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1年5月18日星期二

第16章 令人类最可怕的地震灾害


沈阳先生 编著

 

1

 

地震学是固体地球物理学的重要分支

 

地震学(seismology),研究固体地球介质中地震的发生规律、地震波的传播规律以及地震的宏观后果等课题的综合性科学。

地震学是研究固体地球的震动和有关现象的一门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不仅研究天然地震,也研究某些人为的或自然因素所造成的(如地下爆炸、岩浆冲击、岩洞塌陷等)地的震动。

这门科学首先是人类企图逃避或抗御地震灾害而发展起来的。早期的工作着重于地震破坏的描述和地震的地理分布,到了20世纪才发现由地震所发出的地震波动却是揭露地下情况最有效的工具。

地震波的利用方面,地震学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现代地震学不仅服务于地震灾害的防御,而且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也是一门极重要的应用科学

利用地震学的基本原理探测地下资源,找油、找气、找矿物,这就是地震勘探。还可以利用地震数据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及地壳构造。地震也给出地质活动的信息,有助于地质学的研究。研究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由地质条件及地质活动的情报对地震作出估计和准确的预报是地震地质的重要目标。地下核爆炸与地震产生的冲击模式是不一样的,用测震学的方法可以探测到核爆炸,尤其是地下核爆炸。地震学的方法还用来研究矿山的塌陷、地球的脉动等等。

 

2

 

地震学主要内容

 

地震灾害研究

 

地震灾害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实在是太可怕了,人类对地震的研究始于对它的恐惧。人们研究地震灾害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地震调查

 

直接对地震区域各种地震现象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和评估。这是了解掌握地震发生全过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特别是震中及极震区的调查。调查是综合性的,目的有判断地震的性质、成因,为了防震、抗震或地震的预报。

 

地震区划

 

按一定标准划出各个地震活动带的活动情况和危险程度。地震区划方法各异、通常以地震的地理分布、次数和强度为依据、即以统计的方法划分地震带。还可以用地震地质的方法,也就是根据地震地质条件结合统计结果,进行地震的地区划分。也有根据地震能量和频度分布情况来划分的。

 

地震预报

 

地震学研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准确的预报地震。为地震预报提供依据的方法和手段很多,有的是寻找与地震内在因素有关的现象和数据,如地形变地应力能量积累、断层移动、大地构造因素等等;有的是寻找与地震发生的外部因素有关的现象和数据,如气象条件、天文情况等等;有的则是依据地震前的许多前兆现象来预报。

 

地震控制(不可能)

 

这还是地震学研究的一个相当遥远的目标。用各种方法,改变地震发生的地点,改变发震的时间,改变地震释放能量的过程,化大为小,化整为零,减少地震的破坏和损失。

 

地震物理

 

地震的发生过程基本上是一种物理过程。可以作为一种物理现象来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

 

a.地震波理论

 

研究地震波在地球表面和内部的传播过程,传播规律,能量的传递过程。

 

b.地震机制

 

c.地震现象的固体物理学

 

由地震发生过程中得到的全球性的各种数据,推断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性质,如温度、压力、密度、刚性、弹性模量随深度大小的变化规律,以及在特殊条件下地球深处高温高压下固体介质的各种特性和变化规律。

 

d.地震信息

 

地球的地壳、大洋、地壳内的地幔、地核都能传递地震信息,研究地震信息在地球本身传递的规律,有助于研究地球内部及地壳的构造。

 

3

 

地震学的发展轨迹

 

 

对地震的认识

 

人们对地震的认识最早始于中国。东汉的张衡在公元132年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候风地动仪。从《后汉》的简短记载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张衡设计候风地动仪的基本出发点是:地震是沿一定方向由远处传来的地面震动。

这个概念直到1819世纪才为英国人米歇尔(J. Michell)和马利特(R. Mallet)重新确认,并被认为是地震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现代地震学可以说是从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开始发展的。英国的瑞利(JWSRayleigh)洛夫(AEHLove)首先提出了两种弹性面波的理论,以后为地震观测所证实。

德、俄、意、法、日等国的科学家也都对地震学的不同方面有所贡献。

特别是1900年形成了以德国的E.维舍特为代表的格丁根学派,系统地发展了地震仪和地震波的理论,开创了地球内部的研究,并将地震方法应用于勘探矿床。

从此地震学走上了现代应用科学的道路。

 

地震学的早期发展

 

据《竹书记年》记载:夏帝发七年(公元前1831年)泰山震。《通鉴外记》又载:周文王立国八年(公元前1177年),岁六月,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国郊

中国也是最早发明地震仪器的国家。《后汉书选》中载,河南人张衡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复造侯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旁形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均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向,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均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震所从方起。

张衡的这架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在当时的首都洛阳第一次记录了甘肃的地震。

 

早期地震记载

 

