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华民族
生活在中国大家庭的56族儿女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华民族”。穿越数千年风雨,中国各民族是如何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典籍和考古资料都可以证明,中华民族的起源具有多元性。
阿古登巴在帐篷客栈里与老板和他的妻子闲聊起中国中心主义。显然,阿古登巴非常失望,他找错了聊天的对象。老板和他的妻子对此毫无兴趣,阿古登巴的叙述只能让他们陷入迷茫之中。
当老板的妻子即兴唱起一首《中国梦》的歌时,阿古登巴闭上了眼睛,似乎掉入了梦中。
那天晚上,阿古登巴独自走出了帐篷,他显得十分孤独。
望着长夜的几颗稀疏的星星,阿古登巴陷入了沉思中。
人类从史前时代进入文明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人类进入文化初期,中国北到黑龙江,西南到云南,东到沿海一带都已有早期人类的活动,这些长期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群必须各自发展他们的生产方式、文化方式以适应不同的自然条件。从公元前6000年左右开始,这些早期族群已经在分别聚居的不同区域形成了集团并且展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
在文化交融过程中,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步形成一个以种植粟、黍和水稻为基础的多品种作物种植经济的农业社会。在相对稳定的经济支持下,这个社会的人口在缓慢增长,城邑兴建逐渐开始在中原和海岱地区流行起来。这一时期具有地区统治中心地位的城址和特大型聚落的涌现,大体反映了五帝时代万邦林立的状态,与夏商周王朝文明相比,可称为邦国型文明。
夏、商、西周时期,也是中原文化区周边各族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周边各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并与中原文化进行频繁的交流。
北部地区的肃慎、戎狄等部族曾经活动在今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及陕西部分地区。今甘肃、青海等西北地区主要有羌、戎狄部族。生活在东部地区的部族主要有东夷与淮夷。东南与南部地区主要是今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西及广东南部地区,是吴与多支越族的聚居地。西南地区的今四川、重庆,主要是蜀人与巴人的活动地区。
夏商周时期,华夏兴起于中原,并向四周开疆拓土,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各族则不断进入中原地区,彼此以各种形式交往融合。
从邦国型文明向夏商周王朝文明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域的族群组成的部落联盟之间开始出现有记载的战争。战争加剧了不同文化族群之间的融合,也加速了阶级的分化,产生了世袭制的夏王朝。夏王朝在诞生和扩大的过程中,与处于其东方的“夷”进行过战争。夏王朝在夷夏之争中占据了优势,但是继夏而起的商部分继承了东夷人的文化,并和夷人结成了军政同盟,以商人为首、联合东夷诸族组成的联军,在夏商之争中获胜,倾覆了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后来黄河中游更为靠近西部的周人兴起,又继承了商的天下。可以说,东部与西部的政治对峙成为夏商周三代历史演进的推动力。
夏商周虽然在政治上代表相对立的政治集团,在民族发展上也形成了一般所认为的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并在文化上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华夏文化的基本特征。以西周国家为典型的中国早期国家,突出反映了中华文明的特质:在国家政治合法性上奉行以“德”为中心、天命来自民意;在国家政治体制上表现为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在民族构成上呈现为多个族群的统一的政治、文化共同体。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一个铸造于西周成王时期名为何尊的青铜器铭文中,这里的“中国”指天下之中、西周中心之地洛邑,周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所指代的范围逐步扩展,也从空间方位概念转变成古代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实际上开始代表具有族群指向、更强调血缘的“华夏”。
到了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随着将周王朝诸侯国囊括进“中国”的范畴,“中国”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战国时,“中国”已成为列国全境的称号。可以说,周代中国已经是包含了多个族群的统一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诸侯国之间激烈的相互兼并,华夏族和四周民族接触广泛而频繁。
迄至秦汉,国家统一政权的建立,不仅统治了华夏族,也直接统治了许多少数民族。这不仅在地域上而且在事实上形成了多民族的国家。秦汉建立的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中央集权国家,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大迁徙和大杂居,各民族间内在的联系与密不可分的整体性得到加强。这一时期,被称为“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内华夏而外夷狄”的局面被打破。北魏孝文帝大张旗鼓的改革,就使鲜卑族完全置于华夏文化的氛围之中。
隋唐结束魏晋南北朝长达300多年的战乱,在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基础上建立了比汉朝疆域更为广大、民族更为众多的统一格局。唐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之国力强大、文化先进,增强了周边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促成了“胡越一家”盛况的出现。
