数人想到的就是CIA——美国中央情报局,美国最大的情报机构。中情局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简称,英文简称CIA,于1947年9月18日成立。成立之初,中情局的办公地点设在华盛顿地区的林肯纪念碑附近。1961年之后,中情局总部搬迁到波托马克河边的兰利——华盛顿特区与弗吉尼亚州交界处,它占地约200多亩。
如果今天你走在乔治·华盛顿大街上,会发现一栋白色大楼,这里正是CIA在兰利的总部。这座大楼始建于1961年年初,当时在乔治·华盛顿大街的岔道上就有一块很高的牌子竖立着,上面是“C·I·A”的标志。之后被司法部长看见了,很是恼火,他认为这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居然有情报组织把自己的身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牌子被拆除了。其实,这座大楼占地105公顷已经够显眼的了,即便没有那一块牌子——它后来也成了来往的飞机驾驶员定位华盛顿国家机场的标志,附近的居民也都知道这就是中央情报局。
直到1973年,施莱辛格担任局长,在请示白宫之后,便命人在原来的地方重新竖立起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中央情报局,左转弯,非经许可不得入内”。兰利大楼的名气非常大,整个华盛顿的居民几乎都知道它的具体位置,这同时也引来了不少麻烦。兰利大楼不对外开放,有严格的门禁,你根本就不知道在哪一个角落就藏有全副武装的警卫与警犬,乃至闭路电视摄像机。
根据记录,曾经有3名醉酒的海军军官,试图翻越兰利大院的栅栏,显示自己的威严,但不幸的是,他们才刚刚一触及栅栏,警铃就响了起来,一个倒霉点的军官在大院内被抓住了,另外两个在院外被抓,之后被押回海军基地,关禁闭两个星期。
中情局的前身是在美国独立时期成立的美国战略情报局,总统乔治·华盛顿为了应付冲突主张建立的机构,最初叫美国情报组织战略服务局。这里不得不提及一个人物,他就是美国中央情报局之父——威廉·杜诺万。这个人想象力极其丰富,且容易激动,曾担任战略情报局的负责人。在“二战”即将结束之际,他不止一次地向罗斯福总统建议成立一个“和平时期的情报部门”,并坦言自己绝对有能力领导这样一个部门。
实际上,杜诺万是想把战争时期的临时情报组织变成永久的情报部门,并用来迅速而准确地了解外国的实力、意图以及活动。罗斯福也对当时的环境进行了调查,但不幸的是,罗斯福中途去世。杜诺万感到万念俱灰,当时杜鲁门上任,帕克上校向总统递交了一份报告,指出战略情报局“一无是处”,如果解散,优秀的人可被转移到国务院,其他的必须走人。即使这样,杜诺万依旧没有放弃最初的想法,他找到杜鲁门,和总统进行了一场短暂的谈话。几个月后,杜鲁门将杜诺万革职,并解散了战略情报局。
解散命令下达六天后,一直坚持反对成立“和平时期的情报部门”的战争部部长辞职。约翰·马格鲁德——曾经是杜诺万的助手,他甚至比杜诺万更加心系战略情报局,并且对战略情报局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他认为,若是真的废除了战略情报局,那么,美国要想获得霸权地位,只有凭借运气了,否则就得仰英国情报组织的鼻息。
此时正值反对者辞职,约翰·马格鲁德认为时机已到,于是在五角大楼里同战争部助理部长、多年的好友约翰·麦克洛伊共同商量大计,这位助理部长在华盛顿一呼百应,在听了约翰·马格鲁德的长篇大论之后,深有同感。于是,他和战略情报局联合起来,对杜鲁门的撤销命令进行抵制。杜鲁门妥协了,但只是允许战略情报局暂时保留。
不久之后,杜鲁门总统就发觉自己开始陷入来自政府各大部门的情报“大山”之中,为了摆脱困境,便下令在战略情报局基础上成立美国情报局及其行动机构,也就是如今的中央情报局。他自己的情报“大山”问题由此得到解决。
1947年的时候,中央情报局取代了先前的中央情报组,正式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服务于美国总统执行办公室。在它的总部内共有2万多名僱员,众多办公室分布在华盛顿地区,每年预算达到80亿美元。
