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5年9月29日星期二

小松鼠和啄木鸟

旅美日记9-21-2015

    女儿在波特兰的居所四周都是花园, 后花园有草坪,还有狗舍和农具房。我常在长廊下制作手工作品,也在那里玩电脑。花园外是高大的松树林,令我惊喜的是经常看到小松鼠和啄木鸟光顾,当然也成了我的摄影模特啦。

与大雁共舞

旅美日记9-20-2015

    站在波特兰的哥伦比亚河畔,我有时会发呆,在我面前掠过的美国人,有的在拍摄留影,有的在闲坐休息,时有骑车族在眼前穿过。令我最惊讶的便是与这里的大雁共舞。

波特兰的历史见证

旅美日记9-20-2015

    已记不清自己多少次倘佯在美丽的哥伦比亚河畔,这里是波特兰的城市中心,也是波特兰的历史见证。

波特兰的母亲河

旅美日记9-20-2015

    美丽的哥伦比亚河是波特兰的骄傲,也是美国新西部的代表。借助游艇,水上游览这条母亲河,所见最美的便是永远不息的浪花波涌,还有蓝天白云下的座座铁桥。

人要懂得找回属于自己的生活

旅美日记9-20-2015

     真正的衰老,是从对生活的厌世开始。当与跨国界的亲人团聚交流时,更明白了一个道理:人要懂得找回属于自己的生活,坐等恩赐,那是十足的无知。

2015年9月28日星期一

生活快乐鲜嫩

旅美日记9-20-2015  

     生活快乐鲜嫩,生活的画册必然五彩缤纷。在美国波特兰的游艇上能与船长同乐,做一名观光水手,也能感觉到乘风破浪前行的知足。

美国人的假日生活乐趣

旅美日记9-20-2015

    周日与小外孙和美国亲友们一起坐游艇,浏览了美丽的哥伦比亚河,戴上水手帽,享受了一番美国人的假日生活乐趣。 生活能对自己微笑,是因为自己曾对生活付出了太多。

远方的世界

旅美日记9-20-2015

    在生活中如果眼睛只盯着脚下的方寸之地,就看不见蔚蓝的天空、远方的世界。在波特兰最吸引我的是蓝天、 白云和青松。

创新自己的生活

旅美日记9-19-2015

    将废弃的饮料罐金属铝片制作成蝴蝶花朵,这并不难。有创意的人,总会时刻创新自己的生活。

自我净化

旅美日记9-19-2015 
    人生的美丽常来自于一种特殊的功能:自我净化。用成熟的榛果通过手工创作,制作成这卡通娃娃和蚂蚁、蜘蛛,这也是一种成正果的修行 ,净化了贪欲,丰富了心灵。

2015年9月27日星期日

共同编织美丽的世界

旅美日记9-19-2015 

     告别了童年,面对异性, 少男少女心里暗暗滋生出一种丝丝的渴望。男孩是经线,女孩是纬线,共同编织成一个美丽的世界。谁也无法阻挡爱情萌发,好比不能逼迫花儿吐露芬芳。

从风雨中艰难地走来

旅美日记9-19-2015

     清晨起来,就在露台上拿起相机拍摄云彩,留下时光的瞬间,更多的是回味人生的岁月。能够感受生活快乐的人都是从风雨中艰难地走来的, 一路顺风的人何有此体验?

中西融合的喜庆婚典

旅美日记9-19-2015

     心中有了美丽的憧憬,生活就不会浑浑沌沌。女儿在波特兰生活工作,她爱上了这所学校和孩子们,将自己的婚典也安排在她执教的学校里,全校师生一堂,校园里充满了中西融合的喜庆也让中国式的喜庆文化得到了演示。

秋花之美

旅美日记9-18-2015

    秋花之美,美在多姿多彩。雄浑博大是美,坚韧刚毅是美,轻捷机灵是美,细腻玲珑是美,秋花之美,美在生命不息,真实、自然、富有俏也不争春的个性。

美国人会选择郊区生活

旅美日记9-18-2015

    美国人在西进开拓的历史过程中,城市在发展,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郊区。更多的美国人会选择郊区生活,其实城市规模不大,从郊区驶往市中心的距离很短,郊区则多了份宁静。

知识是力与美的化身


旅美日记9-18-2015

    女儿在波特兰的学校里执教汉语,学校里到处可见汉语文化的魅力,也让我看到了女儿的努力得到了认可。知识是力与美的化身,这种力便是为书写人生的业绩而奋发进取的活力。

懂得自问反思

旅美日记9-17-2015

    陪女儿去超市购物,女儿的婚典即将举行。我透过驾车的反光镜,望着自己渐老的脸上皱纹,不断自问反思:一个男人究竟如何才称得上是个负责任的父亲?

