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西戎和古羌人
阿古登巴在独行了几天后,来到了一个彝家山寨,下榻到一位退休老教师罗文开设的客栈。这个客栈有个特别的店名,叫“拉库书院”。
罗文老教师能讲一口流利的标准普通话,他见到阿古登巴后非常热情和好客,他告诉阿古登巴,自己退休后,喜欢读书,也给孩子们讲故事,平时也喜欢种花养草。
拉库书院面积并不大,却有不少书籍整齐地摆在书架上。书院外是一个小花园,种植了不少花草。
罗文老师告诉阿古登巴,自己虽然居住在彝家山寨,但他不是彝族人,而是羌族人,因为他的祖先是古羌人。
阿古登巴非常惊讶,他是第一次见到古羌人的后裔。
在阿古登巴的认知中,按照中国中心主义的传统观, 西戎是西周对其边界西方的部落的泛指,商代时称为羌或氐羌,相传为炎帝之后,是藏族、汉族、羌族的先民之一。但在战国时期之后,“西戎”被改为用来代指位于汉族以西的各个非汉民族,为四夷之一。
罗文老师说:
据族属考证,有专家推测上古汉语中“羌”的读音*klaŋ起源于吐火罗语klānk,推断古羌人可能起源于原始印欧人。将古汉语词汇*klaŋ与吐火罗语进行对比,认为“羌”可能有“战车兵”之意。 “羌”这个名称起源自古突厥语。
但也有学者认为源自原始汉藏族,可能属于原始藏缅族中的一支。古羌人即为原始汉藏族,原始汉藏族最早起源在喜马拉雅山区,沿河川向下迁徒并逐渐分化,最终分出原始汉族。在分化出原始汉族之后,逐渐又分化出藏族与羌族等。语言学家在复原原始汉藏语时,发现与羌语支最为接近,特别是羌语支中的嘉绒语保存了许多原始汉藏语的特征。
罗文老师继续说道:
在距今6000-4000年期间的先秦,陇西、河湟等地区是一个湿热同步的气候最适宜期。以旱作农业为主要生业的仰韶文化的分布,有了很大的扩展,典型遗址有秦安的大地湾、天水的西山坪、师赵村、礼县的高寺头、庆阳的南佐疙瘩梁、平凉的庙庄等。在青海东部的循化县也发现了庙底沟因素的遗存。西进的仰韶文化人群在湟水和大通河流域创造出以精美陶器为特色的马家窑文化。代表马家窑文化晚期最高发展水平的马厂类型,向西分布到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安西等地,甚至向北分布到腾格里沙漠和额济纳旗地区。在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以种粟为主的旱作农业文化呈持续的逐步发展状态。
虽然在先秦夷夏观中,西戎和东夷、北狄、南蛮合称四夷,但其实先秦西戎和先秦北狄皆与中原原住民同出一源。
西戎,有时又称为鬼戎,古本《竹书纪年》载:“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诗经》中常有周朝与西戎战争的史诗,“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阿古登巴问罗文老师:
有些传说则认为犬戎是黄帝后裔,与中原姬姓诸国同祖。请教罗文老师,这到底有什么区别?
罗文老师对阿古登巴说:
西戎居中国者为犬戎,犬戎同为姬姓,居北方者为山戎,居陆浑者为允姓,又称阴戎、九州之戎。
周平王二十一年,秦文公西征击败西戎,收复周朝旧地,“于是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
秦穆公时西戎有八国,即绵诸(今甘肃东部)、绲(今甘肃东部)、翟、豲之戎(今陕西北部);岐山、梁山(今陕西韩城与洛川之间)、泾水、漆水以北有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大荔(今陕西大荔东)、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甘宁交界处)、朐衍(今宁夏盐池一带),皆位于陇山(今宁夏六盘山)附近。其后全都被秦穆公所征服。
秦汉以后,被汉族列为“西戎”的外族或国家:吐谷浑、吐蕃藏族、焉耆、龟兹、大宛、康居国、大秦国、泥婆罗、党项羌、高昌、疏勒、于阗、天竺、罽宾、康国、波斯、拂菻、大食、狮子、奄蔡、嚈哒、吐火罗、羌族。
罗文老师说:
西戎在汉朝之后曾被改称西羌,即羌族的前身。当时的西羌是隶属于西戎的别支,主要从事牧羊。
有学者和专家主张所有西戎族群皆为羌族。西戎人群与周代中原原住民同出一源,但与战国以后的胡人各民族并没有任何关系。
我的祖先为古羌人。古羌人,又称先羌,古称羌、羌方、羌戎、氐羌,是古代部落。于商周时期居住在西北地区的今青海省、甘肃省一带。古羌人不等同于羌族,乃是藏族、彝族、汉族、羌族、西夏等民族的先祖之一。
在商朝甲骨文中,有羌、羌方等名称,那是与商朝存在对抗关系的部族名称。也有向商朝朝贡的记录。周人与姜姓古羌人有结盟关系,周武王牧野之战时,羌人就曾经参战。
罗文老师对阿古登巴较为详细地解读起古羌人与相关民族的关系:
原始藏族在汉文史籍中被称为发羌,亦即羌族的一支。藏人建立了吐蕃王朝,松赞干布(569年-650年)在位时盛极一时。
汉族与羌人是什么关系?
