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鹿,拉丁学名Noschus
noschiferus Linnaeus,是哺乳纲偶蹄目麝科的一种动物,形状像鹿而且小,在我国四川、湖南、湖北、青海等地广泛分布,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麝鹿拉丁学名Noschus
noschiferus Linnaeus
别称:原麝、香獐、獐子、山驴、林獐。
分布区域:四川、湖南、湖北、青海、陕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形态特征】
麝鹿体长70~80厘米,身高低于50厘米,成年雄性体重约80千克,雌性约60千克,麝鹿的寿命大概在15~19年。
形状像鹿而小,后肢明显长于前肢,雌雄头上均无角;四肢趾端的蹄窄而尖,侧蹄特别长。耳长直立,上部圆形,眼较大,吻端裸露,尾短。
全身毛色通体暗褐色。密被波形中空的硬毛,只有头部和四肢被软毛。耳背、耳尖棕灰色,耳壳内面白色,下颌白色。颈下向后至肩有两条白纹。颈背,体背有4-5纵地土黄色斑点,腰部及臀部两侧的斑点明显而密集,无清晰的行次,腋下、鼠鼷部、四肢内侧和臀部周围浅棕灰色,四肢外侧深棕色,尾浅棕色。
雄性具有终生生长的上犬齿,呈獠牙状突出口外,作为争斗的武器,雄麝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体能分泌和贮存麝香,有特殊香气,可制香料,也可入药。
麝与獐有颇多相似处,致使古今文献记载都有将“麝”误称作“獐”现象,进而造成一些研究历史时期动物分布与变迁学者的失误。
【生活习性】
麝栖居于山林。多栖息于针叶林、针阔叶湿交林、疏林灌丛地带的悬崖峭壁和岩石山地。很少见于平地的树林、平原、池沼或荒山秃岭。
多在拂晓或黄昏后活动,性怯懦,听觉、嗅觉均发达。白昼静卧灌丛下或僻静阴暗处。
食量小,吃菊科、蔷薇科植物的嫩枝叶、地衣、苔藓等,特别喜食松或杉树上的松萝。
颇警觉。行动敏捷,喜攀登悬崖,常居高以避敌害。喜跳跃,能平地起跳2米的高度。
一般雌雄分居,营独居生活,而雌兽常与幼麝在一起,以晨昏活动频繁,有相对固定的巡行,觅食路线,通常只在标定的范围内活动。
于每年12月至翌年1月发情交配,怀孕期半年,夏初产仔,每胎1~2仔。幼麝 1.5岁即达性成熟。在雌麝产仔育仔时期,雄麝泌香。麝香囊大小如鸡卵,位于腹肌与皮肤之间,囊口在尿道口之前约0.2厘米处。泌香期持续约1周。此时睾丸和香囊肿胀,体温略有升高,进食量减少,尿内所含17-酮类固醇明显升高。香囊内贮满香液,以后逐渐浓缩成半固体状的麝香。
【分布情况】
中国麝类资源丰富,有林麝、马麝、原麝、黑麝和喜马拉雅麝等5种。原麝和马麝体较大,浅褐色。只有原麝全身具白斑点。
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南、湖北、青海、陕西、贵州、云南、西藏的波密、 察隅、错那、措美、林芝、米林、工布江达等地。
原麝分布于东北、华北;马麝见于青藏高原及邻近各省;林麝数量多,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均有分布。喜马拉雅麝只分布在西藏少数地区。黑麝分布在西藏和云南的少数地区。
【物种状况】
麝共3种。分布于亚洲东部。林麝体小,色深,呈黑褐色。原麝和马麝体较大,浅褐色。只有原麝全身具白斑点。
中国麝类资源丰富,麝栖居于山林。多在拂晓或黄昏后活动,能平地起跳 2米的高度。雄麝利用发达的尾腺将分泌物涂抹在树桩、岩石上标记领域。在领域内活动常循一定路线,卧处和便溺均有固定场所。栖息在某一领域的麝不肯轻易离开,即使被迫逃走,也往往重返故地。夏末上高山避暑,每年垂直性迁徙约两个月,然后重返旧巢。
麝在历史上曾是个广布种,种群数量巨大。近两个世纪尤其是本世纪中叶以来,麝的分布区域逐渐缩小,资源下降很快,分布于亚洲部分地区(在十多个国家)。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上世纪70年代俄罗斯麝种群数量在10-12万头之间,到90年代初则下降了50%。俄罗斯的麝种群在5.6-6万头之间,其中在远东的麝种群下降了60%。
蒙古的麝类已罕见,1985年是4.4万头,在那之后未再进行过调查统计。
北朝鲜半岛种群已濒于灭绝。
中国是世界麝的主要分布国,有记录的分布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资源量和麝香产量均占世界的约70%。
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麝资源的估计量为300万只左右,到90年代估计量约为50-100万头。根据各方面数据分析,中国麝的资源量约在50万头左右。