今天,中央情报局已经是美国搜集情报、进行情报分析以及隐蔽行动的重要机构,也就是说,CIA是美国政府的情报、间谍以及反间谍的机构,主要负责收集、分析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情报,并协调美国国内的情报机构活动,将获得的情报向美国政府的各个部门上报;同时也负责维持美国境外的军事设备;在冷战期间推翻外国政府;支持、资助一些对美国相对有利的活动。执行这类秘密间谍工作的是行动部。该部门在1973年以前叫计划部,这是中情局中资格最老、最具隐蔽性,也最引以为傲的部门了,主要负责从事的是007一样的工作。很多时候,它因为过分偏重于情报的秘密获取工作,而忽视了情报的分析工作。
当然,根据多方报导以及中央情报局的重要人物的回忆,CIA其实也组织、策划过暗杀活动,主要对象就是与美国为敌的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但其根本目的,还是希望透过情报工作来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以及安全。目前,经奥巴马政府批准,CIA已经拥有了在美国国内执行逮捕的权力。
中情局秘密的间谍行动只是中情局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今天的行动部已经有11个重要组成部门,有大约5000余名全职僱员,在全世界分布着130多个工作站。
从整体上看,中情局有四个主要组成部门:行动部、科技部、情报处、管理处。
科技部下设很多小的部门进行分工协作,其中技术服务办公室主要为从事秘密行动的特工提供各种必备的武器,譬如化装、监听用具,密码发射机,外形精巧的手枪、摄像机等。这些专家们几乎什么样的小东西都能制作,他们制造的假文件和证件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情报处的主要工作就是把行动部门收集来的情报加以整理分析,并判断局势走向,以便为总统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作出决策提供依据。该部门有3000多名僱员,1/3是博士,并且许多是大学的教授。他们并不忌讳公开自己的身份,但实际上他们都是多疑的人,一切信息的来源都要经过反复的考证。
管理处实质上与一般性的管理部门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其下设有医疗卫生服务办公室、保安、人事安全、教育训练、财务管理办公室,还有后勤、信息技术管理以及招募管理中心。
9
和FBI人员招募类似,CIA的招募也要经过十分严格的筛选过程。它曾一度公开招募情报人员,一是为了增加情报局工作的公开性,提升公众形象,二是为了大量网罗优秀人才。除了招募年轻的大学生之外,还将招募对象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的人才。另外,还有一个专门的机构,主要负责招聘宗教人士。但对所有的应聘者都一视同仁,即在被录用前全部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筛选、测谎、检查,最终被录用的幸运者还要接受为期3年的特殊训练。
如今,CIA的招募对像不仅仅是美国人,而是包括来自拉丁美洲、亚洲,尤其是中东地区国家的移民及其后代,特别是少数族裔与妇女。CIA一位高级官员透露说:“中情局一直都在招募移民、外裔,以便于潜入外国社会基层获取情报。”
CIA在招募间谍时,比较注重才智与表现力。选拔的过程、训练的内容、间谍工作等在许多人的眼里都充满了神秘的色彩。CIA主要的选拔步骤如下:
第一步,要对初步确定的名单上的人员施行“姓名核查”,目的是要证实这些人是否存在不适合做间谍的背景与材料。
第二步,针对姓名核查通过的人员进行进一步的安全隐患检查,像家庭境况、个人经历等;这两个步骤初步完成之后,合格的人员将要接受一系列令人始料不及的考验——在完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接受的考验,才能考察出一个人真实的智力、表现力以及思想质量的状况;经过这道测试合格的人员要接受“观察力”测试,由主考人员根据方案或者是专家设计的题目进行;而后还要进行“意志力”测试,应试者会在家中突遭逮捕并被遣送到一个阴暗的地下室里去,被强烈的反光灯照射,或者是被关在一间死囚牢房中,阴森的空间里会不断传来令人胆寒的恐吓声以及严厉的审讯声。
第三步,要对这些被“逮捕关押”的人进行测谎器检测,以便得知其心理素质状况;顺利过关的人,要进行为期9个月到1年的初级训练,在这段时间的训练中,不仅仅包括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培训,也有防身功夫的训练,比如学习如何用手指、脚跟、手掌去攻击对方要害部位的“散手”,还有秘密行动、收发情报的技巧,更有关于如何一眼看透对方心思的特训。