古羌人早期历史的其他记载,多来自于后世。诗经大雅中已提到羌人。东汉《说文解字》中称:“羌,西戎牧羊人也。”东汉《风俗通义》也说:“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从羊、人,因以为号。”《山海经》记载:古羌人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为姜姓之祖。据载,炎帝后裔有四支,属于古羌人的四个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一说大禹即是羌人,西汉司马迁《史记》中称:“禹兴于西羌”。汉魏时亦有“禹出西羌”的说法。
也有学者认为,周人的姬姓氏族始祖姜嫄,就起源于姜姓氏族,而姜姓氏族与古羌人有关。以姜尚为酋长的姜姓氏族作为周人在西方的盟友,其部族普遍参加了周灭商的战争,在牧野之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西周时,渭水流域的姜姓氏族主要为西申国,周王经常娶姜姓女子为妻。周幽王统治期间,因废申后激怒申侯,后者勾结犬戎攻入镐京杀死周幽王,终结了西周的统治。留在西方的姜姓氏族又被称为“姜姓之戎”或“姜戎氏”。
东周春秋时期,古羌人聚居于今甘肃、青海一带,有绵诸、绲、翟、豲、义渠、大荔、乌氏、朐衍等西戎部族。秦国积极向西扩张,与古羌人为主的西戎发生战争。秦穆公时,西戎八国臣服于秦。而晋国则招揽姜戎氏定居以对抗秦国,《春秋左氏传》中记载了姜戎首领戎子驹支与晋国贵族的对话,驹支所作的诗《青蝇》被收录于《诗经·小雅》中。战国时期,统治区内的古羌人逐渐与华夏秦人融合。
在东周时期的文献记载中,多次出现了氐羌的记录,并存在氐、羌两者连用的情况。随年代推移,逐渐出现了对氐人的单独记载。氐人定居于甘肃、四川的山区,主营农业和纺织业,与同时期羌人的风俗存在区别。学者普遍认为氐人起源于羌人。而羌族与氐族是否为同一民族至今未有定论。
罗文老师又对阿古登巴讲述起西羌和汉羌战争:
战国时代,在秦国的威胁下,羌人向西迁移到今天的青海、川西、新疆一带。《后汉书·西羌传》记载了奴隶无弋爰剑逃离秦国追杀,迁到湟水流域成为羌人领袖的事迹。
西汉时,羌族主体居住在今甘肃、青海一带,在新疆、西藏、四川亦有分布。甘肃青海一带的西羌,有先零羌、烧当羌、钟羌、勒姐羌、卑湳羌、当煎羌等众多部落。新疆东部有婼羌、阿钩羌等部族,西藏东部有发羌、唐牦,四川有牦牛羌、白马羌、参狼羌、青衣羌等诸多部落。
汉武帝时,河湟地区已有大量汉族移民与羌族杂居。永平元年(58年),以马武为捕虏将军,中郎将王丰为副将,率四万大军前去平定羌族,追击到东、西邯(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南),斩首四千六百级,俘一千六百人。
东汉后期,大部分羌族人口已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但羌人时叛时降,反复不定。三国时羌族开始迁居中原,并进入河套地区。
五胡十六国时期,羌人姚苌利用前秦淝水之战兵败后,关中空虚之际,于384年自称万年秦王。386年姚苌称帝于长安,建立了十六国中的后秦。
北宋时建立的西夏党项族,亦被唐、宋时人认为是羌人的一支,称之为党项羌。西夏灭亡后,党项人多被蒙古军杀戮,一部分残存者南迁,融入川西各族之中。有现代学者考证,现在的嘉绒藏族即保留了较多党项人的特点。
罗文老师对阿古登巴说:
我认为,现在的羌族并不等同于古代的羌人。例如,西夏人是党项羌构建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但他们是历史上的羌,不是现在羌族中的一支。把西夏文当作现在羌族的文字、把西夏人的历史当作羌族历史的一部分,这并不科学。应该在名称上区分历史上的“羌人”和现实生活中的“羌族”,也就是把历史上的各种“羌”称为“羌人”,而把岷江上游30多万现实生活中的“羌”称为羌族,以免混淆。我是现代的羌族人,但我的祖宗是历史上的“羌人”,只是不知道我的先祖属于古羌人中的那一支。
罗文老师即兴唱起了一首歌《不朽的古羌人》:
古羌人是一个历史久远的群体,
他们形成了各种古代不同部落,
远在商周时期就群居西北地区。
古羌人可能起源于原始印欧人,
羌这个名称据说源自古突厥语,
如今真正的古羌人却早已消亡。
古羌人并不等同于现代的羌族,
而是藏彝汉羌和西夏先祖之一,
昔日古羌人已融合各民族之中。
但我会大声地为古羌人而歌唱,
将西戎牧羊人视为卑贱者的人,
并不知道羌人历史的不朽辉煌。
雪域文化涵盖了中国的西藏、青海、新疆,也包括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国和巴基斯坦、缅甸等。我以传说中智慧过人的阿古登巴为主角,运用诗歌体和散文体结合的传统寓言创作方法,故事中有故事,短篇形成長篇,並配置自己的漫畫插圖,开始创作汉英版《雪域寓言》。撰写寓言故事能让我返老回童。研究雪域文化则是我防止老年痴呆的药方。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