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9年8月5日星期一

王明控制下的《新华日报》及其主张


第二十一章
《新华日报》黑暗和光明的一页




《新华日报》武汉旧址
第一节    
王明控制下的《新华日报》及其主张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创办的大型机关报。长期以来,党史学者都一直说:《新华日报》针对国民党统治区的实际情况﹐正确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努力把马列主义的真理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宣传的主要内容是﹕宣传全面抗战和持久战的路线﹔反对片面抗战和投降倒退。宣传中国共产党实行民主政治﹑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反对国民党当局的独裁专制和特务统治。《新华日报》在宣传报导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中光明磊落的态度。但是,学界对重庆时期《新华日报》进行大量研究时,却对来渝之前的武汉《新华日报》研究作了回避,尤其是王明担任长江局书记期间负责《新华日报》的情况更是只字不提或语焉不详。
事实上,这是《新华日报》最黑暗的一段历史……
1937 8 22 日至25 日中共洛川会议确立了党在抗战时期的基本方针,即中共必须在军事和政治路线上坚持“统战原则下的独立自主”;军事斗争结合中共武装的优势和特点,将原来正规军和运动战转变为游击军和游击战,八路军的任务是分散兵力,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洛川会议在全党全军统一了政治路线和军事方针的认识。
但是,1937 11 月,王明作为共产国际代表从苏联返回延安,并在12 9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作了《如何继续全国抗战与争取抗战胜利呢》的报告,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军队”“统一的政权”“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等主张,这与洛川会议已定的方针出入甚大,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一切经过统一战线”把抗战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国民党政府和军队身上;反对党对抗战独立领导权及在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党的军队应受“蒋统一指挥”;反对游击战和建立抗日人民政府。
193712月南京沦陷前夕,武汉成为全国抗日运动的中心。为了统一领导南方各省党的工作,发展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抗日运动,中共中央决定在武汉设立中共中央长江局。同时组成中共代表团,负责与国民党的联系和谈判,继续推动国民党的改革和进步。
12 18 日,王明与中共代表团抵达武汉,随后与长江中央局合并,对内称长江局,对外称中共代表团。
1223日,中共中央长江局在武汉正式成立,办公地点设在现在的武汉市江岸区长春街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
长江局由王明、周恩来、项英、秦邦宪、叶剑英、董必武、林伯渠等7人组成,王明任书记,博古负责组织工作,周恩来负责统战和外事工作,董必武负责民运工作,叶剑英负责军事工作,邓颖超负责妇女工作,李克农任秘书长。
长江局主要负责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的革命运动与党务工作,并领导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新四军的工作。
当时长江局因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广泛的工作范围,对中共影响举足轻重,有“第二政治局”的称号。
中共中央长江局在武汉正式成立的同一天,《新华日报》党报委员会成立,王明任主席;1938 1 月《新华日报》成立董事会,王明又担任董事长,成为《新华日报》实际领导者。《新华日报》创办之初即为长江局机关报。由王明直接控制。
王明与中共中央的分歧对立,如何影响到《新华日报》的报道宣传工作?产生怎样的危害?中共中央如何纠正王明的错误,使《新华日报》重回与中共中央保持一致的正轨?武汉《新华日报》为重庆《新华日报》积累了哪些经验和传统?研究武汉时期《新华日报》新闻宣传与中央的分歧及纠正的过程,可以探讨我党办报工作的历史复杂性,揭示中国共产党办报经验形成的曲折过程。
武汉时期《新华日报》与中共中央形成分歧是事实。作为《新华日报》的最高领导者,王明热衷《新华日报》的新闻报道和编辑事务,经常就报道的内容和方针提出具体要求。
潘梓年回忆,在王明领导下的报社同仁“经常在电话中受到琐细的指责,弄得工作同志们不知如何是好,整天苦恼不堪”。
姚黎民则回忆,编辑部主任章汉夫因与王明意见不合而“经常遭到王明的训斥,不久又被王明以派往战地采访为名,剥夺了他编辑部主任的重任”。
石西民也回忆:“王明的领导作风完全是家长式的,架子大,盛气凌人,常常抓住一点差错,一骂就是半天。”
王明还借助《新华日报》竭力扩大自身影响,他的长文“刊登时要用大标题,还要登他的照片”。报纸出版前的小样,王明要亲自审阅,如果“他的照片不够大,便亲自到排字房让工人给他换一张大的”。
王明对《新华日报》日常新闻报道的影响与干预,使该报成为其政治主张的宣传阵地,走向了一条与中共中央抗日宣传相悖的传播道路。

1. 政治报道中强调“一切经过统一战线”

《新华日报》在国共政治合作初期坚持围绕“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围绕统一战线”的中心进行宣传。1938 1 月《新华日报》发表名为《团结救国》的社论指出:首先大家要相见以诚,其次是大家要一切为公,再次要求大家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再其次要大家共同工作共同负责共同发展。抗日高于一切,一切服从抗日,应当是大家公守的信条;一切为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切经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应当是大家工作的方针。
全篇社论的核心精神是建立以国民党为中心的“统一”战线;在“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主张下放弃共产党和八路军的独立地位,将抗战的主动权和领导权拱手让给国民党。
同月,《新华日报》又发表《关于建立新的军队》的社论,将“一切经过统一战线”更加具体化为“八个统一”,即:“要建立真正的统一指挥、统一编制、统一组织、统一武装、统一待遇、统一补给、统一政治工作和统一作战计划的国防军”。“八个统一”的抗日倾向虽然积极,但是却忽视了中共及其军队在敌后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更忽视了中共作为一个政党而应有的独立性,其核心是让共产党放弃对军队的领导权。