那些合格的CIA特工究竟凭什么成为美国收集情报的间谍?他们的身体里究竟潜藏着一股什么样的力量,使得他们如此“出神入化”?他们是怎样完成情报搜集任务的?这其实也是本书将要讲述的内容之一。
10
如果说FBI是美国国内秩序的守卫者,那么CIA就是活动在国际战场上的警察。由于两者分工的不同,在CIA成立之初,其职权范围就已经被规定。根据美国1947年的《国家安全法案》的规定,中央情报局没有国内职权,更没有逮捕权力,这一点和FBI是完全相反的。而中情局的主要职责还是为总统关于国家安全的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中情局局长是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情报顾问,中情局在美国情报界的地位由此确立。不过,美国的各个情报机构都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因而,中情局局长只是协助各个情报机构展开工作,而不能对其发号施令。
1977年2月的一天,美国中央情报局一名以外交官的身份在莫斯科工作的特工,下班回家时,发现在自己的汽车雨刮器下面有一张纸条。纸条中说,自己愿意给美国做卧底,提供一些“足以改变苏美两国军事力量平衡的秘密情报”,表示愿意和中央情报局的人接触,还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署名是“匿名者”。这种情况看似好事,当这名外交官把纸条递交到中央情报局总部时,多数人都认为这是骗局,当时的局长斯坦斯菲尔德·特纳也认为,这很有可能是苏联情报机关(克格勃)设下的圈套,因为他知道,克格勃几乎一天24小时都在对美国、英国等国大使馆进行秘密监视。于是,纸条事件就被暂时搁置一边。
不过,对待这件事,还有一个人持不同意见,哈特纳·哈沙维是中情局在莫斯科的间谍负责人,凭借他多年的实践经验,他认为,这未尝不是一块大肥肉,错过了就很难再有机会了。于是,他向上司请求联系写该纸条的匿名者,上司在听完他的讲述后勉强同意。得到应允后,哈沙维便拨通了纸条上的联系电话:“我们已经看到了你留下的纸条,在广播学院的大门口左边起第二个电话亭里,有一个纸包等着你去取。”实际上,哈沙维已经坐在距离那个电话亭不远处的汽车里进行观察,只见一个身形消瘦的男子慢慢走进电话亭,然后拿着纸包走了。哈沙维事前在这个纸包里放了一些钱和一个封信,信中指出了苏联雷达系统的相关技术问题,还标注了回信地点。
一周后,男子将回信放在指定的地点,也正是这封信消除了CIA的疑虑——信中提及的都是苏联的绝密信息。CIA分析,克格勃是万万不会把这些信息作为诱饵的。CIA决定联系这名男子,原来这名男子是苏联军用飞机导航系统的重要设计人员之一,名叫阿多尔夫·托尔加切夫。此后,托尔加切夫用“星球”作为代号,一直与哈沙维保持单线联络,并为CIA工作了8年之久。
这期间,托尔加切夫为中情局提供了很多极为重要的绝密信息。美国把这些重要情报提供给中东盟友以色列,但很快,以色列的对手阿拉伯人就发现,他们在发动攻击时使用的战机在以色列军队的防空系统面前变得不堪一击,而这些战机几乎全部都是苏式战机。至此,苏联被迫中止了向阿拉伯提供数十亿美元的飞机和防空武器的合同。
实际上,在托尔加切夫的真实身份还未暴露之前,中情局给其提供的情报酬金总共有200多万美元。这个数目的酬金与中情局因这些情报而节省出来的研究经费相比,简直九牛一毛。而这些情报使美国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可以说,托尔加切夫是中情局招募到的相当值钱的间谍,当时他给美国带去的利益总共达200亿美元,相当于如今的1000亿美元。
克格勃也安插了一个名叫鲁布扬基·奥尔德里奇·埃姆斯的间谍在美国中情局,此人发给莫斯科一份报告,报告中指出,中情局内部工作人员曾开玩笑说,托尔加切夫把中情局几乎所有的预算经费都赚了回来。美国人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苏联战机无线电系统的全部技术,战争一旦爆发,那么北约方面将在空战中占有绝对的优势。
