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2年1月5日星期三

D 卷 结语: 解析莫理循记者生涯的最后时光


沈阳 著

Shenyang

 

《泰晤士报》首任驻京记者莫理循

 

1

 

莫理循被《泰晤士报》任命首任驻华记者后,清末皇城根下也就多了一个洋人的故事。

这个洋人的故事纠缠了清末那些重大事件,包括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光绪被囚、垂帘听政,还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慈禧西狩和太后回銮等。

但莫理循关注的并非中国变局,而是关注在中国变局中的大英帝国利益。

莫理循就职清末北京城时,居住在孤岛东交民巷,他赴京后的最初遭遇并不顺心如意,早期锁定的采访对象都 是各国公使和洋人代表人物,也包括清末官僚、商界,也包括那些西方传教士。他的圈子里也有不少洋记者。

莫理循的最初任务便是收集俄国在华筑路建设情报,调查俄国攫取在华路权背后的真相。为此,莫理循开展了海参崴和满州里之行。

德疯狂掠夺中国胶州湾之争时,莫理循积极推行和鼓吹英中日结盟。

 

2

 

戊戌变法期间,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至中国访问。伊藤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向康有为提议中美英日合邦 李提摩太向康有为建议,要求清朝方面聘请伊藤为顾问,甚至付以事权。于是,在康有为的授意下,变法派官员杨深秀于920日上书光绪皇帝:臣尤伏愿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

变法派官员在伊藤抵华后,纷纷上书请求重用伊藤,引起保守派官员的警惕。这种激烈的言论,促使慈禧太后由颐和园回到紫禁城,意欲了解光绪皇帝对伊藤有何看法。

  根据当时这几个国家的发展状况,一旦合邦,就意味着将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拱手让与他人,其他三个国家可以名正言顺的蚕食中国,军事财政外交三大命门全交给了外国人,后果不堪设想,绵延千年的文明古国可能就此荡然无存。

事实上,英美两国可不像康有为这么单纯,英美没多大能力指手画脚,对此方案持保留意见。康有为也懂这个道理,所以为了促成四国合邦,只能先与邻国日本合邦。而恰巧伊藤博文又顺势提出中日两国先合并,更是让康有为正中下怀。

慈禧太后返回紫禁城后,于92021日获知此事,惊觉事态严重,才当机立断发动政变,重新训政,结束了戊戌变法。

1898921日凌晨,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光绪帝被软禁,戊戌六君子被杀。

1899年,清政府跟日本进行交涉,不准康有为继续留在日本后,康有为竟拿着日本外务省赠给他的旅费,环游世界去了。事实上,康有为用他的所作所为,给戊戌变法蒙上了一块无法抹去的污渍。

值得一说的是,莫理循支持戊戌变法。莫理循在此期间还会见了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并与期作了一次长谈。并将长谈要点汇报给《泰晤士报》上层。

 

3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囚瀛台,慈禧太后宣布第二次垂帘听政。两年后,慈禧在处死五大臣之前,又下令在新疆戍所处死张荫桓。张荫桓是继六君子之后为变法捐躯的又一人,也是参与变法的朝廷大员中的唯一殉难者。

虽然英国人没能救下张荫桓,但是英国的外交斡旋却被囚禁的光绪帝免于丧命。

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爵士警告慈禧:如果光绪皇帝被处死,英国和其他国家对此将会感到非常不满人。

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谣言在上海流传:光绪帝已被处死了。为了证实光绪帝是死是活,英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外交使节建议派一个欧洲医生前往瀛台探视被囚的光绪帝。

结果,法国公使馆医生戴瑟维博士入选,担负起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探视光绪任务。因为他是唯一隶属于外国公使馆的医务人员。

一直期望出人头地的莫理循却失去了这次机会,他非常不满这个决定。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北京的高级医生”,资历更高,更有资格担负此重任。

但是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爵士认为,莫理循是《泰晤士报》记者,不是恰当的人选。

莫理循与《泰晤士报》的矛盾由此正式迈出了第一步。

 

4

 

在中国面临瓜分危机时,莫理循积极主张英国要加入瓜分的行列,一方面遏制英国在华的主要竞争对手俄国在东北及华北的侵略活动,另一方面把包括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在内的广阔的中国领土纳入英国的势力范围。

义和团运动后,莫理循继续坚持不懈地对俄国在中国东北活动进行揭露,坚持其“以日制俄”观,鼓吹日俄战争。贯穿莫理循这一切活动的核心是,他看到俄国势力在中国东北的扩张对英国在华乃至整个亚洲的利益构成威胁和挑战。他并非是为了同情中国而反俄。

莫理循在1905-1911年的游历、公开演讲等活动及书信、日记和所发报导等内容,可以分析探讨莫理循关于新政改革观的内容及其形成原因,并对他的观点与《泰晤士报》的国际新闻主编姬乐尔和《泰晤士报》的上海通讯员濮兰德等人的新政观,作一对照和比较,对莫理循的新政观作较深入的分析评价。

在报导中,莫理循主要宣传新政改革的积极方面,总是称赞改革的成效,以维护新政改革的积极形象。

但是《泰晤士报》官方与莫理循关于中国新政观存在严重的分歧。《泰晤士报》官方倾向于国际新闻主编姬乐尔和上海兼职通讯员濮兰德关于中国的观点。

莫理循与他们的观点分歧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清政府改革诚意和内容方面。第二,对中国官僚的看法方面。第三,对英中关系的不同看法。

莫理循除了“固执地”与《泰晤士报》国际新闻主编理论外,还不失时机地向英国公众介绍、宣传他对中国维护新政改革的乐观看法。

莫理循试图说服《泰晤士报》而作的种种努力,并没有成功,他的努力并没有使《泰晤士报》站到他的立场上来。相反,他与《泰晤士报》的分歧越来越大。

 