宋朝虽然先后与契丹族的辽朝、女真族的金朝长期并立,但各民族之间的互相联系与交往十分密切。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大力吸收汉族中原王朝的统治经验和政治制度,融入了大量中原文化的元素。
在其后的元、明、清各朝代,各民族间的融合也一直没有停止过。由于元朝和清朝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客观上模糊了夷夏界限,不同民族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接触、交流、了解的机会,进一步加深了民族融合和文化的相互渗透,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格局。
蒙古族定鼎中原之后,创设了“行省”制度,现在的内蒙古、新疆、广西、云南、贵州等民族地区,都在行省的管辖之下。并设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台湾,同时在云、贵、川、康等民族地区设土司制度,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统辖。尤其是元朝首次将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完整纳入中原王朝的直属版图,在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清朝取代明朝后,先后统一了蒙古族的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部,平定了准噶尔部、大小和卓等系列叛乱,加强了对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
经过康、雍、乾三朝长达140多年的不懈努力,从东北、蒙古、新疆、西藏至中国南部、东部的整个地区,各民族都统一在中国版图之内。
从历史的眼光看,每一次民族融合带来的都是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每一次统一都不是简单的历史重复,都有一些新的民族融合于多民族的国家之中,最终凝聚为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经过几千年的酝酿和融合,现在的中华民族已是由国内诸多民族组成的一个整体民族。“中华民族”的称号完全为各民族所共有。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特征。
翻开世界历史长卷,我们不难发现:世界上存在着不少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它的成员彼此可以承认是同一国家的国民,却未必在民族上认可有一个共同的总称。历史上叱咤风云的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但曾几何时便土崩瓦解,它们的国民从来不把自己称为罗马民族或奥斯曼民族。
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
从秦朝到清朝这两千年间,虽出现过内乱、分裂、民族战争和改朝换代,但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政权实体始终存在。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
中国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和台湾。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个民族。
55个少数民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中国是一个有着多种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中国少数民族中信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的有藏、蒙古、土、裕固、门巴、普米、纳西7个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的有傣、布朗、德昂等民族和部分佤族;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保安、撒拉、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塔吉克10个民族;信仰基督教的有彝、苗、拉祜、景颇、傈僳等族的一部分。俄罗斯和鄂温克族的一小部分人信仰东正教。在独龙、怒、佤、景颇、高山、鄂伦春、珞巴等一些少数民族中,还保持着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多种信仰。
纵观中华文明发展和中国自古以来国家建设的历程,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不断发展,文明能够一直延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是与中华文明所具有的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密不可分的。这些特征也是中华文明步入近代、走向未来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
阿古登巴闭上了眼,又睁大了眼,他想的很多,又想的有些不着边际。他已不再回想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想的最多的却是中华民族的未来走向在哪里。
阿古登巴对着暗夜长空即兴唱了首《中华民族》:
漆黑的夜晚,
看不见月亮。
只有几颗星星,
稀疏悬挂天边。
犹如古圣先贤,
不再令人牵挂。
历朝历代更迭,
天灾人祸不断。
狂风骤雨五千年,
中华民族呈多元。
经得起时间考验,
经不起内耗权斗。
长夜会消失,
晨光会再现。
东方的太阳,
定会红遍天。
黄河长江不会倒流,
中华民族千秋万世。
雪域文化涵盖了中国的西藏、青海、新疆,也包括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国和巴基斯坦、缅甸等。我以传说中智慧过人的阿古登巴为主角,运用诗歌体和散文体结合的传统寓言创作方法,故事中有故事,短篇形成長篇,並配置自己的漫畫插圖,开始创作汉英版《雪域寓言》。撰写寓言故事能让我返老回童。研究雪域文化则是我防止老年痴呆的药方。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