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星期四
疯狂的蝗虫 Crazy locust漫画
蚊子、苍蝇、蟑螂、跳蚤,都是人类憎恨的昆虫,其实与人类为敌的蝗虫更可怕。2020年春天,超大型蝗灾曾席卷东非、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估计有数千亿只的沙漠蝗虫,造成东非出现了粮食危机。目前对付蝗虫的唯一方法是喷药,不过非洲因为缺乏足够的药剂,使得灾情非常严重。
蝗虫由于一年可产生几代,蝗虫种群可以从局部群体发展成造成蝗灾的大量飞虫,席卷吞噬它们遇到的所有植被。
历史上有记载的最大规模蝗群出现于1875年,是由现已灭绝的落基山蝗形成的;该蝗群范围长达1,800英里(2,900公里),宽110英里(180公里);一项估计表明,所涉及的蝗虫数量高达3.5兆只。一只成年沙漠蝗虫每天可以吃掉大约2克(0.1盎司)的植被资源,因此如此大规模种群中的数十亿昆虫可具有惊人的破坏性,受影响区域内植物的所有枝叶被席卷一空,植物的茎、花、果实、种子和树皮也被蚕食殆尽。
蝗虫偶尔会出现在艺术创作中,例如荷兰黄金时代画家巴尔塔萨•范•德•阿斯特现存于伦敦国家美术馆的静物油画 Flowers in a Vase with Shells and Insects, c. 1630,尽管其描绘的昆虫可能是灌木蟋蟀。
1971 年的电视剧《假面骑士》的主角为蝗虫改造人,除了肉体强化以外并具备蝗虫强大的跳跃能力,其必杀技“骑士踢”也源自此概念,并成为假面骑士系列的招牌元素。
在文学中,古埃及在辅音象形文字书写系统中代表蝗虫的词语写作 snḥm。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将赫梯人的军队比作蝗虫:“他们覆盖了高山和山谷,就像蝗虫一样多。”
蝗虫与人类的关系由来已久。自圣经时代以来,成群结队的蝗虫就造成了破坏性影响并引发饥荒。即使数量较少,这种昆虫也可能造成严重的虫害。它们在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被当作食物。它们在艺术、象征主义和文学中经常被描绘。对蝗虫物种的研究被称为蝗虫学。
但是对于农民来说,蝗虫意味着对庄稼的破坏;对于非农业人群来说,它们被比喻为“恶男恶女”。
在中文世界里,蝗虫常带有贬义,并被带有歧视色彩地用于形容不受欢迎的人。2010年代,香港的部分居民曾经用“蝗虫”形容来自中国大陆的游客,象征他们如同蝗虫一般消耗香港本地的社会资源与福利。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中,林黛玉将刘姥姥在大观园大吃大喝大嚼的样子形容为“母蝗虫”:“他是那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
蝗灾会对人类造成毁灭性影响,导致饥荒和人口动荡。蝗虫在《古兰经》和《圣经》中都有提及,并且还被认为是霍乱流行病的罪魁祸首,是由淹没在地中海中并在海滩上腐烂的蝗虫尸体引起的。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其他组织监测世界各地的蝗虫活动。及时施用杀虫剂可以防止在密集的成虫群聚集之前形成游荡的跳虫带。除了使用接触性杀虫剂的常规防控外,使用昆虫病原真菌蝗绿僵菌(Metarhizium acridum)的生物害虫防治也取得了一些成功。
蝗虫溯源
左边:单独型态(温和理性)/ 右边:群居型态(暴走)
