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3年9月7日星期四

醒悟(366)

 


366

 

资深媒体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善于观察社会与生活,那些政治媒体人最关心的便是国家政权和世界局势,也特别关注政客们的生死和轶闻。因为草根民众只关心自家的柴米油盐酱醋,不了解历史和文化的衍变,更不关心政治对生活的干预造成的影响,因此资深媒体人那怕说的是陈年烂事,在草根群体看来却全是闻所未闻的新闻。

资深媒体人刘效胜与老潘头和那些年轻人闲聊时,他谈起了邓小平临终那些事,自然也就将旧闻变成了新闻。

邓小平自1994101日后没有公开露面。19961212日,邓小平因呼吸道疾病住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南楼病房。

199711日起,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出传记纪录片《邓小平》,当时已患帕金森氏症晚期的邓小平本人在病房收看了全部12集描写他的传记纪录片。

19972月初,即春节前夕,病情略有平稳的邓小平向前去探望的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传达了自己对全国各族人民的节日祝贺,并希望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下“把今年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和召开党的十五大这两件大事办好”。

1997219日正月十三,邓小平的呼吸功能已经衰竭,只能借助机器呼吸;当晚2108分,医疗组宣布停止抢救,邓小平逝世,享年92岁。

邓小平临死前想什么?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迷题。

毛泽东先后提拔刘少奇、林彪、王洪文、华国锋为接班人,结果以失败告终。邓小平先后提拔胡耀邦、赵紫阳为接班人,也相继失败。邓小平又提拔了江泽民,江泽民是不是会切实遵循邓小平所开辟的内政外交路线,邓小平直至临死的最后一刻大概也没有完全放心。江泽民的上台与陈云及传统派大员李先念、王震的推荐关系密切。邓小平曾想拿下江泽民,却没有成功。邓小平又曾想让赵紫阳复出,也没成功。

邓小平对中共所谓改革派的“放荡不羁”心有余悸,如果再来一个锋芒毕露的改革派人物,中共有可能分裂,邓小平对六四民主运动的镇压,还可能被翻烧饼,遭到中共官方和亿万民众的谴责。于是,邓小平采取了一个折衷办法,指定一个隔代继承人。

邓小平以隔代指定的方式让胡锦涛在2002年成为中共党魁,应该主要是出于多重考虑。

首先,胡锦涛可以较好延续邓小平本人与中共所谓改革派开启的改革开放路线,通过大规模的市场经济让中国融入世界。这对江泽民明显构成压力。

其次,胡锦涛可以维系中共内部各派系之间的平衡,不至于让中共这个破败的庞然大物彻底走向分裂。

再次,邓小平也算是十分巧妙地还了他所欠下的两大人情。邓小平得力于毛泽东和周恩来二人的支持,他在19741975之间有过一段主政国家日常工作的简短历史,几年后邓小平再次登顶就是因为中共传统派的几位大佬赶走老毛所指定的接班人华国锋,赐给了邓小平再次施展拳脚的历史性机会。邓小平当然也是那个时代唯一最佳人选。

邓小平当年为何采纳宋平的建议拣选了胡锦涛作为中共的隔代党魁?笼统来说,是因为当时没有另外合适的人选。

对于胡锦涛成为中共第四代领导人,外界一直有一种说法﹕他是邓小平指定的隔代继承人。因为胡锦涛具有这一合法性基础,所以即使江泽民不喜欢他,也无法用曾庆红来取而代之。虽然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根据支持这种说法,但久而久之,说的人多了,似乎也就成了公认的事实。

邓小平生前指定在江泽民之后由胡锦涛主政,支撑共产党的江山。这一说法倒有点像《三国演义》里的故事﹕诸葛亮死前指定蒋琬、蒋琬之后由费帏作为他的接班人,支撑偏安西南的汉蜀小朝廷。故事新编虽然好听,可惜不是真的。

事情还得从20 年前中共召开十二大前夕说起。1982 6 27 日至29 日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期间,印发了陈云撰写的《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一文和他主持起草的《关于老干部离休退休问题座谈会纪要》。会后,部分与会人员留下来参加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座谈会。

7 2 日,陈云在座谈会上讲话,强调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客观存在,不无担忧地说:提50岁左右的人可能争论少些,提40岁左右的人,争论、怀疑会很多。提40 岁以下的人,怀疑、争论会更多。既然如此,为什么“纪要”还是“特别写提40岁以下的人这一句?”他自问自答:一是年富力强。二是有意识地培养。经过3 年、5 年、10 年,有意识地培养,选出好的人。三是40 岁以下的人中间有人才。四是只有40 岁以下的人,才了解“文革”初期青年人当时的想法和表现。

