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南蛮和百越
罗文老师与阿古登巴相识后,交谈甚欢。他们谈到了中国中心主义下的四夷历史,谈到了北狄和匈奴的消亡,话题渐渐又转到了中国古代四夷之一的南蛮。
罗文老师说:
在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中,汉朝以前中原汉族称为华夏,亦称“夏”、“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这也是中国的别称。汉人将中国古代周边蔑称
“东夷 、西戎、南蛮、北狄”。为区别于四夷,汉人又自称“中华”。
南蛮的称谓最早出现在周代的《礼记》。最早以南蛮代称南方人(主要指楚人)的是战国的《孟子•滕文公上》“南蛮鴃舌之人”,意思是说南方的楚人说话如鸟的叫声一般。《吕氏春秋•恃君览•召类》说:“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
在古代汉语词意之中,蛮为不开化的意思。南蛮便是南方不开化民族的代称,南蛮之地便是这些不开化民族的栖息地。
南蛮,原是上古三代王朝或中原一带的人对南部一些部落的蔑称。由九州境内各部落演变而来的汉族,继承这种称呼,用来代指南方非汉族的外族。
有趣的是原南宋国的领土范围,则被蒙古族称之为“蛮子国”,满族称汉族为“蛮子”,清军亦曾称汉人为“蛮子”。汉族视异族为“蛮子”,结果被满族人嘲笑为“蛮子”。显然,“蛮子”并不局限于指某个民族,而是对不开化民族的蔑称。
那么古代的南蛮之地指哪些地区?是现在的哪些省?
罗文老师对阿古登巴说:
在上古中原华夏民族的视野中,华南民族都属于“蛇种”、“狗族”等“非我族类”。所谓“南蛮,蛇种,从虫、亦声。”“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又“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对于华南历史悠久的蛇崇拜习俗,历史、民俗、民间信仰等领域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论述。
蛇是南方土著民族崇拜的原始图腾的核心内涵之一。“南蛮蛇种”也是中原华夏看东南的一个族群识别符号。
华南土著民族最古老的崇蛇现象,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陶器装饰、青铜纹样与雕塑、岩画艺术中的蛇形图像,从大陆的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到台湾,以及中南半岛都有发现,大致分布于汉文史籍所记载的“南蛮”、“百越”地带,反映了远古时代“南蛮蛇种”的文化起源。
历史学家们一般认为从今天的伏牛山脉以南汉水流域、淮河中上游、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以及云贵高原等广大地区都属于南蛮之地。
那么古代南蛮的地区和主要族群有哪些呢?
罗文老师又回答了阿古登巴的询问:
一是长江中游的三苗、楚人和群蛮。《山海经•大荒北经》说:“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三苗部落曾经雄踞中原,是上古时代的“四凶族”之一,后在与炎黄集团的战斗中失败,三苗部落不断南迁,在南迁的过程中又分为九黎部落散居各地。三苗便是今天南方苗族、侗族、黎族等少数民族的先祖。
三苗之后,春秋战国时代南方最大的割据王国楚国代替了三苗的地位。楚国公族祝融八姓中的芈姓崛起,成为南方蛮国的首领。此外,除了楚人还有庸卢、濮、巴等少数民族群体称之为群蛮。其中,庸卢一直与楚开战,最后被楚所灭。
二是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濮、巴和蜀,濮又称之为卜,是《牧誓》所记载的“西土”八族之一。由于部落众多,濮又被称之为百濮。濮的分布地点在蜀以东,楚之南和西南。其大概地点在今天的重庆东部、湖北的南部、贵州的东部等地区。
巴又称为巴人,《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大皋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生始为巴人。”巴人的地域活动范围很广,主要包括了川东、鄂西和陕西汉中。巴人最早的中心在夷城,即今天的湖北恩施。进入战国之后,巴国被秦、楚等强国吞并。
蜀是长江中上游文明发达最早的古代民族与方国。在春秋战国时代,长江中上游的各少数民族部落与方国中,蜀最为强大,文明程度也最高。巴与蜀虽然紧靠在一起,但巴与蜀却是不同的民族。巴人主要由濮人构成,而蜀却是出自于黄帝的孙子颛顼,也就是说蜀是华夏族。蜀最最早的开国者是蚕丛和鱼凫,最早的王朝是杜宇王朝。
三是长江中下游及岭南、百越。南方的“越”作为族称,与瓯和闽一样都称之为越族。《山海经•海内经》说:“瓯在海中,闽在海中。”百越之称呼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恃君志》:“扬汉之南,百越之际”。百越是起源于中国南方的土著,广泛的分布在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海南等地。越人之中最出名的便是春秋战国时期争霸的吴国和越国,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便是越族人。
阿古登巴对罗文老师说:
听了老师贩讲解,我明白了古代南蛮的主要分布地带,基本上以长江流域为主。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南蛮是一个族群与地域代称,为何最后变成了骂人的话呢?
