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3日星期日
第二十四章 补牙时为何还要钻牙 《读懂牙齿的秘密》治牙亲历记
我在补牙前,牙科医生对我的口腔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对我的口腔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及适当的处理,并根据我龋齿的数量、疗位、龋病的病变程度,制定了补牙修复方案。
我在补牙的过程中,体验到补牙包括窝洞制备和充填两项主要步骤。
牙医补牙时,对相应的部位进行了局部麻醉。然后,牙医用牙钻清除掉龋坏的部分。
牙钻(牙医称其为手持件)借助钻头(金属锥)来切通牙釉质,移除龋坏部分。钻头有许多种形状和尺寸。牙医会根据患者龋坏部位的大小和位置来选择合适的钻头。
首先,牙医会用高速牙钻(发出熟悉的嗡嗡声)来清除牙齿上龋坏及不受支撑的部分。触及牙本质或者牙齿的第二层时,牙医会改用低速牙钻。原因在于牙本质比牙釉质柔软。
补牙时为何还要钻牙?其实,补牙是不需要钻牙的,直接把龋洞补好即可的。
但在临床治疗中,还是有不少患者需要钻牙的,这大多与患者的龋坏程度相关的。
补牙为什么还要钻牙呢?我好奇地问牙医,牙医给我作了一个简单地解释。
补牙是一项普遍的口腔治疗项目。在出现龋齿之后,要么选择及时止损,进行补牙;要么一忍再忍,最后走上根管治疗,或是安装种植牙的道路。但很多人在补牙时也会疑惑,明明自己只有一块小小的龋点,医生却在牙齿上钻一个大洞,好像把健康的牙体组织都给钻掉了,这么做是为什么?
补牙为什么要磨一个大洞?牙医为我解释了补牙的原理。
事实上,牙齿可能龋坏的程度,并非肉眼所见得那么简单。一个看起来浅浅的小黑点,可能已经抵达了牙齿的中部,在我们看不见的部位形成了大面积的破坏,牙医为了保证龋坏部分被彻底清除,必须将牙齿钻开仔细查看。
另一方面,补牙的过程也类似盖房子,需要先建好地基(窝洞),再将补牙材料填入其中。为了让补牙材料使用更持久、与牙齿更好地兼容,医生会在除去腐坏部位的也清除一些薄弱的牙体组织。
按牙医学表述,这叫“窝洞制备”。窝洞由洞壁、洞缘、洞角构成。
制备窝洞的原则是:
①除净病变组织,否则会造成继发龋;
②保护牙髓和健康牙齿组织;
③建立良好的固位形(即能维持充填体在窝洞中不脱落、不松动的形状)和抗力形(即能承受咀嚼力不致使充填体或牙体折断的形状),以免充填体折断、脱落和不密合而造成继发龋。
当窝洞制备完毕,需要对窝洞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处理,而根据龋齿病变程度的不同,不同龋病的消毒时间有着极大的差异,如果是早龋,则仅需通过一次性的消毒即可进行补牙材料的填充;如果是中龋或深龋,则需要三至五次的封药处理;而如果涉及到牙神经,则需要先进行根管治疗。
牙医还告诉我:
通常补牙时钻牙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除去龋坏的牙体组织,否则龋坏会继续发展,而且不去除龋坏腐质直接充填补牙材料,在松软的腐质上也容易脱落;二是将已去净龋坏的窝洞修整成一定的洞型,使补牙材料能牢固的固位,并能承受一定的咀嚼压力而不松动、不脱落、不劈裂。
由于科技的发达,现在门诊使用牙钻的钻速很快,每分钟可达数十万转,并有喷水降温,减少了刺激,也减少了疼痛。浅的龋洞在钻牙时不会有痛感。中等深度的龋洞在钻牙时会有轻度的酸痛不适感,这时患者应采取积极合作的态度,使浅龋和中龋能够一次治疗完成,并能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补好的牙齿,依然非常好用。
而对急性牙髓炎患者,医生会采取麻醉措施,钻牙时患者就不会感觉到疼痛。至于根尖炎患者,由于牙髓神经已经坏死,钻牙时不会有痛感,而且若根尖炎化脓时,打开髓腔会产生如释重负的感觉,原先的疼痛会减轻。因此,当医生给你治疗需要钻牙时,要消除顾虑和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才能达到又快又好的治疗效果。
牙医还告诉我:
将龋坏部分全部移除之后,就会塑造空间以准备补牙。接着就是在牙洞中安置填充物。
填充物不同,所需的塑形程序也不一样,这是为了确保填充物稳定安放。牙医会放入牙托或衬垫来保护牙髓(牙神经所处的部位)。牙托或衬垫可以用复合树脂、玻璃离子、氧化锌和丁子香酚或者其它材料制成。有些材料会释放氟以防止牙齿进一步龋坏。
如果要植入粘接型填充物,牙医会在安放填充物之前用酸性凝胶来蚀刻(准备)牙齿。蚀刻操作会在牙釉质表面形成极小的孔洞。随着填充物的植入,复合材料会填补这些孔洞。另外,还会用到粘接材料,以便填充物双面粘接到牙齿上。粘接型填充物会降低填充物下方出现渗漏或龋坏的风险。粘接操作通常用复合填充物来完成。
最后,填充物放好之后,牙医会用钻头对牙齿进行终饰和抛光处理。
牙医还对我直言:
同样是补牙,因为修复不同位置的牙齿,花费的钱也不一样。除了坏牙补牙的复杂程度,补牙的费用也与选择的填充材料有关。补牙材料又根据硬度不用,分为多个种类。为了避免因为补牙材料脱落而反复就医治疗,建议选择高品质的补牙材料,并在正规的牙科机构补牙。
牙医还对我说:虽然补牙是较为简单的牙科治疗手术,但依然会存在一些不适感,在补牙后进食也需要更为注意,尽量不吃高粘性、高硬度的食物。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俗话说“牙痛不是病”,但是,我突然遭遇了痛苦的牙痛经历,牙痛要了我的命。除了让牙医诊治外,我开始研究起世界牙痛史。并开始撰写《读懂牙齿的秘密》,记述自己的治牙亲历记。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