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9年8月21日星期三

第六节 哺乳纲食肉目豹亚科:石纹猫





石纹猫的拉丁学名Pardofelis marmorata 别称:石猫、石斑猫、草豹、小云豹、小云猫、豹皮。
石纹猫归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食肉目-裂脚亚目-猫科-豹亚科-纹猫属。纹猫属仅1种,即石纹猫。石纹猫有2个亚种。命名年代1837 。英文名称 Marbled cat
石纹猫头体长4562厘米,尾长36-55厘米;体重2.4-3.7千克。体型比豹猫略小,大小相当于家猫。浑身布满黑黄相间的环状斑纹及黑色斑点,外形很像云豹,所以石纹猫又叫“小云豹”。皮毛长而松软,呈浅褐色或灰色,上面有成云状的大块黑色斑点,腿和尾巴上有较小的黑色斑点。
石纹猫栖息于海拔1500-2900米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多在树上及河边陡壁上活动,可在树枝间迅速跑动、捕食。它们的脚适合爬树,长长的尾巴可以用来保持平衡。
石纹猫夜行性。独居,独行。掘洞为巢,独居生活,领地面积约1.5-3平方公里。多以啮齿类、蛙类、鸟类、鸟卵、松鼠、果蝠、蜥蜴和昆虫(特别是马蜂类)等为食。

【形态特征】

石纹猫体型略小于豹猫,体长45-62厘米,尾长36-55厘米,体重约2.4-3.7千克。尾较长,其长度接近等于体长或略短于体长。体背具大理石圆形或卵圆形斑纹,黄黑相间。头、四肢和尾均有黑色斑点或小斑块,尾形粗圆,尾毛蓬松,尾背有模糊环纹和小斑点。四足的各趾均具发达的爪鞘。
体背面褐黄、褐灰或赭褐色。腹面灰黄色。自颈背沿中线有两行断续黑纹。体侧有斜行排列的黑缘小斑块。有时模糊或融合,形成黄黑相间的独特体纹。貌似大理石斑。头部、四肢和尾均为黄色上散布黑斑点。耳小而圆,耳背黑色,具一小白斑。瞳孔大,淡褐色,收缩时呈圆形。
颅形较高,鼻骨短,前颌骨鼻支并不扩展。颧弓宽,颧骨眶突细长向上与眶后突连接组成眼眶环。眶间区窄。二颞嵴呈弧形,仅老年个体才合并成短的矢状嵴。翼间孔拱状。前缘并非平直,侧缘较厚些。枕骨区较宽。颞乳突间的颅宽,大于颅基长之半。
石纹猫也可以用大爪来区分。它们还具有异常大的犬齿,类似于大猫。当站立或休息时,石纹猫以背部拱形为特征。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栖息地的海拔一般为1500-2900米。它们多在树上及河边陡壁上活动,所具有的长尾可以使其在树枝间迅速跑动、捕食,这是石纹猫与猫属其他动物所不同的特点。

【生活习性】

夜行性,为森林居住者,在树上活动的时间多。性喜单独活动。活动范围较大,领域大小约1.53.0k㎡。洞穴多为多石的地穴、土洞或树洞,且多在向阳的坡埂附近。善攀爬,长尾有助于在树枝上平衡活动。可在河岸陡壁的树枝间栖息。石纹猫有向上拱起脊背的典型姿态,当蹲坐或卧伏时,常略缩回头部,拱起脊背。
捕食小型脊椎动物,如松鼠、鼯鼠、老鼠、蜥蜴、蛙类,其他啮齿类和鸟类,也可猎食大至雉鸡类的野禽;鸟类是其主要食物组成。

【分布范围】

石纹猫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主要分布在印度、尼泊尔、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不丹、文莱、柬埔寨。
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中部景东无量山区、哀牢山区和云南西北部的大理、丽江地区。

【繁殖方式】

石纹猫独行性,繁殖期配对。繁殖期不固定,每月发情,无季节性波动。妊娠期66-82天,每胎产仔2-4只,小猫初生时的体重为61-85克,大约12天左右的眼睛睁开,小猫在两个月后就开始食固体食物,并开始积极攀登。2年性成熟。
人工饲养的纹猫生殖记录:孕期66-88天,每胎产2仔,21-22个月达到性成熟,纹猫最长寿命12岁零3个月。
妊娠期81天,一般每产2崽。

【种群现状】

2002年以来,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近危群体,因为数量处于低密度,总有效物种数量被怀疑是不到10000只成年个体,没有一个区域群族分布超过1000只。
尼泊尔和泰国禁止狩猎。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和新加坡规定了狩猎规则。在不丹和文莱,石纹猫在保护区外没有法律保护。柬埔寨和越南没有关于保护状况的信息。
石纹猫20世纪70年代中期才在中国发现的一种中小型食肉类,数量非常稀少,在中国已属渐危种甚至为濒危种。
由于现代文明的冲击,人类不断开发森林,垦为农田,使自然生态环境遭到大规模的破坏,夺去了猫科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缩小了栖息地;而且人们为了得到它们那漂亮的毛皮,运往各地的交易市场,而进行了疯狂的大规模偷猎活动,尤其是在一些边远地区。因此,猫科动物的野外数量在20世纪后急剧减少。
石纹猫已被列为云南省一类珍稀保护野生动物。在石纹猫的分布区内己建立有4个自然保护区(景东无量山自然保护区,新平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大理苍山自然保护区,丽江王龙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达12.6万公顷。石纹猫在这些保护区中可望得到保护。
保护级别: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级保护动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