陈云讲话后,邓小平即席讲话。他严肃地说:“我们历来讲,这是个战略问题,是决定我们命运的问题。现在,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是十分迫切了,再过三五年,如果我们不解决这个问题,要来一次灾难。”他面向大家问:“为什么全会之后又专门把在座的诸位留下来开两天会,讨论陈云同志关于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和老干部离休退休这两条建议?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十分迫切,十分重要。”去年12 月中央工作会议以后,陈云同志更尖锐地提出“选拔中青年干部不是几十、几百,是成千上万”这个问题。“他提得非常好,我赞成。”因为“我和陈云同志交过心的,老实说,就我们自己来说,现在我们退,我们实在是心里非常愉快的。”“我们两个人的主要任务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会后不久,8 7 日,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贯彻执行中央对调整领导班子和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指示的几项工作的通知》。

1982 9 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新选进中央委员会的210 人中,最年轻的是甘肃省建委副主任胡锦涛,当时只有39 岁。

大会闭幕第二天,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专门接见了39 位新当选的年轻中委和候补中委。当他们依次步入大厅时,中央组织部同志一一唱名介绍情况,邓、陈等老同志同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干部一一握手,仔细端详着,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

关于这次会见,新华社在题为《新老交替,继往开来》的报道中兴奋地叙述:“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会面,也不是一般的接见。大家都沉浸在无比温暖的气氛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些多少年来指引着中国这艘巨大航船破浪前进的中国革命舵手们,今天一个个满面春风,拉着走到自己面前的每一位同志的手。这是我们党新老合作和交替的握手,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传革命火炬的握手,是党对中青年干部寄予无限希望的握手。”

不久,胡锦涛这位39 岁的最年轻的中央候补委员,就从西部的甘肃被调到首都北京从事团中央领导工作,于1982 1985 年先后担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他从1985 1992 年到地方特别是国家欠发达、各方面条件艰苦的西部地区工作,先后担任贵州省委书记,贵州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西藏军区党委第一书记。连同走出清华大学校门后在甘肃工作,他在西部地区工作近20 年,从各方面展示了他的领导才干。1985 年召开的全国代表会议,一批年轻领导干部被选进中央委员会。

1991年夏的北戴河会议就开始酝酿十四大中央决策层人选。人事安排小组由江泽民、李鹏、宋平以及中共元老薄一波组成。当时的江泽民和李鹏都是挂名,真正拍板定局的是邓小平和陈云,实际主持人是分管组织工作的政治局常委宋平,薄一波负责在邓和陈之间传话。

当时中央考虑到决策层的年龄结构,决定培养一个年龄在50岁左右的政治局常委,候选对象包括胡锦涛、李长春和吴邦国。最后胡锦涛能够出线,起关键作用的是宋平。相对于李长春和吴邦国,宋平对来自甘肃的胡锦涛更熟悉,何况当时的李长春只是河南省省长、省委副书记﹔吴邦国也只是上海市委副书记,党内职务都比胡锦涛低半级。再说,胡锦涛为人稳重谦虚,处事一向低调。这有点像宋平自己的性格。因此,宋平以中共十四大人事安排小组名义,向政治局常委并邓小平和陈云提出选拔胡锦涛为新一届政治局常委的建议。

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胡锦涛作梦也没有想到,不但回了北京,而且进入权力中枢,被选为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

显然,胡锦涛这次晋升背后真正的助力,不是邓小平,而是宋平。

宋平是谁?几乎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经历,也许这与他的低调行事做人的性格有关。

宋平出生于1917430日,原名宋延平。宋平是山东省莒县招贤镇大罗庄村人。9岁入学,连着跳级,很快念完了小学、中学。哥哥在参加万国邮政联盟一次抽奖时,获得300块大洋的奖金,将这笔钱给了宋平,供他到北平上学。这样,1934年宋平进入北京大学农业学院学习;一年后,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

宋平1936年春加入中共领导的学生爱国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赴延安马列学院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担任教育处干事组织科长、教育处处长、中央党务研究室研究员等职。1941年,宋平调任中共南方局宣传部助理秘书。此后,历任重庆《新华日报》社资料室主任、编辑部秘书主任、秘书长,后成为新华社重庆总分社负责人。抗日战争胜利后,随新华社前往南京,任南京总分社负责人。

在国共和谈期间,宋平一直担任周恩来的政治秘书。和谈失败后,奉调回到中共控制区,在哈尔滨参与了《东北日报》的工作,又参与了创办《哈尔滨日报》工作。后任中共哈尔滨市顾乡区委副书记。