5

 

普遍认为,八国联军侵华祸起义和团之乱。义和拳民焚烧教堂,杀害外国传教士、华人基督徒和家人,扒铁路。慈禧想利用义和拳打洋人,义和拳顺势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号。但莫理循却认为,事件爆发与传教士教化无能有关,“传教士负有重要责任”。

莫理循还主张忘掉“义和团暴乱”。他说:“清朝确实也已经为此付出足够高昂的代价”。他还认为“把某些官员说成是义和团,这种说法是反基督教义的、是不仁慈的、也是不明智的。”“我们在暴乱中并无所失。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象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象今天这样密切。”莫理循明确地表示他支持维新变法。

 

6

 

莫理循虽然严厉地指责八国联军血洗了圆明园,到处行凶杀人,无恶不作。但在清军和义和拳民倾全力攻打京城外国使馆时,莫理循在干什么?他不仅参与了守卫外国使馆的战斗,而且亲自动手杀死了6名清军和义和拳民。这在他的通信中有记载。

莫理循在他的日记中很简练地描述了他杀了6个人的经历:

 

616日——起得早,精神抖擞。收到窦纳尔爵士的一张便条,问我是否愿意参加一次出击行动。瑞上尉,20个英国人,10个美国人,5个日本人和一名军官,柴中佐(日本武官)。

我们袭击了离奥地利哨卡30码远的一座庙。奥地利人随后跟上。

45个基督徒遭屠杀。一些基督徒被抓后,手被捆了起来,当做祭品。这实际上是屠杀。死了5个,救了3个,一个意外被杀。

所有拳民都被杀死了,只有一个敢和我们照面,临阵脱逃。

我至少杀死了6个。

回来时,我们都累坏了。在城里转了转,目睹许多地方已成废墟。

 

尽管,莫理循写了有些零乱,但他自己承认在这次出击行动中,他亲手杀了6人。

 

7

 

莫理循痛骂中国人毁了翰林院,同时,莫理循也严厉地指责八国联军疯狂地劫掠中国。

817日,莫理循给《泰晤士报》发了一封电报:

 

列强军队有组织地进行抢劫。法国和俄国的国旗飘扬在皇城最好的地段。据说,那里埋有许多皇宫的珍宝。

日本人挖到一个密窖,据传里面藏有50万两白银(大约62500英镑)。

 

莫理循认为法国人犯下的罪行令人发指。

他写道:

 

法国人在抢劫过程中贪得无厌。他们竟然强迫被抢劫的中国人把战利品运到法国军营。

 

924日,莫理循给《泰晤士报》发了一封电报:

 

俄国人洗劫颐和园的行动已经完成。所有珍贵物品都已包装好并贴上标签。

 

莫理循批评说,这是“可耻的野蛮行径”。

莫理循还给《泰晤士报》发了一封“措词严厉的电报”,强烈谴责德国和法国掠夺北京天文台中举世闻名仪器的野蛮行为。

当莫理循指责列强“野蛮掠夺”时,我们不能被他的假像所迷惑,他同样是一个贪婪的强盗。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莫理循在“盖斯利街”发现一座坐南朝北的房子,这个房子就在扩大的英国公使馆西围墙外的一个角落里。原来,一些清兵曾躲在那里,并把一些抢来的金银首饰埋在那里。

莫理循挖出两箱“非常值钱的金银首饰”,心情非常激动。他嬉戏地说这是他的“克朗代克(宝藏)”。对挖出来的这两箱“非常值钱的金银首饰”,他还是毫不客气地据为己有。

828日,莫理循随同联军部队,趾高气扬地进入了紫禁城,他又捞到了一块精美的金玉佛手。但,莫理循后来写道:“不值钱,上面有瑕疵”。

但是,莫理循通过杜卡特上校,弄到了“全北京最好的玉”。莫理循自己写道,他把这块玉以2000两银子的价格卖给了斯奎尔。

 

8

 

《辛丑条约》规定的四亿五千万两赔款,平均每个中国人赔偿一两白银。被中国精英们称为“充满中国情结”的莫理循,不仅在“使馆保卫战”中亲手杀了6名中国清兵,又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掠夺了两箱“非常值钱的金银首饰”和精美的金玉佛手,以及“全北京最好的玉”。他还厚颜无耻地向中国索要“属于自己”的“庚子赔款”。

大英按察使衙门最高法官之子威金森先生被任命为英国审查英侨要求赔款委员会委员。莫理循向他提交了索赔清单。

莫理循要求赔偿5804英镑10先令3便士,赔偿原因是“在清朝政府、皇帝和慈禧太后的授意下,清军、其他士兵和拳民,使我蒙受了损失”。赔偿项目包括莫理循的房子、珍贵照片、中文藏书、贵重家具、器材、刺绣品和古玩,还有6套服装。

莫理循还要求索赔他的右腿遭枪伤后的工作影响、留下的伤疤,巨大的肉体和精神损失,共计索赔金额为2625英镑。

但是,窦纳乐爵士说:莫理循的索赔要求是“轻率的”。

莫理循企图从“庚子赔款”中索要一部分,作为对他个人的“赔款”,这显然这是件十分荒唐的事。

袁世凯迎驾慈禧 “回銮”,大清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莫理循也已失去了英国政府和《泰晤士报》的信任。

莫理循不得不离开《泰晤士报》,放弃了他的记者梦。

然而为了生计和不放弃他的出人头地之奢望,他开始投靠垂死的大清王朝,继而成为袁世凯的门徒。

莫理循最终成为民国初期的四大总统的政治顾问,在中国了结了自己的余生。这是我的《莫理循传奇》第五卷将叙述的故事。

夜深,搁笔。

2021111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