罗文老师解释说:
这还得从清军入关,扬州三日屠城等历史说起。
清军入关后在各地颁发剃发令;“去秋新令,汉蛮子不剃发者以违制论斩。令发后,吏询不剃发者至军门,朝至朝斩,夕至夕斩。”大清王朝居然将整个汉族蔑称为“汉蛮子”了。
当然,在五千年的民族融合中,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以华夏正统自居的汉人,对少数民族的蔑视,结果自取其辱。
楚王曾经直呼自己为“蛮夷”:“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中原或周朝)之号谥”。诸夏也不承认其为“华夏”或“中国”。周天子命楚人说“镇尔南方夷越之国,无侵中国”。
晋人和郑人皆称楚人为“荆蛮”,后来楚人居然成为“诸夏”之一。
当时被周王朝蔑视为“蛮”的群体,还有越、庸、百濮、巴、蜀、僬侥、岛夷、三苗和夷等上古各部落。
被周王朝归类为南蛮的外族外国有:林邑、扶南、獠人、俚族、盘盘国、狼牙脩国、师子国、南诏、室利佛逝、南平獠、骠国、真腊国、东谢蛮、西赵蛮等。
隋唐以来,南方少数民族称峒蛮、洞蛮。
辽、金人对宋及宋人的称呼“南蛮”。北方金人鄙视南方宋人,称南宋君主为“老南蛮皇帝”。清朝时期,准噶尔族则称满族为“蛮子”。
历史上的南蛮以盘瓠、廪君、板楯三者最大。
盘瓠蛮因以神犬盘瓠为图腾而得名。秦汉时,居住在武陵郡(今湘西、黔东及鄂西南边缘地区)、长沙郡(今湘中、湘南地区),故又称“武陵蛮”或“长沙蛮”;其地有雄、樠、辰、酉、武五溪,故又有“五溪蛮”之称。盘瓠蛮在秦汉时部落分散,各有首领,汉王朝授予邑君、邑长称号,颁赐印绶。蛮语称首领曰精夫,族人相呼曰姎徒。多居山壑,从事粗放农业。能织木皮为布,以草实为染料。衣服五色斑斓,赤髀横裙,以枲束发。汉王朝对他们收取“賨布”(作为赋税交纳的布)之赋,大人每岁征布一匹,小口半匹。
东汉末年,张鲁在汉中传播五斗米道,川北的板楯族人多信从之,大量迁到汉中。曹操荡平张鲁,李虎、杜濩、朴胡、袁约、杨车、李黑等为首的板楯族人,板楯族人被迁到略阳(今甘肃天水东北),号为巴人或巴氐。另部分被曹操内迁关中。
晋元帝太兴三年,巴酋勾渠知曾在关中联合氐、羌、羯等各族共三十万人,反抗刘曜统治。早在汉初就已迁居商洛地区(陕东南)的板楯蛮,在南北朝时期沿丹水、沔水向东南发展,到6世纪时,已分布在“北至商洛﹑南拒江淮,东西二千余里”的土地上,而且还部分地保持着他们的固有习俗。
成汉后期,牂柯、兴古(今云贵东部)僚人大量北迁入蜀,部分沿嘉陵江北上,给留居川北地区的板楯族人以巨大的冲击。南北朝后期,北魏势力南入四川,建立巴州(今四川巴中),以巴酋严始欣为刺史以统僚人。
南朝在蛮人集中的地区设置“左郡”、“左县”采取以夷制夷,以蛮人首领任令长、太守甚或刺史,进行羁縻。而在荆州置南蛮校尉、雍州置宁蛮校尉,统管蛮事。
归附的蛮人,一户输谷数斛,其余无杂调。各地蛮人仍不免于官府的迫害,他们反抗官府的起义斗争史不绝书。南北王朝都残酷镇压这些反抗斗争,且常常把俘虏和降蛮大量迁徙到河内诸州、六镇或建康,有的还被抑为营户,或赏赐给官僚为奴婢。
罗文老师对阿古登巴说:
熟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对南蛮这个名词不陌生,他们生活在蜀汉南中地区,长期与刘备集团共处,出场率不可谓不高。
夷陵之战中,与刘备一道伐吴的五溪蛮领袖沙摩柯就是长期生活在湘西、鄂西山区的南蛮一支。更著名的事件是诸葛亮七擒孟获,这场记录在正史上的战斗不仅戏剧性拉满,更是历史上中原政权与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争。
自此以后,南蛮这个历史形象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他们的习俗、文化和语言都成了一个谜团。
那么南蛮到底从何而来,又去哪里了呢?
