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从哺乳动物特征看人性与兽性之区别 沈 阳
人类总将自己视为最高等又高尚的物种,并全力否认人类性格中的兽性延续。其实,将人性与兽性作一比较,应付得出一个不变的事实,人性与兽性并无太大的区别。而且人之残忍远胜过任何兽类的残暴。食肉动物可以将人撕成碎片吞食,人类则可将食肉动物捕杀后,对其作食物处理,例如用切、刨、剁等方式让食物变碎而易于食用、腌渍或加入调味料使食物更可口、或加热、冷藏、冰冻及风干。
人类对食肉动物的烹饪方式有很多:如油传热的炒,煎,贴,烹,炸,熘,煸。又如炒后水传热的熬,烩,焖,烧,扒,焖,炆,炒,烧。再如水传热的氽,涮,煮,炖,
煨,焐。还有汽传热的蒸。以及其它方式:卤,酱,熏,烤,炝,腌,拌,拔丝,焗。
毫无疑问,人类食用动物的烹饪方式千变万化,对食肉动物是不会讲人性的。食肉动物对人类总是尽力远避,即使冒犯,也不会搞个艺术用餐。
随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烹饪越来越具有审美性质,直至发展成为实用与审美并重的各种花色造型菜点及丰盛华丽的筵席。中国烹饪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主要通过肴馔本身的色、形、香、味、滋与筵席组合,概称为味觉艺术、色觉艺术和筵席艺术。
人类是哺乳动物的一员。哺乳动物是指脊椎动物亚门下哺乳纲(学名:Mammalia)的一类用肺呼吸空气的温血脊椎动物,因能通过乳腺分泌乳汁来给幼体哺乳而得名。
哺乳动物的身体结构复杂,有区别于其他类群的大脑结构、恒温系统和循环系统,具有为后代哺乳、大多数属于胎生、具有毛囊和汗腺等共通的外在特征。哺乳动物在外在和内在上存在着一些显著的特征,将哺乳动物与其他的脊椎动物区别开来。
最早的哺乳动物由似哺乳爬行动物中的兽孔目演化而来。真正的哺乳动物在中生代的三叠纪末期出现,进入新生代后哺乳动物取代恐龙占据生态位优势,演化出今天多样化的哺乳动物种群。
根据目前人类掌握的化石证据,哺乳动物被认为最早出现在2亿多年前的中生代的三叠纪,并于新生代开始繁盛,成为陆地上占支配地位的动物至今。
在约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早期的哺乳动物与恐龙几乎在同一时期正式出现了。当时君临陆地的大小恐龙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生态位,而早期的哺乳动物的体型微不足道,主要靠昆虫等生息在丛林中的小型猎物维生。到了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大部分恐龙在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中迅速灭绝,仅有鸟类存活,而哺乳动物则具备恒温特性,而且他们的小型躯体减少了热量的散失,帮助它们在低温和黑夜中存活了下来。
在古近纪之前所有的哺乳动物体型很小,尽是一类体长12厘米左右,与老鼠体型相仿的小型捕猎者。进入新生代后恐龙式微,于是哺乳动物得以占据更多的生态位,并迅速演化出具备丰富多样性的成千上万个不同物种来。在5000万年前就出现了早期的蝙蝠和鲸;等到了4000万年前,如今在哺乳纲下面的各个目就都基本出现了。
到了第四纪,哺乳动物已经成为陆地上占支配地位的动物。虽然冰河期让包括猛犸象在内的一批大型的哺乳动物遭到灭顶之灾,但大部分能存活至今的物种一直就没有发生太多变化。
第四纪至现代,冰河期让一批大型哺乳动物灭绝,出现了现代人类。
没有人能说清人类究竟是上帝还是魔鬼创造的,也没有人能说清哺乳动物的多样性和生存能力是如何形成的。
哺乳动物是动物界里是多样化程度最高的一类。他们的身体结构顺应了生存环境的需求而高度特化。最大的哺乳动物蓝鲸的体重(150吨)差不多是最小的凹脸蝠(2克)的7000万倍。他们的外形也是千奇百怪。例如长颈鹿进化出了2米多长的脖子和能从嘴里伸出45厘米的舌头;大象有一条像人手一样灵活的鼻子;海豚长得跟鱼一样;蝙蝠像鸟类一样为了在空中飞翔而有一双翅膀。
