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之谜
阿古登巴牵着他的驴子,沿着脚下由众人踩出来的山路,慢慢地缓行,不自不觉中走到了一个出口处,原来前面是一个小村庄。
阿古登巴朝小村庄走去,这是一个典型的彝族山寨。
彝族,主要居住于中国西南地区,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地区。中国大陆的彝族为第六大少数民族。
阿古登巴对彝族并不陌生,他在缅甸游历时就接触过居住那里的彝族人。
彝族内部有“尼苏”、“纳苏”、“罗武”等多种称谓,部分不同称谓代表不同支系,各个支系族群之间主要以方言和服饰区别。彝族语言属缅彝语群彝语支,有六种方言。彝语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爨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但令人好奇的是,很多人不会读也不会写“彝”“爨”这两个字,也不知道这两字的含义是什么。爨为彝族历史上之一的外族氏族名,崇尚巫鬼。
由于地区和方言不同,彝族支系繁多,有许多不同的他称和自称,主要的他称有“夷”、“黑彝”、“白彝”、“红彝”、“甘彝”、“花腰”、“密岔”、“㑩㑩”、“濮”等。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区分这些彝族支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将“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
令人好奇的还不至这些。彝族人以五月为春,信鬼尚巫,巫有大觋皤、拜祃、白马之号。算卜用雄鸡两髀骨,骨有细窍,刺以竹签,视多寡向背之势,定吉凶。每岁六月廿四日,名火把节,燃松炬,照村砦、田庐。
路上,阿古登巴遇到了一对中年夫妇。那男人,椎髻,镊须,耳环,佩刀;那女人,披发,短衣,桶裙,披羊皮。
阿古登巴上前打过招呼后,才知那男人叫苴可,那女人叫耐得。
苴可和耐得夫妇对阿古登巴很热情。
阿古登巴告诉他俩,自己路过这里,想找一个旅馆,小住二天。
苴可说道:
看先生的样子,不象是做买卖的马帮生意人,也不象是个旅行摄影师,不知你希望找什么样的歇脚处?这里的山寨小旅馆不多,只有三家,一家重在饮食和抽烟喝酒,比较传统。一家重在游戏打牌,基本上已融入了现代化,是年轻人的首选住宿地。另一家的老板其实是个退休老教师,喜欢种花养草和唠叨,他是个故事大王。不过,他不是本地彝族人,他自称自己是古羌人的后裔。
阿古登巴说:
麻烦你们介绍我与那位退休老教师见面吧。
苴可和耐得夫妇答应了,并带着阿古登巴朝山寨走去。
苴可一路说着汉语,显然没有什么语言障碍。
阿古登巴问道:
彝族人有自己的语言吗?
苴可说:
彝族人说彝族语言,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缅彝语支,有6种方言,其中包括5个次方言,25个土语。彝族在和汉族等其他民族的交流中形成了彝族语言发音、词汇和语法影响的西南官话口音,被称为“团结话”。我说的普通话,其实就是这种“团结话”。
苴可又说:
彝族也有自己的文字。原先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爨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关于爨文的来源也有不少传说,传说在贵州有一位名为伊阿武的人发明了彝族文字,他是一位极为聪明、知天象地理的人,他创造了文字,并撰写了很多书籍。也传说有一个恒本阿鲁,是他创造了供奉祖先、彝族的象形文字。另有一种传说,创造彝文文字的是一名祭司,他造文字、立典章,文化由他开始。在贵州毕节的彝族传说认为是一位吉禄老人从刻划六种家禽、六种野兽的形象中得到启示,进而演化成了彝文。在云南红河的彝族则认为,有个叫做尼莳的天上人,他种了两棵树木,分别是银树与金树,待花开了,金树开了3,500朵花,成了3,500个彝文字,银树也开了3,500朵花,也成了彝文字。于是,7,000个彝文字便如此诞生了。 还有一种说法,云南哀牢山彝家山寨中,有智慧老人根据鸟兽的足迹和形象来造字。
苴可又告诉阿古登巴:
彝族历史上曾使用父子连名制,这与有些西方国家很相似。在传统文化中,彝族姓名遵循“姓、名、性别标志词”的结构。其中姓和名多为两个或以上音节,其中姓氏的来源包括祖先名字、祖先职业、祖先社会等级。
现在,中国境内的彝族需将其姓名基于普通话读音音译转写为汉字,因此,现在的彝族人在取汉译姓名时会考虑其汉字含义,也有不少彝族人已完全使用汉名了。如龙云、卢汉、施以谦、伍精华、龙志毅、小叶丹和杨丽坤等名人。
阿古登巴对苴可和耐得夫妇说:
你们俩个穿的服饰非常漂亮,这是彝族服装吗?
