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2年1月21日星期五

第18章 慈禧在君主制与宪政制之间的选择


沈阳 著

Shenyang

 

 

1

 

莫理循看不起慈禧,因为中国人一般也都将慈禧视为是个专制独裁的狂人,很少有人会谈及慈禧新政,甚至也不会将她与立宪制挂上钩。事实上,慈禧有一个维护“君主专制”到同意推行“立宪政体”的过程,正是这一过程,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莫理循一直煽动日本与俄国开战,结果在日俄战争中,日本奇胜俄国,从而引起了中国国内外的巨大反响。在中国,人们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一个亚洲小国如何能一举击败欧洲大国?通常可以接受的答案是,君主政体被立宪政体所打败。

什么是君主政体?什么是立宪政体?

君主立宪制与共和制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君主立宪制与共和制的区别:

 

1、共和制是以议会作为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君主立宪制则是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其权力由宪法规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2、产生的条件不同。共和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的结果,而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

3、共和制不设君主,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有一定的任期。君主立宪制设有君主,并且是世袭的,没有任期。

 

那么中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政体的国家?中国又应该如何建立自己的政体?换句话说,中国是否选择了既不是君主政体又不是立宪政体的“中国特色政体”?要搞清楚那些难解的迷惑,还得先从了解东西方不同的政体说起。

 

2

 

君主制(monarchy)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普遍的政体形式。但君主制的具体形式并不单一,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奴隶制国家普遍实行君主制。君主专制制也是封建制国家最主要的政权组织形式。在欧洲封建社会,许多国家的君主专制制是由贵族君主制经等级君主制转变而来的。

世界上大多数现存及曾经存在的君主制国家采用世袭君主制这种政体。与其相对的制度是选举君主制。

在世袭君主制制度中,所有君主来自于同一个家族,世袭系统有政权稳定、延续性好和可预测的优点,这来源于家族成员之间的忠诚和亲和力。

举例来说,当一位世袭君主去世后,王位将再传给他的孩子;如果此人绝嗣,则会传给他的兄弟、姐妹、侄子或其他亲属。为了维持这种体系,世袭君主制常常需要以法律形式制定一个明确的规定。现代的世袭君主制国家所采用的继承顺序通常也基于此。

历史上存在过多种世袭君主制。在父系继承制中,继承权由男性独占,女性没有权利继承,而且她们的男性后代也无权继承。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许多古代国家中,常常是由真正的选举君主制转化而来的。一种常见的情形是,君主在自己尚在位时就利用权力和影响使其亲属(如儿子)被提前选举为下一任君主。另一种情况是,某个家族历史上有多位成员被选为君主,逐渐积聚了强大的势力,以致他们最后可以垄断王位(因为没有人敢于选举该家族之外的人)。

在中世纪晚期的欧洲西部地区,许多国家在名义上是选举君主制,然而该国的王位实际已由一个家族把持了数世纪之久。这种情况可以称为伪选举君主制,它只在官方上有一个选举的形式,而在本质上王位是世袭的。在步入近代之后,这些伪选举君主制的国家大多数变成了真正的世袭君主制。

君主制是一种专制政体,在君主独裁制中,君主拥有最大的,一般来说无上的权利。大多数独裁的君主是世袭的,少数是选举出来的。在君主独裁制中君主不仅是世俗的首领,而且也是宗教的首领。

此后,资产阶级力量较弱、实行改良的国家都仿效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但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和阶级力量对比关系不同,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妥协的程度不同,君主保留的地位和权力也有所不同。君主立宪制又有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两种具体形式。

君主专制是实行君主独裁的政体形式。主要特点是:君主拥有无限的权力,他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法律,臣民必须绝对服从。君主依靠官僚军事机构,维护其专制统治,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君主专制还有一个最大的特征,那就是君主实行“一言堂”,君主“一言九鼎”,君主是“一尊”,所有臣民必须围绕着君主低三下四地惟命是从。

 

3

 

西欧封建国家的君主借助等级代表(代议)机构实行统治的政体形式,产生于欧洲中世纪。其主要特征是:在国王之下设立由国王召集、有贵族、僧侣和市民代表参加的等级代表会议。等级代表会议是君主的法定立法咨询机构,是君主、贵族、市民上层分子的政治联盟形式,是反对封建割据和加强王权的工具。自13世纪起,西班牙、葡萄牙、德国、英国和法国等先后实行等级君主制。法国是等级君主制的典型。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简称二元君主制,指君主立宪的前提下,君主权力大于议会,各种主要法令都要经其签署,并且常有权委任首相和上议院议员,某些国家还有君权神授色彩。