最令人费解的是:哺乳动物作为一类恒温动物,他们能在较寒冷的环境里保持活动能力,而汗腺等器官可以帮助他们在炎热的环境里控制体温,故能适应各种不同温度和地形的生存环境。从热带草原上的羚羊到极地的北极熊再到高山上的鼠兔和沙漠中的骆驼,到处可以见到他们的身影。虽然他们主要在陆地上生活,也有一些种类已经适应在陆地以外的环境中生活,如飞行的蝙蝠和在海洋里生存的海豹、海豚等。
荒漠哺乳动物中的单峰驼的后背有突起的驼峰,用于贮存能量。荒漠最主要的特点是干旱,此外还会伴有剧烈的昼夜温差和沙尘暴等恶劣的天气,食物匮乏。是谁让骆驼演化出了一系列在荒漠环境生存的特色技能,来管理能量和水分、抵抗炎热的气候,并进行经常性的迁徙?让荒漠哺乳动物都有各具特色的获取、处理和散失水分的方式。
草原是开阔的环境,偶尔也会有稀落的树林和灌木生长,一年中的气候基本是干燥的,但也有大规模的季节性暴雨。这些特点让草原哺乳动物演化出了聚集成群落、按季节进行有规律的迁徙的特点。是谁教会了食草哺乳动物会为了躲避天敌而演化出高速运动的能力?是谁教会了他们挖掘洞道进行穴居?
大型的食草哺乳动物会聚集成大型群落,减少成为单个目标的危险,一些个体在进食和休息时经常会有另外一些个体在警戒。有时不同物种之间也会混合聚集起来。在非洲的热带草原上,斑马、羚羊、瞪羚、长颈鹿等混合聚集成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动物群落,长颈鹿在开阔地带的视野和可视距离都很大,而斑马的嗅觉灵敏,羚羊的听觉敏感,它们共享优势资源,从而降低被捕食的危险。
大型食草哺乳动物的聚群生活特性是人类培养的?当然不是。那么早期人类的群居,甚至现今人类的群体活动,又是谁教导的?
热带草原的降水是局部、季节性的。大型在荒漠环境生存的动物会逐水而居。角马就以大规模的有规律迁徙而闻名。反观人类,也是择水而居。这不能说明人类比动物聪明。
草原的开阔地带缺少掩护,无论是埋伏突袭还是逃跑都不容易。食肉动物为了捕获食草动物、食草动物为了活命都演化出了快速运动的能力。非洲的猎豹奔跑时速可以超过100公里,而他们的猎物瞪羚的速度也毫不逊色,它们是哺乳动物中奔跑速度最快的。除了速度以外,一些其他的哺乳动物如野马演化出了持续快速奔跑的能力,让它们能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长距离旅行。人类不具备这样高速运动的能力,于是发明了汽车、火车、飞机。
早期人类也有穴居生活。一些小型的哺乳动物如草原犬鼠、鼹鼠等会在草原上挖洞来建造藏身之所。它们会在地下建造复杂而有高度组织的洞道系统。一些洞道会修筑有防水的土丘和带有排水设施。非洲的土豚打出的洞道甚至可以容纳一个人。除了躲避天敌,洞道还可以在草原野火袭来时提供庇护。当然,动物的穴居建筑设计和建造,并非是通过人类的指导而完成的。
在森林哺乳动物中,大狐猴长长的四肢和灵活的手脚便于在林间攀爬。森林生物是多样性最丰富的自然环境。林地为动物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和隐蔽场所,保护他们不受地面上的捕食者的威胁。在其中生活的哺乳动物也演化出了适应该种环境的特性。一些森林哺乳动物如绒毛猴、蛛猴几乎从不下到地面。而貂和虎猫等则是半树栖的。树栖的哺乳动物通过跳跃、飞跃等方式在树枝间移动。旧大陆的长臂猿使用钩状手抓握树枝,美洲的猴类用强有力的尾巴来缠卷树枝。蛛猴的尾巴可以支持全身的重量。松鼠有锋利的爪子来抓紧树皮,以它们的大尾巴来平衡身体。鼯鼠、袋貂等在四肢间长有皮膜,可以在树间滑翔蝙蝠则具备完整飞行的能力。小鼠、野猪、貘、鹿等哺乳动物在林地的地面上穿行。松鼠等小型哺乳动物常利用树洞筑巢,野猪和鹿等会利用树丛、山坡等地形寻找合适的休息场所避免四面受敌。许多树栖的哺乳动物会直接在树枝上休息。
显然这些森林哺乳动物的四肢、爪子和尾巴功能,不是人类演化的,而是他们自行进化的成果。问题是,谁赋予了他们这些特征和功能?
