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天葬之谜
远眺雄伟的喜玛拉雅山,智者阿古登巴和马帮领队拉措闲聊起西藏民俗,话题转到了西藏丧葬习俗,更令世界惊奇的便是奇特的天葬。
阿古登巴说:
天葬,或称鸟葬,是藏区最普遍的一种丧葬习俗。最简单的说法就是把死者的尸体让秃鹫吃掉。
天葬,藏语称为“杜垂杰哇”,意为“送尸到葬场”,或称“恰多”,意思是“喂老鹰”。
有一种说法认为:天葬是在一定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葬俗。在远古的西藏社会,曾经出现过“原始天葬”或“自然天葬”。
为何说藏族天葬是自然形成的?因为西藏位处数千高尺的高原地带,地质坚硬,植物稀少,西藏一年内大部分时间为冻土层,冻土坚硬难掘,且又因树木稀少,难以棺葬、土葬或火葬。便因地制宜地采用了天葬形式。这个习俗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但根据一些藏族历史文献的记载,藏族天葬习俗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以前。据《红史》记载:古代苯教把世界划分为天、地、地下三个部分,其中天神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吐蕃的第一代赞普和他以后的六个赞普都是顺着天梯降到人间的天神之子,并且都是在完成天神授意的人间事业之后,又顺着天梯回到天上,这就是历史上说记载的“天墀七王”。天葬之说也就被人们宣扬得更加神秘了。
藏人死亡后,用白布将尸体包裹,停尸一日至数日,请喇嘛念经超渡,择定日期送葬,这一期间家门口悬挂一个红色陶土罐,土罐内放进食物,供死者的灵魂使用。出殡当天,家属将尸体送往天葬台,背尸人和送葬者均不得回头看,并且在路上把红陶罐在路上摔破,后交给天葬师处理,家人不得跟到天葬台。
天葬台呈长方形,东西朝向,由一块块厚实的长条形方正花岗石毛坯垒成,西侧有一根碗口粗的石柱,石柱上系着一条哈达,大概是固定死者头颅之用。东侧并列着两块高出天葬台基座约50厘米的大石头,其中一块石头上还置有一把斧子,西侧山坡上散放着尖刀、利刃之类,是天葬师行天葬时用的工具,开葬台上血迹斑斑,透着几分阴森。
到了天葬台,天葬师首先用随身携带的牛粪生火,火燃着后敷上糌粑,青烟袅袅,直上云天。
天葬师将尸体放在天葬台上,司葬者烧起火堆,燃起“桑”烟,远处的秃鹰见到浓烟会自主性的飞过来,聚集于附近的山峦,等待啄食。
之后,天葬师盘腿而坐,诵念超度经文,手摇卜朗鼓,吹起人骨做的号子,伏于周围群山之中的鹰鹫得到鼓号声,便纷纷腾空,盘旋于天葬台的上空,陆续降落在天葬师周围,围成一个圆圈,静静地注视天葬师的一举一动。
天葬开始后,天葬师打开裹尸包,将尸体脸朝下置于天葬台上,头部用哈达固定在石柱上。
第一刀落在背上,先竖三刀,后横三刀,意思是:“安息吧”接着肢解四肢,割成小块,取出内脏。天葬师将遗体骨肉剥离,骨头用石头砸碎。
待这些处理停当,天葬师就向周围的鹰示意。得到天葬师的招呼,鹰鹫纷纷上前,不多时,所有的肌肉和内脏都被吃得干干净净。
天葬师将尸体分解给秃鹰啄食,尸骨以食尽为吉祥,若有残余,再把余下的骨头砸碎后,拌以糌粑,捍成团团,再把地上的血水粘干,然后扔给鹰鹫,直到没有一点遗漏。
做完这一切,天葬师就到山下去洗手和刀具,整个天葬过程宣告结束。
天葬的实行与藏传佛教的兴起及印度文化的输入有着密切的关系。
藏族天葬为何牵扯到藏传佛教?