松果种子娃娃

旅美日记9-17-2015

     女儿在忙碌婚典,我又能帮助做些什么?清晨起来,在屋前花园清除杂草,然后是清扫落叶。当我低头看到掉落地下的松果,想起了很多女儿童年的往事,一个活脱的女孩总显现在我的眼前。我将这些松果种子做了个娃娃,对着娃娃自问:我这一辈子究竟为女儿做了些什么?

父亲的责任

旅美日记9-17-2015

     晨起,我默默地站在露台,望着远处的素云,心中放不下对女儿的祝福。女儿独自在美国打拼,经历了多少磨难,为父却没有尽力帮助,一切靠她自己努力拼搏。我曾教育女儿快乐之源全在于自己,静思却感到无限内疚,这是推弃了父亲的责任。

祈愿女儿能幸福长久


旅美日记9-17-2015


    
    美国人与中国人的文化不同,婚典礼仪也有很大区别。美国人的婚庆活动讲究娱乐活动,包括跳舞、游戏,孩子们也有特设的娱乐环境。美国人婚庆时不收礼金和贵重礼品。小女在波特兰举办婚典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但按照美国人的习俗,父亲应该亲手将女儿交给男方,为此我特意赶到美国。这些天,我一直在忙于包装糖果礼品,家中多了份喜庆,每一份糖果都是我的祝福,祈愿女儿能幸福长久。

2015年9月25日星期五

神奇的天画

旅美日记9-16-2015                                                                    

     女儿居家二楼的露台,是休闲赏景的最佳去处。高大的花旗松,总有小鸟盘旋。老天爷用云彩当颜料,每天都在创作神奇的天画,或是蓝天白云,或是霞光满天,或是电闪雷鸣。大自然的造化,让我感悟的却是人生。

待到天亮时

旅美日记9-16-2015

     一夜的秋雨,一宿的未眠。子夜的上海来电不断,我不愿惊扰熟睡中的小外孙,于是披衣起身,在电脑上打发时光。待到天亮时,已是满天云霞。

秋果在秋雨中成熟

旅美日记9-16-2015

     从上海飞抵波特兰,时差尚未恢复,子夜被连续的上海来电惊醒。原来是接到了上海的通知,自家屋顶花园已被初评入选“绿化星梦想”活动。遵嘱发送了照片和文字说明,已是凌晨。秋叶在秋风中渐渐凋零,秋果却在秋雨中成熟。

读懂自然的美丽

旅美日记9-16-2015
    两个月前到女儿家时,正值夏季,居家花园的花卉植物花开正旺, 

今次再赴美国已是秋天,秋花渐谢,但薰衣草、百合依然亮艳。其实大自然的每一个瞬间,都有美的存在,读懂了自然的美丽,也就拥有了美的享受。

2015年9月24日星期四

灿烂的美国女孩

旅美日记9-15-2015

    在从洛杉矶转机飞往波特兰时,临座是一位灿烂的美国女孩,她知道我是上海人后,非常兴奋。她说喜欢中国,喜欢上海。还给我留下了她的联系地址。一路上的劳累和困顿,被美国女孩的热情和微笑释放了。在下机前,她帮我调整了手表的时间,由于时差关系,我到达波特兰的时间仍然是15日。

第五次抵达洛杉矶

旅美日记9-15-2015

    从上海浦东机场飞往洛杉矶转机,然后抵达目的地波特兰。我已是第五次抵达洛杉矶了,这次赴美入境似乎安保检查严格了点,也许是恰遇中美两国元首会晤之际。

乘坐达美航空班机


旅美日记9-15-2015
    此行美国乘坐的是达美航空班机,机上服务齐全,唯一与其它航空公司不同的是机上广播会用中文服务,也许此航班的下一站是洛杉矶,那是华裔居多的城市。在机舱里已感觉到这是个华人社会,游客大部分是中国人。