面对严寒冷的冬季,人类会加衣、取暖,发明了衣服、棉被和取暖器等。哺乳动物也有自己的御寒保暖措施。牦牛的毛发可长达1米。毛发的基层则是一层厚厚的绒毛,具有保暖效果。许多哺乳动物的脚掌上都长有一层浓密的毛,如北极熊和狼等,除了保暖外还能够在冰雪的表面上防滑。北极熊和海豹全身上下都有很厚的皮下脂肪包裹以减少热量的散失。它们身体突出的器官,如鼻子和耳朵,变得短小来减低这些部位降温过快而被冻伤的危险。北极狐等小型的哺乳动物演化出的粗短的身体减小相对其体型的体表面积,尽可能减少体温的散失。
人类总是自我评价,自誉为“高大全”、“真善美”,掩盖了人类中的虚伪和狡诈。中国人常说的“三十六计”,无计不诈。
人性中的欺诈行为与动物中的欺诈本能,应该说是一致的。甚至是共生的。
森林哺乳动物的皮毛大多数是深浅不一的棕色混合而成的,如此融入到生存的环境背景中去。幼年的鹿和野猪则长有带斑纹的皮毛,易于与林地底部的颜色混合。树栖的猫科动物身上的斑点状纹理,在树上容易与树枝间的透光和斑驳的树影混杂。这些哺乳动物能辨别颜色吗?他们又怎么知道自己的毛色与环境融为一体就不易被对手发现?即使知道了这个现象,又怎么就能让自己的毛色按照自己的愿望进行改变呢?这是个未解之迷。
更奇怪的是: 在极地和高山环境因为降雪和融雪的关系,在不同季节的环境颜色的变化很大。为了在不同的季节都能有效实施伪装,许多极地哺乳动物如北极狐和北极兔每年会换两次毛,夏季换成棕色和深褐色的皮毛,与岩石、泥土和灌木的色彩相近,冬季则换成雪白的厚毛,融入白色的背景中。
毫无疑问:带有伪装性的哺乳动物季节换毛,不是人类的力量和智慧所能左右的,除了上帝和魔鬼,谁也无法完成这种特异变化。那么,真有上帝和魔鬼吗?
猫的瞳孔能根据光线的亮度而变化大小,具备极强的夜视能力。为了随时监听可能存在的危险,兔子演化出了大型的可以自如转动的耳朵。蝙蝠也同样是依靠听觉来实现回声定位的。犬科动物有着非常灵敏的嗅觉,依靠灵敏的鼻子他们可以追踪猎物,躲避危险。终生生活在地下的鼹鼠的视力一般都非常差,但它们对震动和触摸非常敏感,以此来感知猎物、危险和同族个体的位置。
世界创造了万物,也赋予了万物特有的生存灵性。其中也包括天然的母性。
哺乳动物的繁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哺乳动物的繁殖类型有:卵生、有袋类和有胎盘哺乳动物三种。无论生产方式如何,哺乳动物的母亲都会给出生后的幼体哺乳,直到幼体成长至可以单靠取食乳汁以外的食物存活。
大多数哺乳动物,如海豹等,会在每年的一段固定的时期(繁殖季节)发情并聚集起来进行繁殖活动,这是为了待后代出生时有一个气候和食料更为适合的环境。
有袋类的最大特征是雌性在腹部有一个育儿袋,这个袋可以向前(袋鼠)或者向后开口(树袋熊)。幼体出生后依靠嗅觉爬行到母体的育儿袋中,靠乳头分泌的乳汁继续发育。
哺乳动物的双亲抚育后代的时间较长,这在其他动物中比较少见。幼体出生后几周甚至几年内都得依赖母亲分泌的乳汁来生存与发育,这段时间叫做哺乳期。幼体在成长到可以自立之前都受到亲代的仔细照料,尽可能被安排在安全的环境中。抚育后代的责任一般由雌性承担,但一些哺乳动物的雄性甚至整个社群的成员也会共同承担起抚育的责任。亲代照料下一代的时间根据物种有很大区别。兔子和老鼠的照料期只有几星期,而在象、猿和人类中这段时间可以长达10年以上。幼体在被照料的时间内可以有较长的童年期来观察、学习同类的行为,通过玩耍增加体验,锻炼体魄,为日后独立时增加存活的可能。
由于哺乳动物的雌性需要对后代幼体进行哺乳,因此家庭的存在变得更加重要,易于形成各色社会群体。多数哺乳动物具备适应能力强、智能较高、行为复杂、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的特点,因此能表现出许多社会行为。它们中有组成庞大复杂社会群体生活的,也有独来独往的。一般来说,植食性动物比肉食动物表现出更多的社会化倾向。哺乳动物的社会群体随着环境、季节、繁殖、作息和食物的充足程度等因素而有所变化。
