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2年1月1日星期六

第25章 从山西到陕西的西狩国难之行


沈阳 著

Shenyang

 

山西临汾霍州署衙

 

1

 

闰八月初六日清廷下诏巡幸西安:朕恭奉慈舆,驻跸太原,将近两旬。该省适值荒歉,千乘万骑,供亿维艰,食用皆昂,民生滋累。每一念及,惄然难安。且省城电报不通,京外往来要件,辗转每多延误。不得已谨择于闰八月初八日启銮西幸长安。” 

闰八月初八日(101日),清廷逃难队伍从太原出发,向着西安方向前进。逃难队伍十分庞大,前有官员打点安排,后有前呼后拥的卫队,清廷无惊可怕,衣食无忧,旅程轻松愉快。沿途地方官员,无不殷勤接待,尽力表现。

闰八月八日当天,队伍到达徐沟县,该县官将清廷休息的地方修葺一新,布置了戏台,装点了假山,凡是慈禧太后衣食住行的地方,都用红毡铺地,黄缎围墙,整整用去白银5万两。徐沟县如此,其他县无不效尤。

闰八月十三日,逃难队伍到达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县。

 

山西省临汾市

 

有着华夏第一都之称的山西省临汾市,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境内自然风光绝美、文物古迹遍布。坐落在临汾市霍州市东大街北侧的霍州署衙,始建于唐代,占地面积3.85万平方米,是中国唯一一座保存完整、规模最庞大的古代州级署衙。

相传霍州署最初是隋朝中郎将宋老生的幕府,唐朝时期成为尉迟恭的帅府行辕。

中国古代官府衙门有四大代表作:北京故宫、保定直隶总督署、霍州署、河南内乡县衙,它们共同构成了古代四级官府的文化体系。值得一提的是,在四大衙门中,霍州署的历史最为悠久,其建于元代的大堂,比北京故宫还要早一百多年,具有较高的研究与保护价值。

 

霍州署

 

在中国封建社会,历代官员都把修身立德作为为政之道。霍州署内随处可见的廉政匾额与楹联,以其直白易懂的的语句和丰富的内涵,诠释了封建王朝对官吏的道德操守要求,以及地方官员自勉的清官情结,非常耐人寻味,令人赞誉。

元大德七年(1303),霍州署在地震中倒塌,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次年重建。其中最核心、也是最值得一看的建筑,是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的大堂,也被称为亲民堂。大堂上除了匾额外,几乎没作任何修饰,甚至柱子也未打磨,勤俭之风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霍州署大堂保持了元代粗旷豪放的风格,种种违反常规的做法令人忍俊不禁,比如斗拱不按常规摆放;大堂前抱厦四柱之上,以非常小的额枋连接,额仿上却拖着硕大的普柏枋。

由于霍州地处交通要冲,千百年来一直是重要的军事关隘。自元代起,皇帝出游路过霍州,都会选择霍州署衙作为临时行宫。署衙二堂后面的屏风可以从中间打开,就是为了方便皇帝穿堂而过。

霍州署的两件镇署之宝:六柱百龙床百鸟朝凤多宝阁,合称龙凤吉祥。这两件家具工艺冗杂,历经数百年依然开合流畅无异响,据说深受慈禧太后喜爱。

闰八月十三日,清廷逃难队伍到达霍州县,清末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避难时,就在霍州署衙居住了一段时间。

霍州知州李义铭专门招聘厨师为慈禧做饭。

然而霍州地方官的招待没有得到前路粮台岑春煊的满意,待过霍州,岑春煊参劾李义铭招待不周,此次銮舆经过霍州地方,该州办理一切,实属异常草率……知州李义铭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数千人的逃难队伍,所过地方,吃喝住行招待,马匹草料,都要一一筹措。难为了地方官,榨尽了百姓的血汗。

  

2

 

