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2年1月28日星期五

第25章 清廷组建皇族内阁的昏招


沈阳 著

Shenyang

 

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50330/67/1406779688239789387.jpg

1911年成立的由庆亲王奕劻(前排左三)组成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内阁,也被时人讥为“皇族内阁”

 

1

 

清朝的灭亡跟慈禧脱不开干系,一方面是她死得早了点,另一方面也跟她掌权期间的权力高度集中有关。正是由于慈禧权力欲望过于强大,导致她不会容许任何人有资格挑战自己,包括皇上。这也就导致了,她去世后,大清再也没有一个实权派能挑起大梁,最终导致了清朝的土崩瓦解。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后,许多国民就已经开始意识到清帝国已经脱离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正在逐渐与西方列强拉开差距。为了恢复往日的国际地位,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尝试着推动各项改革措施。但后来发生的历史事件证明,这些改革都只是治标不治本而已。因此,一部分国民提出要对政治制度进行根本改革,即将君主专制制度改为君主立宪制度。

慈禧去世之前,她也做过一些努力,尽最大的可能维护清朝的统治,而这些努力中就包括——预备立宪。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廷发现已经无法通过强硬手段来镇压国内要求政治改革的呼声。为此,不得不提出了“预备立宪计划”。但是在皇族内阁名单正式颁布之后,却彻底点燃了国民的怒火。

 

2

 

公元19115月,清廷终于对外公开了第一届内阁的名单。当人们满怀期待的查看名单上的人员时,却意外的发现:在一个只有13名内阁大臣组成的内阁名单中,汉族官僚4名,蒙古旗人1名,满族8名,其中皇族又占5人,其中竟然有7人是宗室成员。同时,汉臣在内阁中所占的比重也较小,只有4人。也正是因为如此,这届内阁被世人讽刺的称之为“皇族内阁”。至此,清政府借预备立宪欺骗国人已不言而明。

但是,莫理循在给英国外交部加纳特的信中写道:

 

新内阁的出现无疑向立宪政府迈进了一步。

 

事实上皇族内阁的组建,让国民终于看清了清廷的真面目。从始至终,清廷都未曾真正想要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即废除君主专制制度改为君主立宪制度。再加上想起先前三次国会请愿运动中清廷的消极态度,就足以让国民感到寒心。

而清廷之所以组建皇族内阁,实际上也是为了在君主立宪制度下继续行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换句话说,清廷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原本应当赋予全体国民的权力转移到了贵族阶级的手中,这样更加方便控制。如此,内阁就成为了君主操纵政治的工具,那么清末的政治制度改革又还有什么意义呢?

虽然皇族内阁的成立足以看出清廷并非真心想要进行政治改革,但先前的预备立宪计划确确实实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咨议局和资政院的建立,极大的冲击了在古代中国实行了千余年的旧封建政治制度,也是从旧封建政治制度走向民主化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同时,皇族内阁名单的公布也让立宪派立刻失去了人心。从此刻开始,立宪派内部发生了激烈的分化现象,一部分原本主张拥护君主立宪制度的知识分子选择倒向革命派,坚决拥护以革命的形式推翻旧有的落后制度,加速了清帝国灭亡的历史进程。

自鸦片战争以来,国民不断给予清帝国中兴自强的机会,但清廷却屡屡辜负国民的期望。可以说,清廷在皇族内阁事件中耗尽了国民赋予其身上最后的一丝希望,而这也成为了压垮清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3

 

58日,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事业,此年为清政府垮台之重要年份,辛亥革命即在该年爆发。

那么面对清廷高层的变法意志,底下的那些满汉大臣们又都是什么态度呢?

满族大臣们当然高兴啦,因为自从慈禧太后当政以来,一直是重用汉族大臣,各地督抚也都以汉族大臣为主。有了这次立宪集权的机会,正好可以排挤那些汉族大臣们,收回各地方督抚的权力。

 

清末預備立憲時期,皇族內閣的出現,為何會激起國民的怒火?

本应由内阁控制的军权实际上在载涛手中

 

对于汉族大臣来讲,实际上一开始也是满怀期待的,至少对于袁世凯来讲,他是举双手欢迎立宪的,而且一开始也是忙活地最欢。

袁世凯之所以这样做,主要还是受戊戌变法失败的影响,即使他没有提前向荣禄告密维新派围园杀后,他在光绪帝心中也不可能有啥好印象的。眼看着慈禧太后一天天老下去,万一老太太蹬腿了,光绪帝执政,自己能有好果子吃吗?

但,如果宪政成功了,那么为君的光绪帝再想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时,就有内阁成员出来限制皇权了,这样袁世凯才能保命。所以,对于能限制皇权行为的宪政来讲,袁世凯是百分百支持的,因为就算是变了法,自己的权力仍然是很大的。

但袁世凯显然没搞清楚状况,毕竟整个变法的过程,身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是主力,满族大臣早就看他不顺眼了。所以在他提出官职改革后,众人立马有组织的,有预谋的,向他发起了进攻:

欲举吏、户、兵、工四部之权一人总摄,群情骇异,谓疑于帝制自为,倚信至斯,可谓古无今有。

你袁世凯是不是要谋朝篡位啊,是不是想图谋不轨啊,这样架空皇上,说,你究竟想干嘛?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汉族大臣,退出预备立宪这个项目之后,也就预示着变法的失败。

一开始袁世凯仍然对变法抱有希望,即使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官职明升暗降,他也认了。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慈禧太后竟然在变法的关键时刻一命呜呼了,临走前还顺道带走了光绪帝。

自己的靠山一完蛋,袁世凯就开始傻眼了,新当政的又是个小皇帝。小皇帝的爹载沣又把光绪帝的死归咎到袁世凯头上,于是暴风骤雨般的打击都落到了袁世凯头上。

随着袁世凯的被免职,清廷的预备立宪也走进了死胡同。再加上这几年清廷有威望的几员大将,李鸿章也罢、刘坤一也罢、张之洞也罢,甚至于荣禄都接连去世,晚清政坛几乎无人可用。虽说这些人的离去,对大清来讲,扫除了心腹大患,也失去了来自于他们的威胁。但他们留下的权力真空也让晚清政坛陷入了困惑,因为剩余的人当中,实在是挑不出象样点的人能顶替这些位置。

 

4

 

虽说大清是被辛亥革命赶下台的,实际上以孙中山为主的同盟会组织的武装起义根本成不了气候,几十个人都敢起义的主,怎么可能成功?

真正导致大清灭亡的,恰恰就是预备立宪,因为人们的兴头一旦被挑逗起来了,就很难再压回去。当所有的国人都眼巴巴地等着国会召开,三天两头地对预备立宪的期限大喊大叫,以及不断进京请愿后,清廷其实也就乱了阵脚。

乱了阵脚的结局,就是出了一记昏招,既然国人都嫌大清变法太慢,那就来个快点的吧,于是责任内阁名单出台了。行政和军事大权就全部集中于皇室之手。

皇族内阁的成立,引起立宪派的强烈不满 。但他们还没有绝望,又以各省咨议局联合会名义上书力争,说:以皇族组织内阁,不合君主立宪公例,请另简大员,组织内阁。但得到回答是:黜陟百司,系皇上大权,议员不得妄加干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