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黄蜂的传奇故事 The Legend of the Wasp视频漫画
黄蜂是名号响当当的昆虫。黄蜂又被称为胡蜂、马蜂,种类繁多、飞翔迅速。因该蜂身体上带有黄色的条纹,故名。
Yellow Jacket是北美对两种捕食性胡蜂(黄胡蜂Vespula及长黄胡蜂Dolichovespula)的一般叫法,其它地方则简单地叫做“黄蜂”。英语为Wasp
黄蜂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全世界现时已知的黄蜂品种约有75000种。黄蜂是膜翅目胡蜂科的昆虫动物。胡蜂科(Vespidae)隶属昆虫纲(Insecta)膜翅目(Hymenoptera)细腰亚目(Apocrita)针尾部(Aculeata),是细腰亚目乃至整个膜翅目(Hymenoptera)中较大的类群。
传统分类学将胡蜂科与钩土蜂科(Tiphiidae)、寡毛土蜂科(Sapygidae)、蚁蜂科(Mutillidae)、拟柄土蜂科(Sierolomorphidae)、刺角土蜂科(Rhopalosomatidae)、蛛蜂科(Pompilidae)、笨蜂科(Bradynobaenidae)、土蜂科(Scoliidae)及蚁科(Formicidae)归为胡蜂总科。后来,上述各科在分子系统学中常被分别提升为总科。
胡蜂科中种类较多的亚科均为世界性分布,其余各亚科分布范围局限于部分动物地理区系,其中蜾蠃亚科、长腹胡蜂亚科和马蜂亚科为世界性分布;马萨胡蜂亚科除东洋区外,在其他动物地理区系均有分布;胡蜂亚科分布于古北区、新北区及东洋区;犹胡蜂亚科主要分布于美国,1种跨墨西哥分布;狭腹胡蜂亚科主要分布于东洋区,少数种类分布于东洋区与澳洲区的过渡区域;盖胡蜂亚科仅分布于新热带区。狭腹胡蜂亚科种类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中国已知种类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福建及云南南部等热带和亚热带区域。
已知黄蜂绝大部分为独栖,社会性的黄蜂仅限于胡蜂超科(Vespoidea)胡蜂科(Vespidae)的约1000种,还包括大胡蜂及黄衣小胡蜂类。这些种类与蛛蜂科(Pompilidae,同属胡蜂超科)种类和其他黄蜂类的不同之处是休息时其翅纵向折叠。
黄蜂是社会性行为的昆虫类群,有喜光的习性,在500米的范围内,黄蜂可明确辨认方向,并能够顺利返巢。
黄蜂喜欢甜性物质,成虫主要以花蜜为食,但幼虫以母体提供的昆虫为食。当黄蜂卵尚未孵化时,雌蜂就会外出捕捉昆虫,为自己的“后代”准备食物。
黄蜂也是很好的药材,可以治疗风湿痹痛。黄蜂蜂房也可入药,有镇痛、驱虫、消肿解毒的功效。黄蜂蜂毒可治疗关节炎。
黄蜂形态特征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asps
黄蜂成虫时期的身体外观亦具有昆虫的标准特征,包括头部、胸部、腹部、三对脚和一对触角;同时,它的单眼、复眼与翅膀,也是多数昆虫共有的特征;此外,腹部尾端内隐藏了一支退化的输卵管,即有毒蜂针。成虫体多呈黑、黄、棕三色相间,或为单一色。大部分黄蜂都是黑色和黄色,有些则是黑色与白色,小部份腹部颜色是红色而非黑色。
黄蜂具大小不同的刻点或光滑。茸毛一般较短。足较长。翅发达,飞翔迅速。静止前翅纵折,覆盖身体背面。
黄蜂口器发达,上颚较粗壮。雄蜂腹部7节,无螫针。雌蜂腹部6节,末端有由产卵器形成的螫针,上连毒囊,分泌毒液,毒力较强。
黄蜂的卵常呈椭圆形,白色,光滑,在每个巢室中有1枚,其基部有一丝质柄固着,直至孵出幼虫。 卵呈椭圆形、白色、光滑, 卵端部形成胡蜂未来的头部, 基部形成腹部。
幼虫梭形,体粗胖, 两端略尖, 梭形、白色, 无足, 幼虫消化道不与排泄孔相通,而于中肠部由围食膜形成一封闭的囊,排泄物被贮存在这囊中,化蛹后此囊干硬变黑,随蜕掉的皮一起脱出。