二元君主制是起源于近代欧洲现代化,但在较后才开始现代化的欧洲国家,为了扩张政府权力又为了吸纳社会上不同的思想的人士,为了晋身政府层面加强其运作,于是一部分君主制国家在统一和独立的同时,编成了宪法成立议会,但和虚君共和相反是虚位议会制度。

一般认为二元君主制受到十九世纪中欧洲推广,如德国和意大利统一后宪法所仿效。并受到很多仍然保持前启蒙时代的诚虔信仰的非欧洲社会的接受,例如日本。

但在实践上,在21世纪初仍然保持二元君主制的国家较少,通常只是限于指某些中东地区的君主制国家,如约旦等。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简称议会君主制。是以议会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的政体形式。在这种政体形式下,内阁如失去议会信任,则必须辞职或提请君主。君主仍保留显赫的地位和象征国家团结统一的尊严,仍是国家政治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行这一政体的国家除英国外,还有西班牙、荷兰。

随着时代的进步,王室日趋平民化的风气已渐渐为大众所接受。欧洲和非洲的君主则大多统而不治,除了担任礼仪性的国家元首外,主要承担慈善性的社会工作。荷兰和北欧许多君主制国家已废除了不准王室成员与平民结婚的法律。

 

4

 

出处《诗经小雅天保》:君曰卜尔,万寿无疆

 

中国是世界上实行君主专制历史最长的国家之一。

欧洲大陆的绝对君主制在中文常常叫做君主专制政体,很容易与古代东方国家的皇权专制主义混淆。

君主制是在封建时代出现的,西方的君主和东方有很大不同,即使在封建时期,西方的君主同他的那些领主即附属之间的关系不过是兄长和小弟的关系,彼此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绝没有东方君主那样大的权力。

纵观中国古代专制王朝和皇位的继替,大致有两种类型:同姓相继皇位继承──世袭型,异姓相代改朝换代──更替型。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重要特点是,皇位世袭显示权力不可转移,和皇权至上显示地位至上。秦始皇时期的丞相乃百官之首,帮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还设有诸卿,分管各项事务,属中央职能部门。汉承秦制。

明朝初期,又承袭了元朝的政治制度,但是在元末时,宰相权力过大,以致皇权不稳。

作为一种专制制度,君主专制以君主为国家主权的唯一代表,君主对他的臣民与领土有无限制的权力,其治权不受到任何其他司法、立法、宗教、经济或选举的制衡或约束,像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说的“朕即国家。”

在中国,皇帝就是天子,“朕”即为天下的最高统治者。无论历史如何发展,在中国想当皇帝的人依旧不绝。“唯我独尊”的野心,已远远超过了“独裁”的标准。

在欧洲,托马斯·霍布斯引用古希腊的政体三分法,将一切政体分为民主制(democracy)、君主制(monarchy)与贵族制(aristocracy)三类。类似的理论,也在法国出现。但霍布斯主张国家主权来自社会契约,而让·博丹等人认为君主受到上帝托付,因此得以执行国家主权,在他们的理论中,君主不应受到法律的限制,但是因为君主的权力来自社会契约或上帝,因此仍应该受到尊奉。霍布斯等人的理论,事实上又可以追溯到基督教早期教士,认为上帝权力独一、绝对、不可分割的想法。早期教士经常以君主制来比拟上帝的统治权力。

1868年,日本学者加藤弘之在《立宪政体略》中,将君主制度分为君主擅制与君主专治。君主擅制,是君主以天下为一己之私有,而擅制亿兆,生杀予夺之权,唯心所欲之政体;而君主专治为君主私有天下,其一人专礼乐、征伐之权,其臣民不得参与国事。与君主擅制稍有不同的只是习俗自然成为法律,此则对君权稍有所限制而已。1874年,尾崎三良《君民同治论》中,将政体分为四类:君主专裁、君民同治、贵显共和及百姓共和。君主专裁是指政事多出于君主之专断,以是或目之为专制之国体,以是知其为长君主之私欲、助其无道的阶梯。

在中国,皇帝也是“君权神授”,皇帝们都被谄称为“万寿无疆”,“万岁万岁万万岁”。中国宋朝时曾削弱相权,为进入绝对君主制的前导。但在明太祖废相之后,皇帝权力又变得绝对化了。

 

5

 