狼、狮子、某些灵长类等会根据家族组成小型群体。而有蹄类动物如羚羊、斑马等则会组成数目巨大的群体,通过鱼群效应、相互协助等方式降低个体被捕食的危险。如猫鼬的群体有明确的分工,一些个体在进食的时候另外一些就在放哨。
一些哺乳动物的社群里存在等级制度,如狼群、象群会有一只雌性的首领带领,斑鬣狗的群体根据等级的划分会有严格的进食先后顺序。群体会因为各种原因(繁殖、争斗、食源不足等)发生成员的加入和离开。大型食草动物中一批常见年轻雄性形成一个单身汉群体,如非洲象。而其他的一些物种则会出现性成熟的雄性游离到其他群体交配的现象,如虎鲸。
哺乳动物的母性现象、群居生活、等级制度、领域占用,在人类社会中都能找到比较对照。他们会通过改变身体的外形和做出某些动作(视觉)、发出声音(听觉)、使用粪便和尿液等气味标记(嗅觉)还有互相梳理皮毛等多种方式进行个体之间的交流。在群体内,这些交流可以帮助确立它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给同伴发出危险警报和求偶等;在个体或群体之间通告自己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为同一区域内不同群体的领域重叠而造成的对食物等资源的竞争。除此以外,还可以对其他动物发出警告让它们不得靠近。对于那些强调民族主义的人来说,这类兽性和人性是一致的。
上帝和魔鬼创造的万物中,哺乳动物的最大敌人是人类。因为许多哺乳动物都被人类用作肉类食物的来源,最常见的是猪和牛。牛奶和羊奶为人类提供了各种乳制品的原料。绵羊、兔子等哺乳动物能生产纺织工业需要的毛线,而许多哺乳动物的皮毛都被用来制成皮革或皮草。
大型的食草哺乳动物还被人类训化成劳动力,如牛是人类早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所有的文明的早期农业都依赖于牛等牲畜的使用。驴、马等则是早期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哺乳动物,如狗、猫、豚鼠、兔子和貂被驯化成人类的宠物。
如今许多哺乳动物的生存都受到了人类的威胁。IUCN红皮书中列出的1000多种哺乳动物中有近1/4的物种受胁,其中180种处于极度濒危的状态。许多极度濒危的哺乳动物是体型相对较大的物种,如大型猫科动物、犀牛、鲸类和牛科的一些物种。但不排除小型物种也在遭受着同样的威胁。
哺乳动物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栖息地的破坏,而人类的活动的破坏性尤其明显,因为人口的膨胀需要更多的土地来种植粮食、养殖牲畜、建造房屋和道路,掠夺各种自然资源。
充满兽性的狼无法灭绝天下的牛羊,大讲仁爱礼仪和民主自由的人类活动,却是破坏野生哺乳动物生存环境的最大威胁。
如今的社会,弱肉强食,人性已回归到兽性,强暴、欺诈、霸凌,无处不在。研究动物史,其实就是研究人类社会史,不只是为了探索人类物种是如何进化的,更有意义的是应该研究兽性与人性的区别和共性。
恶如虎狼的人,为何横行天下,不受制约?
诈如狐狸的人,为何欺蒙天下,难以识辨?
屈如牛马的人,为何役使天下,永为奴隶?
……
虎毒不食子,人类却在人吃人。兽性已退让人性,人性并没有朝着社会进步而顺应进化,却在回归蜕化为原始兽的本性。这是时代的悲哀。
学而知,知而思。记之,是为序。
上海恒易斋
2019-1-31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