航拍是最好的空中休闲享受


旅美日记9-15-2015


     晚上725在浦东机场登机后,925时达美航班186准时起飞了。从上海飞往洛杉矶,距离10400公里,历时近14个小时,基本高度都在海拨1000多米。一路上感觉到的只是泛味和困顿,此时举起相机航拍才是最好的休闲享受。

飞翔在蓝天白云之上

旅美日记9-15-2015

    时值金秋,我继今年夏天之后,第二次飞越太平洋,踏上了美利坚的土地。从上海浦东机场飞往洛杉矶转机,然后抵达目的地波特兰。飞翔在蓝天白云之上,我就像被苍天怀抱的孩子,好奇的目光总是投向外面的世界。

2015年9月14日星期一

今晚,再飞美国


今晚,再飞美国。早晨起来第一件事便是到自家高楼屋顶花园小转一圈,天际灰濛濛一片,秋雨开始撒落。在这多事之秋,媒体都在大谈中美关系变数,一会是风云骤起,一会是阳光灿烂,媒体说话有多少可信?在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唯草木无语,从不逛言。
多次飞越太平洋,往返中美之间,已如穿街走巷。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为何如此简单的道理,总被曲解?叩问内心:那些挑衅、躲闪、矫饰的发难,又何来真诚和理解。
当我踏上了美国的土地后,才明白中美存在分歧,但这决非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中美文化不同,国情各异,但两国人民在交流中,虽和而不同,却能聚同化异,相互尊重。唯有那些政客们在搅乱视听,唯恐天下不够乱。

在所有以和平为口号的表达里,内心的真诚表达最不可思议。一面挥舞大棒耀武,一面放飞着和平鸽,政客们的口号转瞬即逝,说变就变。变化的原因是利益驱动,为了利益,即使宽广的太平洋,也容纳不了欲望的膨胀。当我坐在飞越太平洋的舷窗边,望着蓝天白云自问:和平在哪里?

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女儿在美国读硕、读博前,都会征询我选择什么专业为好?我说,我不了解美国,但我知道无论在哪一个国家,你想学有所成,那么你选择的专业,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世界正在进入一个盲区,读书是为了发财,是为了有一份好工作。当在中国混不下去时,有人就将目光移向了海外,特别是美国。希望就读美国,并非是为了报效国家,只是图一个赚钱的机会。
基于这一出发点,人们选择专业时,就会考虑申请美国生物学研究生,但这一申请,总体上说难度加大,录取结果不比往年,不尽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于是总有人会发议论:美国近年经济低迷,基础研究经费剧减,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基础研究的状况更是雪上加霜等。还会据理说:“众所周知,生物学研究,经费就是一切,没有了钱,什么都没有。经费减少,教授拿不到相应的补助,导致招生减少。与此同时,伴随近年来美国学生签证政策的放开,申请学生数量呈井喷式增长,申请竞争加剧也是必然的结果……”那么,美国的现状果真如此吗?哪一个学科不需要教育经费呢?中国的高教教育经费就充足了?
于是又有人出点子:基础研究类一般指深入进行生物科学方面的理论研究,为医学、农业、工业等产业提供理论支持。一般申请者更青睐医学院的研究方向,因为其技术对于临床医学的支持又是一个非常热门的方向,就业前景好。还有一些申请者,在申请的时候,只盯着“牛校”,名校情结,非“牛校”不去。
美国的公共卫生、食品、营养、生物统计等学科,也越来越受到中国学生的青睐。相比基础研究类学科,这类学科应用性很强,是一种职业发展型科目,学科的就业前景看好,所以也是申请者的热门选择。
在美国与工科等其他学科的交叉专业中,最热门的当属生物医学工程(BME Biomedical Engineering),申请者来自五湖四海,如工程、电气工程师(EE)、生物这样背景的申请者趋之若鹜。此专业已经成为美国研究生院工科申请中最为热门的专业之一,特别是生物信息、图像处理、生物材料等方向。
读书是为了什么?美国MBA毕业生起薪超10万美元。因此不管经济景气不景气,留学美国攻读商学院MBA学位的人却是热度不减。远程教育的MBA项目、大学校园内的MBA项目均是报考人数众多,竞争十分激烈。获得MBA学位,不仅是一张通向高层管理人员的通行证,而且在收入上也获利丰厚。一个人如果怀揣名校MBA毕业证书,虽然与其专业相关的工作经历不足3年,他的年薪可以由4万美元跳升到68000美元,并可有12000美元的红利。如果他的工作经历在3年至6年之间,他的年薪可以由5 5000美元跳升到89000美元,并可有12000美元的红利。如果他的工作经历在6年以上,他的年薪可以由7万美元跳升到97000美元。经过媒体的炒作,盯着美元而学习的人越来越多。结果,又会怎么样?
我以为慎重选择专业方向,这没错。在选定专业方向之前,应该仔细考虑自己的兴趣、学业背景及申请优势,并且认真思考自己将来的发展。不要人云亦云,追逐热门专业,更不要随便申请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也不要去盲目地衍生名校情结,事实上,美国学生在选择学校时很少是将学校的综排专排当作自己的选校标准。
其实,所有的专业选择:一句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你到商店去买件衣服,当然是挑选适合自己的;那么选购衣服都是如此,何况是选择专业呢?问题是有太多的人,不自量力地选择并不适合自己的专业,学不致用,在国内就非常之多。还有更多的人只图学而优则仕,到头来也是一场空。在美国混不下了,只得回国,一切重来。不过戴了一顶时下流行的帽子:海归派。

