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学名:Hydropot),中国二级保护动物,又称土麝、香獐,是小型鹿科动物之一,被认为是最原始的鹿科动物,比麝略大,原产地在中国东部和朝鲜半岛,1870年被引入英国。獐是严禁猎捕的动物。
獐四肢细小发达,肩高略低于臀高。无额腺,眶下腺小。耳相对较大,蹄子较宽。尾巴特别短,几乎被臀部的毛所遮盖,所以常被误认为是一种没有尾巴或断了尾巴的鹿。毛粗而脆,体毛多棕黄色、灰黄色、浓密粗长,体侧及腰部的冬毛长达30多毫米。冬季的毛粗长而厚密,呈枯草黄色;夏季的毛细而短,有光润,并且微带红棕色。背部和侧面颜色一致,腹面略浅,全身都没有斑纹。幼獐毛被有线色斑点,纵行排列。
獐,拉丁学名Hydropotes 别称:獐子、黄子、香獐、马獐、麝、土麝。麞即獐,又称河麂、牙獐。
归属于动物界-脊椎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偶蹄目-反刍亚目-鹿科-獐亚科-獐属。中国分布区域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四川、广东、广西、新疆、青海。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獐体长约1 m,肩高约0.6m,重约15kg。体棕黄色,腹部白色或淡黄色。雌雄均无角。雄性上犬齿发达,外露形成“獠牙”。故名牙獐。尾短而不显。多栖于芦滩、旷野等地。独居或成对活动。性温和,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游泳。以青草为食。5月前后产仔,每胎4~6只。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各省。
【外形特征】
獐、无角,体重约15-20(雄15、雌20)千克,体长约1米。
獐四肢细小发达,肩高略低于臀高。体毛多棕黄色、灰黄色、浓密粗长,体侧及腰部的冬毛长达30多毫米。无额腺,眶下腺小。耳相对较大,尾极短,被臀部的毛遮盖。毛粗而脆。幼獐毛被有线色斑点,纵行排列。
獐体长0.78~1.00米;肩高0.45~0.55米;体重14~17kg。
雌雄都无角,雄獐上犬齿发达,雄兽的尤其长而大(4~5
厘米),略弯,呈獠牙状,露于口外。无额腺,眶下腺小而不明显。耳较大,尾极短。
全身毛呈枯草黄色。幼獐毛被有浅色斑点。毛粗硬,体侧和臀部毛长约4厘米;背和体侧毛色沙黄,毛尖黑色 ,头顶灰褐至红褐色,颏、喉、嘴周围和腹毛白色;幼獐背部有白斑和白纹;雌雄均有腹股沟腺(鼠鼷腺)。
【生活习性】
獐不结大群,独居或成双活动,最多3~5只在一起。行动时常为窜跳式,迅速。獐生性胆子小,受惊扰时狂奔如兔。两耳直立,感觉灵敏,善于隐藏,也善游泳,人难以近身。
獐喜食植物,主食杂草嫩叶,多汁而嫩的植物树根、树叶,也吃禾本科及其他杂草等。以芦苇、杂草及其他植物性食物为食物。
栖息于河岸、湖边、海滩芦苇或茅草丛生的环境,也生活在山坡灌丛或海岛上,但回避茂密的森林和灌丛。单独于晨昏活动。
【生长繁殖】
獐每年繁殖一次,11月至翌年1月左右交配,高峰期在12月,翌年5月底至7月底产仔,每胎1-3仔,偶有4仔。妊娠期168-170天,1龄獐平均2.17仔,成年獐平均2.73仔。
【栖息环境】
獐生活于山地草坡灌丛、草坡中,不上高山,喜欢在河岸、湖边等潮湿地或沼泽地的芦苇中生活。栖息于河岸、湖边、湖中心草滩、海滩芦苇或茅草丛生的环境,也生活在低丘和海岛林缘草灌丛处。它们选择附近有水的草滩或稀疏灌丛生境。善游泳,能在岛屿与岛屿和岛屿与沙滩间迁移。在山丘、岛屿,獐虽能在灌丛栖息,但更多选择草丛。
在舟山,凡灌木茂密的生境多麂而无獐,茅草山坡或稀疏林区多獐而无麂。
在鄱阳湖草洲獐选择较矮的苔草丛者占79.3%,较高的芒草丛为20.7%。
《本草纲目》曰:秋冬居深山、春夏居泽。
【物种情况】
生活在中国长江中下游沿岸以及朝鲜。
文献记载的地点有:江苏省的镇江、泰州、苏州、无锡;上海市及奉贤县;浙江省的桐庐、富阳、宁波;安徽省的泗县芜湖;湖北省的宜昌,广济;湖南省岳阳和湘南郴州一带。80年代的分布范围处于24°~34°北纬及东经110°以东范围内。南至广东乳源、仁化、乐昌、连县,广西的桂林,福建的宁德、晋江,莆田,漳平,北至江苏盐城及滨海地区、安徽蚌埠;西至湖南,湖北;东至浙江舟山诸岛(盛和林等,1975、1985、1992)。广西天峨县和南丹县,上林和武宣县也有分布。但谷地的獐现已呈隔离点状或小片状分布。
獐数量较多的地区有:江苏洪泽湖地区和盐城以南的滨海地区,江西鄱阳湖地区,包括皇甫山自然保护区在内。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对江湖沿岸的野生獐更是雪上加霜,獐的现有种群数量不容乐观。
1987年11月3日普查时,獐有百万余只,1988年冬季几乎全部捕尽,1989年后已很难发现有獐。獐在许多分布区内消失。
1987年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开始獐的饲养研究,1989年3只雌獐各产仔3只,全部成活。同年9月运往上海长兴岛,现已在长兴岛建立了近万头的种群,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恢复。
该物种被列入中国珍稀动物红皮书-- 渐危 (China Red Data Book- Vulnerable);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