其实“南蛮”的概念并不单指某个少数民族或部落,甚至不是泛指某些拥有共同特点的族群。它是以中原中心视角下,对于整个长江以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
南蛮还有另一个称谓叫做“百越”,最早于夏朝,中原人开始用“越”来代指南方,指使用“戉”这种生产工具或兵器的南方人共同体。越人分很多种,他们习俗各异、语言也不相同。按照地域可分为吴越、瓯越、闽越、南越等等。其实他们并不是同一个民族,但是在当时的中原人眼里,他们都是未开化的野蛮人。
在中原人看来,吴越便是蛮夷。而在吴越人看来,瓯越、闽越,才是蛮夷。
百越人的分布范围非常广,广义上从今江苏沿海地区到今越南北部的范围,都是当时越人的活动区域。他们主要居住于大江大河的下游区域,在长江、钱塘江、闽江、珠江、红河、澜沧江等流域繁衍生息。
百越与中原人在语言、习俗、宗教等方面大相径庭,根据《战国策》记载,古代百越人习惯于剪短发、戴鱼皮所做的帽子,最与众不同的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在脸上有纹身。时至今日,我国云南省的独龙族和东南亚、南亚一些地方的民族也有着相似的纹面习俗。从东南亚到南亚仍有一些民族保留这种习俗。
到了春秋时期,百越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鼎盛的时代,首先是发展出了强盛的国家,东南的吴国和越国都是由百越民族直接建国,西南的蜀国和巴国也建立起完整建制的国家文明,而南方的楚国与百越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罗文老师笑着对阿古登巴说:
在我看来,在中国中心论的煽动下,除了中原是文明之国,那些外围国家都是不开化的蛮人,偏偏北方民族占领了大中国,汉人沦落为社会最底层,南方民族偏偏发展空间巨大,楚国更是以“我蛮夷也”自矜,百姓也以百越中的荆蛮为主。不过由于楚国贵族为北方南下的血脉,而且楚君主为西周分封制序列中“公侯伯子男”的子爵,负有为周天子守土、传播周礼王化思想的责任。所以在楚王的治理下,长江中游的两湖区域逐渐同化为中原华夏民族。
其余吴、越、巴、蜀4个国家,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出了强大的地方势力,有着不弱于中原诸侯的力量,但始终被视为是异族。其实这4个国家在中国历史上也各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比如我们熟知的许多典故如卧薪尝胆、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都是在那场著名的吴越恩怨中出现的。
吴越之战,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一场大规模代理人战争。那时新成长起来的吴国作为蛮夷,已经有了睥睨中原诸侯国的实力,在柏举之战中一举战胜了春秋霸主楚国,楚国都城郢陷落。吴国一时风头无两,成为东南霸主。
为了消除这个威胁,楚国智囊团选择积极扶持吴国南方的越国。吴越双方展开了长达23年,持续两代人的战争。最后越王勾践以3000越甲灭吴,在今山东滕州的地方与诸侯会盟,并接受了周天子敕封的伯爵称号,这意味着“南蛮”第一次得到中原诸夏的认可。
越国灭吴之后,按照约定将大量的土地送给楚国和鲁国作为回报,自身反而元气大伤,人口所剩无几难以恢复,利好的还是楚国。最后越国也为楚所灭,钱塘江以西的地区尽归楚所有。自此江浙沪一带,与南蛮这个词就再没什么关系了。
楚国虽地域辽阔但紧凑不足,动员能力远不如秦。几乎同一时期,西南地区发生了秦灭巴、古蜀之战。最终老秦士兵摧毁了这一切,成都平原成为秦国的粮仓和兵源,成为大一统战车上的一个车轮。
