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5年4月16日星期三

蟋蟀的罪与福 The Sin and Blessing of Crickets 漫画昆虫

中国有句名言:“好有好报,恶有恶报”。但用这句话评论蟋蟀,那就完全不适用了。 蟋蟀,又称促织、蛐蛐儿、蟋蟀欸、蟀子、𧉍(音同“即”)、蜻蛚(音同“精列”)、蹔𧉆,是直翅目昆虫的一科,啮食植物茎叶、种实和根部,都是农业害虫。 蟋蟀是杂食性动物,当它们无法获得食物时,会吃各种有机物质。有些蟋蟀是完全的植食性动物,吃花、果实和叶子,而生活在地面的种类则吃幼苗、草和嫩芽。还有一些蟋蟀更倾向于捕食,它们会吃无脊椎动物的卵、幼虫、蛹以及一些小昆虫。 但是没有人会责骂蟋蟀是害虫,相反却将其称为“田园歌星”和“格斗大将军”。 蟋蟀最为人们所注目的是它们的鸣叫声,听蟋蟀在旷野鸣叫,有一种不可名状的陶然之乐。因此蟋蟀素有“田园歌星”的美名。 蟋蟀的两雄对阵格斗、厮咬搏杀,常常精彩激烈且难分难解,使观战者大饱眼福。斗蟋蟀,最初是皇帝的娱乐,可以追溯到唐朝。南宋宰相贾似道是“玩虫丧国”的侯臣,史称“蟋蟀宰相”。中国人并不以“玩物丧志”为训戒,相反成了民间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也是最具东方色彩的中国古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甚至早已形成一门“中国蟋蟀学”。中国、日本和部分欧洲国家将蟋蟀视为宠物和好运象征。害虫成为宠物,何来报应之说。 不过,也有些地方将生蟋蟀当作小吃供人食用。在泰国、柬埔寨等国家,则将蟋蟀用油炸的烹饪方式制成食品。 蟋蟀还可制成药材,味辛、咸、性温,小毒,归膀胱、小肠经,具有利水消肿的疗效,主治癫团、水肿、腹水及小儿遗尿等疾病。 蟋蟀生长特性 蟋蟀以昼伏夜出的为多,生性孤僻,通常一穴一虫,发情期,雄虫才招揽雌蟋蟀同居一穴。为了方便听到雄性蟋蟀的求偶鸣声,蟋蟀具有位于前脚关节略下方的耳鼓。每种蟋蟀的鸣声不尽相同。它们的叫声是代表温度,雌虫则默不做声,是个哑巴,俗称“三尾子”。 蟋蟀属直翅目、蟋蟀科,身体黑色至褐色,头部有长触角,后腿粗大善跳跃,后腿极具爆发力。体形粗壮,体长约15-40毫米,头呈圆形,具光泽;触角丝状,有30节,往往超过体长。雄性蟋蟀好争斗,且善鸣叫。 全世界约有蟋蟀900多种,最普通的为中华蟋蟀,体长约20毫米。年生一代。 蟋蟀的生命周期包括卵、若虫、成虫阶段,属不完全变态。 大多数蟋蟀将卵产在土壤中或植物茎内,为此,雌性蟋蟀有一个长针状或军刀状的产卵器。 蟋蟀的产卵器外露,形状像针或矛,由两对管瓣组成。雄性和雌性蟋蟀的腹部末端各有一对尾毛,雄性蟋蟀还有一对短杆状的腹刺。 一些生活在地下的种类没有这个器官,而是将卵产在地下的一个腔室中,或将卵推入洞壁。 雌虫一生可产卵500粒左右。9月,由蟋蟀三尾产的卵陆续播撒在湿润的土壤中,经过整个冬季的休眠后,到春季,幼虫就会孵化出来。 刚孵化的幼虫是白色的,看起来像小蚂蚁,稍微长大一点后身体会变成灰色。一周左右时,幼虫会蜕皮一次,这时被称为一龄虫。斗蟋的幼虫在五龄以后发育逐渐完善,可以分辨出雌雄,雄性的头顶会出现斗丝,雌性幼虫的产卵管也会突显出来,体色变得明显,有黑、青、紫、红、黄等颜色。若虫期,往往30-40头共居一室,十分亲热。 7月是斗蟋幼虫的主要发育时期,大多数幼虫已经蜕皮6次,并且长出了翅膀。黄色和紫色的早熟品种开始蜕变,三尾的比例似乎较多。8月初,越来越多的若虫开始蜕变,大部分斗蟋已经成为成虫。 蟋蟀喜居于阴凉和食物丰富的地方,常在夜间出来觅食。成虫喜跳跃,后腿极具爆发力,跳跃间距为体长的20倍左右;少数种类后翅发达能飞行。