蝗虫,俗称蚱蜢、蚂蚱,又作草蜢仔(tsháu-meh-á),是一种属于锥尾亚目的昆虫。它们可能是现存最古老的咀嚼食草昆虫类群之一,可追溯到大约 2.5 亿年前的三叠纪早期。
“蝗虫”广义上可以泛指直翅目锥尾亚目昆虫的统称,其下主要包含了蚱总科、蜢总科和蝗总科等昆虫。而狭义上的“蝗虫”则专指蝗总科下的各种昆虫。更特别地是,“蝗虫”可以特指以飞蝗为代表的剑角蝗科中具有群行阶段的各种短角群居型蝗虫,它们是造成农业生产中蝗灾的罪魁祸首。
在英文中,“grasshopper”被用作蝗虫或草蜢的统称,而诱发蝗灾的群居蝗虫则被称作“locust”。
在中国古代,“螽”可以被用作蝗类之总称。据《尔雅•释虫》记载:“蛗螽,蠜”。此处“蛗螽”可以理解为各种蝗虫的统称。《说文》中“螽”、“蝗”互训。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螽,蝗也。“蝗下曰:螽也。是为转注。按《尔雅》有蛗螽、草螽、蜤螽、蟿螽、土螽。皆所谓螽丑也。蜤螽,《诗》作斯螽。亦云螽斯。毛、许皆训以蜙蝑。皆螽类而非螽也。惟《春秋》所书者为螽。” 从䖵。𠂂声。“职戎切。九部。”
𠂂,古文终字。𧑄,螽或从虫。众声。
蛗螽,草螽、蜤螽、蟿螽、土螽为《释虫》“五螽”,按现代生物分类标准皆属于直翅目下之昆虫,其中阜螽、蟿螽、土螽属蝗科,蜤螽、草螽属螽斯科。
又有:
蝗,螽也。《䖵部》曰:螽,蝗也。是为转注。《汉书•五行传》曰:介虫之孽者。谓小虫有甲飞扬之类。阳气所生也。于《春秋》为螽。今谓之蝗。按螽蝗古今语也。是以《春秋》书螽。
《月令》再言蝗虫。《月令》,吕不韦所作。从虫。皇声。
另有唐颜师古注释《汉书•文帝纪》记载:
夏四月,大旱,蝗。师古曰:“蝗即螽也,食苗为灾,今俗呼为簸蝩。蝗音胡光反。蝩音锺。”令诸侯无入贡。㢮山泽。师古曰:“㢮,解也,解而不禁,与众庶同其利。”减诸服御。损郎吏员。发仓庾应劭曰:“水漕仓曰庾。胡公曰‘在邑曰仓,在野曰庾’。”以振民。民得卖爵。
除此之外,蝗虫还有蟅蟒、虴蜢、虴蛨等别称。台语俗称“草螟仔”,广东话习惯称“草蜢”、“草蜢仔”。
蝗虫是食草动物,少数种类有时会成为谷物、蔬菜和牧场的严重害虫,尤其是当它们作为群居蝗虫成千上万地涌入并摧毁大面积的农作物时。他们可以通过伪装来保护自己免受捕食者的侵害;当被发现时,许多品种的蝗虫试图在跳跃时用色彩鲜艳的翅膀闪光来恐吓捕食者,同时将自己弹射到空中,并且通常只飞行一小段距离。
蝗虫属于锥尾亚目。虽然“蝗虫”通常被用作该亚目的通用名称,但现代研究资料将其限定为更“进化”的科。它们可属于蝗下目,在较早的文献中被称为“短角亚目”,以区别于有更长触角的“长角亚目”(现指螽斯或纺织娘)。基于 7 个超科中 6 个的 32 个分类群的线粒体核糖体 RNA分析,锥尾亚目的种系发生如下支序图所示。剑尾亚目(蟋蟀等)、锥尾亚目和除癞蝗科之外的所有总科似乎都是单系的。
在进化方面,锥尾亚目和剑尾亚目之间的分离不晚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最早肯定属于锥尾亚目的昆虫是三叠纪早期已灭绝的 Locustopseidae 和直蝗科(Locustavidae),距今大约 2.5 亿年前。该种群在三叠纪期间多样化,从那时到现在一直是重要的食草动物。
最早的现代科,如蜢科、蚱科和蚤蝼科出现在白垩纪,尽管一些可能属于这些类群中后两者的昆虫是在侏罗纪早期发现的。由于许多类群已经趋于一个共同的栖息地类型,形态学分类很困难;最近的分类学家将注意力集中在内生殖器上,尤其是雄性的内生殖器。这些信息无法从化石标本中获得,古生物分类学主要建立在后翅的脉络分析上。