尤其是明清时代地方志流行,关于地震的记载极为丰富,有很多研究地震的重要史料。但是长期的封建统治,对科学技术的轻视,使地震学没有得到发展,有关地震的记载,仅仅是对自然灾害的记述,没有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和总结。与此相反,国外的地震学研究却有长足的进步。

 

20世纪地震学

 

20世纪初由于地震波的记录和分析,使地震学从宏观描述向数理科学的方向发展,扩展了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些分支学科,并有了多方面的应用。

虽然地震学仅在上一世纪才被公认为是一独立研究领域,然而人们推测地震的成因已有上千年历史。当对这些自然事件早期的迷信让位于较科学的分析时,无情的大地震序列激发了人们对地动原因的缜密思考,直到本世纪早期科学家们才获得了对强烈地动直接来源的现代理解。

20世纪60年代中叶起,世界各国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地震预报工作。经过30多年的努力,各国地震专家积累了大量的前兆震例资料,在地震的长、中期预测上取得了不少进展。也越来越认识到地震预测远比原先预料的困难得多,发现了原先没有发现的地震现象的复杂性。

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地球板块构造说为研究地震成因提供了理论基础。地震学家解释说,板块的相互作用是地震的基本成因。当岩石层因构造运动变形时,能量弹性应变能的形式贮存在岩石中,直至在某一点累积的形变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极限时就发生破裂,即产生地震断层。岩石破裂使贮存在岩石中的能量释放出来,其中的一部分引起大地震动。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震学家们又研究出全世界大多数地震分布在三个地震带上,其中全球80%的地震能量释放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内,15%欧亚地震带内,5 %海岭地震带

能否实现地震预测,一直是人类关心的焦点问题,是地球科学的宏伟研究目标。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陈?指出,主要有两种地震预测方法,一种是理论性方法:根据一定的理论模型,推导各种可能的前兆及不同前兆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各种实践的检验来修改模型。但这种方法还很难对地震预报给出实用性指导。

另一种方法是经验性方法,通过搜集地震震例,从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像中提取地震发生的前兆信息并加以综合,总结出经验性规律推广应用于未来的地震。我国曾经成功地预报了197524日发生在辽宁海城73级地震,被誉为地震科学史上的奇迹,用的就是这种经验性方法。

70年代中期以来,地震观测系统中大量采用了数字记录方式,从而使地震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飞跃。由于数字记录地震仪具有记录频带宽、分辨率高、动态范围大以及易于与计算器联机处理等优点,对于地震监测、研究以及防震减灾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各国竞相发展数字地震观测系统。迄今,全世界已有大约440个数字地震台,我国现共有11个数字地震台网,在地震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运用已获取的高质量的数字地震数据,地震学家们已经可以对地壳、地幔和地核的三维结构进行层析成像,由此揭示地球内部的非均匀性和各向异性。这对于阐明山脉和高原的隆升、沉积盆地的沉降、成矿规律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宽带带、大动态范围和数字化地震观测数据,地震学家可以对地震破裂的时-空进程成像,由此发现地震破裂不但在空间上是非均匀的,而且在时间上也是错综变化的;同时也观测到,地震的起始阶段对于紧接着发生的地震有着强烈的影响,这对于地震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由于人类至今对地震的震源环境所知不多,对地震前兆异常的机制不十分清楚,尚未建立依据充分、令人信服的地震成因理论或模型,从而也就不能建立有效的监测方法。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对此指出,对于地震的发生及其预测,地震学家可谓知之甚多、不知之处亦甚多。我国对1995712日云南孟连中缅边境73级地震取得了长、中、短、临预报成功;但对199623日云南丽江70级地震在有明确的中、短期预报的情况下,却未能做出临震预报。在美国,19891017加州北部洛马普列塔69级地震、1992628兰德斯72级地震和1994117日北岭69级地震都有不在地震学家安排好的主断层上。在日本,等候多年的东海大地震还没有发生,而1995117日在日本地震学家并未予以关注的兵库县南部却发生了72级地震。这些情况可以说是当前地震预测水平的真实写照。

 

4

 

震灾的预测和预防

 

 

天然地震是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地下发生的一种物理现象,它使地面震动,甚至造成破坏。这个现像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物理过程中能量突然大量释放的阶段。认识了这个过程就可选择适当的前兆来预测地震,但可惜这个认识还很模糊。地震的基本成因、发展过程、产生方式、表现特征也都认识得很不够。若要科学地预测地震,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预测地震,可以根据地震地质的情况或历史统计资料。这种方法是长期的并带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另一种方法是根据地震发生的前兆进行预测,这可以是短期的。如果能确认哪些现像是地震的前兆,就可以做出确定性的预测,不过这正是地震预测最关键性的困难,目前尚未能满意地解决,有待进一步的努力(见震前兆)。

