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星期六
令人感慨的蝉文化 The touching cicada culture 漫画昆虫
蝉的英语单词是 cicada,大多数中国人不会发音。但对于蝉的别名,中国人都非常熟悉,那就是叫“知了”。
夏天到了,知了在树上叫。可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知了的一生,比我们想象的要传奇。
蝉的卵产在树上,到第二年春夏,蝉卵才孵化出幼虫来。刚孵出的幼虫顺着树干爬到地上或掉落地面,然后找松土钻入地下,幼虫在地下靠刺吸式口器吸取树根的汁液。幼虫长大后爬出地面,脱去外壳,等翅膀变硬,雄蝉就在树枝上高唱:“知了”。雄蝉与雌蝉交配,产卵后不久就会死去。
蝉的一生
蝉的一生基本上只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地上,第二个阶段在树上。然而在蝉的一生当中,这两个阶段的分布非常不均匀,有的蝉可能会在地下度过三年、五年、十三年甚至是十七年,但是在地上最长的寿命却只有2个月。
蝉,是昆虫的一种。头短身体长,有两只突出的复眼,翅膀两对,薄而透明。雄蝉的腹部有一对发声器,所以会鸣叫。
为了发音,雄蝉常趴在树干上,向前或左右扭动腹部来调节发出的声响;而发出来的响声常被称为蝉的“歌声”,与一般以摩擦方式发声的昆虫(如蟋蟀)不同。雄蝉会鸣叫,它的发音器在腹肌部,像一个蒙鼓膜的大鼓,它是受鸣肌的伸缩而发音,鸣肌一秒能伸缩一万次,所以它的鸣声特别高亮。可是雌蝉没有发声器,所以不会鸣叫。
雄蝉是靠它的鸣叫声来吸引雌蝉,并与之交配,雄蝉完成交配后不久即死去。雌蝉产完卵后也会立即死去。
蝉的幼虫于地下挖洞穴居,以吸食植物根部的汁液为生。待幼虫成熟后,便会脱壳而出。
蝉在地下潜伏的时间是非常长的,而从地面羽化之后的生命则是非常短暂的。蝉的一生几乎全在黑暗的地下度过,钻出地面,见到阳光的日子不足二个月的时间,就会唱着歌而死去,对此,你的联想是什么?
蝉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有的人可能会很奇怪,为什么成虫在树上交配,幼虫却能够在土里生长呢?
对于蝉来说在土里和树上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我们要觉得在土里生活了那么长的时间非常的可惜,外面的世界真的一定更美吗?
生命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对于生命而言,进化的意义是活着。为什么蝉的生命周期这么奇怪,不也是为了活着吗?在土里呆的时间越长,蝉的生命不也是更长了吗?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不是更符合进化论的观点吗?
蝉,用其短暂的一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个难解的问题。
蝉的一生很奇怪,从卵到幼虫最后到成虫。它们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土里度过的,似乎还没有体会到外面世界的美好就已经逝去了。
2013年夏季,美东出现了大群的蝉只涌出地面的状况,这种蝉叫红眼蝉,在土里生活了十七年,才破土而出,迎接短短一两个月的阳光,繁衍后代,然后死去。那十七年的等待,只是为了让生命继续延续。这是多么渺小却又伟大的愿望。
蝉的一生,极大部分时间是在黑暗的泥土里生存,若虫在地下完成四次蜕壳,最后一次是钻出泥土,爬到树上蜕壳。蜕壳后的蝉,生命极其短暂。
蝉脱下的壳,可入药,中医称“蝉衣”、“蝉蜕”,其性凉,味甘、咸,归肺、肝经,可宣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用于治疗风疹瘙痒,疥癣。
蝉蜕富含甲壳素、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等,常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咳嗽音哑、咽喉肿痛、风疹瘙痒、目赤目翳、破伤风、小儿惊痫、夜哭不止等症。
中国古代《礼记》中还有食蝉的记载,当时蝉不仅是一般平民的食品,而且成为君王贵族筵席上的佳馔,有不少地方保留着食蝉的习俗。
蝉的食法也呈多样性,既可烩炙,也可煎炸。蝉和蚯蚓、蚱蜢、蚂蚁、豆虫、蚕蛹、蝎子、蜂蛹等昆虫一样,均为高蛋白食物。据营养师测定,蝉含蛋白质高达72%,不失为一种天然的营养品。
蝉的寓意
“蝉”在中国古代有太多的追捧。
“蝉噪也,绿阴夏。”说起酷暑,大家脑海中是不是会浮现出一幅骄阳似火、蝉鸣聒噪的画面呢?