第一個共和國——羅馬共和國世界上第一个共和国——罗马共和国

 

共和制是君主制的对称。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制度,在奴隶制度下,曾出现过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民主共和制和贵族共和制,在封建制度下,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法国的马赛和俄国的诺夫哥罗德都曾出现过城市共和制。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共和制有议会制和总统制两种形式。前者指政府(内阁)由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的国家体制,如1946—1958的法国;后者指总统由选举产生并直接领导政府,不对议会负责的国家体制,如美利坚合众国。

共和国一词的英文是“Republic”,又一个词是“commonwealth”,其字面含义是共同的财富。此外,英文“republic”,除指共和国共和政体外,还指任何其成员享有平等权利的团体。十分明显,这一含义当是晚近才引申出来的。

古代混和国家建立在社会等级的基础之上,只承认各阶级都有参与政府的权利,没有各个个体一律平等的观念。

古典共和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公民美德公共利益。关于什么是公民美德,思想家们并没有统一不变的界定。大致说来,公民美德可以定义为关心公众意愿和公共目标。在思想家们列举的各种公民美德中,他们强调最多的是克制私利服从公益。

共和的基本观念和精神是共治、共有、共享,是和平、温和、平衡。共治、共享即社会各成员、各集团、各阶级都享有参与政府的权利,平衡彼此的利益,共享政府的保护与服务;共有,即国家不得成为任何个人、集团、阶级的私产,不得成为任何个人、集团、阶级压迫其他个人、集团、阶级的工具;和平、温和即各个成员、集团、阶级放弃暴力和强权,依照正义的程序与秩序,通过商议、妥协、制约解决彼此的利益和趣味冲突。共有是共治、共享的逻辑前提,但共治是共有、共享的政治前提。

现实地看,没有共治便不会有共有、共享。没有共治,也不可能有持久或可欲的和平。

共和政治的概念源于西方。共和国是指国家和政府,是公共的国家政体,国家各级政权机关的领导人不是继承的,不是世袭的,也不是命定的,而是由自由公正的选举产生的。

一个国家是不是共和国,并不在于它的国名是否称之为共和国,而是在于它的政治体制特征。

在议会共和制国家,议会拥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内阁)等权力:政府(内阁)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来组织,政府对议会负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时,政府就得辞职或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作为国家元首的总统只是名誉虚位,几乎没有实权。

在总统共和制国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统帅军队,又是总揽行政权力的政府首脑,由当选的总统组织政府,议会拥有立法和监督政府等权力。

在半总统共和制国家,总统统领外交和军事,不对议会负责,总理领导政府并向议会负责。总统命令要由总理及有关部长副署,议会可以通过不信任案迫使总理辞职,同时总统在征得议会领袖同意的前提下可以解散议会,总统对议会通过的法案无否决权。

现代共和制度系由混合均衡制演化出来。现代共和国与古典共和国区别开来的一个基本标志是混和均衡政制转化为与分权均衡政制。

 

6

 

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本以君主立宪小国战胜俄国那样一个专制大国,给清廷上下以很大震动。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

中国朝野上下普遍将这场战争的胜负与国家政体联系在一起,认为日本以立宪而胜,俄国以专制而败,非小国能战胜于大国,实立宪能战胜于专制

当时晚清所在的环境,不仅仅是清朝国内旧制度日渐瓦解,新制度尚未成型的阶段,即使放到世界范围内,同样是一个大洗牌过程。

就大的趋势来讲,清朝的灭亡是顺应形势,也叫大势所趋,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不管掌权者怎么折腾,最终的方向是不会变的,顶多延缓一下前进的脚步罢了。

但任何一个朝代肯定希望能延续万年的,不能说掌权者是自私自利的人,换谁都一样,这也是人们的认知和当时的体制所决定的。

所以,掌权者也会自行改革,想尽办法延续本朝,遍观整部中国史,历朝历代进行改革的大有人在。即使是清朝,雍正帝当政时期也是推行了一系列体制改革,无形中也算是给大清延续了寿命。

自鸦片战争以来,大清算是开了眼界,原来这些蓝眼黄毛怪这么厉害,而厉害的原因并非是他们真的有着三头六臂,而是国情不同。

如果说最早的时候,还有人认为这是人种不同,毕竟人家人高马大的,而我们又是黄色人种。等到大清在甲午战争时候被日本胖揍一顿时,有所醒悟,但仍然可以怪李鸿章,可以怪光绪帝,可以怪北洋舰队没有人家日本联合舰队强大。

但亲眼目睹东三省打得那场日俄战争之后,大清上下终于醒过味来了,原来并非是咱人种不行,是因为咱的制度不行。看看常年给咱进贡的日本,自从明治维新改成君主立宪之后,那国力涨得哇哇的啊。先是把大清胖揍了一顿,转过身来又把老毛子打得哇哇叫,大清再不跟着学,就真的亡啦。

学啥?当然是君主立宪啦!