蛹为离蛹,蛹为黄白色, 颜色随老熟程度逐渐加深, 头、胸、腹分明, 主要器官均明显可见,蛹不食,在蜂室内羽化成蜂后,以上颚咬破室口钻出。随龄期而加深,体内已不再有排泄物与囊,等待羽化。 羽化成熟后就破茧而出,变成完整的黄蜂了。
黄蜂成虫时期的身体外观亦具有昆虫的标准特征。包括头部、胸部、腹部、三对脚和一对触角;同时,它的单眼、复眼与翅膀,也是多数昆虫共有的特征;此外,腹部尾端内隐藏了一支退化的产卵管,即有毒蜂针。体长是14-18毫米。
成虫:头部前后略平,大型复眼位于头上部两侧, 呈肾形, 胸部近似圆柱形,端部略细,胸部分3节, 每节生有1对足, 中、后胸上各生有1对膜质的翅,即为前、后翅。成虫3对足均灵活有力, 有抓捕昆虫、辅助取食、修筑蜂巢之用。
虫卵 Eggs
幼虫 larva
蛹 pupa
成虫 Adult
黄蜂群体生活的社会分工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in wasp colonies
蜂王Queen Bee 工蜂 Worker Bee 雄蜂 Drone
黄蜂属于完全变态的动物,一生经历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每个阶段的身体外观都不同。由卵孵化后的幼虫尾部仍附着于巢穴底,即使窝巢是倒吊的也不至于摔落,并且由工蜂负责喂食,待发育成熟时身躯由晶莹剔透逐渐转为明黄色,接着在穴口封上一层薄茧并化成蛹,等到羽化为成虫后就破茧而出,从卵到羽化只需要二到三星期的时间。幼虫阶段是以其他小虫为食,尤其是毛毛虫。
黄蜂过着群体生活,并有天定而明确的社会分工。每群均由蜂王、工蜂和雄蜂组成。
蜂王:
蜂王又称后蜂。后蜂是指前一年秋后与雄蜂交配受精的雌蜂,雄蜂在交配后不久就会死亡。天气变冷时,受精雌蜂便会离开巢穴寻觅墙缝、草垛等避风场所,抱团越冬。
到了第二年春天,越冬后存活的的蜂王经过一段时间活动和补充营养后,便各自寻找相对向阳避风的场所营巢,边筑巢边产下第一代卵,还担负御敌捕猎食物,饲育第一代幼虫和羽化不久的蜂等内外勤一切工作,它是这时巢内唯一的成年蜂。
顺利越冬的授精雌蜂,最早3 月中旬开始活动,4 月上旬单独觅寻屋檐下或避风向阳的小灌木丛中第一次筑巢,并开始产下第一代卵,这时蜂巢单脾悬挂,巢房口向下,巢房数仅20 ~ 30个。整个巢脾边缘开始有巢壳,但仍自然可见巢内蜂王逐房饲喂幼虫的情况。
第二代出现第二片巢脾(有的还筑成第3 片巢脾),总巢房数10 一150 个,这时巢脾已被巢壳所包裹,蜂巢呈球状,仅留直径约2 厘米的巢口出入,因此,巢内生物学习性观察困难。
在第二代羽化后的雌蜂中,少数个体与雄蜂交尾成功,成为当年正常产卵的首批新王,接着越冬蜂王就被交替了。
雄蜂:
雄蜂是第二代雌蜂中未经交尾授精的个体产卵繁育而来的,它们可与同巢或异巢的少数雌蜂交尾,亦可与同代或母一代雌蜂交尾。但雄蜂与雌蜂,也就是后蜂在交配后不久就会陆续死亡。最后一代雄蜂数量多占总蜂数1/6~15/。可见,一年中雄蜂至少发生2代以上。雄蜂多在第3代出现,寿命较短。
越冬雄蜂有群集性,常抱团越冬,抵御寒气。
工蜂:
工蜂性情暴烈凶狠,鳌针明显,排毒量大,具有攻击力。第一代的成蜂全为担任内外勤工作的工蜂。专司扩大蜂巢的建筑、饲喂、清巢、保温、捕猎食物、采集、御敌和护巢等内外勤活动。
营巢,这是工蜂的主要任务。胡蜂一般都选在冬暖夏凉、温湿度适宜的场所营巢,它们在隐蔽的大树洞内营巢,洞内能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又有利于御敌、护巢。但不同种类选择营巢场所颇有差异。黄蜂一个蜂巢平均住着一万只工蜂,大的蜂巢能住下五万只。
一般蜂群中的工蜂还负责警卫任务。警戒范围距离巢穴有15~25米,当人类进入警戒范围,有些动作和气味也会招致工蜂的注意,如果此时做了挥打的动作,或者发出其他刺激信号,工蜂就会视为敌意威胁,继而发出聚集信号,引发蜂群的攻击,攻击时甚至可追击达100米之远。
在第二代雌蜂中,除少数交尾成功成新蜂王,以及个别个体未经交尾产雄性卵的雌蜂外,余下大部分是工蜂。工蜂可以说是一群绝育的保姆和女工,也是一批维稳的娘子军。
