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9年9月6日星期五

第五节 人类与哺乳动物感官差异





自然的进化是神奇的。它造就了人类的五官,这可是一部部精密、先进的感知世界的利器。它还使动物们有了各种人所不及的“超感觉”,还让植物们能够“看到”、“嗅到”和“感受到”……
  人类是万物之灵,向来擅长于“师法于自然”,从大自然中找寻造“物”灵感。如今,人类已从动物、植物和人体上汲取了大量灵感,运用高科技将“物”赋予“感官”功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更多的“物”有了嗅觉、味觉、触觉,地球正在变成一颗“活”的星球。
  感官简单的说就是感觉器官,即身体受到外界刺激而出现相应感觉的器官。人体有多种感觉器官,主要是眼、耳、鼻、舌、皮肤等。眼睛可以感受视觉;耳朵用来感受听觉;嗅觉的感受器官是鼻子;舌头(味蕾)对应着味觉;皮肤主要感受触觉。人体感觉基本上分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后来随对生物学和人类大脑研究的深入,又增加了平衡感、本体感受、热觉感受、疼痛感、内部感受等新的感觉。
  不同的感觉器官在大脑皮质中分别有着不同的投射区域。第一皮质感觉区,可以感受躯体、四肢、头面部浅部的痛觉、温觉和触觉,此区域感觉的特点是定位明确,分工精细,在皮质的定位呈倒立分布。大脑的第二感觉区则具有粗糙的分析作用,感受躯干四肢的肌、腱、骨膜及关节的深部感觉,称为本体感觉。
  人体五大感官,究竟是如何运转的?人体五官虽是人最熟悉的感觉器官,但却是仿生学领域远未攻破的科研高地,人体中这一部部精密的生物传感器中的奥秘,还有待科学家们未来一一破解。
  人类的眼睛体积虽小,却是人面部五官中,最有特色的感觉器官,被誉为人的“灵魂之窗”。此外,眼晴也是一部极为复杂、精密的生物传感器。人类日常生活95%的信息都来自于眼。小小的眼睛有令人惊叹的能力,它帮助人类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能分辨物体的大小、远近,表面的光滑、粗糙程度,各种色彩和方位等,它从外界获取信息上传至脑,帮人类认知大千世界。
  人类的耳朵,让人产生安全感及参与感。人类能感受这个世界,当然离不开耳朵,耳朵是人类正常交流沟通必不可少的渠道。耳可分为耳郭、外耳道、中耳和内耳几部分,具有产生听觉和平衡觉的功能。正常人的耳朵大约可分辨出40万种不同的声音,当声音到达外耳后,通过耳廓的集音作用把声音传入外耳道并到达鼓膜。鼓膜像纸一样薄,但却非常强韧,声波引起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纤毛细胞而产生神经冲动。经过一系列生物电变化,毛细胞把声音信号转变成生物电信号经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大脑再把送达的信息经过分析整理,神经冲动就变成人类可以感知的声音了。
  人类是如何感知到气味的呢?鼻腔中的嗅觉受体与气味分子结合,引发神经冲动,到达大脑皮层精确的区域,从而产生了嗅觉。嗅觉具有适应性,久闻某种气味,感受气味的强度会不断减弱。嗅觉同视、听、味、触觉一起,构成了5种主要感知外部世界的方式。正常人类鼻腔内有数以百万计的嗅觉受体,大致分为400多种,可以分辨出近50万种不同的气味,而狗可以分辨近200万种,不同的动物嗅觉敏感性不同。
  人类的舌,感受味觉的特性很多。感受味觉的主要是味蕾,其次是自由神经末梢,味蕾的数量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成人有几千个左右,敏感性也随年龄降低。味蕾一般由40150个味觉细胞构成,一般1014天更换一次,味觉细胞表面有许多味觉感受分子,与不同物质能结合而呈现不同的味道。在酸、甜、苦、咸四种基本的味觉中,人对咸味的感知最快,对苦味的感知最慢,但就人对味觉的敏感性来讲,人对苦味最敏感。人感冒时会没有胃口,实际上是暂时失去部分感觉食物味道的能力。此外,味觉还受温度的影响,在2030℃之间,敏感度最高。
   