该情报传到莫斯科后,苏联立即对托尔加切夫参与的所有科研项目和计划展开秘密调查,包括他在苏联无线电技术研究所的秘密图书馆里调阅过的所有资料。结果苏联人惊愕地发现,7年以来,那些印有“绝密”与“特别重要”字样的资料早就落在了美国人手里,甚至很多独具匠心的科研设想也早已在美国秘密实验室里付诸实施。
这一重大发现促使苏联情报机关立即展开行动,将计就计采取有效措施,力图将损失降至最低。
苏联人设下陷阱,让托尔加切夫变为传递虚假情报的工具,以此来误导中情局,好浪费他们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苏联的反间谍人员在调查时发现,托尔加切夫从1981年开始就一直对苏联隐形轰炸机的研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美国人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研究自己的隐形战机,研究方案和苏联的极为相似。
此后,托尔加切夫持续地把从苏联无线电技术研究所秘密实验室里获得的、特地为美国炮制的情报传递给中情局。当时美国正埋头研制隐形战机,而托尔加切夫所传递的情报正是苏联人精心炮制的一套复杂方案,美国在研制细节上几乎完全参照了该套方案,为了修改以减少误差,美国花费了大概8年的时间才完成第一架隐形轰炸机,直至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方才投入使用,美国为此也遭受了上百亿美元的损失。
托尔加切夫本身只是一名高级工程师,并非专业特工,因此在个人人身保护方面的能力较差,很快苏联就展开了逮捕托尔加切夫的计划。一个周末的夜晚,两名军人装扮的交警在托尔加切夫的别墅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上检查车辆,旁边还有一辆货车,另外一个人负责拦截车辆。当托尔加切夫的车子一停下,便从货车上跳下来一名特种兵,将其当场抓获。1986年9月24日,托尔加切夫被判处死刑并执行。
虽然托尔加切夫最终被处死,中情局在工作上也出现了疏忽,被苏联间谍忽悠了一把,但在整个事件中,中情局从国家利益出发,从中也获益不少。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中情局可谓美国的安全警察,和联邦调查局不同的是,中情局的主要舞台是国际战场。美国《国家安全法案》规定,中情局的主要任务有:1.负责协调各个政府部门有关国家安全的情报活动,向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建议;2.分析、鉴定与国家安全有关的情报,并进行分发;3.搜集、编写以及分发国外情报信息、反间谍情报和毒品走私、恐怖活动情报;4.于国外从事情报、反间谍活动,协调其他机构的反间谍行动;5.完成总统所批准的各种特殊任务;等等。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中情局的工作重点逐渐转到搜集经济情报以及其他国际热点问题的情报,譬如反恐怖主义、防毒品走私以及防止核武器扩散等。当时,克林顿政府明确指出了中情局在新国际形势下应该承担的三大使命:首先,掌握介入核武器扩散和恐怖活动的国家状况,最主要的是朝鲜和伊朗;其次,对那些一旦经济政治发生不利变化后,可能导致美国受到威胁的国家进行严密监视,比如中国与俄罗斯;最后,尽最大努力协助美国政府,确保美国企业在国外市场上的交易公平,对为了从美国企业手里夺走经济合同所进行的一切行贿或收买活动进行彻查,以此保证美国企业的利益。
“9·11”事件之后,中情局的首要任务变成了反恐和打击恐怖分子,其中反恐任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他们的间谍活动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种是公开合法化,一种是秘密非法化。前者主要是利用军队、政府、民间驻外机构,以外交官、国防部代表以及民间驻外人员的身份为掩护,派遣秘密谍报人员开展秘密活动,有的假扮为学生、记者、商人等,混进侦查对像国内,以公开合法化的身份为伪装,进行私密行动;后者则是采取非法手段潜入侦查对像国内,比如申请移民,合法入境,以便长期居住和获取情报信息,或者是利用偷渡、空投等手段秘密潜入,也可以是抓捕外国间谍,经过特训后再派遣其回国做卧底等。