黄蜂的毒素和螫针
Wasp Toxins and Stings
危害黄蜂的动物有乌鸦、喜鹊、蚂蚁、蜘蛛、壁虎等。黄蜂的天敌——黄尾巢蛾会产卵于黄蜂蜂巢中,对黄蜂巢有破坏作用。灰喜鹊爱吃黄蜂幼虫、成虫。在冬季越冬时,老鼠也会咬食成群越冬的黄蜂。另外腐臭病会使黄蜂感病死亡。
黄蜂也有保护自己的武器,那就是毒素和螫针。
黄蜂的毒素分溶血毒和神经毒2类,可引起人的肝、肾等脏器的功能衰竭,特别是蜇到人血管上有生命之忧,对过敏体质的人尤其危险。黄蜂毒刺上无毒腺盖,可对人发动多次袭击或蜇刺人。
雌、雄蜂主要差别为:雄蜂腹节和触角均较雌性多1节, 很多种的触角端部节常弯成钩状;雄蜂腹部末端有一雄性外生殖器, 外生殖器基部为1对粗壮的生殖突基节,端部为较细而突出的生殖刺突,有握抱作用;雌蜂腹部末端有能伸缩的蛰针,可排出毒液,故仅雌蜂蛰人。
黄蜂毒液的主要成分为组胺、五羟色胺、缓激肽、透明质酸酶等,毒液呈碱性,易被酸性溶液中和。毒液有致溶血、出血和神经毒作用,能损害心肌、肾小管和肾小球,尤易损害近曲肾小管,也可引起过敏反应。
人被黄蜂螫后,受螫皮肤立刻红肿、疼痛,甚至出现瘀点和皮肤坏死;眼睛被螫时疼痛剧烈,流泪,红肿,可以发生角膜溃疡。全身症状有头晕、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血压升高等,以上症状一般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消失。严重者可有嗜睡、全身水肿、少尿、昏迷、溶血、心肌炎、肝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休克,甚至死亡。部分对蜂毒过敏者可表现为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黄蜂蛰人后,不会像蜜蜂那样,把毒针留在人的皮肤内,所以对其自己没有损伤。黄蜂毒刺上无毒腺盖,可对人发动多次袭击或蜇刺人。
人畜一旦误闯黄蜂巢穴,便有了“捅马蜂窝”的麻烦,常致受伤甚或丧命。
几乎所有种类的黄蜂都会对人类造成滋扰及威胁,黄蜂一般群居巢上, 一群蜂少则几十至几百, 多则上千, 最多的达5000头~8000头, 当人、畜接触或碰到巢穴后, 就会引起群起而攻之, 螯伤人畜。严重者会引起死亡。
遭黄蜂蛰伤的人,大多数是因为主动攻击蜂巢而遭到报复,或使用的化妆品中有与黄蜂信息素近似的成分;饮酒的人也易受到黄蜂的攻击。
毒素 toxin
毒液 venom
螫针 Sting
蛰伤 Sting
黄蜂与蜜蜂的区别
Difference Between Wasps and Bees
黄蜂与蜜蜂同样属于昆虫纲膜翅目,不过两者的结构及习性有着很大的分别。
蜜蜂用螫针叮人,只可用一次,但黄蜂螫针可以反复使用。黄蜂胸腹之间窄小,形成“细腰”,而蜜蜂身形呈扁圆型,虽然有“细腰”,但并不明显;黄蜂除有两对膜翅外,身上有鲜明的黄黑色斑纹,而蜜蜂胸部有黄色毛发,班纹则较深色较模糊。
有些蜂种独自栖息于地洞、泥穴或竹树茎腔,通常滋扰人类的蜂种则是群居的,所居住的纸状蜂巢往往挂在树上或依附在建筑物外面。
两者的巢穴也存在很大分别,蜜蜂巢的蜂房大部份垂直悬挂,而且不会对外外露,只有一到两个出入口,如果外露就会用工蜂的身躯遮盖,多数会以一层层的姿态呈现,互相覆盖。而黄蜂巢的蜂窝则会像绣球花一样“绽放”,并多数向地面。蜜蜂使用自己分泌的脂肪性蜂蜡建设蜂巢,而黄蜂则会咀嚼木纤维混合唾液,将其变成类似纸的物质然后筑巢,因此黄蜂巢看起来质地像纸皮。
黄蜂
Wasp
蜜蜂
bee
巢穴
nest
蜂窝
honeycomb
筑巢
nest
区别
the difference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黄蜂与蜜蜂同样属于昆虫纲膜翅目,不过两者的结构及习性有着很大的分别。
回复删除蜜蜂用螫针叮人,只可用一次,但黄蜂螫针可以反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