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是什么?是你能够做又喜欢做的工作。那么你想选择的专业,就应当是基于这一目标,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人究竟有没有灵魂?



当我步入美国时,首先要与美国人打交道,那就必须懂得美国心理学,了解和知晓美国人都在想些什么?其中一个困惑就是美国人是如何看待生与死的。想知道人究竟有没有灵魂,就得先研究心理学的历史,有必要回顾一下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美国心理学协会美国心理学协会成立于1987年,前身为科学和应用心理学协会(Assembly forScientific and Applied Psyc}lologyrASAP)1988年改现名,总部位于华盛顿。协会以促进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提高公众对心理学的兴趣为宗旨,主要由学院派心理学家组成,重视基础理论和学术性较强课题的研究。
据研究成果告知: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曾说:心理学虽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就是说,心理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说它古老,因为心理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的历史。
19世纪中叶,德国医学博士、生理学讲师、心理学家威廉•冯特(WWundt18321920)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对感觉、知觉、注意、联想和情感开展系统的实验研究,创办了刊登心理学实验成果的杂志《哲学研究》,出版了第一部科学心理学专著《生理心理学纲要》。冯特此举对于心理学的发展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当心理学采用了实验方法之后,对人的心理的研究就从对心理、行为的现象的描述,深入到了因果关系的揭露。而心理学一旦能够揭露心理活动的因果关系、心理活动的规律,那么它就获得了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的权利。于是,1879年心理学终于从哲学的母体中诞生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也被视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从冯特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至今,仅有百余年的历史,因此,心理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科学心理学虽然仅有百余年的历史,但由于社会的需要和一批学者的努力,使心理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它发展之快、成果之丰富是其他学科难以相比的。
首先,反映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是各个学派的出现和演变。自19世纪末,由于实验方法的广泛运用,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新理论不断提出,围绕着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展开的争论,到20世纪30年代终于形成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意动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学等学派。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学派林立、理论纷纭的局面演变为学派减少,呈现相互吸收、互补并存的势态,这也标志着心理学开始走向成熟。
其次,心理学刚从哲学领域独立出来时,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人员很少,仅限于德国、英国、奥地利等国家。但在1980年出版的《国际心理学名录》中,已有来自当代100多个国家的10000名有名望的心理学家被收录进来。在世界上有关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期刊已达1300份,每年发表30000篇心理学文献。仅就美国来看,全美3000所大学几乎全都开设心理学课程,每年培养心理学博士生3000多人,主修和选修心理学的人数已超出300万。
中国从1917陈大齐教授在北京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以来,虽几经起落,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也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各种心理学书籍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全国各师范大学都开设了心理学课程;一些重点综合性大学还设立了心理学系,培养出一届又一届本科生、硕土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各种心理学培训班已从学校扩展到社会,从课堂教学发展到电视教学;国家教育部还建立了我国心理学理科基地和文科基地。
再次,心理学虽然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有较强的渗透性。这里所说的渗透性是指心理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心理学在这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已渗透到许多科学领域和人们的实际生活当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显露出巨大的实用价值。在教育领域,心理学知识十分重要,它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心理学依据;在工商业领域,对工程设计、人机关系、组织管理、产品营销等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人类健康领域,心理学的知识越来越发挥它特有的重要作用,心理咨询已被人们广泛采纳与接受。心理学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教育、生产劳动和卫生保健范围,在军事、司法、文学艺术、体育、航空等领域中都有用武之地。由于心理学渗入到各个实践领域中,服务于社会,这就大大加快了心理学的步伐,由此产生了众多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据统计,心理学现已有近百个分支学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