耐得对阿古登巴说:
彝族支系繁多,居住分散,自然环境复杂,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服饰在质地、款式、纹式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征。但大体可根据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个彝族聚居区分为六大类型。
如凉山彝族传统服饰,男女皆穿右衽大襟衣,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平时跣足,冬天穿麻鞋。男子头缠中髻,不同次方言区的样式不同,左耳戴蜜腊珠、银耳环等饰物。男裤在北部方言区根据不同的次方言有“大裤脚”、“中裤脚”、“小裤脚”之别。妇女着百褶裙、戴头帕,生育后,可戴帽或缠帕,喜佩耳饰、手饰,戴银领牌。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传统色彩为黑、红、黄三色。图案纹饰多为鸡冠、羊角、火镰、蕨草、窗格等动植物和生活物品。
乌蒙山彝族服饰男女均为青、蓝色大襟右衽长衫或短衫,长裤,缠黑色或白色头帕,系白色腰带,着绣花高钉“鹞子鞋”或“鹰头鞋”男子服饰无花纹,披羊毛披毡,女子服饰领口、袖口、襟边、下摆均饰彩色花纹组合图案。
红河地区彝族男子服饰多为对襟、短衣、长裤。妇女服饰款式多,既有长衫,也有中长衫和短装,大多外套坎肩,系围裙,头饰琳琅满目,尤喜以银泡、绒线做花为饰。图案以自然纹为多,几何纹次之。
滇东南地区彝族女装款式为右襟或对襟上衣、长裤,个别地区着裙。男装为对襟衣,外套坎肩,着宽档裤。服饰工艺有挑花、刺绣、镶补、蜡染等。
滇西地区彝族妇女多为前短后长的右大襟衣,下为长裤,系围腰,套坎肩。巍山、弥渡两县妇女佩戴羊毡裹背。男子着右大襟长衫、羊皮坎肩、宽裤脚、头包青帕。
楚雄地区彝族女装为右大襟短衣和长裤,少数地区上着对襟衣,下着花裙。工艺以镶补、平绣为主,图案多为花卉。
禄劝、寻甸等地妇女的盛装是古老的贯头衣,这种服饰前短后长,宽大无袖。男子服饰为对襟小褂,披羊皮褂,长裤,还保留有着火草布、麻布衣的习俗。
耐得笑着对阿古登巴说:
你现在能认出我和我丈夫穿的彝族服装是属于哪个地区吗?
阿古登巴想了想说:
耐得姑娘,我猜想你们穿的是滇西地区彝族服装。因为我去过那里,看到那里的妇女佩戴羊毡裹背,男子有羊皮坎肩。
苴可和耐得相视而笑,耐得说:
你说对了,不过平时我们不会如此穿着打扮。今天是去参加山寨举办的火把节。这是彝族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的传统节日,历时三天。节日期间,我们都身着盛装,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坝或缓坡上,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斗羊、摔跤、选美等,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热闹非凡。早上,人们要杀牲祭祖;晚上,要举着火把在庄稼地中转游,意为烧死害虫,祈求庄稼丰收。
苴可笑着说:欢迎你参加我们的火把节。
苴可和耐得一起唱起了彝族民歌《彝族火把节》:
带你走进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已沿袭千余年。
一年一度的重大祭祀,
用打火把来驱虫辟邪。
持火照田以祈丰收年,
历时三天三夜三阶段。
第一天当夜幕降临时,
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
在祭台举行祭火仪式,
携火把游走田边地角。
第二天在祭台下传火,
效仿传说中的阿诗玛,
身着华衣撑起黄油伞,
边唱边跳起那达体舞。
第三天是送火掀高潮,
人人手持火把齐奔走,
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
形成一个巨大篝火堆。
人们都聚在篝火四周,
围起的一个大圆圈中,
尽情地快乐舞蹈歌唱,
场面犹如东方狂欢夜,
姑娘能歌善舞又婀娜,
小伙矫健爽快特别帅,
一群男女搭配跳群舞,
善于借助乐器展现美。
彝族火把节流传至今,
还有斗牛赛马和摔跤,
斗羊比赛则有幽默感,
斗到最后会握手言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