每年夏秋之交是成虫的壮年期。蟋蟀是不完全变态昆虫。成虫生性孤僻,是独居者,通常一穴一虫,要到成熟发情期,雄虫才招揽雌蟋蟀同居一穴。若两头雄虫在同一洞穴相遇,二者就会打斗。 蟋蟀大多是中小型昆虫,少数种类较大。它们的头部圆润,胸部宽阔,触角细长,咀嚼式口器。有些蟋蟀的大颚非常发达,咬合力强,适合斗争。每只脚的跗节有三节,前足和中足相似且同样长,后足发达,擅长跳跃。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比内侧大。 雄性蟋蟀的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雄性蟋蟀通过举起前翅,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声音。 蟋蟀呈世界性分布,几乎遍布地球上约从北纬和南纬55°开始的针叶林植被区域之间的地方。蟋蟀几乎生活在所有陆地栖息地,包括树梢到地下几米深的地方,或生活在浅或深的洞穴中。某些生活在海滩的蛣蛉亚科物种能够在水面上跑跳自如。 蟋蟀与蝗虫、螽斯皆为直翅目昆虫,蝈蝈是指螽斯,蛐蛐是指蟋蟀,但体态仍有不同之处: 蝗虫的触角最短,螽斯的触角又比蟋蟀更长。螽斯的触角长度甚至比身体更长。 蟋蟀和螽斯是依靠翅膀的摩擦发声。但蟋蟀右翅叠在左翅上,螽斯左翅往往叠在右翅上面。蝗虫则以其后腿摩擦翅膀发出声音。 蝗虫和螽斯生活于草地、草丛间,有绿色和褐色二种,蟋蟀生活于地面石砾间,颜色趋于暗褐色。 蟋蟀是田园歌星 大多数雄性蟋蟀通过摩擦两块特殊纹理的身体部位来发出响亮的鸣叫声。发声器官位于前翅(或称为覆翅)上,这部分质地较坚韧。每个覆翅的中央有一条大静脉,边缘有梳齿状的锯齿,形成类似锉刀的结构,而覆翅后缘有一个刮擦器。覆翅以一定角度与身体保持,通过有节奏地升降,使得一侧翅膀上的刮擦器在另一侧翅膀上的锉状结构上摩擦发声。覆翅的中央部分包含一个称为“竖琴”的区域,这是一块厚实、硬化的膜,能够共鸣并放大声音的音量,覆翅与身体壁之间的空气也有助于放大声音。大多数雌性蟋蟀缺乏发声所需的结构,所以不会发声。 一些蟋蟀种类有多种鸣叫声。呼唤鸣叫用于吸引雌性并驱赶其他雄性,声音相当响亮。 求偶鸣叫在雌性蟋蟀靠近时使用,用来鼓励雌性与其交配。 雌性蟋蟀通常被雄性的鸣叫声吸引,尽管在不发声的种类中,可能存在其他机制。雄雌蟋蟀触角接触后,可能会有一段求偶期,此时鸣叫声的特征会发生变化。雌性爬到雄性身上,雄性将一个精荚转移到雌性的外生殖器上。精子从精荚流入雌性的输卵管,时间从几分钟到一个小时不等,取决于种类。交配后,雌性可能会移除或吃掉精荚;雄性会试图通过各种仪式化的行为来阻止这种情况。雌性可能会多次与不同的雄性交配。 成功交配后会发出短暂的胜利鸣叫,可能有助于强化交配关系,促使雌性产卵而不是寻找其他雄性。 当触角上的化学感受器检测到另一只雄性蟋蟀的存在时,会触发攻击性鸣叫。 雄性蟋蟀通过攻击行为来建立彼此的支配地位。它们首先用触角相互鞭打,并张开大颚。如果在这一阶段没有一方退缩,它们会进一步扭打,同时发出与其他情况下不同的鸣叫声。当一方取得支配地位时,它会大声鸣叫,而失败者则保持沉默。 蟋蟀最为人们所注目的是它们的鸣叫声,素有“田园歌星”的美名。听蟋蟀在旷野鸣叫,有一种不可名状的陶然之乐。 细细玲听和研究,它们“演唱”的乐曲,大致有以下五种含义: ①在和平时期,不受任何干扰时,常能鸣奏“畅想曲”。鸣叫声恬然自得,音色情纯亮丽。我们平时欣赏到的就是这种声音,同时也是区别个体间品质差异的鸣声; ②在遭受到同类的干扰时,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不受侵犯,常以警戒声恐吓对方。