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9年8月23日星期五

第一节 哺乳纲食肉目熊科:浣熊




浣熊科有613种。浣熊科为食肉目的一科。杂食性动物。形态和结构略似于熊科,但体型要小很多,并有较长的尾,树栖性比熊科更强。因多数种类进食前总是先把食物浸入水中,然后食用而得名。
浣熊科动物除小熊猫分布于亚洲外,所有种类均限于美洲。分为2亚科:浣熊亚科Procyoninae、蜜熊亚科Potosinae
浣熊体型较小,尾长于体长的一半;体长6575厘米,尾长25厘米,体重79千克;全身毛色为灰棕色混杂,面部有黑色眼斑;尾部有多条黑白相间的环纹;臼齿2/2,它们的上裂齿都有较大的原尖和次尖。臼齿多呈方或长方形,具半封闭的外耳道上窝。浣熊裂齿和臼齿的形状与熊类相似。


浣熊取食各种果、菜、鱼、蛙、鼠、小鸟和昆虫等。白天蜷伏窝内,夜间出来觅食。喜在溪边、河谷的近水处捕食鱼、虾和昆虫。亦喜上树,以树洞为窝。
浣熊春季产仔,每胎45仔。在北方寒冷地区,有冬眠习惯。
浣熊归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食肉目-裂脚亚目-浣熊科。

成员介绍:

小熊猫
浣熊科中关于小熊猫的分类,争议比较多,大体上和关于大熊猫分类的争议类似。小熊猫Ailurus fulgens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西藏、云南、四川)海拔20003000米的亚高山丛林中,也见于印度、尼泊尔、不丹和缅甸北部,尾长而蓬松,具棕白相间的九节环纹,俗称“九尾狐”、“九节狼”。
小熊猫属仅1种,即小熊猫Ailurus fulgens。体长4060厘米,体重约6千克。全身呈红褐色,四肢呈棕黑色,体毛长而蓬松,脸圆,具白色斑纹,唇、耳缘和颊白色,脸上有白斑,眼鲜艳;尾粗,长超过体长之半,具9个棕黑与棕黄色相间的环纹,颇显著。
小熊猫特产于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分布于四川省,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生活于20003000米的高山林区或竹林内。栖居在树洞或石洞中,凌晨和黄昏出洞觅食。杂食性,吃竹笋、野果、嫩枝叶,或捕捉小鸟、小鼠、昆虫和鸟卵为食。常在树枝上攀爬,有时高卧树枝上休息。夏季喜欢在河谷地区活动;冬季蹲伏在山崖边或树顶上晒太阳。肛门部和前肢的趾间具分泌腺,繁殖期内散发较强的气味。我国多数动物园均有展出,饲养下寿命10余年。

浣熊
浣熊属包括3种:食蟹浣熊Procyon cancrivorus分布于巴西、哥伦比亚、巴拉圭、委内瑞拉、巴拿马。特岛浣熊Procyon insularis分布于墨西哥的特雷斯—马里亚斯群岛。浣熊Procyon lotor原产于北美。浣熊分布于中北美洲,最北到达加拿大南部,是浣熊科分布最北的成员。
因其进食前要将食物在水中浣洗,故名。眼周黑色,体灰色或棕黑色。长6575厘米,尾长约25厘米。杂食性。生活在都市近郊的浣熊常会潜入人类住处偷窃食物,加上眼睛周遭的黑色条纹特征,因此常被称为“食物小偷”。
浣熊外形与小熊猫非常类似,但食物中动物性食物的比例要大些,进食前要将食物在水中浣洗,因而得名浣熊。浣熊在中南美洲和加勒比海诸岛有一些同属的成员,它们有时都被并入浣熊一种。

南美浣熊
浣熊科另外一个比较常见的属是南美浣熊属nasua,南美属包括3种:南美浣熊Nasua nasua、柯岛浣熊Nasua nelsoni、白鼻浣熊Nasua narica。分布于美国西南部至南美洲一带的森林地区。
南美浣熊多白天活动,56只乃至40只一群。尾细长,有深色环带,行动时竖立。善爬树,在树上和地面觅食果、种子、卵和各种小动物。雄体全长可达73136厘米,其中尾长近1/2,体重4.511公斤,雌体略小。吻部长而坚韧,毛粗,灰色至微红或褐色,腹部色浅,面部有浅色线纹,妊娠期约77天,每产26仔。
南美浣熊包括分布于巴拿马到巴西北部的南美浣熊(赤豿)nasua nasua和分布于美国西南部到中美洲的白鼻浣熊(白鼻豿)nasua narica。长鼻浣熊身体比浣熊瘦,吻部很长,是浣熊科唯一长吻的代表,主要吃昆虫等各种小动物,也吃果实和蜥蜴等较大的动物。长鼻浣熊(山豿)Nasuella olivacea。分布于委内瑞拉西部、哥伦比亚、厄瓜多尔。


蜜熊
美洲的浣熊中最特殊的是蜜熊potos flavus,蜜熊属仅1种。体长4076厘米,尾长3957厘米 体重1.44.6千克。树栖性很强,尾具缠绕性。蜜熊分布于中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中,从墨西哥东南部直到巴西。蜜熊喜欢吃果实和昆虫,特别喜欢甜食,会去蜂巢盗吃蜂蜜。蜜熊的树栖性很强,尾巴具有缠绕性,在食肉目中,只有两种动物的尾巴有缠绕性,另外一种是分布于东南亚的猫型类的熊狸,二者无论是分布还是亲缘关系均较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