2. 军事报道中突出运动战,反对游击战

1938 5 月徐州失守后,中共中央确定华中地区武装的中心任务是在长江流域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但《新华日报》对此主张的贯彻并不热心,不仅不予报道,甚至刊登反对游击战的言论,将宣传报道的重点放在正规军城市作战报道中。
1938 1 26 日,《新华日报》发表题为《关于游击战争》的社论指出:“游击战也不是运动战……,游击战只能成为正规战的一种辅助战术……但游击队及游击战争本身,却不能进行有决定意义的战斗。”《新华日报》质疑中央的游击战策略,提出:“所谓的游击战争,并不是真正的游击战争,或者也不是今天抗战所需要的。有人将运动战误作游击战,以为提倡游击战争,便可阻止敌人前进,这是应当改正的。欲争取抗战的胜利,只有正规战方能消灭敌人,赶走日寇”。
而毛泽东在1937 年就曾多次提出中共军队“在整个战略方针下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而不是阵地战,也不是集中作战”。
《新华日报》在新闻报道上反映的是王明运动战为主的军事方针观点。

3. 违反党的宣传纪律,与中共中央分歧公开化

王明与中共中央的意见分歧,通过《新华日报》报道后扩展到全国范围,这种违反宣传纪律的行为,无异于公开了党内矛盾。
1938 2 20 日,王明未经毛泽东及中共中央同意,在《新华日报》第三版发表《毛泽东先生与延安新中华报记者其光先生的谈话》。这种擅自行事的做法遭到中央的质疑,事后王明解释:“因时间仓促及文长约万字,不得(没有)先征求泽东及书记处审阅。”
1938 3 29 日,国民党临时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在未经中共中央同意的情况下,王明擅自起草《中共中央对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的提议》送交国民党,并报送中共中央一份。
中共中央收到这个“提议”后认为,反对妥协投降克服悲观失望的倾向问题、武装群众的问题、改善民生的问题等诸多抗战问题在“提议”中没有涉及,在进行修改完善后,电告王明送交国民党,但王明故意拖延不办。
4 1 日国民党代表大会闭幕,王明复电中共中央说:“你们所写的东西既不能也来不及送国民党,望你们在任何地方不能发表你们所写的第二个建议书,否则对党内党外都会产生重大的不良政治影响。”
4 29 日《新华日报》第三版以全文刊登了王明起草的“提议”,而中共中央起草的补救式的电文却未予刊登。
由此,王明与中共中央的矛盾进一步公开化,显然在抗战大环境中,这种对抗不利于党的内部团结,更是对中共中央权威的漠视。
1938 5 月徐州失守之后,毛泽东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一文,对中国抗战以来的军事形势做出了科学分析,这是毛泽东最重要的军事论著,对于认识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扩大这一著作在国统区的影响,中共中央要求《新华日报》全文发表《论持久战》,但王明以文章“太长”为由,拒绝登载。
随后,中共中央致电长江局,提出可分期连载刊登,但《新华日报》却迟迟未予答复。
后来,在社长潘梓年的争取下,《论持久战》才得以在《新华日报》出版的“新群丛书”中以单行本的形式发行。
1938 7 5 日,国民参政会一届一次会议召开,毛泽东致贺电。7 7 日,未经毛泽东的同意,王明擅自修改贺电内容,发表在《新华日报》第二版。其间,林伯渠提出发表文章“应与中央商量”,王明回应道,“不必要”“在外面的中央政治局同志还占多些”。
8 6 日,毛泽东致电王明说:“参政会贺电《新华日报》改易了一些文句,与我发致该会和在解放报发表的不符,对外显示了一点分歧,似不甚妥。尔后诸兄如有意见请先告后方,以便发时一致。”
对于一系列违反党的宣传纪律的行为,王明曾解释道:“这个作风是我在过去在国外单独发表文件做惯了,没有像毛主席那样慎重。”
长江局和中央之间的矛盾,让夹在其中的《新华日报》处境尴尬,一方面王明对报社工作的干扰令潘梓年等人不满,另一方面借助《新华日报》,长江局客观上已在宣传工作上脱离了中共中央的指导方针,形成半独立的状态。

4. 对“保卫大武汉”过度宣传

中共中央对武汉会战的基本精神是打持久战,反对“速胜论”。对于保卫武汉的方针问题,中共中央特意致电王明予以指示:“保卫武汉重在发动民众,军事则重在袭击敌人之侧后,迟滞敌进,争取时间,务须避免不利的决战,至事实上不可守时,不惜断然放弃之。”1938 7 月,《新华日报》却发表社论提出:“要以三年血战,粉碎日寇的侵略。”忽视了敌强我弱的现实,违背了中共中央对武汉会战的战略判断。
武汉会战中,《新华日报》着重强调保卫武汉的军事意义,其宣传的篇幅之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从1938 1 13 日《新华日报》刊登社论《怎样保卫大武汉?》,到6 月份半年时间内,武汉会战成为报纸报道的重点,而对《论持久战》却束之高阁。
报道保卫武汉没有错,但是把一城一池的得失看得如此之重,体现的是“城市中心论”的看法。
针对《新华日报》的报道,10 7 日,中共中央向各级党部发布指示强调:“现在不应强调保卫武汉,因过分强调,武汉一旦失守则会产生悲观失望及一切不正确观念,现在如强调武汉之保卫,则失守后我们宣传鼓动与巩固抗战情绪则会感受很大困难”,“中国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一城一池得失不会决定战争胜负……,反对利用武汉失守及其危急可能来动摇抗战决心,散布一切失败情绪的企图”。
这一中共中央文件实际上是对《新华日报》的不点名批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