当然,中情局搜集情报的具体方法也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运用电子仪器窃听自然是少不了的重要途径,用重金购买有价值的情报也很常见,托尔加切夫就是一个例子;另外,情报人员还常常以记者或商人的身份故意接近某些对象,以套取重要信息。
中情局拥有庞大的情报网系统,获取了大量有价值和特殊意义的情报,为美国当局作出决策提供了可靠的判断依据,最大限度地维护了美国国家利益。
11
相信很多看过现代美剧的人都知道,FBI和CIA是经常出现在美剧中的神秘机构。实际上,这两大机构的最大不同还是职权范围,FBI是美国最为强大的执法部门,隶属于美国司法部,实质上属于警察体系,主要负责维持国内秩序,防止美国遭受恐怖袭击以及国外情报活动的威胁,执行美国刑法;CIA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隶属于国家安全委员会,直接对总统负责,并在国际领域从事间谍活动,并不具备执法权,无法像FBI一样执行逮捕。
它们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本应相安无事,但也避免不了一些摩擦,尤其是在“9·11”事件之后,两者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升级。
美国在发动反恐战争之后,表面上看来主要是依靠美军对阿富汗的轰炸与打击,可事实上,若要取得反恐战争的胜利,还需要依赖于美国特工体系——FBI与CIA。他们各司其职,一方在国内抓间谍和恐怖分子,一方在国外搞情报,积极开展秘密行动。不管怎样,终极目的还是保卫美国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
CIA在一定程度上和司法部是平级的,但FBI与CIA之间并没有任何隶属关系。FBI显然归司法部管辖,但CIA的任何活动对外都是保密的,直接向总统负责,因为分工明确,双方之间的矛盾并不大。
“9·11”事件发生之前,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两者在工作上都出现了失误,联邦调查局没有在国内及时发现和制止恐怖分子的袭击行为,中央情报局也没有能够在国外搜集到本·拉登策划该活动的预警信息。事件发生之后,美国千方百计寻找嫌疑犯,追查整个事件的策划过程,这些任务自然就落在了隶属于司法部的联邦调查局肩上。
当年11月27日,司法部部长阿什克罗夫特发表声明,联邦调查机构已在全国范围内拘捕了1800多名与此案有关的人员,审讯后排除嫌疑,释放一部分,目前还有600余人被关押,其中有104人政府已经正式提起控诉。这些人并非“9·11”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只是违反了美国移民法。而中央情报局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到本·拉登的具体下落,寻找到他及其“基地”组织策划“9·11”事件的重要证据。另外,还要为美国在阿富汗进行军事行动提供轰炸目标以及搜捕行动的重要情报,甚至是组织暗杀本·拉登本人。
“9·11”事件之后,美国联邦调查局与中央情报局都面临着自身改造的问题。对CIA来说,该事件是一个转折点,之后它的地位也有所上升。
实际上,很多人对美国这两大组织机构都不甚了解,不仅是因为他们在工作上的保密性,还因为很多工作都与基层百姓没有直接关系。不过,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两者在获取情报的途径方面显示出来的共性——心理术,已经被大众所熟知并应用于日常生活。形形色色的心理学策略和战术,无论是在FBI的案件调查中,还是在CIA获取情报的过程中,都起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12
人类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语言信号,即可以直接通过耳朵接收的信号;还有一种是非语言信号,这是一种隐形信号,往往被忽视,却又是最可靠的识别信号。非语言交流是一种以人的身体为载体的交流方式,即人的眼神、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躯体空间距离等,包括首饰、穿戴、体型等方面,都可以作为非语言信息传递的载体。