秦吞并了楚国西部核心,楚被迫向东迁都。
从地理方位上,南蛮的生存空间在春秋战国之后被极大地压缩了,整个长江流域都被纳入华夏体系。古蜀国王室在岭南地区建立了瓯雒国,最终被南越国灭亡;而东南的吴越遗民经历战争后,男性人口大量下降,大量“吴姬越女”成为中原人的妻妾,将基因保留了下来,部分成建制的部落要么归附融入华夏族,要么向南逃遁进入福建山区闽越的地盘。
秦统一六国之后,大一统王朝进一步开疆拓土,在东南沿海地区设立郡县直接管辖,这一时期闽越、东越加速融合进汉族。秦国的进一步扩张吃下了曾经南蛮的几乎所有地盘。
在岭南的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曾经长期存在一个被称为“南越国”的国家,但是南越国后来被汉武帝发动战争灭亡。自此南方少数民族没有被同化的,或者向西南地区统治薄弱的地方迁徙,或者躲进东南丘陵交通不便的大山之中。
在东南江浙闽地区,那些隐居山林里的百越后裔被称之为“山越”,无论是从人口、规模和生产力方面都已经远远不及当年。
在蜀汉平定南蛮的战争中,南蛮的实力被大大削弱了。东南部分则在南北朝时期基本完成了民族大融合的任务,仅有高山族和畲族两个少数民族作为百越后裔传承至今,在血缘和文化方面也是与汉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西南地区则经历了更多曲折复杂的历史情节,建立过数个地方民族政权,在元明以后稳定成为中国国土,又有明初西南军屯、张献忠入蜀、湖广填四川等大规模人口迁徙活动,最终呈现出多民族多元文化、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格局。
在各民族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以及近代以来经历过的社会剧变、外界冲击等民族共同记忆,让中国各民族形成了共同体意识。那些带有歧视意味的少数民族名称如“猺族”、“夷族”、“僮族”,已改为具有积极意义的“瑶族”、“彝族”、“壮族”等名称,“南蛮”这一带有歧视性的词汇也逐渐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里了。
罗文老师即兴唱起了一首歌《消失的南蛮和百越》:
在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中,
汉朝以前汉族称中原为华夏,
汉人却将周边国家称为四夷,
南蛮成了不开化民族的代称。
有趣的是满族称汉人为蛮子,
汉人蔑视异族却反而被嘲笑,
显然蛮子并不局限于某民族,
而只是对不开化民族的蔑称。
古代南蛮主要族群有哪些呢?
一是长江中游的三苗和楚人,
二是长江中上游的濮和巴蜀,
三是长江中下游及岭南百越。
南蛮另有一个称谓叫做百越,
越人习俗各异分成很多种族,
其实他们并不是同一个民族,
中原人视他们为未开化的人。
吴国人战胜了春秋霸主楚国,
楚国于是就扶持南方的越国,
吴越双方展开了两代人战争,
最后越王勾践三千越甲灭吴。
越国灭吴后却将大量的土地,
赠送给楚国和鲁国作为回报,
最后越国钱塘江以西尽归楚,
最终秦国吞并楚国西部核心。
南蛮的生存空间被极大压缩,
整个长江流域都被纳入华夏,
古蜀国王室最终被南越所灭,
南蛮吴姬越女成中原人妻妾。
秦统一六国之后又开疆拓土,
在东南沿海地区设立了郡县,
闽越和东越加速融合进汉族,
秦国吃下了南蛮的所有地盘。
南越国后来被汉武大帝灭亡,
西南地区经历了更多的磨难,
曾建立过数个地方民族政权,
但在元明以后成为中国国土。
在各民族交流融合的过程中,
中华各民族形成共同体意识,
带有歧视意味的南蛮这称呼,
从此被扔进了历史垃圾堆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