包括慈禧太后非常信赖的李鸿章临终时也给慈禧太后留有遗书,作为第一个考察过欧美的重量级大臣,李鸿章是有发言权的,也看到了西方国家的强大。所以,临终时给慈禧太后的书信中也是再次强调变法的重要性,建议太后和皇上举行新政,力图自强

此时,袁世凯等督抚联衔奏请实行立宪政体。经历了这么多内忧外患的冲击之后,慈禧太后终于接受了她七年前反对过的措施。

在慈禧太后的一生中,发生了很多的重大事件。包括父母去世和丈夫咸丰帝去世在内的很多事情,都没有让她感到彻底的绝望。但是,儿子同治帝的去世,却让她感到了空前的、彻底的绝望。

作为一个女人,父母去世了,还有丈夫可以依靠;丈夫死了,还有儿子可以依靠。但是,如果唯一可以依靠的儿子再死去了,那对这个女人的打击,简直就是毁灭性的。对于一般的女人而言,中年丧夫、晚年丧子,打击就是无比沉重地。

对于慈禧太后来说,在这层打击之外,还要加上一层更加严重的政治危机。而一旦掌控不及时,就会有性命之忧。

在丈夫咸丰帝去世前,至少还确定了自己的儿子来继承皇位。可是,自己的儿子就这样匆忙离去,未留下一个子嗣,这个烂摊子让自己如何收拾才好呢?

此时,慈禧太后无心伤心和哭泣,更多的是在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当然,也就是如何让朝中大臣们臣服于自己,让自己重新执掌朝政。

而按照以往的规矩,如果让同治帝的侄子们——比如恭亲王奕?的大儿子来继承皇位,那么慈禧太后作为太皇太后,就没有了垂帘听政的机会。当然,这个机会是给隆裕皇后的。

所以,绝望中的慈禧太后,决定拼命一搏。

慈禧太后利用自己的权威,胁迫朝中大臣同意让自己的亲侄子、同治帝的堂兄弟,也就是后来的光绪帝来继承皇位。

这样的话,自己作为光绪帝的养母——“亲爸爸,还是可以继续执掌清王朝,继续做它的主人。

最终,慈禧太后从绝望中走了出来,再次走到了历史的前台。

慈禧太后终于下定决心要变法,晚清正式变法由此拉开了帷幕。

于是,不数月间,立宪之议遍于全国。

 

7

 

19066 月,法国使馆新任秘书保罗.克劳代尔乘船前往日本东京,同行的还有高野博士。

“高野”是一位40岁的广东人,姓孙名文,字逸仙,高野是他旅行时的化名。其实,当时大多数人都只知道他叫孙逸仙,或是清朝政府所说的土匪孙汶。原来这个高野就是后来成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的名号一共有40个。在他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孙达成,为他取的名字,叫做“德明”。这个名字,是他父亲对他的期望,希望他将来长大能够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不过,孙中山的母亲却因为信奉玄天上帝的关系,为他取了“帝象”这个名字,目的是希望神明保佑,让孩子能够平安顺利的长大。孙中山19岁那一年,也就是1884415号,他进入香港中央书院读书的时候,就是用“孙帝象”这个名字注册入学的。

可是,孙中山这一生最常用的名字却是“孙文”这两个字。这是在他11岁进私塾读书的时候,他的老师为他取的名字。这个名字好写又好记!后来他当大总统的时候,所颁布的各种文书,签的都是这个名字。甚至于在他过世之前,在遗嘱上所签的名字,也是“孙文”这两个字。他也从来没有称呼过自己是“孙中山”。

 

https://www.popo8.com/host/data/202108/12/14/01ce79f.jpg

孙文(孙中山)

18661112日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9岁入村塾读书,13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1884年与本县卢慕贞女士结婚。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