1948112日解放军攻占沈阳,宋平随部队进城参加接管工作。沈阳市工委成立党报委员会,以宋黎、李都、刘亚雄、宋平、朱维仁、于北辰、陈瑞光、张承民、陈舜瑶、薛光军、叶克组成党报委员会,宋黎为书记,李都为副书记。19481220日创刊四开四版的市工委机关报兼工会报《工人报》,李都任社长,叶克为副社长,陈舜瑶为总编辑,东北总工会常委兼宣传部副部长宋平兼代总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平任东北总工会文教部部长、东北总工会秘书长、东北总工会副主席。1952年调中央工作,历任国家计委劳动工资局局长、国家计委委员,劳动部副部长,国家计委副主任等职。

1960年,宋平调任中共西北局委员、兼西北局计委主任,开始在西北地区工作。19639月,担任“西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宋平曾受到排挤。后来,陕西省要发展生产,成立了“生产指挥部”,宋平被任命为顾问。1972年,出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76月,升任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兼兰州军区第二政委。 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发表之后,宋平率先主导中共甘肃省委,召开了两个座谈会,研究讨论“真理标准”问题;这是中国第一个省级“真理标准”讨论会。

1977年至1981年,宋平在任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期间,大力提拔、举荐时任甘肃省建委副主任的胡锦涛,为其日后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成为中共第四代领导人打下了基础,因此,被媒体称为“中国政坛最大伯乐”。

1981年,宋平再次回到中央工作;出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836月,在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内阁”中,出任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前,接手党务工作,转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并在十三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在四十年代末期至五十年代初期,以及八十年代,宋平是朱镕基的上级,被认为是朱镕基的主要伯乐之一。

1989年“六四事件”平息后,中共高层人事调整,中央政治局常委赵紫阳和胡启立被免职,72岁的宋平和江泽民、李瑞环一起,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第五),进入最高领导层。一举成为正国级领导人。

因宋平相对保守的政治和经济思想,被认为是计划经济的支持者,并与姚依林两人同为陈云、李先念阵营的主要人物。在六四事件之后曾提出将反对和平演变作为“两个中心”之一。

19921019日,75岁的宋平在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后卸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退休。但在习近平上台后,宋平多次公开露面,被认为在为习近平的反腐和扶贫工作“站台”。

宋平是目前在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中最年长者,唯一一位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出生者,唯一一位在延安时期参加革命者,也是中共史上第一位年满百岁的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和正国级领导人。

胡锦涛能够从西北边陲调升中央,没有宋平的首肯和支持是不可能的。宋平对胡锦涛的提携,被邓小平所采纳,还另有原因。据说是与胡锦涛果断处理西藏拉萨骚乱有关。当时胡锦涛向中央请示处理办法,但中央意见迟迟没有下达,骚乱则愈演愈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胡锦涛擅自决定戒严,并派兵镇压。事后中央肯定了他的作法。这种果断作风自然为老邓欣赏。

胡锦涛担任政治局常委,未必就已处于“储君”地位。他直到1997年起才以中共第四代接班人的姿态亮相,出任国家副主席和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而此时邓小平已经去世。如果胡锦涛是老邓指定的隔代接班人的话,照理在邓小平生前就应该得到这两个职务。

胡锦涛被明确为接班人,一是由于他在第四代官员中已占据最高地位,挑选接班人,顺理成章也该论到他了。二是由于他已表现出作为第四代领导人的政治素质。胡锦涛谨慎、务实、长于思考、待人真诚、有包容心、敢于承担责任,最重要的是善于处理复杂问题。那时发生中美军机相撞事件时,中共高层的鹰派和鸽派对如何处理发生激烈争论,优柔寡断的江泽民不知所措,最后交给胡锦涛亲自处理。胡锦涛一槌定音,决定还机还人,避免中美冲突进一步扩大。后来美国在胡锦涛到访时给予超规格礼遇与此不无关系。三是由于他能处理好与第三代领导人,尤其是江、李、朱“三巨头”的关系。

刘效胜對老潘头和那些年轻人說:李鹏与胡锦涛同出宋平系统,朱镕基埋头经济事务,都不会与他发生什么矛盾,关键是江泽民。胡锦涛进入政治局的前5年甘愿充当江泽民第一助手的角色,循规蹈矩,从不逾越自己的地位。后5年,胡锦涛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迎合江泽民。1998年,江泽民提出“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胡锦涛亲自领导全国的“三讲”运动,后来他又言必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如此,江泽民没有理由打压他。胡锦涛就这样一步步踏上了第四代领导人的宝座。

 

1 条评论:

  1. 群體心理探索小說(瀋陽 著)

    今天像烏鴉暫時湊合起來,明天又像野獸一樣四散而去。社會上的流氓集團、烏合之眾的交往就是如此,今天臭味相投便雜湊在一起,明天利益相悖,便作鳥獸散。這是一本探索群體心理的另類小說。但愿這個世界能有更多的人從噩夢中醒悟過來。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