那么,现代心理学研究是否作出了人死后会有灵魂的假说?回答自然是没有。那么既然没有肯定的灵魂学说,又为什么会有各种神鬼祭祀活动泛滥于中国官方和民间?美国人不理解中国的灵魂学,我也无法解答这种精神蜕变的缘由。但说白了,不用研究人死后还有没有灵魂,就看看眼下这些活人就会找到答案:有多少活着的人是没有灵魂的?为了金钱而生的人,哪个不是见钱眼开?哪个不是为了争权夺利而失魂落魄?活人都丢失了灵魂,死人还有灵魂再现吗?

中国人的灵魂蜕化


美国人在购房时,决不会象中国人那么注重风水方位。即使是临近一块墓地,他们也毫无顾忌。美国人注重的是实用,欣赏的是山水自然景色。强调无神论的中国人正在为鬼神大张旗鼓地建庙堂、设祭坛,美其名曰:传承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见真正的无神论是根植于西方文明社会。
人死后,到底有没有灵魂?几乎自有人类以来,人们就很关心自身的心理现象并且试图给予解释。最早的解释,就是把心理说成是灵魂的活动。当代心理学一词就来源于希腊语,是由“灵魂”和“学科”二词构成,即关于灵魂的学问。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探索自然界支配力的驱使,原始思维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但人们又无法理解自身的结构和机能,单凭直观的感受和梦境的影响,于是出现了万物有灵论的观点,认为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是灵魂的活动。人出生时,灵魂在身体里,控制人体的活动;人在睡觉时,灵魂暂时走出人体;人在觉醒时,灵魂回到人体;人死时,灵魂则永远离开人体。这种万物有灵论的观点是人类心理学思想的萌芽形式。在中国,周公解梦、易经八卦,更是充斥于每一个角落,包括视频讲台,中国的巫婆神汉都穿上了专家学者教授的外套。还有口称无神论,却拈香祭拜先灵的高官豪富。
美国心理学史家加德纳•墨菲(GMurphy)曾说过:世界第一个心理学故乡在中国。这是一个颇为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因为两千年前,在我国思想家遗留下来的著作中,就有不少关于心理学的思想。春秋时期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壅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以及“因材施教”等诸多观点,已蕴涵现代心理学中的兴趣、记忆和个性差异等问题。战国时期的荀况(公元前313—前238)关于“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荀子•天论》)的学说阐明了先有身体而后有心理、心理依附于身体的身心观。 但是孔子和荀子并不是无神论者。
关于心理与脑的关系,中国古代也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明代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认为脑是神经中枢,它聚集着人的精神。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17681831)根据大脑的临床研究和尸体的解剖,明确指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后人称之为“脑髓说”。
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撰写了《论灵魂》一书,这是人类文明史上关于心理现象的专著。自那时起,直至19世纪中叶,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有许多学者论及心理学问题,其中不乏有真知灼见,但心理学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隶属于哲学范畴而无独立地位,是哲学家与思想家运用思辨的方法进行研究的领域。
仅从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算起,对心理的研究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此可见,心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只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心理现象的探讨都是在哲学的范畴中进行的。心理学脱离哲学而独立是16世纪以后的事。1590年德国麻堡大学教授葛克尔(RGockel)开始用“心理学”来标明自己的著作,从那以后,有关心理学的著作、派别逐渐问世。然而,直到19世纪中叶以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都是思辨式的,研究成果多带经验描述性质。因而心理学还不能称其为科学。令人感叹的是中国心理学研究正在被误导。易经、预测与祭坛、神庙、鬼城纠混在一起,过年放鞭炮、迎财神,清明扫墓祭天地祖先、跳鬼舞、饰神仙……随处可见。中国人的心理也在发生变化,一切随缘、命运天定,已成为中国人的最高信仰。
中国人缺了点什么?那就是精神的寄托,理想的裂变,前途的迷茫,人生的困惑。
中国人的灵魂正在蜕化变质,历史居然回归到百家争鸣的春秋时代,孔子又在指手划脚诱导人民学会愚忠,推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专制理念,中国在独尊儒术方面比董仲舒走得更远。如果说世界上真有灵魂一说,那么孔子的幽灵正在游荡中华大地,紧随其后的就是那些已经丢失灵魂的后儒新鬼。不知,哪天会不会将为孔子歌功颂德的唱词改为国歌?