中山这个名字来得随意而且偶然。当初孙文躲避清廷通缉,跑去日本,住在横滨。有次和日本友人平山周去东京访友,在东京投宿旅店,登记姓名时怕用本名引起麻烦,就想用一个假名字,当时想起途中经过的一个宅邸外面有中山的姓名牌,就取了中山这个姓,再加一个“樵”做名字,于是中山樵这个一时用以糊弄旅店老板的假名字就这样很随意地编造出来了。

日本人的姓名跟中国人的不一样。他们用的是复姓。像伊能静,这位大家比较熟悉的电视明星,“伊能”是她的姓,“静”才是她的名。另外,像金城武的父亲是日本人,“金城”是他的姓,单名一个“武”。所以,“伊能”跟“金城”都是日本人的姓。

孙文用中山樵这个假名,中山这两个字是他的姓,“樵”才是他的名。

1903年时,章太炎翻译日本人宫崎寅藏的著作《三十三年之梦》时候,最先将日本姓中山缀于孙文本性的后面,谓之孙中山,不期然这个名字很快广为流传使用,成了孙文使用率最高的名字。

189210月,孙文在澳门开设了一家诊所,这家诊所的招牌叫做“中西药局”。他开业之后,遇到的病人多了,他发现“贫穷落后”几乎是中国各地普遍的现象。他心里产生了一种想要改变这个社会的想法。所以,他经常提笔写文章,投稿到各大报社,鼓吹中国必须要改革。

在这个阶段,孙文又为自己取了一个名字叫做“孙翠溪”,这个名字里面有青山有绿水,有风景秀丽的含意在里面。这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的确是存在的。因为他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这个地方三面临海,风景非常的漂亮,所以,他用“翠溪”这个名字来纪念他的家乡。

孙文甚至还用“孙翠溪”这个名字写了一封信给李鸿章,在这封信里面,他建议李鸿章在翠亨村这里大量的种植鸦片。“鸦片”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罂粟花这种植物。

孙中山怎么会建议李鸿章在广东大量的种罂粟花这种作物呢?

原来,孙中山看到当年英国人在印度种了大量的罂粟花,从罂粟花的果实提炼出鸦片后,用船运到中国来,在中国各地成立了很多吸食鸦片的烟馆。每年赚走了中国很多银两。

鸦片是一种植物性的麻醉药,它具有麻醉止痛的效果,从清朝的雍正年间,就已经传入中国了。当时不只是老百姓吸鸦片,还有很多政府的官兵也都吸鸦片。吸鸦片一旦上瘾,会使人的精神变得没有办法集中,要是一天不吸,就会出现流泪、出汗,脾气暴躁,甚至于还会有全身发抖跟抽筋的现象。清廷看到这种情况,知道毒品成瘾的严重性,所以,从雍正皇帝开始,就想尽了办法要禁止中国人吸鸦片。因为卖鸦片的利润实在是太高了,英国人总是不择手段的破坏中国人的禁烟计划。国人是不会忘记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祸害。

    不过,孙中山却认为:中国人的禁烟计划,最大的阻力就是英国人。怎么样让英国人放弃在中国的鸦片市场呢?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建议是:让中国人自己种罂粟花,来提炼鸦片。因为中国的土壤肥沃,再加上农民比较勤奋,种出来的罂粟花,以及提炼出来的鸦片质量,绝对不会输给印度的。最重要的是,鸦片种在中国,不需要运费,这么一来,就可以用比较低的价钱来卖给吸鸦片的人。像这样物美又价廉的鸦片,很快的就可以抢走英国人在中国的鸦片市场,等到英国人觉得赚不到钱,无利可图而退出市场之后,中国政府就可以趁这个机会全面的禁烟了。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遭到了拒绝。

孙中山遂再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并与保皇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从1895年至1911年,孙中山还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但屡遭挫折。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3105755498/641

孙中山在日本

 

19066月,法国使馆新任秘书保罗.克劳代尔乘船前往日本东京时,与同船的孙中山有过一番开诚布公交流。孙中山在东京建立了一个新的革命组织“同盟会”。克劳代尔将这次长谈的内容都告诉了莫理循。

克劳代尔对莫理循说:

他策划了19031月的起义,但失败了。他预计另一次起义不久就要爆发,现在去日本是为了筹款,目前已筹款近数百万。

 

8月,克劳代尔给莫理循看了一封孙中山的长信。

莫理循对之封信的评价是:

 

内容轻率,乌托邦式的幻想,充满排外情绪,尽是高调。

 

莫理循对孙中山含混的理念一直很轻视,认为在孙中山的理念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糊涂的理想主义,根本不能产生预期效果。

 

青年孙中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