由于各种麝类动物已经成为濒危物种,中国将它们均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升格为一级保护动物。
目前中国麝类动物资源的总蕴藏量估计约有60万头,仅为50年代的五分之一,其中林麝最多,以下依次为原麝、马麝、黑麝和喜马拉雅麝。
对麝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国在其分布区内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麝类资源。早在50年代后期就发展了麝类养殖业,并改变了以往杀麝取香的方法,逐步摸索出了从香囊口直接掏取麝香的科学方法。与此同时,科研部门还开展了人工合成麝香的研究,以及利用生物工程的最新手段,培养麝香腺细胞。
【物种价值】
麝香是珍贵的中药材和优质定香剂,具浓郁香味,穿透力强,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据《本草纲目》载,麝香有"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的功能,是治疗中风、脑炎的特效药。
麝香是麝的雄兽腹部下方生长的香腺和香囊中分泌和贮存的一种外激素或信息化合物。香囊是雄兽的副性征之一,为椭圆形的袋状物,埋于生殖器前的组织深处,香腺处于香囊的前方和两侧,主体部分包绕在香囊的前方,向后侧方逐渐变细,伸向囊的腹面两侧。
麝在冬季发情交配(于每年12月至翌年1月发情交配),怀孕期半年,夏初产仔,每胎1~2仔。幼麝 1.5岁即达性成熟。在雌麝产仔育仔时期,雄麝泌香。麝香囊大小如鸡卵,位于腹肌与皮肤之间,囊口在尿道口之前约0.2厘米处。泌香期持续约1周。此时睾丸和香囊肿胀,体温略有升高,进食量减少,尿内所含17-酮类固醇明显升高。香囊内贮满香液,以后逐渐浓缩成半固体状的麝香。麝香是珍贵的中药材和优质定香剂,具浓郁香味,穿透力强,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据《本草纲目》载,麝香有"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的功能,是治疗中风、脑炎的特效药。
麝香由香腺部和香囊部的皮脂腺分泌形成,香腺主要是由腺泡细胞和疏松结缔组织组成,高柱状的腺泡细胞游离部脱离腺泡细胞进入腺泡腔,成为麝香的初香液,初香液经导管进入香囊腔后与皮脂腺所分泌的大量皮脂共同形成麝香,并进行熟化和贮存,大约需要两个月的转化过程,才形成粉粒状的"蚂蚁香"和颗粒状的成熟的"挡门子香"。成熟的麝香呈咖啡色,干后为深褐色,其形状多呈粉末状,也有时为籽粒状、皮膜状和油脂状,成分有麝香酮(0.5-2%)、灰分(7-8%)、水分(10-15%)和胆固醇酯(0.4-2.4%)等。雄兽从1岁就开始分泌麝香,3-12岁是麝香分泌最旺盛的时期,其形成和分泌过程是连续性的,但只有每年的5-7月间有4-10天的泌香旺盛期,届时雄兽常发生睾丸及阴囊肿胀下垂,腺囊增大,拒食等生理反应。
麝香在生物学上称为外激素,具有浓厚而奇异的香味。这种香味平时是它们彼此相互辨认、增加交往,以及减少同竞争对手遭遇的通讯联系手段,在繁殖期间则具有吸引异性的强烈作用。
麝香在香料工业和医药工业中也有着传统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是四大动物香料(麝香、灵猫香、河狸香、龙涎香)之首,香味浓厚,浓郁芳馥,经久不散。我国生产的麝香不仅质量居世界之首,产量也占世界的70%以上。然而,由于世世代代都在采用杀麝取香的方法,致使野生麝类资源越来越少,以至于在海拔较低的山地已很少见到麝的踪迹,尤其是北方原麝,已经在新疆、河北等地消失,如果不加以保护,就会有绝灭的危险。
麝香作为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和高级香料,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朝的《神农本草经》,明朝的《本草纲目》等诸多本草药典均将麝香列为诸香之冠、药材中的珍品,认为它能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主治风痰、伤寒、瘟疫、暑湿、燥火、气滞、疮伤、眼疾等多种疾病,很多著名的中成药,如安宫牛黄丸、大活络丹、六神丸、苏合香丸、云南白药等都含有麝香的成分。现代临床药理研究也证明麝香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刺激心血管、促进雄性激素分泌和抗炎症等作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