锥尾亚目包括大约 2,400 个有效属和大约 11,000 个已知物种。可能存在许多未描述的物种,尤其是在热带潮湿的森林中。锥尾亚目主要分布在热带,温带的已知物种较少,但大多数总科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代表。它们几乎完全是食草动物,可能是现存最古老的咀嚼食草昆虫类群。
最多样化的总科是蝗总科,大约有 8,000 种。其中两个主要的科是分布在世界范围内的剑角蝗科(蚱蜢和蝗虫),以及主要分布在新大陆的花癞蝗科(钝蝗[a])。针癞蝗科和无翅蝗科是南美洲的,小蝻蝗科、Lithidiidae 和癞蝗科主要分布在非洲。
水蝗是夜行性的,可以在水上游泳或滑行,而无翅蝗则没有翅膀。大腹蝗科(牛蝗科)原产于非洲,尤其是南部非洲,以雄性膨胀的腹部为特征。
蝗虫特征
蝗虫具有头部、胸部和腹部的典型昆虫身体结构。头部垂直于身体成一定角度,口器在下方。头上长着一对视野开阔的大复眼,三只能察觉明暗的单眼,以及一对触觉和嗅觉敏感的须状触角。向下指向的口器适于咀嚼,在颚前有两个感觉触须。
胸部和腹部是分段的,有坚硬的表皮,由甲壳质组成的重叠板组成。三个融合的胸段有三对腿和两对翅膀。被称为覆翅的前翅狭窄而坚韧,而后翅大而呈薄膜状,由静脉提供力量。腿的末端有爪子可供抓握。后腿特别有力;股节很结实,有数个脊,不同的表面连接在一起,在某些物种中,内脊带有发声的音锉。胫节后缘有双排棘,靠近其下端有一对铰接的骨刺。胸部内部容纳控制翅膀和腿的肌肉。
腹部共有十一节,第一节与胸部结合,包含鼓膜器官和听觉系统。二至八节呈环形,由柔性膜连接。九至十一段的尺寸减小;第九节有一对尾须,第十节和十一节有生殖器官。雌性蝗虫通常比雄性大,有短小的产卵器。锥尾亚目“Caelifera”的名称来自拉丁语,意思是“携带有凿子的”,指的就是产卵器的形状。
经常发出声音的物种通常是将后腿上的一排音锉与前翅的边缘互相摩擦,达到鸣音的效果。尽管在某些物种中,雌雄都会发出嘶鸣声,但整体而言还是以雄虫发声居多,藉以吸引雌虫。
蝗虫具有典型的昆虫神经系统,并且具有复杂的外部感觉器官。头部两侧有一对大复眼,视野开阔,能察觉运动、形状、颜色和距离。额头上还有三只单眼,可以检测光线强度;一对包含嗅觉和触觉感受器的触角,以及包含味觉感受器的口器。腹部前端有一对接收声音的鼓室。全身覆盖着许多细毛(刚毛),充当机械感受器(触觉和空气运动传感器),其中在触角、触肢(嘴的一部分)和腹部尖端的尾须上最为密集。腿部角质层中嵌入了特殊的感受器(钟形感器),可感知压力和角质层形变。它们有专门检测外骨骼关节位置和运动的内部“脊索”感觉器官。受体通过感觉神经元将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其中大部分的细胞体位于受体部位本身附近。
蝗虫可以专指剑角蝗科中某些短角蚱蜢的群居阶段。群行行为是蝗虫对种群过度拥挤的反应。增加后腿的触觉刺激会导致血清素水平升高。这会导致变色,进食更多,繁殖更快。在短时间内,每分钟数次的接触刺激会导致散居型个体转变为群居型个体。
在这种转变之后,在适宜的条件下会出现由不会飞的若虫组成的密集游荡带,被称之为“跳虫”(hoppers)。它们产生的信息素会使这些昆虫相互吸引成群。
蝗虫在其生命的不同阶段有各种各样的天敌;它们的虫卵为蜂虻、步甲虫和芫菁所食;幼虫和成虫会遭到如蚂蚁、盗虻和泥蜂等昆虫、蜘蛛以及许多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包括狗和猫)的捕食。
