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春秋五霸”、“七国称雄”,无一不是为了称霸一方,争夺天下。世界历史上的各种帝国兴衰、殖民掠夺,也是为了称霸称王而引发了一段段血腥杀戮历史。人类好争霸是人性的一种展示,其实也是兽性的延续和发展。在人类社会尚未建立时,动物的兽性就充分展示了争霸特性。争霸观念是人性和兽性共有的特征。
狮子的毛发短,体色有浅灰、黄色或茶色,不同的是雄狮还长有很长的鬃毛,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等,长长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
雄狮重达170公斤至270公斤,身长大约1.75米至1.9米之间,母狮体型较公狮小,但全长仍可达1.4米至1.7米之间,体重重达110公斤至140公斤(244磅至311磅),相当于两个成年男人的重量,是非洲最顶级的掠食者。
公狮颈部周围包著一层的鬃毛名为“狮鬃”,狮鬃颜色不等,包括金褐、咖啡、黑色,有些狮的狮鬃浓密而杂乱,有的稀疏且平顺,科学家研究发现,狮鬃又黑又浓又乱的公狮因为长相较吓人因此很少受攻击,狮鬃太少颜色太淡看起来不吓人的公狮反而常受到攻击,狮鬃在打猎埋伏上并没有任何的帮助。
狮的头部巨大,脸型颇宽,鼻骨较长,鼻头是黑色的。狮的耳朵比较短,耳朵很圆。狮的前肢比后肢更加强壮,它们的爪子也很宽。狮的尾巴相对较长,末端还有一簇深色长毛。
有些狮体色为纯白,并不是因为白化病,而是色素细胞的突变,白狮会被认为身体虚弱,且会影响到猎食,但白狮十分的稀少。
狮子的生活习性其实就集中在其的争霸思想。
狮子是最大的猫科动物之一,也是唯一的群居动物(猎豹为半群居)。狮子曾经遍布全世界,因为人类大部分亚种灭绝,只剩亚洲和非洲还有狮子踪迹。
狮子以群居为特征,一个狮群约有20到30个成员,其中往往包含连续的几代雌狮,至少一头成年雄狮和一些成长中的狮宝宝、狮贝贝。
狮群犹如人类的早期部落,实行的是“母系社会”管理体制。母狮则构成了狮群的核心,它们极少离开出生地。
狮群可能包含几头成年雄狮,但是肯定只有一头是领头的。也就是有一头雄狮担任了狮子王的领导角色。
狮子王的实行的是霸道和专制,因此成年雄狮往往并不和狮群呆在一起,它们不得不在领地四周常年游走,保卫整个领地。好比中国古代的封疆大吏。
一般来说,这些“封疆大吏”能够在狮群中做几个月到几年的头领,这要看它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击败外来雄狮。犹如中国古代封疆大吏在抵御外来侵略者时能否建功立业。
狮子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狮群成员数目在4到37之间,平均为15头。每一个狮群的领地区域相当明确,在猎物充足的地方可以小到20平方千米;而在猎物稀疏的地域中它们也许不得不建立大到400平方千米的领地。
幼小的雄狮长到足够强大(一般为5岁)后,如果能击败某个狮群的老国王,便成为狮群新的统治者。
新狮子王上位后,多数雌狮成熟后仍可留在原来的狮群里,只有个别的雌狮则被赶走,然后加入别的狮群。
狮群的成员们一般会分散成几个小群体来度过每一天,而当聚猎杀戮或者集体进餐时,它们将会汇集到一起。
狮子是同类竞争很激烈的猫科动物,狮群会尽量避免与其它狮群遭遇。这与人类的族群观念很相似。
雄狮们通过咆哮和尿液气味标记领地,确定区域范围。它们一般会在每天晚间狩猎前,或黎明醒来开始活动前,先咆哮一番。雄狮将尿液排在灌木丛、树丛或者干脆排在地上,或者在经常行走的通道上留下这些刺激性气味的标记宣示它们的领地范围。有时,雄狮也会将粪便涂在灌木丛上用作标记。
雄狮遇上入侵者,或者遇到仅仅是不巧经过的陌生狮子,雄狮都会咆哮着警告来者,“请勿接近,否则格杀勿论!”