预防地震不仅是一个科技问题,而且还要考虑地震的社会影响(见《地震预报实施规约》)。在地震学的范畴内,这就是根据地震资料来采取防震措施或提出抗震设计。这项工作现正发展成为地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工程地震学

 

地震预测

 

关于地震发生的机理,有震源机制的研究和震源物理的研究。地震预测也是现代地震学研究的一个课题,探索预测地震的途径也需要深入研究地震成因。

20世纪地震波的研究已经取得大量的成果。最重要的成果是利用地震波探查地球内部构造,取得了基本的认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地震波被用来监测地下核爆炸。在地震波的记录和观测中,还取得了地球自由振荡的资料,证实了理论研究的结果。用地震波勘探地下矿藏,则是地震学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应用。在抗御地震灾方面,工程地震学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在工程抗震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利用地震波分析,首先必须了解地震波动的性质。穿过地球岩石传播的地震波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是常见的声波、无线电波或光波所没有的。然而正是地震波携带着沿途的地质和构造变化的信息。地震学家越来越熟练地从日益灵敏的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图像中提取这种信息。

科学家已决定在世纪之交建立一个全球地震仪器网,虽然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其后果甚至它的存在,但这一观测计划具有的科学历史意义比人们熟悉的一些科学大事毫不逊色。这个地震观测的全球性网络,在近几十年里日益加强,现已成为重大科学成就之一。

从这些观测记录中,科学家们已能推测某些地震的成因和地震波传播时通过地球的途径,还能区别天然地震和地下核试验引发的地震。

地震作为自然灾害有可怕的后果,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居住的安全。寄希望于减轻这些地震造成的危险,预报将要袭击人类居住区和震撼重要建筑物的地震的强度是受到人们极大关注的问题。

 

地震预防

 

专门研究地震对建筑物,人造结构的影响和破坏规律。为了寻求最科学最合理的抗震设计,在地震发生时不致于受到严重破坏,是地震作用条件下的结构动力学及结构材料力学问题。

 

地震预报

 

地震学研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准确的预报地震。

 

 

5

 

现代地震学的研究和进展

 

地震学的研究起源于人类抵御地震灾的需要。早期的地震学主要从地质学的角度研究记载地震的宏观现象和地震的地理分布。

 

现代方法

 

中国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地震开始得较晚。

1920年甘肃大地震之后10年,才在北京鹫峰南京北极阁建立了两个地震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基本建设的需要,地震学得到长足的发展。为了提供建设场地地震烈度中国科学院1953年成立了地震工作委员会,组织历史学家和地震工作者整理了中国3000多年的地震历史资料,于1956年出版了两卷《中国地震资料年表》。这是世界上最长的地震年表。同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完成了第一幅中国地震区划图。此外,天然地震的灾害及其防御这个研究项目也列入了当时制定的全国12年科技远景规划中。从此,地震研究工作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阶段,但规模还不大。

19663月,河北邢台发生了灾害性的大地震(见中国著名大地震),损失巨大。为了统一地震工作的部署和加强领导,1971年成立了国家地震局,系统地开展地震的预测和预防工作。将地震研究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地震成因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几乎地震学的各个方面都有显著进步。由美国科学家瑞德Reid)研究1906旧金山地震奠基的地震成因研究,得到了扩展和加深。我们具备一个关于整个地球变形的理论,它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地震发生于日本和加利福尼亚等一些地方,而加拿大法国的辽阔原野则没有大地震。

这个地质理论也能解释山脉、火山和大洋中深海沟的形成,并说明它们在地球表面的特定分布。这种对地球上相互联系的格架理论认识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与地震学研究分不开的。

 

地球内部研究

 

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可以穿过地球的任何深度而又返回地面,从而带来地球内部的信息,特别是地球内部各个深度的地震波传播速度。而这个速度与该处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有关,所以地震观测是研究地球内部最基本的方法。观测内容包括地震波的波形变化和到达时间,以及大地震时地球自由振荡频谱。根据地震观测结果可以独立地计算地球内部的结构,但同其他的地球物理数据配合时,还可以确定地球内部组成的物理性质和物理状态。

 

地震勘探

 

这门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地震波在不同岩层分界面上所产生的反射、折射或衍射来确定这些界面的几何关系,从而寻找地下的地质构造,特别是储油构造。由于所用的震源是人工控制的,对地震波传播的时间观测可以达到很高的精度。地震方法是石油勘探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发展很快;还利用地震波同油气的作用,向直接寻找油、气田迈进。

 

其他应用

 

地震波可以用做传递信息的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试图利用地震波追踪海上风暴。在现代,唯一有效的监视地下核爆炸的方法就是侦察和辨别核爆炸所产生的地震波。在这个课题上,苏、美等国做了大量工作。十几万吨以上当量的地下核爆炸无论发生在多么遥远的地方,都可以用地震方法侦察。