蝗虫的卵和若虫会受到包括丽蝇、麻蝇和寄生蝇在内的拟寄生物的侵袭。成虫和若虫的体外寄生虫还包括螨虫。被螨虫寄生的雌性蝗虫产卵较少,因此与未受影响的个体相比,其后代也较少。蝗虫会受到寄生虫和各种疾病的影响,许多食肉动物以其若虫和成虫为食。它们的卵会受到拟寄生物和捕食者的攻击。
蝗虫还会受到由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所引起的疾病的影响。粘质沙雷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都可引起蚱蜢的疾病,虫生真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也是如此。这种广泛传播的真菌已被用于控制世界各地的各种害虫。不过,尽管它会感染蚱蜢,但这种感染通常不会致命,因为晒太阳会使昆虫的体温升高到真菌难以承受的阈值以上。真菌病原体蝗噬虫霉(Entomophaga grylli)能够影响其蝗虫宿主的行为,使其爬到植物的顶部并在死亡时紧贴茎干。这确保了从尸体中释放出来的真菌孢子能够广泛地传播。
真菌病原体蝗绿僵菌(Metarhizium acridum)存在于非洲、澳大利亚和巴西,并在这些地方引起了蝗虫流行病。有研究正在验证它是否能被用作控制蝗虫的微生物杀虫剂。曾经被认为是原生动物的微孢子虫真菌 Nosema locustae 对蝗虫可能是致命的。它必须经口食用进入蝗虫体内,是商用微生物诱饵杀虫剂的基础。此外研究者还在蝗虫肠道中发现了各种其他微孢子虫和原生动物。
长额负蝗(Atractomorpha lata)依靠伪装躲避捕食者
蓝翅巨蝗(英语:Titanacris albipes)(Titanacris albipes,也称为紫裳巨蝗),一种钝蝗,有显眼色彩的翅膀,用来恐吓捕食者
蓝翅巨蝗(Titanacris albipes,也称为紫裳巨蝗),一种钝蝗,有显眼色彩的翅膀,用来恐吓捕食者
黄星蝗(Aularches miliaris)遇到危险时会以分泌的有毒泡沫和警戒色来自卫。
一些蝗虫物种,如中华稻蝗,是稻田中的害虫。耕作可以使虫卵暴露在田地表面,被阳光破坏或被天敌吃掉。有些卵可能埋得太深而无法孵化。
蝗灾通常发生在干旱期的一场雨,蝗虫繁殖地点的植物开始生长,使蝗虫数量倍增。拥挤的环境下,牠们因为吃不饱,只好通通聚在一起抢食物,同时摩擦彼此的后腿,一不小心就集体变身了。蝗虫变身后,颜色变得很鲜艳,不再有保护色的作用,而且还一次就一大群,简直就是鸟类的 buffet。
可惜,蝗虫似乎有办法让鸟类不要吃牠们。根据实验,科学家把某个气味与苦苦的有毒物质(hyoscyamine, HSC)放在一起,单独形态的蝗虫,吃过一次之后就会记得不好吃、不要吃;但群居型态的蝗虫,即使以前吃过觉得不好吃,还是会照吃。事实上,牠们会“刻意找来吃”。这可能是蝗虫刻意去吃一些不好吃的东西,让自己变臭、变不好吃,避免被天敌捕食。
蝗虫 locust
蝗災 Plague of locusts
跳虫hoppers
长额负蝗Atractomorpha lata
蓝翅巨蝗Titanacris albipes
蓝翅巨蝗Titanacris albipe
黄星蝗Aularches miliaris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蝗虫与人类的关系由来已久。自圣经时代以来,成群结队的蝗虫就造成了破坏性影响并引发饥荒。即使数量较少,这种昆虫也可能造成严重的虫害。对于农民来说,蝗虫意味着对庄稼的破坏;对于非农业人群来说,它们被比喻为“恶男恶女”。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