哺乳动物与人类一样,感官是重要的感觉器官。哺乳动物靠高度发达的感官来发现食物,躲避敌害,以及寻找合适的栖息环境,同时也是种类间通讯联系和一系列行为反应不可分的器官。
当然,并非所有的哺乳动物类群感官都达到高度发展的水平,有些种类在许多方面处于退化状态,而在某一方面却高度特化。如哺乳类中视力退化的某些种类,快速运动时,还发展了特殊的高、低频声波脉冲系统,借听觉和声波回音来定位,蝙蝠即以高频声波回声定位,海豚以高频及低频两种水内声波回声定位。这在仿生学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哺乳动物的感官高度发达,主要体现在它们的视觉、听觉和嗅觉构造的完善。

嗅觉
哺乳动物多数具有扩大的鼻腔和发达的鼻甲骨,嗅觉灵敏。如食肉类、偶蹄类和啮齿类嗅觉即相当发达。但鲸类、灵长类脑的嗅觉部分不发达,故其嗅觉不灵敏,海豚和鼠海豚则缺乏嗅觉器官。

视觉
哺乳动物的视觉器官与大多数羊膜动物相似。多数哺乳类的眼球发育良好。但一些营地下生活的食虫类、啮齿类和鲸类眼球则极度退化,甚至有些种类只保持区别亮与暗的能力。总的来说,哺乳类对光波的感觉灵敏,但对色觉的感受力差,这与大多数的兽类均为夜间活动有关。灵长目的辨色能力及对物体大小和距离的判断均较准确。

人体和哺乳动物有多种感觉器官,主要是眼、耳、鼻、舌、皮肤等。大脑是执掌“感官”部落的总指挥。而皮肤则是人体和兽体最大的感官,其感觉异常丰富,能感受触觉 、压觉、疼痛和温度觉。机械刺激皮肤,未引起皮肤变形产生的是触觉,引起变形则产生压觉,两者性质上类似,可统称为触-压觉。
人体中的指尖,嘴唇,舌等部位,会比其他部位敏感,因为触觉感受器在这些部位分布较密集。其实,人的感觉器官如听觉或视觉,当其中一个存在缺陷时,另一个就会变得更加敏锐。
  例如科学家发现,失去视觉的动物其听觉皮层会向视觉皮层扩展,从而听觉变得敏锐,证明了大脑皮层的“重组”现象。一些科学家认为,相比正常人,盲人能更精确地分辨声音来源。同时,先天失聪或很小失去听力的人,相比正常人,他们具有更好的视力。
  其实大脑的各个感觉中枢之间是互相影响的,是一种复杂的交叉模式,大脑被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大脑功能并非一成不变,特殊时候,这些被划分特定功能的区域可以改变其功能,接管一些原本不由其负责的功能,如盲人的视觉皮层可以处理语言。
  五感中的触觉适应性最快,经过3秒钟,就会下降1/4左右,如我们几乎感觉不到身上的衣物。视觉的适应则需要较长时间,从明亮处突然进入暗室,开始会什么也看不见。听觉的适应不那么明显,如果长时间处于噪声中,也可以产生明显的适应现象。
  味觉有四种类型,其感受器是味蕾,分布于舌头不同部位,敏感程度因人而异,但不同动物间的区别则很大。
  生活中,很多人对“直觉”或“第六感”的存在深信不疑。那么,除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基本的感觉外,是否真的存在所谓的“第六感 ”呢?
  有科学家说“第六感”是心觉,即意识的感觉或存在的感觉:人通过前五觉的刺激,反应给大脑某个未知细胞或器官后,所传达出的心理感觉。英国心理学家舍夫茨别利认为“第六感”是存在于人类内心中的审美感觉,一种辨别真伪、美丑、善恶的能力。有些人觉得第六感是每个普通人都与生俱来的的一项功能,有人又觉得它是无稽之谈。关于“第六感”是否存在一直是人类争论的话题之一,它甚至有点像外星人一样,我们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它存在或不存在,一切都有待于未来的科学发展,来给它一个准确的身份认证。
  人体和动物的感官是一个奇妙的世界,还有大量的未解之谜有待未来的科学去揭秘,还远未到达能全面揭示其奥秘的终点站。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