美国人和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差异



去过美国了,也结识了一些美国人。发现在很多生活细节上美国人与中国人完全不同。这些不同到底有多少,没有仔细计算过,不过一个生活在美国的华人有过一个小统计,很有意思,也观察得很细致,也就信手拈来,告诫自己,在今后与美国人交往中要尊重他们的习惯,不说入乡随俗,但至少也会感染一些气息,美国人的说话、办事风格,确实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1:问候
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是:“吃了吗?”“瘦了啊!”“最近在哪发财呢?”比较的虚情假意一类。
美国人比较现实,遇到后,双方相互微笑一下就走了。要么,就停下来拥抱一下,问问最近的身体,有家庭的问问孩子怎么样一类的,反正不会超过一分钟。

2:量杯

  美国人习惯用量杯,中国人不会用,一直以为,量杯是药剂师的事。
在美国只要是病了,就得吃药,也就会用量杯。其实,加水、添调料,他们也会用量杯。

3:见老

  中国人与美国人在一起,一般看上去都会显得年轻些,中国男人50岁月,看上去也就是30出头,女人30岁月,或许看上去也就变成了18岁。美国看上去明显地见老些。

4:吃食

  美国人从不吃什么诸如凤爪、猪蹄、鱼头、排骨类的东西,就算有个别人吃,也是很少。中国人爱吃,喜欢吃,讲究吃。还会讲出一套套养生文化道理来,比如凤爪味道好,猪蹄能养颜、护肤、促进S型美观,排骨就更了不得了,生筋利骨还能补钙。美国人也爱吃中国菜,但让他们去买了自己做?不干。他们会嫌麻烦,不如吃快餐方便。

5:车饰

  中国人的车子内一般都比较传统,比如:会悬挂些中国结、红绳子、小可爱、公仔娃之类的装饰物。美国人的车内,比较的OPENMIND,酷点的是骷髅、枪弹,含蓄点的是新奥尔良的狂欢节珠子,挂的越多,说明你在那个地方玩得越爽,也说明你露的次数越多,所以你得到的珠串才多。美国人,以张扬自我为骄傲;中国人,以保守谦虚而自豪。

6:洗浴

  美国人,一般都是早上洗澡。洗个澡,神清气爽去上班;中国人,一般都是晚上洗澡。洗个澡,干干净净的去睡觉。

7:遥控器

中国人很爱惜东西,爱惜物件。比如会给电视机的遥控器包个塑料皮。美国人会好奇地问:“你的遥控器怎么还包着?”
如果你说:“是为了保护。”
美国人会说“那个是没用了的废物,扔掉好了。”

8:安全带

中国人开车、坐车,都不喜欢系安全带,因为那让人感觉特不舒服。特别是,它斜斜的系过来,还紧紧的绷着胸部。美国人开车,头一件事就是嘱咐:“系好安全带了吗?”
然后,美国人就会开始灌输已经美国交通法典,还有安全系数,诸如此类,等等。因为美国的法律规定,不系安全带被发现了就要开罚单。为了省银子,中国人全都会认了。

9:剔牙

  美国人会问:“为什么我在餐馆,总是看到有的中国人在吃完饭后,剔牙时用手遮着嘴?我们都是大大方方的剔牙。”
  “因为那不雅观,中国人剔牙总是这么挡着的。”
 “哦,我还以为他们总是牙痛才捂着呢。。。”

10:容器

  中国人比较节省,在家中常用会留下很多空瓶子。如果酱瓶、饮料瓶、红酒瓶、鸡精罐、黄油罐之类的,也许是这些瓶子好看的,也许还能盛装东西用。中国人,也很喜欢把别的什么容器的,改造成水杯。在这一点上,中国人是天才。
美国人会问:“留着这些空瓶子都做什么用哪?”
中国人会说:“它们都是干净的,我都洗了,等他们干了我装水或者其他。”美国人就会建议立即全扔进垃圾箱里:“这些东西,都是废物了,你用完了就该扔掉,就算二次回收,那也得由专门的工厂来处理。你这么做,是极不卫生的行为!”