 

地震学未来

 

尽管实现地震预测有着诸多的困难,但地震学家们一直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着。陈院士指出,在科学上更深刻地认识地震的本质,是未来世纪地震科学的发展方向,在这方面,新的观测技术和新理论是发展的重点。

随着地震观测技术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记录地震的频带和动态范围,地震记录的分析解释等方面的工作都将会有新进展。从空间角度对地球进行观测也将成为地震科学的一种新技术。全球通讯网络的发展与完善,使各国科学家可以迅速了解全球各地的地震数据和经验,加快震例积累,促进经验性预报的发展。应用非线性科学中的理论、概念和方法,将会使地震预测纯经验方法向动力预测方法发展。

可以预见,随着数量空前的高质量地震数据的迅速积累、实时处理和广泛深入的研究,随着地震学研究与大地测量及其它地球物理观测研究的交叉渗透,人们对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和动力演化会取得更深入准确的认识。这一切必将会使对地震成因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使前兆监测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和实验探测基础之上,从而最终实现对地震的科学预测

 

研究意义

 

在过去的500年里,700多万人死于地震,还有数百万人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生活来源和地方经济被摧毁。灾难性地震对于日益增长的世界人口来说已成为头等重要的问题之一,驱动着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去研究它。然而,地震已被证明它不仅是破坏之源,而且也是地质知识之源。

对地震波的分析,为地质学家提供了详细的、常常是独一无二的有关地球的信息。研究地震的性质和探索地球的组成及动力学过程两者同时并进。

地震学,即对地震的科学研究,与化学、物理学或地质学相比较,它是一个年轻的学科;然而仅在100年里它在解释地震成因、地震波的性质、地震强度的显著变化以及整个地球的地震活动明显的分区特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地震学是探测地球内部的最有效的深部探测器。通过地震波可以探测出地球内部岩石密度和刚度变化小到10%的变化。这些新研究进展大多依靠层析成像方法,这一方法原来在医疗中常用,要采用大记忆、高速计算器去探求遥测图像。

 

6

 

人类史上最强地震9.5, 世界十大地震排行 

 

接近地表的地壳断层处往往容易发生大地震,中国四川的汶川地震跟世界最强地震---9.5级的智利地震相比根本微不足道。以下是世界十大地震排行!

 

1、智利大地震

时间:19605221911

震级:9.5

此次地震最强震级为9.5,断层在地表以下25公里处,由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三十亿美元,死亡和伤亡人数估计有五千多人,超过两百万人因地震而流离失所。

2、阿拉斯加大地震

时间:1964328336

震级:9.2

该地震又被称为威廉王子湾地震,袭击了美国阿拉斯加州南部附近,此次地震的震级虽强,但造成的损失并不算大,死亡人数约为178人。

 

3、苏门答腊岛大地震

时间:20041226058

震级:9.1

苏门答腊到地震发生在印度与缅甸版块交界处的俯冲带,这一次地震给印度尼西亚造成了重大的财产损失和生命损失,死亡人数为23万。地震袭击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的西部海岸,真元位于地表下30公里处。

4、东日本大地震

时间:2011311

震级:9.1

这一次大地震约有一万五千多人丧生,震源深度为24公里,地震发生后的一个小时,又发生了令人恐怖的海啸,海啸席卷日本,造成福岛核电站灾难事故的发生。

 

5、苏联堪察加半岛地震

时间:19521141658

震级:9.0

勘察加半岛大地震发生在俄罗斯,该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夏威夷群岛,索性的是,虽然震级大,但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实属不幸中的万幸。

6、智利马乌莱区大地震

时间:2010227634

震级:8.8

该地震发生于纳斯卡板块和南美版块交汇处,距离智利首都320公里,共有520人死亡,这一次的地震给智利的阿劳科和科罗内尔城市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损失。

 

7、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大地震

时间:19061311536

震级:8.8

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大地震发生在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沿海地段,死亡人数最少一千人,从纳兹卡板块开始,俯冲到南美版块下方,断裂带长度为480公里。

8、拉特群岛地震

时间:19652451

震级:8.7

该地震发生于阿拉斯加和阿留申板块边界,断层从东往西迅速破裂,一直蔓延了1200里。这一次的大地震引发高达十米的海啸席卷了整个阿拉斯加的舒曼雅岛,给当地居民造成极大损害。

 

9、西藏墨脱地震

时间:1950815149

震级:8.6

这一次的大地震引发了大规模的雪崩,死亡人数超过一千五百人。

10、苏门答腊岛北部地震

震级:8.6

2012411839

苏门答腊岛北部发生了大地震,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的报告,震源位于海底下方三十公里处,虽然这一次的地震并没有引发海啸,但辛那邦和米拉务城市却感受到了强烈的震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