1019日,清廷逃难队伍从山西芮城县风陵渡渡过黄河,到达陕西潼关。过潼关,抵华山。华山乃名胜之山,慈禧在华岳庙拈香毕,竟登华山。

华山天险,慈禧竟不畏惧。她在内侍的扶挟下,曲折登三丈梯第一层。皇太后率皇上、皇后、妃嫔、大阿哥、王大臣,凭眺良久,皇太后更上一层

游览了华山,逃难队伍径直西向,于九月初四日(1026日)抵达西安。

圣驾至西安,由长乐门大路直抵北院行宫。御道甚长,皆用黄土铺垫。各商铺皆悬灯结彩,居民更跪迎道左,均欲仰瞻圣容

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后,在“庚子之乱”逃离北京之后,辗转经过太原,从风陵渡过黄河,进潼关,过华县、临潼,于1026日到达西安。进入了从容逃亡阶段。

一路上前呼后拥,皇家仪仗森严,护卫队伍严整,没有担心害怕,没有饥寒交迫,一路悠闲自得。

其实,早在到达忻州之前,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的身份地位已经公开,他们已经乘上了与其身份地位相符的交通工具——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与皇后换乘了黄色的御轿,此外尚有两乘绿色轿。

护卫队伍逐渐壮大,由甘肃前往北京勤王的甘肃布政使岑春煊带领的一支队伍以及董福祥的一支队伍先后与清廷逃亡队伍汇合,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

 

113年前的清末西安珍貴老照片,老城牆威武雄偉

西安城墙

3

 

113年前的清末西安珍貴老照片,老城牆威武雄偉

西安府藩台衙门

 

西安当时有两个高级衙门,一是陕甘总督衙门,在北院。另一是陕西巡抚衙门,在南院。

慈禧到达西安以前,地方当局已把南院大肆修整,准备做慈禧的“行宫”。谁知“老佛爷”一到西安,竟嫌南院房屋太少,陈设款式也不合她的心意,于是又匆匆忙忙把北院腾出来,兴师动众,日夜开工,还强拆了不少附近的民房,尽量按照北京大内的格局,精心设计。好一番折腾,慈禧才搬进画栋雕梁数百间的北院。

慈禧逃到西安的那年,陕西大旱,受灾地区达60余州县,不少地方颗粒无收。当时陕西有800万人口,而灾民达300万以上,西安街头也出现饿殍。可是,对这些景况,慈禧无动于衰。她那“行宫”里庞大的御膳房,仍分为荤、素、菜、饭、粥、茶、酪、点心等局,每餐“摆膳”依然是100多道菜,哪一天也得二、三百两银子。慈禧对此犹嫌不足,还命地方官进奉有特色的地方风味食品。据说两大街桥梓口的“天锡楼”,辇上坡的“老童家”都经常送菜进“行宫”。

夏天,慈禧要喝冰镇酸梅汤,西安无冰,地方官只好派专人去太白山顶凿那终年不化的冰,运回西安。她嫌西安天气热,地方官想方设法划来几个绿色大琉璃缸,每天派专人不停地换注冷水,为她房中降温。

而且不止慈禧要吃好,随行的王公大臣也不能吃得差,每顿得吃“上八八”,即八碟八碗鸡鸭鱼肉,就连随军的护卫,也要吃“下六六”,即六碟六碗山珍海味。以慈禧的“满汉全席”为例,食材基本都是猴头、燕窝、银耳、鱼翅等名贵物品,放在此时“庚子国难”的年月更十分难得,但再难得也要吃!

  

https://pic4.zhimg.com/80/v2-34ab3d03ba6193fced73ff1b82b60427_720w.jpg

 

放在慈禧西逃的这一路上,同样叫人唏嘘的是,都到了这地步,慈禧家的“窝里斗”依然不消停。

“西狩”的这一路上,跟随慈禧西逃的光绪皇帝,也是找机会就和慈禧斗气,有时还故意换上士兵的衣服,在慈禧身边来回扫地,就是为了故意气慈禧。

如此做派,也叫慈禧直咬牙,有一天气温突然转凉,慈禧就恨恨说了句:“应该冻着他(光绪皇帝),叫他遭天报。”这“娘俩”的仇,经了这么大的难,却还是没解开。

 

 

清末西安大慈恩寺与大雁塔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