声音激而短促,据测定,音量往往高达66-72分贝; ③两雄相遇,挑衅鸣叫,以壮雄威;若决斗获胜,则高奏“胜利进行曲”,以显神威。其音色洪亮,鸣叫不息,音量更是高达75分贝; ④雌雄同穴,雄虫以“情歌”向雌虫求爱,则弹奏“抒情曲”,其声调清幽,音色清丽婉转,犹如乐队奏出的“倍司”,情绵绵,意切切,悦耳动听,富有诗意,音量在60分贝以下; ⑤当一对情侣交尾作爱时,常会发出表示“愉悦”的鸣声:“嘀玲- - - 嘀玲……”,犹如一曲“风求凰”的“爱情曲”。 大多数雄性蟋蟀通过摩擦前翅发出鸣叫声,吸引雌性和驱赶其他雄性。前翅上有发声器,通过刮擦锯齿状结构发声。部分种类有呼唤、求偶、胜利和攻击性鸣叫。鸣叫频率因种类和温度而异。 蟋蟀的鸣叫频率因种类和环境温度而异。大多数种类在较高温度下鸣叫频率更高。这种温度和鸣叫频率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多尔贝尔定律。根据该定律,通过数雪白树蟋(Oecanthus fultoni)在14秒内的鸣叫次数,然后加上40,可以大致估算出华氏温度。 斗蟋蟀的源起 斗蟋蟀是我国民间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也是最具东方色彩的中国古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斗蟋蟀娱乐活动,可以追溯到唐朝。 饲养蟋蟀从二三千年前就开始了,据历史文献考证,“古人玩蟋”始于唐,著于宋,盛于明清。最初是皇帝的娱乐,后来在平民中也流行起来。 中国最早有《诗经》“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描写。 据唐朝《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秋兴,妃妾辈皆以小金笼贮蟋蟀,置于枕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亦效之”。因此,饲养蟋蟀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基础,从宫廷到民间、从城市到穷乡僻壤、从帝王将相、社会名流雅士到学堂儿童,善养者千千万万。 据顾文荐(宋)《负喧杂录》载:“斗蛩之戏,始于天宝间,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笼蓄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啄”。由此可见,养斗蟋蟀不仅始于唐代,而且当时以此为赌之风盛行。我们的前辈对这貌不惊人的小虫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在中国等国家流行斗蟋蟀为乐,唐朝《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秋兴,妃妾辈皆以小金笼贮蟋蟀,置于枕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亦效之”。顾逢《负曝杂录•禽虫善斗》条云: “父老传:斗蛩亦始于天宝间。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笼而畜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啄。其来远矣。”。 宋朝宰相贾似道整日和群妾蹲跪在地上斗蟋蟀,《类书纂要》曰:“贾似道于半闲堂斗蟋蟀。”