有时候,来势汹汹的外来雄狮,或者也可能是狮群内部实力增强到一定程度的年轻雄狮,会向当位的狮子王发起挑战,试图取而代之,这时一场生死攸关的激烈厮杀在所难免。
战败者能够伤痕累累落荒而逃,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多数时候,无论对挑战者还是卫冕者而言,都是不成功便成仁,别无选择。在这一点上,狮群维护王位或争夺王位的血腥过程,翻开任何一部人类世界史,都能从帝王将相的兴衰找到同样的答案。
狮群(一般以十几头为一群)的捕食对象范围很广,从小个子的瞪羚、狒狒,到体型庞大的水牛,甚至河马,都是它们的美味。但它们更愿意猎食体型中等偏上的有蹄类动物,比如斑马、黑斑羚,以及其他种类的羚羊。有时候狮子还会打打野猪和鸵鸟的主意。事实上,狮子喜欢吃任何能找到的肉类,包括它们会使用武力或者威吓,从袋狼口中去抢下那些腐肉。
在狮群中,雌狮们是主要的狩猎者。尽管狮子在奔跑的时速高达每小时六十公里,但是它们的猎物往往比他们跑得还快。狩猎时,这些大型猫科动物并不会注意风向,因而往往将气味暴露给了它们的猎物;而且由于相比于它们庞大身躯的小小心脏,狮子缺乏长途追击的耐力,只冲刺一小段路程后就筋疲力尽了。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不得不空手而归。好比人类中的强者在欺凌弱者时,弱者也会借助强者的弱点而得以逃脱。
不管怎样,狮群狩猎时总是小心翼翼地贴近目标,尽可能地利用一切可以用作遮掩的屏障隐藏自己,逼近猎物到三十多米的范围内,然后突然地、迅疾地向目标猛扑过去。
雌狮在奔跑中贴住猎物,然后一口咬住猎物的颈部直到它窒息死去。这时狮群的其他成员会一哄而上尽情美餐。混战中,往往是强劲的雄狮得到最多最好的肉,小一些的幼狮,只能分到少许,甚至什么都没得到。成年狮子没有关怀下一代的仁慈之心。
雌狮群往往集体围猎,狮群成员们分散开围成一个扇型包围一群猎物,把捕猎对象围在中间,然后从各个方向接近,伺机在被围的兽群惊慌奔突时找准一个倒霉的家伙下手。
也许是因为太张扬的鬃毛使得雄狮很容易暴露目标,它们很少参与狩猎。或许,这也是一种兽性的展示,雄狮不愿加入那些小战役。雄狮爱打大仗和硬仗。很明显,雄狮们的狩猎能力绝对不容小视,在对付大水牛、成年河马等等大型猎物时,雄狮坚硬的利爪和强有力的犬齿更管用些。
狮子王的专制也体现在狮群中的等极划分。在狮群内部的进食顺序上,雄狮具有无可非议的优先权,母狮次之,而小狮崽们则只能等着捡些碎骨残肉。这种现象,在人类社会的家庭生活中,并不少见。
狮子填饱肚子后,会找就近的水源补充足够的水分,然后在附近休息好几天。如果附近没有水源,狮子也能较长时间忍受干渴,因为新鲜猎物血肉中包含的水分本来就很丰富。
一只成年雄狮一顿吃下34千克以上的肉后可以休息一个星期再去猎食。
如果猎物充足的话,雄狮和雌狮每天都只在凌晨、黄昏、或晚上花2到3个小时狩猎,其余时间都在睡觉休息,甚至仅仅是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干。
狮子过去曾生活在欧洲东南部、中东、印度和非洲大陆。生活在欧洲的狮子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因人类活动而灭绝。生活在亚洲,尤其是印度的狮子差点在20世纪初被征服印度的英国殖民者宛如抽风般猎杀殆尽,幸好一向将狮奉为圣兽的印度人最后保住了它们,将它们安置在印度西北古吉拉特邦境内的吉尔国家森林公园内。那里的狮如今已繁衍了大约300-400头左右。曾生活在西亚的亚洲狮因偷猎而灭绝后,吉尔国家森林已成了亚洲狮最后的栖息地。
狮子 (Panthera leo)是现代猫科动物中进化得最为成功的种类。它们的演化在第四纪达到了顶峰,曾广泛分布于非洲、欧亚、北美大陆,在最后一次冰期时代它们还一度侵入南美的中南部。同时在狮子的进化历程中也分化出了许多形态来适应各大洲所不同的气候、环境条件和猎物基础,诸如著名的洞狮(Panthera spelaea)和美洲拟狮(Panthera atrox)。
目前的古生物学证据显示,最早的大型猫科动物(豹属)化石出土于非洲的坦桑尼亚(Tanzania),在地质年代上属于晚上新世(早维拉方期,Early Villafranchian),距今已有350万年(3.5 Ma)的历史。这种大型猫科动物在形态上具有很多现代狮的骨学特征,大部分学者将其视为最古老的狮类动物(Lion-liked Panthera sp.)。随后又在东非发现了距今180~17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Olduvai 事件) 的狮子化石(Panthera
shawi)。中更新世的早期,狮子已广布于非洲大陆的东部和南部。与此同时,化石记录显示起源自非洲的狮子已开始进入欧亚大陆。到了更新世中晚期,狮子已扩散到欧洲大陆、英伦群岛(Panthera fossilis)、亚洲的中东、西伯利亚、中国北部(周口店)和西南亚的大部分地区(Panthera spelaea)。
这类大型猫科动物的扩散、辐射能力是惊人的。举个例子,狮子从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经白令陆桥迁徙至北美的阿拉斯加仅仅用了100年时间!到了最近的一次冰期时代,狮子又从北美侵入南美的中南部(Peru)。
就目前的观点看,从欧洲石器时代先民所作的岩画显示,早期的狮子是没有鬃毛的,这些狮子被称为“无鬃狮”(Maneless forms),这包括了洞狮(Panthera spelaea)和美洲拟狮(Panthera atrox)。直到1万年前,无鬃狮还生活在欧亚和新大陆(北美和南美)。
到了32万~19万年前,现代有鬃狮才开始出现,并逐步取代了无鬃狮。今天生活在非洲大陆和亚洲西部的狮子,便是这些有鬃狮的后裔。
目前狮子主要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上,因此现在基本可以算是非洲的特产。
过去除森林外,狮子在所有的生态环境中都有,今天它们的生存环境大大地缩小了。专制、霸道的狮子已很难在动物界称雄。同理,随着人类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群体意识的觉悟,争霸主义也很难左右这个世界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