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9年9月2日星期一

第二节 蝙蝠同族群居的群体观念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强调民族性,如阿拉伯民族、犹太民族、中华民族等,但也有不少国家没有这个意识,如没人称呼美国民族、英国民族或法国民族。民族是一个跨国界的族群组合体。民族意味着有共同的祖先认同,同种同族同血脉。如世界华人都会认同自己是炎黄子孙。民族又是由各世族或家族的融合群体。中国人就有祖宗祠堂、家谱记载等传统。中国人的民族观也是多变的,如将中原汉族视为正统,将其它族群称为蛮夷。所谓民族观,事实上是家族血系的延伸与扩大,家族制带来了世袭制,家长制引出了家天下。这不是人类的发明与创造,在人类尚未形成时的早期动物种源中就已经确定了同种同类同聚生活的模式。
同种同类同聚生活的最简单举证,可从研究蝙蝠的生活特点去探索。
蝙蝠别称天鼠、挂鼠、天蝠、老鼠皮翼、飞鼠等,是翼手目动物,翼手目是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动物的第二大类群,是唯一一类演化出真正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现生物种类共有19185961种,除极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岛屿外,分布遍于全世界,在热带和亚热带蝙蝠最多。
  蝙蝠几乎遍及翼手目的全部范围。翼手目可以分为两个亚目:大蝙蝠亚目和小蝙蝠亚目,又被称为食果蝠和食虫蝠。正如它们的名字,前者体形较大,多以水果为食,如著名的狐蝙,翼展可达90厘米之巨;后者体形远较前者为小,除了食虫外,还有食肉和血,不过也有与大蝙蝠亚目食性相同的成员。 


蝙蝠科是小蝙蝠亚目下的一科,约有300多种。蝙蝠类动物全世界共有900多种,中国约有81种,是哺乳类中仅次于啮齿目的第二大类群。它们可以大体上分成大蝙蝠和小蝙蝠两大类,大蝙蝠类分布于东半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体形较大,身体结构也较原始,包括狐蝠科1科。小蝙蝠类分布于东、西半球的热带、温带地区,体型较小,身体结构更为特化,包括菊头蝠科、蹄蝠科、叶口蝠科、吸血蝠科、蝙蝠科等十余科。
蝙蝠科成员体型从微小到较大,有小到大的耳屏,无鼻叶但有些种类有褶皱,尾巴通常被尾膜包裹。蝙蝠科绝大多数种类为食虫性,也有一两种为食鱼性。墨西哥兔唇蝠一个晚上能捕获30多条小鱼。一只20克重的食虫性蝙蝠一年能吃掉1.83.6千克昆虫。


蝙蝠是同族群居动物。蝙蝠群居在各类大、小山洞,古老建筑物的缝隙、天花板、隔墙以及树洞、山上岩石缝中,而一些南方食果的蝙蝠还隐藏在棕榈、芭蕉树的树叶后面。
蝙蝠种群往往会上千只群居在一起,有些蝙蝠雌雄在一起生活,有些则是雌雄分开栖息。   
许多栖息在树林中的蝙蝠群体在冬季时会迁徙到温暖地区,有时要共同飞过数千里路。温带的穴居蝙蝠一般都冬眠。
蝙蝠的体型大小差异极大。最大的狐蝠翼展达1.5米,而基蒂氏猪鼻蝙蝠的翼展仅有15厘米。蝙蝠的颜色、皮毛质地及脸相也千差万别。蝙蝠的翼是进化过程中由前肢演化而来。除拇指外,前肢各指极度伸长,有一片飞膜从前臂、上臂向下与体侧相连直至下肢的踝部。拇指末端有爪。
多数蝙蝠于两腿之间亦有一片两层的膜,由深色裸露的皮肤构成。蝙蝠的吻部似啮齿类或狐狸。外耳向前突出,通常非常大,且活动灵活。许多蝙蝠也有鼻叶,由皮肤和结缔组织构成,围绕着鼻孔或在鼻孔上方拍动。据认为鼻叶影响发声及回声定位。

 

蝙蝠的胸肌十分发达,胸骨具有龙骨突起,锁骨也很发达,这些均与其特殊的运动方式有关。它非常善于飞行,但起飞时需要依靠滑翔,一旦跌落地面后就难以再飞起来。飞行时把后腿向后伸,起着平衡的作用。
蝙蝠的脖子短;而髋及腿部细长。除翼膜外,蝙蝠全身有毛,背部呈浓淡不同的灰色、棕黄色、褐色或黑色,而腹侧色调较浅。栖息于空旷地带的蝙蝠,皮毛上常有斑点或杂色斑块,颜色也各不相同。
尽管蝙蝠的族群也有区别,但不变的是它们都过着群居生活。蝙蝠群一窝是由100只蝙蝠组成的。大部分蝙蝠都是白天憩息,夜间觅食。
从秋天开始,蝙蝠就在下腹部聚积了一层脂肪,至冬眠前体重变为夏天时的1.5倍以上。
  有些蝙蝠的飞行速度可达每小时50千米以上。猪鼻小蝙蝠翼距只有14厘米,身体如小狗般大的狐蝠翼距宽达2米。     
  蝙蝠的视力很好,并没有退化。它由嘴发出高出两万赫兹的声波,叫“超声波”,人是听不见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灵敏的耳朵里。蝙蝠通过大脑,判断出障碍物样子等,来判断是吃是逃。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0组回音。
   蝙蝠类不会像一般陆栖兽类那样在地上行走,却能像鸟类一样在空中飞翔。某些种类的蝙蝠是飞行高手,它们能够在狭窄的地方非常敏捷地转身,蝙蝠是唯一能振翅飞翔的哺乳动物,其他像鼯鼠等能飞行的哺乳动物,只是靠翼形皮膜在空中滑行。
  蝙蝠类是唯一真正能够飞翔的兽类,它们虽然没有鸟类那样的羽毛和翅膀,飞行本领也比鸟类差得多,但其前肢十分发达,上臂、前臂、掌骨、指骨都特别长,并由它一层薄而多毛的,从指骨末端至肱骨、体侧、后肢及尾巴之间的柔软而坚韧的皮膜,形成蝙蝠独特的飞行器官—翼手。
  

中国古代也有关于蝙蝠的记载说,生活在钟乳洞里的蝙蝠,名叫仙鼠,那里的蝙蝠因为能够喝到洞里的水得到长生,千年之后他们的身体颜色也有了巨大的变化,从原来的黑暗的颜色变成了通身雪白,这就是为什么被称为仙鼠的原因吧。
  夜间,蝙蝠靠声波探路和捕食。它们发出人类听不见的声波。当这声波遇到物体时,会像回声一样返回来,由此蝙蝠就能辨别出这个物体是移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离它有多远。长耳蝙蝠在飞行中捕食昆虫,它也能从叶子把虫抓下来。它的大耳朵使它能接受回声。
  穴居蝙蝠的主要天敌主要有蛇类,蜥蜴等;树栖型(一些果蝠)的天敌还有一些猛禽和猫科动物。蝙蝠还有的天敌就是人类,如关岛大蝙蝠就是因为当地人的捕食而灭绝的。
蝙蝠的取食习性各异,或为掠食性,或有助于传粉和散布果实,从而影响自然秩序。吸血蝙蝠对人类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食虫蝙蝠的粪便一直在农业上用作肥料。
采取族群生活的动物很多很多,食草类动物牛马羊鹿如此,食肉类动物狮狼虎狗也如此,水中的鱼,天上的鸟,也以群体组合为多。群体意识构成了动物的多样化和种族认同感。同理,人类的群体意识则构成了民族的多样化和同种同族的认同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