揭秘西藏奇特的天葬仪式历史。可以让我们从这一习俗的源头寻找到一些答案。
天葬可能源自印度与伊朗,《大唐西域记》卷二曾提到鸟葬。《要行舍身经》就劝人于死后分割血肉,布施尸陀林中。佛经《众经撰杂譬喻经·卷上》有“尸毗王以身施鸽”的故事。宋李昉《太平广记》引唐焦璐《穷神秘苑》记载:“顿逊国,……其俗,人死后鸟葬。将死,亲宾歌舞送于郭外。有鸟如鹅而色红,飞来万万,家人避之。鸟啄肉尽乃去,即烧骨而沉海中也。”也有人说,西藏的天葬有人说来自阿底峡。
有学者根据汉文史籍《大唐西域记》中关于天竺(古印度)有“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三日野葬,弃林饮兽”风俗的记载,认为西藏所行之天葬风俗源于印度古代的“林葬”、“野葬”。而不是藏民族祖宗传承的本土仪式。
在藏文史籍中也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并明确地说天葬之俗是在11世纪末12世纪初,由在藏区创立希解和觉宇两教派的著名印度僧人唐巴桑杰带来的。据说他在西藏传法时,大力提倡这种葬俗,并亲自到天葬台为死者超度。
从传统的角度看,天葬风俗与佛教十分吻合,是与佛教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一种藏俗。
在佛教中,“布施”是信徒的标志之一,布施中的最高境界就是舍身,佛经中就有“舍身饲虎”的动人故事。“布施”直接关系到信徒未来能否成佛得道的关键,而“布施”之中的最高境界是“施舍”。
按照佛教教义,人死以后,灵魂便离开肉体进入新的轮回,而肉体只像一件衣服一样再无用处,尸体就成了无用的皮囊。但死后将尸体喂鹰,又算是人身的最后一次善行,作为“布施”施舍给其他生物也算是发挥了其最后的价值。天葬就是一种最彻底的施舍,天葬并不是死者要借鹰的翅膀把灵魂带上天界。
藏传佛教认为天葬符合释迦牟尼传记中所说的“舍身救虎”精神,死者的灵魂也可以随鹰升天。由于佛教徒们认为把遗体献给鹰,这是一种功德,能赎回生前罪孽,且利于灵魂转世,因而认同了这一葬法,逐渐在藏区流行成为一种风俗。
在藏族的丧葬文化中,灵魂和躯体是两个各自独立存在的概念,无论是藏族原始宗教(本教) 对死亡的认识或者藏传佛教信徒中对死亡的解释,都是把灵魂和躯体截然分开的。天葬这种丧葬方式把尸体喂鹰,只不过是这个死者的最后一次施舍,灵魂已经离开了躯壳,让它喂鹰,就是发最后的一次慈悲。将自己的肉体奉献给天葬台上的秃鹫和那些无形的生灵,从而在此生的最后做了一件有功德的事情。
藏族的丧葬习俗是与藏族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天葬有佛的慈悲、爱心、利众、施舍的观念在里面,应该肯定的是它们都受到宗教的深刻影响,共性很多,人们对死的观念也几乎是一致的,正因为佛教的慈悲之心在天葬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这就是绝大多数的藏族人选择这一葬仪的原因。
阿古登巴望着远处的的雪山灵塔,唱起了一首西藏悼歌《天葬》:
汉族人以土葬为主,
非常讲究重殓厚葬,
并衍生出上坟祭祖。
死亡象征着未知事,
又总带着几分恐惧。
人们面对死亡之时,
总是会充满了敬畏。
人们会事死如事生,
并一直根植于心中。
葬礼就是人生告别,
也是心灵中的慰藉。
藏族天葬最为奇特,
就是在人死的时候,
以其尸体喂养鹰鹫。
鹰鹫若能盘旋高升,
证明灵魂已经升天。
天葬震撼人的心灵,
层层叠叠的骸骨墙,
神秘莫测的天葬台,
威严又肃穆的高僧,
展示着天葬的庄重。
天葬其实源自印度,
那是佛教中的野葬。
佛教讲究生死轮回,
人的灵魂是不灭的,
舍身喂鹰可赎罪责,
灵魂才能得以转世,
这种信仰被接纳后,
天葬就成藏民习俗。
佛教中有一个概念,
那就是布施和舍身,
天葬就是伟大奉献。
死者停止呼吸之后,
就要脱去生前衣物。
一无所有降生于世,
死后要将一切归还。
尘世间的一切物质,
都是附加于身枷锁,
只有卸下全部枷锁,
才能得到轮回转生。
抛弃世间一切杂念,
一心坦诚面对天地,
是发自内心的敬重。
佛法高深的人在此,
相当于一个引路人,
只有跟随着引路人,
不会成为孤魂野鬼。
最后一步震撼人心,
尸体被送往天葬台,
先是要焚香作祷告,
再以松烟聚集鹰鹫。
尸体骨肉喂养鹰鹫,
直到一切吞噬殆尽,
天葬才算正式结束。
佛教传入西藏之后,
早已融进藏民骨血,
在他们的信仰当中,
躯体灵魂是两回事,
人的躯体可以腐朽,
但是灵魂却会永生。
人在即将离世之际,
用躯体做最后布施,
有勇气舍弃掉皮囊,
能省悟这世界万物,
才是心无杂念之人。
佛教讲究生死命运,
认为人这一生注定,
人只有沿着这轨迹,
才能够不会走偏路,
顺利进入极乐世界。
雪域文化涵盖了中国的西藏、青海、新疆,也包括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国和巴基斯坦、缅甸等。我以传说中智慧过人的阿古登巴为主角,运用诗歌体和散文体结合的传统寓言创作方法,故事中有故事,短篇形成長篇,並配置自己的漫畫插圖,开始创作汉英版《雪域寓言》。撰写寓言故事能让我返老回童。研究雪域文化则是我防止老年痴呆的药方。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