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星期四
(7)成虫蝴蝶的形态特征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dult butterflies蝴蝶故事
成虫蝴蝶大多数体中型至大型,两翅展开时的宽度,大都在15~260mm之间。
最大的蝴蝶是亚历山大女皇鸟翼凤蝶(Ornithoptera alexandrae),翅展约可达到27cm ;
最小的蝴蝶是蓝灰蝶(Everes argiades),翅展仅7mm。
亚历山大鸟翼凤蝶 最大的蝴蝶
蓝灰蝶 最小的蝴蝶
蝴蝶的体躯呈长圆柱形,由头部、胸部和腹部三段组成。身体及2对膜质翅上覆有鳞片及毛,形成各种彩色斑纹。
头部
头部圆形或半圆形,位于体躯的前部,是感觉中心。头部两侧有大型半球状复眼,由上万个六角形的小眼组成。复眼之间有一对触角,分成若干节,为棍棒状,末端球形膨大或呈钩状。口器着生在头的下方,为下口式,上唇和上颚退化;下唇片状,有1对三节的须,伸向头的前方或上方,须各节的形状和长短,也常用作分类的特征。左右两下颚端部合并形成一条特化的长管,叫喙管。
蝴蝶触角的不同形态
蝴蝶头部呈圆球形或平球形,位于体躯的前部,是感觉中心。表面密被鳞毛。头部左右两侧各具一发达的复眼,由上万个六角形小眼组成,每个小眼能看到所见的对象的一个小光点,无数小眼所见的无数小光点造成镶嵌而成的影像。许多种类在小眼间生有细毛,复眼是否具毛以及其被毛状态在分类上颇有价值。
头部背侧和复眼之间有一对细长,生许多有感觉器官的触角,分为柄节、梗节和鞭节,为棍棒状,末端球形膨大或呈钩状。鞭节在外观上分为许多小节,但是这些小节内部没有独立运作的肌肉连繋。鞭节末端的膨大部分可称为锤部,锤部成圆柱状或压扁状,锤部末端称为尖顶,在弄蝶科格外发达。触角表面被覆鳞片,但在末端有裸露部分,又称为裸节。
在触角后方有毛丛,称为毛隆。
显微镜下的复眼及口器
口器位于头部下侧,高度特化以利吸食流体食物,依种类与性别不同会吸食花蜜、腐果、动物排遗、溪流边与地面水分等。
口器基本上只余下唇须及小颚外叶,上唇和上领部分则已退化消失。下唇须呈片状,能前伸或上举,在喙蝶亚科特别明显。有1对三节的须,伸向头的前方或上方,须各节的形状和长短,也常用作分类的特征。
小颚外叶形成两根半管,左右相互嵌合成一形如弹簧的吸管,休息时螺旋状卷缩在头的下面,应用时又可伸直,以虹吸力吸花蜜等汁液。此为喙管。
菜粉蝶 Pieris rapae 的头部
胸部
蝴蝶胸部位于体躯的中部,由三节组成,分别为前胸、中胸与后胸。是运动中心。前胸窄小,两侧生有气孔,背侧有骨化或膜质构造,称为背翼。中胸最发达,明显由背板、腹板及两侧板组成,背板和侧板又再分片;后胸则较中胸小,但比前胸大。
红斑翠蛱蝶 Euthalia lubentina
中胸和后胸背侧各有1对翅,位于中胸者为前翅,后胸者为后翅。前翅基部有用以保护翅基关节之骨片,称为肩板。前翅较后翅大,通常为三角形。翅膀有三个角:前缘与外缘相交构成的角为顶角,外缘与内缘相交构成的角为臀角,后缘与前缘构成的角为基角成肩角。翅展开时,前翅的两个顶角间的距离称为翅展。翅上有向表面凸起的翅脉,起骨干作用,用于增加翅的强度。一般前翅纵脉12~14条,后翅8~9条。翅脉将翅面分成许多小的区域,叫做翅室。
胸部各节亦分别有一对足,由前至后分别为前足、中足及后足。足主要分为基节、转节、腿节、胫节及跗节五节,即联接在胸部的基节、较小的转节,较粗的腿节、细长的胫节及分为5个小节的跗节,胫节末端通常有1对能动的距,其上覆有鳞片与刺毛,胫节上常具成列小刺。
霓锯蛱蝶 Cethosia nietneri 的翅膀
黄麝粉蝶 Moschoneura pinthous
腹部
腹部位于体躯的后部,是生殖与代谢中心,由9~10节组成,能够自由伸缩或弯曲。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等的大部分及生殖系统都包藏在腹部这一体段内。
末端数节称为生殖节;雌蝶生长着肛乳突、交配孔和产卵孔,雄蝶生长有钩状突、抱器和阳茎。外生殖器结构是鉴别近缘种的主要依据。
蝴蝶腹部包含消化、排泄及繁殖器官,由10节腹节组成,各腹节由骨化程度较高的一片背板及腹板,以及两侧两片骨化程度弱的侧板所构成,第1至7腹节除了第1腹节缺乏腹板以外,其余各节形态简单,缺乏特化构造,但在侧板上具有气孔。
雌蝶第8至10腹节以及雄蝶第9至10腹节高度特化,形成外生殖器官,这些构造与部分雌蝶部分内生殖器构造合称为交尾器。
橙点灰蝶
暗脉菜粉蝶的腹部
长尾弄蝶
暗端粉蝶
红银纹袖蝶
翅膀
蝴蝶翅膀构造独特,前翅翅形常接近三角形,后翅则接近扇形,两者翅前方边缘称为前缘,后方边缘称为后缘,与身体相接处称为翅基,而远离身体的边缘称为外缘。前缘与外缘相接处称为翅顶,后缘与外缘相接处称为臀角。
翅膀呈膜质,有骨化之翅脉,分别有六组纵脉,由前至后分别为前缘脉(C)、亚前缘脉(Sc)、胫脉(R)、中脉(M)、肘脉(Cu)及臀脉(A)。
蝴蝶的前缘脉明显退化,仅在活体前翅前缘有模糊的痕迹,在干燥标本上则完全消失。
肘脉可分为前肘脉(CuA)与后肘脉(CuP),不过在蝴蝶中仅有凤蝶科仍具有后肘脉翅脉间的区域称为翅室。翅室名称跟随其前方翅脉名称,如M1脉后方的翅室即为M1室。在胫脉与肘脉间形成一空室,称为中室,中室外端有时具一横脉称为中室端脉,中室端脉存在时称为中室封闭,而中室端脉缺少则称为中室开放。此外,后翅Sc+R1脉近基部位置常有一称为肩脉(hm)的游离短脉。
宽纹黑脉绡蝶的部分翅室没有鳞片,成为透明
蝴蝶翅膀的色彩与斑纹由鳞片组成
蝴蝶翅面上布满鳞片,又称作鳞粉,呈覆瓦状排列。鳞片基部有一小柄,藉以附着于翅膜上细微窝孔上。鳞片壁及孔隙中包含由幼虫时期从寄主植物获得的成分,成蝶自行代谢出的产物,或是代谢废物等来源之色素,这类色彩称为“化学色”或“色素色”,部分蝶种的鳞片上具有各种物理甚至近乎荧光特化结构,可造成光线干涉等物理效应形成金属光泽的效果,这类色彩称为“物理色”或“结构色”。
蝴蝶的香鳞
许多雄蝶及少数雌蝶在翅膀上长有用作释放与求偶有关的信息素的特化鳞,称为香鳞。香鳞有的散布在翅面上,有的聚成一片形成“性标”,有的则位于特化的袋状构造或翅褶内。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