更荒唐者贾还带蟋蟀上朝议政,甚至曾经发生蟋蟀自贾水袖内跳出,最后竟跳黏到皇帝胡须上闹剧;贾似道还编写了一本“促织经”,讲述自己养蟋蟀和斗蟋蟀的经验,《促织三拗》云:“赢叫输不叫,一也;雌上雄背,二也;过蜑有力,三也。”昆虫学史专家邹树文称:“这个对于蟋蟀交配习性的发现不论其是宋或明,其记述之早均可称述。”《促织经》也是世界研究蟋蟀的第一部专著。 明朝斗蟋蟀的风气最盛,宣宗朱瞻基时家家户户皆捕养促织,斗促织场也比比皆是。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吴越浪子,有酷此戏,每赌胜负,辄数百金,至有破家者”。吕毖《明朝小史》记清秋吟蟋蟀,早闻物华两个黄鹂鸣“宣宗酷爱促织之戏,遣使取之偶之意,又是博物史不记其斗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等等。贾似道华博之有人”。 清朝蒲松龄所写《促织》为宣德皇帝寻蟋蟀;王应奎《柳南续笔》卷一《蟋蟀相公》条称:“马士英在弘光朝,为人极似贾积壑,其声色货利无一不同。羽书仓皇,犹以斗蟋蟀为戏,一时目为‘蟋蟀相公’。” 当代熊召政的《张居正》第二十九回曾以大量的篇幅描写当时的盛况,并提到调养之法:“用篱落上断节虫,再配上扁担虫,一起烘干研和喂之,再用姜汁浓茶配以铜壶中浸过三日的童便作为饮品,如此调养七日,黑寡妇仍骁勇如初”。 古人玩蟋有三个境界:一曰“留意于物”,如贾似道、马土英之流,玩虫误国;二日“以娱为赌”,把斗蟋作为赌博手段,此乃“贾之流毒”;三曰“寓意于物”,此为最高境界,多文人雅士所为。“听其鸣,可以忘倦;观其斗,可以怡情。”只有后者才能使斗蟋成为陶冶情趣、修身养性的娱乐。 蟋蟀是格斗大将军 在实践过程中,人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无论祖传密本还是当代民间蟋蟀迷们的饲养方法,其内在的机理深奥微妙,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南宋贾似道是我国第一个研究蟋蟀的专家,他编撰了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蟋蟀专著《促织经》,为蟋蟀的捕捉、识别、饲养、斗法提供了详细的研究资料。中华蟋蟀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它的趣味性,早已形成一门“中国蟋蟀学”。 斗蟋活动是人们充实精神生活的一种手段,观看蟋蟀格斗的激烈场面,饶有趣味。两只小虫,虽为微物,似通人意,在瓶中拼搏,进退有据,攻守有致,忽而昂首向前,忽而退后变攻为守,胜者昂首长鸣,败者落荒而逃。整个过程奇趣横生,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在蟋蟀的格斗战场,行家观之,津津乐道:两雄格斗激烈与精彩与否,与蟋蟀的品种、配斗对手斗前的试训和格斗方式等均有直接关系。 人类拳击有拳法,而蟋蟀格斗也有“套路”。两雄交锋如果只要对方仅仅一碰牙就可将其摔了出去,使对方根本无法靠近自己,有人形容这种斗法像一阵风从口中吹出,吹跑对方,称之为“吹夹” ;与“吹夹”相反,若一开始就可把对方死死咬住不放,一直往后拖,最后对方不得不忍痛逃离,称之为“留夹” ;若一开始将对方的牙齿猛力钳住,继而左右快速甩头,荡来荡去,使对方无还击的余地,称之为“荡夹”。此外,还有“背夹”、“攒夹”等多种格斗“套路”。 蟋蟀的两雄对阵格斗、厮咬搏杀,常常精彩激烈且难分难解,使观战者大饱眼福。 关于蟋蟀格斗的精彩场面,吴良等在《蟋蟀新谱》中有很生动的描述:“双方先是牙对牙互试功力,接着头对头‘争顶’,或是牙夹牙互摔。