我们已经知道,FBI和CIA的人员招聘都要经历重重关卡,承受艰辛的训练过程,其中心理学是一门必修课,怎样通过非语言行为解读一个人的内心,怎样在对方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看穿其诡计,怎样在言谈举止中探知额外信息……这些都是作为FBI和CIA特工必须要掌握的本领。
在日常人际交往中,非语言交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调查显示,人际交往中的非语言交流占所有沟通方式的65%,并且表达的是个人内心的真实感受,包括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个人感受和情绪等。
一直以来,FBI要与犯罪团伙频频交锋,有的案件顺藤摸瓜就能揪出线索,查出真凶。但很多案件并不简单,FBI只有从中寻找突破点,掌握技巧,才能将嫌疑犯抓获。而心理术则是其中极为重要的技巧之一,懂得心理术的探员能在案发现场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线索,能在嫌疑犯没开口说话之前就看穿了他的诡计。
如今,FBI的知名度一再提升,已经被很多人了解和熟知,人们不但关注他们富有神秘色彩的经历,更加关注这些FBI在与犯罪分子周旋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心理术技巧。
比如,有一次FBI抓到一起枪击案的犯罪嫌疑人。在审讯的过程中,该嫌疑犯并不否认杀人,但也不肯完全坦白,细心的FBI特工在嫌疑犯的脸上发现一种愤怒与得意交织的复杂表情。于是FBI推测,嫌疑犯很可能对被害者积怨已久。产生了这样的猜想后,FBI继续对其身份展开进一步的调查。结果发现,该嫌疑犯本来和被害者合伙开了一家钢铁公司,但不久后两人一拍两散,嫌疑犯要求对方赔偿损失,对方应允后一直未兑现诺言。在案发当天,双方约好在一家珠宝店对面的咖啡店见面协商,不过,这次谈话的结果很不愉快。嫌疑犯再次被敷衍,于是他从怀中掏出早就准备好的手枪,向对方脑门开了火。
FBI根据面部表情揣测出嫌疑犯的内心情绪,从而找出他与被害者之间的矛盾,深层次地分析其作案动机。最后,对犯罪行为供认不讳的嫌疑犯将整个案发过程一一交代,FBI发现,这与他们之前的推测几乎完全吻合。
与FBI比起来,心理术在CIA间谍获取情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毫不逊色。因为CIA与FBI工作内容及其职责范围本质上的不同,因此它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情报的搜集上,而运用心理技巧获得的情报往往更有价值。
比如,CIA在社交中与人初次见面时,通常都会很礼貌地和对方握手,尤其是那些装扮成商人、记者或游客的CIA间谍。因为CIA认为,握手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动作,一方面可以和对方建立初步的友好关系,另一方面能够在握手的过程中感知对方是什么脾性的人,以便接下来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与之打交道,这也是握手最主要的目的。
在FBI整个发展历程中,总是在强化每一个FBI特工对心理学的认知和学习。在CIA执行每一项情报任务的过程中,心理学战术也贯穿始终。可以说,心理术的运用是FBI与CIA的一大共性。它无处不在,洞悉人心、掌控主动权、一眼识别对方内心的阴谋,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特工、间谍人员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
13
我与老夫子闲聊了FBI和CIA的基本情况,那只是一个已经公开了的组织形式及历史简述,我们尚无法解开FBI和CIA神秘诡异的面纱。至少,我们无法弄清FBI和CIA的真正掌控者是谁?这两个组织中会不会出现内奸?谍中谍的故事,绝不是绝版传说。
我对老夫子说:我读过美国著名人际学家乔治沃尔夫写的《人的多面性》,他在书中说“你周围的人是一个复杂的组合群体。他们既是你必不可少的生活伙伴,又是你需要留心的对手。否则,即使你的防护盾牌再坚固,也会被人身穿。”
老夫子回说:也许要不了多久,拜登与川普的大选之争,会让那些美国特工逐一浮现,忠奸皆有历史评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