11:冰箱

  一般中国人买东西,都比较的贪,也好大。常常是,买了一大堆,却又吃不完,完了还都舍不得扔掉。中国人在超市买东西,常会收不住手,总想着,这个也能用上,那个也适合。冰箱里的食物,如果一个人吃,总是吃不完,就算只买了两天的东西,还是能吃上个三五天。

如果,美国人看见肉、鱼没放进冰箱,也会建议立即全扔了。美国人认为:肉食类的超过四小时不吃,就要冷冻,不然就会生变异的东西,而你肉眼看不到。
美国人不仅讲究生活质量,同时,他们也很讲究环境卫生及健康饮食。用中国人的观点来论述为:是怕死。可美国人听了却说:这是常识。

12:牙膏

中国人用牙膏,会将牙膏挤到像纸一样薄;有的中国人不仅把牙膏挤到纸一般薄,还会用刀去切开牙膏皮,沾着用。  
美国人常常是在牙膏用到差不多四分之三就扔了。美国人会说:“都没有了,还怎么用?”

13:成年

美国人也常常会与别人说起自己的孩子,但是孩子常常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在美国,一般18岁的孩子就是成年人了,有的州,16岁就算成年了。成年的孩子都可以自己进行法律登记结婚。美国人认为:成年人怎么不出去独立生活,还要赖着父母呢?

14E-MAIL

美国人上班的时候,同事之间,总是有事电邮忙、无事忙电邮。不过也就三五步远的路程,美国人也要发个电子邮:问个好,道个早;行个礼,致个谢。
美国人都用电邮,电邮成了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附属品了。
美国人说:“你要习惯超前的概念,现代化的生活,就是如此。”

15:敲桌

在美国餐馆就餐时,服务员给中国人添茶的时候,中国人总是会忘乎所以地用手指(一般中指)点两下桌子,以示谢意。
美国人看了会不理解:“每次给你添茶水,你总用手指敲桌子干嘛?”
中国人解释了敲桌子的来龙去脉后,美国人会觉得很有意思,连说有趣。而后,天长日久,中国人在美国用餐时,却不会再敲桌子了,因为美国人不在乎,一句“THANK YOU”就行了。
16:唱K

  美国人一般都在家里娱乐。那是正宗的自娱自乐。中国人,喜欢唱K,只有唐人街才有那个卡拉永远OK。关于唱K,中、日、韩都爱玩,也因此,唐人街的卡拉永远那么火爆。算小时,还不带送茶水。这么一比较,还是国内划算,既送小吃碟,还送水果拼盘。真是连买带送,取个媳妇送堆娃娃。
中国人总说:美国真开放,美国人真开放。
其实不然。结了婚的美国人,还是很顾家的。老婆是老婆,孩子是孩子,手上绝对戴着结婚戒指。不会出去应酬摘了结婚戒指,放进口袋里,进到家门前再环复原位。
美国人的家庭责任感很强,疼老婆,疼孩子,虽然他们在经济上,彼此都很独立。帐单分担各付其责,但分工明确,夫妻同心。当然,婚前他们都比较的享受单身的权益,也不包括极个别的,婚后还惦着人家老婆的人。但这都是少数。
就唱K一例来说,大部分的美国人,还是喜欢天伦之乐。他们喜欢和家人团聚;他们喜欢和家人在家里,乐在家中。
亚洲人爱热闹,地球人都知道。在美国的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都喜欢往唐人街的卡拉跑,邀上三五个伙伴,叫上数十个亲朋,管他算小时还是算分钟,反正大家AA,激情澎湃间,倒也消遥自在。

17:冰茶&热水

中国人,喜欢喝热水。若是冬天,恨不能手里捧的、怀里揣的、脚底穿的,都是热乎暖和的东西。
美国人,喜欢喝冰茶。不管春、夏、秋、冬,他们一概冰茶伺候。餐馆也是,一律的冰冻饮料和ICE,除了个别的中餐馆有热茶,一般都是美国化了的食物和饮品。
美国人会问:“热水好喝吗?”
中国人会问:“喝冰茶心里不冻吗?”

在中国,买大瓶的饮料,也就是七喜、可乐一类的大号装。但是在美国,饮料基本用壶(加仑),牛奶也用壶(最少二、三升),一壶又一壶,够中国人喝上一星期。过期日一到,中国人的重磅饮料就可以扔了,因为喝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