有时一方压倒了对方,对方略一停顿,马上又反扑过来;有时一方牙硬,能夹住对方不放,对方却弯身用后腿把一方踢开。一方受辱,随即反扑,用力猛推,把对方推得很远,以示报复。更有甚者,双方竞相互咬牙,刮刮作响,直至一方牙伤出血,但仍会继续猛斗。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时候,真好比顶牛一样。当双方互相摔开时,聪明的蟋蟀常常未胜先振翅高鸣,企图吓倒对方,但对方往往没有被吓倒,几秒钟后,两虫再次扑斗起来,……这些都是相持不下的激战,但有时也有仅几个回合就定胜负的场面”。如此精彩的激战,难怪能吸引众多的蟋蟀迷和围观者。 蟋蟀格斗是为了争名夺利?还是为了取悦异性?好比人类的摔跤、拳击、击剑比武,究竟是为了什么?战争是人类格斗的又一残酷争霸行为。只好斗的人才会欣赏蟋蟀的残酷格斗。 蟋蟀文化和玩虫丧国 虫友们相聚一处,谈论养虫之道或论选蟋蟀秘诀或言格斗趣闻,看似既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精神生活,又加深了相互间的感情,犹如又回到了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其实,“斗蟋”的背后却折射出文化的荒唐。 近年来,简单的“斗蟋”活动已开始向“市场”过渡,并由此而始逐渐融入了庞大的赌搏群体。斗蟋玩物,就会适得其反。南宋宰相贾似道是“玩虫丧国”的侯臣,史称“蟋蟀宰相”。明朝重臣马士英玩虫误国,大损国力,步贾似道后尘,史戏称“蟋蟀相公”。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曰:“吴越浪子,有酷此戏,每赌胜负,辄数百金,至有破家者”。聚众“斗蟋”,开辟了新型的蟋蟀市场,拉动了蟋蟀经济。 中国许多城市相继成立了蟋蟀协会、蟋蟀俱乐部等蟋蟀研究、开发、利用、观赏、娱乐性组织,蟋蟀市场在许多城市、地区盛况空前。 中国“斗蟋”也开始登上大雅之堂,1990年天津国际友好城市艺术节,有一台别开生面的表演,就是由和平区政府承办的蟋蟀格斗观摩赛。天津凯悦饭店在国庆节期间组织蟋蟀格斗比赛,招待外国朋友。北京亚运会期间,蟋蟀格斗获准在北京龙潭湖庙会举行比赛。台湾的台南市新化区丰荣里,当地居民每年都会利用学校放暑假时,举办热闹的“斗蟋蟀”大赛。 美国一电台在它的《看东方》节目中,把中国的“斗蟋”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形式向世界播放。 蟋蟀在一些国家被当作宠物饲养,并被认为能带来好运。在中国,人们有时会把蟋蟀养在笼子或特制的中空葫芦中,这些葫芦通常被雕刻成新颖的形状。中国有把蟋蟀作为宠物养在小笼子里的文化,在西班牙、葡萄牙亦然。在一些欧洲国家,尤其是伊比利亚半岛,养蟋蟀作为笼中宠物也很常见。日本人也有数千年的养蟋蟀历史,这一习俗在19世纪达到了顶峰,蟋蟀在日本一些宠物店仍有出售。 斗蟋活动愈来愈红火,培养的是蟋蟀好斗精神。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蟋蟀本是害虫,现在却成了好战的宠物。蟋蟀用实力征服了人类的认知感。胜者为王,败者为冦,这才是蟋蟀告知人类的生存秘诀。 蟋蟀cricket 蛐蛐Crickets 害虫Pests 斗蟋蟀Cricket Fighting 田园歌星Pastoral singer 格斗大将军Fighting General

1 条评论:

  1. 没有人会责骂蟋蟀是害虫,相反却将其称为“田园歌星”和“格斗大将军”。胜者为王,败者为冦,这才是蟋蟀告知人类的生存秘诀。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