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5年9月14日星期一

中国人的灵魂蜕化


美国人在购房时,决不会象中国人那么注重风水方位。即使是临近一块墓地,他们也毫无顾忌。美国人注重的是实用,欣赏的是山水自然景色。强调无神论的中国人正在为鬼神大张旗鼓地建庙堂、设祭坛,美其名曰:传承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见真正的无神论是根植于西方文明社会。
人死后,到底有没有灵魂?几乎自有人类以来,人们就很关心自身的心理现象并且试图给予解释。最早的解释,就是把心理说成是灵魂的活动。当代心理学一词就来源于希腊语,是由“灵魂”和“学科”二词构成,即关于灵魂的学问。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探索自然界支配力的驱使,原始思维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但人们又无法理解自身的结构和机能,单凭直观的感受和梦境的影响,于是出现了万物有灵论的观点,认为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是灵魂的活动。人出生时,灵魂在身体里,控制人体的活动;人在睡觉时,灵魂暂时走出人体;人在觉醒时,灵魂回到人体;人死时,灵魂则永远离开人体。这种万物有灵论的观点是人类心理学思想的萌芽形式。在中国,周公解梦、易经八卦,更是充斥于每一个角落,包括视频讲台,中国的巫婆神汉都穿上了专家学者教授的外套。还有口称无神论,却拈香祭拜先灵的高官豪富。
美国心理学史家加德纳•墨菲(GMurphy)曾说过:世界第一个心理学故乡在中国。这是一个颇为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因为两千年前,在我国思想家遗留下来的著作中,就有不少关于心理学的思想。春秋时期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壅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以及“因材施教”等诸多观点,已蕴涵现代心理学中的兴趣、记忆和个性差异等问题。战国时期的荀况(公元前313—前238)关于“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荀子•天论》)的学说阐明了先有身体而后有心理、心理依附于身体的身心观。 但是孔子和荀子并不是无神论者。
关于心理与脑的关系,中国古代也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明代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认为脑是神经中枢,它聚集着人的精神。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17681831)根据大脑的临床研究和尸体的解剖,明确指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后人称之为“脑髓说”。
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撰写了《论灵魂》一书,这是人类文明史上关于心理现象的专著。自那时起,直至19世纪中叶,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有许多学者论及心理学问题,其中不乏有真知灼见,但心理学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隶属于哲学范畴而无独立地位,是哲学家与思想家运用思辨的方法进行研究的领域。
仅从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算起,对心理的研究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此可见,心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只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心理现象的探讨都是在哲学的范畴中进行的。心理学脱离哲学而独立是16世纪以后的事。1590年德国麻堡大学教授葛克尔(RGockel)开始用“心理学”来标明自己的著作,从那以后,有关心理学的著作、派别逐渐问世。然而,直到19世纪中叶以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都是思辨式的,研究成果多带经验描述性质。因而心理学还不能称其为科学。令人感叹的是中国心理学研究正在被误导。易经、预测与祭坛、神庙、鬼城纠混在一起,过年放鞭炮、迎财神,清明扫墓祭天地祖先、跳鬼舞、饰神仙……随处可见。中国人的心理也在发生变化,一切随缘、命运天定,已成为中国人的最高信仰。
中国人缺了点什么?那就是精神的寄托,理想的裂变,前途的迷茫,人生的困惑。
中国人的灵魂正在蜕化变质,历史居然回归到百家争鸣的春秋时代,孔子又在指手划脚诱导人民学会愚忠,推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专制理念,中国在独尊儒术方面比董仲舒走得更远。如果说世界上真有灵魂一说,那么孔子的幽灵正在游荡中华大地,紧随其后的就是那些已经丢失灵魂的后儒新鬼。不知,哪天会不会将为孔子歌功颂德的唱词改为国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