“一声早蝉发,数点新萤度”,蝉隐在树枝中,发出阵阵吟鸣,谱写出伏天独特的奏鸣曲。虽然蝉鸣经常与酷热烦躁相关联,可见蝉在古代是很受追捧和尊敬的昆虫。
在中国古人眼中,蝉寓意着纯洁、清高、通灵。
古人把对蝉的喜爱及对蝉意的理解表现在各种器物上,以表示不同的寓意,表明了蝉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商代的青铜器上有大量的蝉形纹饰。蝉体大多呈垂叶形三角状,腹有节状条纹,无足,近似蛹,四周填云雷纹;也有长形的蝉纹,有足,也以云雷纹作地纹。殷末周初极为盛行,主要装饰在鼎、爵的流上,少数觚、个别盘上也饰有蝉纹。
济南大辛庄遗址曾出土一件商代蝉纹铜鼎,方唇,平沿,束颈,沿面上立对称拱形双耳,深鼓腹,圜底。颈部饰带状兽面纹,颈部以下饰九组由蝉纹、三角纹等组成的纹饰。整个器物纹饰布局精巧合理,雕刻行云流水,丝丝入扣,反映了商代纯熟的青铜铸造工艺。除了这件商代铜鼎,大辛庄遗址还出土了几件蝉纹铜鼎,可见当时蝉纹的流行程度之高。
此外,济南泺源大街中银大厦战国墓也曾出土一件战国骨蝉,整器由一整块骨头打磨成立体蝉形,虽无线条刻画,但眼睛、蝉翼形象生动,造型小巧精致,圆润流畅。该骨蝉钻有贯穿孔,应为一件配饰。
蝉被古人赋予了高洁的寓意,蝉纹被广泛应用于青铜器纹饰,可能代表着饮食卫生。商周时期是个文明较发达的时代,饮食卫生已作为一件大事受到人们的重视,上层贵族阶级更是如此。
《史记》中有:“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玉,石之美者。有五德”,即:仁、义、智、勇、洁,将玉之五德与蝉之美德相结合,就诞生了一种特殊的物件——玉蝉。玉蝉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大量出现,主要用于日常佩戴称为“佩蝉”,表示高洁。之后又出现含蝉、冠蝉。
纵观其一生,蝉从生到死的生命轨迹十分特别,其幼虫生活在土中可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之后才会爬上枝头结蛹,破壳而出化为飞蝉。但待其蜕变为蝉时却攀于枝头远离浮尘,只以树汁露水为食,出淤泥而不染,常被文人用以自喻,表示自己的清高脱俗、与众不同。
蝉因为被寓意品行高洁,所以自古以来常被文人用作自喻,表示自己的清高。同时又具有仙性的意思。
蝉有仙性吗?由于蝉的生命轨迹不容易被追踪,人们不知道他是如何生和死的,其实蝉在土中的休眠期很长,而且人们也搞不清蝉在地下到底吃什么,传说是餐风饮露,古人认为只有神仙才能靠此生存,因而古人给蝉赋予了仙性,于是将“蝉蜕”称为“羽化重生”。
蝉的象征
蝉幼时生活在土壤之中,历经多年之后而出土羽化,变为成虫。汉代以来,人们皆以蝉的羽化,来比喻人之能够重生!因此,汉代以后流行将玉蝉作为随葬品放于死者口中,称作琀蝉,象征亡灵,精神不死,可以待时去再生而复活。
曹植《蝉赋》曰:“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
蝉破土重生的经历,象征着一种神奇的变化和再生,符合人们长生不老的追求,故而古人十分推崇。
蝉在中国古代被赋予复活和永生的象征意义,从周朝后期到汉代的葬礼中,人们总是把一枚玉蝉放入死者口中以求死者得到庇护和永生。
古人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也是死者的葬玉,指代精神不死,再生复活。汉代时发展成为普遍的葬俗,并一直持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蝉可以羽化重生,所以在玉文化之中,被赋予了复活与再生的深刻意义,被华夏民族之历代玉雕工艺师们反复的去表达着、琢磨着。
蝉在古人的生活当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物品,被人们推崇着。
从汉代开始,人们都以蝉的羽化来喻之重生。蝉的一生虽然大多时间都在泥土中度过,但待其蜕变为蝉时却攀于枝头远离浮尘,只以树汁露水为食,正可谓出淤泥而不染,只饮露水和树汁,寓意圣洁、纯真、清高的品德。蝉,又名知了,就是知道了的意思,寓意聪慧,功课进步。
玉匠们由此创作了很多含蝉的玉饰、玉佩。
含蝉玉佩,佩戴于胸前,有如蝉一鸣惊人之意,可以平步青云,一飞冲天、事业红火。蝉是周而复始,延绵不断的生物,玉佩也可寓意子孙万代、生生不息。
蝉谐音于“缠”,情侣佩戴,寓意爱情缠绵久长。在腰间佩戴玉蝉则寓意腰缠万贯。蝉附于荔枝之上,蝉“鸣”等同于“名”,意为“名利双收”。
于是乎,玉蝉成为了收藏或随身佩戴的吉祥之物,深受古人甚至现代人们所喜爱。
在中国古代,“蝉”还象征“第一”之意,我们常说蝉联冠军的“蝉联”,也就是连续不断,象征位居榜首、永夺第一。将玉蝉作为帽饰,这种帽饰称为“冠蝉”,在佛教造像中的菩萨像中,便有以蝉纹冠。
玉蝉在古代玉石文化中的地位很高,受到玉石爱好者的推崇,在古代,人们追求君子如玉的境界,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洁身自好,因为古人认为蝉性高洁,拥有如同蝉一样的高洁和悟性。除了文人墨客喜欢对蝉的形象进行描写,玉石雕刻家也喜欢用玉石来雕刻栩栩如生的蝉形象。其“一鸣惊人”、“腰蝉万贯”、“金枝玉叶”“餐风饮露”等寓意,所有的内涵都是玉蝉本身的高洁、纯净的气质,以及美好的寓意象征。
在西方文化中,蝉却是演奏家的形象。直到现在,世界上的竖琴都是用“蝉”来装饰并作为标志的。
蜕壳 shell
蝉衣 Cicada Shell
蝉蜕 free oneself
玉蝉 Jade Cicada
佩蝉 Peichan
含蝉 Contains cicada
冠蝉 Crowned Cicada
蝉联 Re-election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蝉的一生几乎全在黑暗的地下度过,钻出地面,见到阳光的日子不足二个月的时间,就会唱着歌而死……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