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中国端午习俗
中国端午节到了,民间习俗有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戴香囊等传统项目。民间习俗虽然各地区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纪念屈原,苏州一带还包括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2009年,苏州端午习俗作为中国端午节的四处重要传承地之一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也可算是中国一年一度最为盛大的民间节日了。
中国古人有关端午节的诗词不提屈原的实在罕见,因为通常概念中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可苏州的端午却有所不同,其不同就在于非祭祀屈原而是祭祀早于屈原200多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公祭活动已成为苏州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端午之于苏州不仅仅是传统的民间岁时节庆,更是一种同苏州古城同样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存。
据考古发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吴地有一个名百越的部族,龙就是他们的图腾。他们自比为龙的后代。每年端午不仅舟楫竞渡,取悦蛟龙,还把各种食物装入竹筒,裹以树叶,投入水中,与龙共食。纪念龙神就成了苏州端午节的最初由来,而这也是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鼓声激越,人声鼎沸,百姓群聚河边,争看水上健儿划龙舟夺锦标。
后来,苏州端午节便增加了祭祀与孙武并称文武二将的伍员——伍子胥这位帮吴王建造苏州古城的功臣的内容。伍子胥的故事家喻户晓,他被夫差赐死,悬目于城门,尸首被装入牛皮袋,投入河中,所谓“死无葬身之地”,是日正是五月初五,端午。于是,民间盛传“子胥死,水仙生”。从此,“祭伍子,迎水仙”就成了吴地端午的重要内容。
农历五月自古被称为毒月、恶月,百事多有禁忌。端午悬挂菖蒲是民俗一大特点。当然,古老的一些民俗往往包含着前人的智慧与创造,不单纯是所谓的迷信。
菖蒲属于天南星科植物,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根茎毒性较大。口服多量时产生强烈的幻视。原产我国及日本,前苏联至北美也有分布。
菖蒲又名臭菖蒲、水菖蒲、泥菖蒲、大叶菖蒲、白菖蒲。花语:神秘的人。菖蒲还有双重花语的说法:相信者的幸福。
菖蒲叶丛翠绿,端庄秀丽,具有香气,适宜水景岸边及水体绿化。也可盆栽观赏或作布景用。叶、花序还可以作插花材料。可栽于浅水中,或作湿地植物。是水景园中主要的观叶植物。全株芳香,可作香料或驱蚊虫;茎、叶可入药。
中国菖蒲文化历史悠久,先民崇拜菖蒲,视为神草。人们在崇拜的同时,还赋予菖蒲以人格化,把农历4月14日定为菖蒲的生日。正由于菖蒲神性,加之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数千年来,一直是我国观赏植物和盆景植物中重要的一种。
菖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菖蒲先百草于寒冬刚尽时觉醒,因而得名。江南人家每逢端午时节,悬菖蒲、艾叶于门、窗,饮菖蒲酒,以祛避邪疫;夏、秋之夜,燃菖蒲、艾叶,驱蚊灭虫的习俗保持至今。
熏白芷也是端午一大习俗。
白芷异名:薛、芷、芳香、苻蓠、泽芬、白茝、香白芷。白芷来源中国,为伞形科植物。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饮雄黄,则是端午的生要习俗内容了。
雄黄,又称作石黄、黄金石、鸡冠石,是一种含硫和砷的矿石,质软,性脆,通常为粒状,紧密状块,或者粉末,条痕呈浅桔红色。雄黄主要产于低温热液矿床中,常与雌黄、辉锑矿、辰砂共生;产于温泉沉积物和硫质火山喷气孔内沉积物的雄黄,则常与雌黄共生。不溶于水和盐酸,可溶于硝酸,溶液呈黄色。置于阳光下曝晒,会变为黄色的雌黄和砷华,所以保存应避光以免受风化。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在空气中可以被氧化为剧毒成分三氧化二砷,即砒霜。
雄黄作为生药材,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热带性嗜伊红细胞增多症、带状疱疹、翼状胬肉、破伤风、流行性腮腺炎,也是中毒与解毒藏品。雄黄在工业应用中为砷的矿石矿物,此外用于农药、颜料、玻璃等工业。
江南端午节风俗照例要饮雄黄酒。江南民间端午节更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民间传说中就有白娘子在端午喝了雄黄酒现出原形,吓杀许仙的故事。
说起来最早使用雄黄的,却是道家炼丹中常用的药材,葛洪在《抱朴子》里就提到用雄黄泡酒,《道藏》有“神仙酒炼雄黄方”,用雄黄做主药,酒为辅料,认为喝了这酒,“腹中三虫伏尸去,心开目明,使人有威武,入水辟蛟龙。入山辟虎狼,入军辟五兵”,后来在民间就形成了对雄黄酒的推崇。
端午节雄黄酒的前身,应该是菖蒲酒。明朝,菖蒲酒被列为皇家宫廷时令御酒,明代太监刘若愚写的《酌中志》中曾说:“五月初一日起,至十三日止,宫眷内臣穿五毒艾虎补子衣,门两旁安菖蒲、盆盒。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棕子。”
端午佩挂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亦称佩帏、容臭。其制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香囊中盛雄黄,名雄黄荷包。以前端午节,各家会在早晨就给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据说,戴五色线可以避蛇蝎类毒虫伤害保平安。这种风俗其实是汉代以来民间端午缠五彩丝辟鬼兵的沿袭,也是佩带香囊习俗的前身。汉代的主要祛瘟饰物是朱索与桃印,朱索的作用是拴住人的魂魄,或圈住人的居处,以防止邪气侵害。甚至宫廷内“宰执以下”诸官员都用“百索彩线”结成“经筒”、“符袋”佩戴胸前,
“经筒”、“符袋”就是现在的香囊了。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里面装的东西几经变化,有驱邪的灵符,有铜钱,有可辟虫毒的雄黄粉,最后还出现了外国进贡的新奇香料。唐朝同昌公主的步辇缀五色香囊,每出游芬香满路,就是贡品香料。
岁月流逝,信仰渐失。一个坚持无神论的国家,不信神佛者自然不会少。但信神者,可又有谁得到了屈原和伍子胥的神灵护佑?屈原投江自尽,伍子胥死无葬身之地,悬目城门,尸装皮袋,投入河中。屈原和伍子胥连自己都命不保,又怎能佑民?
多读了些书,也多看了世界几眼,也就对中国的民俗文化,有了多一点的思考,对人生有了新的反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