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9年8月29日星期四

第六节 反刍亚目鹿科:麂





麂,俗称麂子。成体体重1625千克,体长75115厘米。腿细而有力,善于跳跃,皮很软可以制革。通称“麂子”,因其天性胆小,有点风吹草动就反应过激,南方沿海一带也称“黄惊”。 中国分布有三种,分别是黑麂,赤麂和小麂,其中以黑麂数量最少,分布区狭窄,已列为国际濒危动物。
麂归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 -真兽亚纲-偶蹄目-反刍亚目-鹿科-麂亚科-麂属。
麂分布区域是典型热带、亚热带森林或林缘灌丛。

【外形特征】

在鹿科一属中,仅雄麂具短角,角干向后伸展,角尖内弯,不分杈或仅分1小杈,角基部在脸上形成纵棱脊;被毛短而细;四肢细长,蹄狭尖;有大的上犬齿弯曲呈獠牙状 ,但较麝、獐的獠牙小;头骨略呈三角形,泪窝显著。本属共6种。

【生活习性】

麂类是典型热带、亚热带森林或林缘灌丛种类,主要
栖于热带雨林、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高山湿性暗针叶林。主要为夜行性,常单独活动,喜在林缘草坡处啃食青草,亦在疏林中食鲜枝嫩叶。通常57月产仔,孕期56个月,每年1胎,每胎35仔,麂类是重要经济毛皮动物,其皮张是制上等皮革的重要原料,是国家外贸出口的传统商品之一。

【中国种类】

中国有黑麂、赤麂和小麂3种。

赤麂

又名黄猄。为麂类中最大的1种,体长80150厘米,
肩高约55厘米;颜面部棱长;体背棕褐或暗褐色,胸部鲜棕,后腹毛色从淡黄到纯白,腋部有白色块斑,鼠鼷部、臀部、尾下为纯白色。栖息于密林 、草丛、山地丘陵 ,有时也进入居民点和农田周围。白天活动。单独生活。性机警。以种子、嫩草、青草、树枝等为食。春季交配。妊娠期半年左右。每胎12仔。分布于中国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

黑麂

为中国特有种类,是中国国家级保护动物。体型略小于赤麂,体长约120厘米,肩高约50厘米;耳短圆;侧蹄较其他麂发达;体背毛色棕黑,眼周至额部有1束鲜棕色簇状刚毛,前额、耳与两颊间有呈V字形橙栗色暗纹,腰腹部和四肢暗黑色,臀周、尾下部和鼠鼷部纯白色,边缘深栗色。栖于地势较高多岩石的密林和山坡灌丛中。以嫩枝、叶子、果实、蔬菜、豆类为食。主要在春季产仔,每胎1仔,幼仔约610个月性成熟。 数量较少,仅见于中国浙江、安徽、福建等省的交界处。

小麂

麂类中最小的1种,也是中国特有种类。叫声如犬吠,故又称吠鹿或犬麂。体长7090厘米,肩高约40厘米;脸短,颜面棱也比赤麂短;体背毛色变异较大,呈黄褐、棕黑色,颈背中央有1黑色条纹,臀周、尾下、鼠鼷部亦呈白色;蹄小于赤麂和黑麂;泪窝深而圆。栖于地势较低的丘陵、小山的低谷、山坡灌丛。以嫩叶 、幼芽、青草 、果实、种子为食。全年繁殖,产后还可受孕,怀孕期约 67 个月,每胎12仔。分布于中国江苏、浙江 、福建 、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台湾。3 种麂中以黑麂数量最少,分布区狭窄,已列为国际濒危动物。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濒危(EN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CITES)Ⅱ
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