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2年1月10日星期一

第5章 《英日同盟条约》签订背后的列强较量

沈阳 著

Shenyang


 

美國史之一二三---英日同盟

1902130日《英日军事同盟条约》

 

1

 

慈禧太后向11国宣战后西狩逃命,1901年签订了可耻的《辛丑条约》后得以保得生命,并回銮还都。

190124日是莫理循的39岁生日。但是他的心情确是非常不好。他不满意地说:“北京的日子过得太没意思了,太令人感到厌倦”。他还担心自己的体重,186磅的体重已比原来增加了14磅。

5月初,莫理循还是心绪不定。他牢骚满腹地说:“地位太差,前途黯淡”。

莫理循为何心情变得如此糟糕?其实这与他一心想出人头地的野心有关。他充其量只是一个《泰晤士报》的驻华记者,但却自以为自己是个优秀的外交人才,他在不断地用报道、电讯和社交阐述自己对时局的看法,他的看法却与英国外交官员和英国外交政策相背。甚至《泰晤士报》的高层也对他的看法进行了批评和阻止。

莫理循对此非常愤怒却又无奈,于是就以泄恨的低劣手段攻击那些英国的外交官员。他对雷金纳德.托马斯.托尔的指责更突出。

雷金纳德.托马斯.托尔接替了巴克斯.艾伦赛的职务,担任了英国公使馆参赞的职务。托尔长得又高又瘦,还有点糊涂,被称为“碎嘴托尔”。

莫理循在日记里写下了“托尔”这个词,在后面还特意留下了一片空白。他在空白处又写下了斜斜的一行字:

 

这一空白处象征聪明人和这个可怜的长着鸡胸的外交官经过一番交谈后所能获得的好处。

 

至于托尔常在正式宴会上有睡着的习惯,莫理循写道:

 

人们一点都不感到遗憾。他们宁可愿他睡觉,也不喜欢听他的演说。

 

有趣的是莫理循虽然刻薄地攻击托尔,这个托尔后来成为一个英国非常杰出的外交家,曾在暹罗、巴伐利亚、墨西哥、阿根廷、巴拉圭和但泽工作过,并于1911年被 授予高级圣迈克尔和乔治勋爵称号。

莫理循除了多妬还有什么可解释的?他只关注的是自己的个人职位得失,所谓的时局分析,不再引人注目。他对如何处置时局,也根本无法与慈禧太后作比较。

此时的慈禧太后已意识到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大清朝出于外交上的考虑,应该同列强改善关系,开创新时代。慈禧回銮后即展开了“夫人外交”,她与美国驻华公使黑格夫人成了好朋友,也改善了大清与美国的关系。

但那时的俄法德日英列强却依然对中国虎视眈眈,为了不断地对外扩张并谋取更多的在华利益,列强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慈禧太后是静观列强的争斗而等待时机,莫理循则是耿耿于怀,无人采纳他的建议。

 

2

 

19011112日,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侯爵因受妻子病逝的打击及自己身体健康状况,宣布辞去兼任的外交大臣一职,由战争大臣亨利·兰斯多恩侯爵转任外交大臣。

索尔兹伯里任首相1310个月之久,意义更重大的是他一生中真正的使命,那就是他11年半时间里一直兼任外交大臣,只有一次短暂的间隔。继迪斯累利的才华和格莱斯顿的机敏之后,这位贵族政治家,也有某些不被人知晓和不可理解的气质。除了基督教信条外,他不相信任何理论。他讨厌蛊惑人心的政客,不信任专家。你要是相信医生的话,那么,就没有什么是符合卫生条件的;你要是相信神学家,那么,就没有什么是清白无辜的;你要是相信士兵,那么,就没有什么是安全的。他们都需要在他们的烈酒里渗进大量淡而无味的常设,以使之稀释。他给政治带来的——这也足也说明他能控制自动的党和时代的原因——是对性格的尊重。肤浅、虚夸、小聪明引起他极大的厌恶。他的最尖刻的评价就是对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评价:他是个伪君子。

由战争大臣转任外交大臣的兰斯多恩的政治立场与殖民地大臣张伯伦一样,放弃光荣孤立,寻求与德国结盟。

兰斯多恩上任时,俄国借助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占领了整个中国东北;英国政府确信俄国正在采取某种手段,迫使清国将东三省正式割让于俄国。

西伯利亚大铁路预计将在四、五年内全线贯通,英国相信届时俄国的胃口将不仅限于中国东北,恐怕韩半岛、整个北方中国(含外蒙古)都将成为俄国的囊中物。

在中亚细亚,俄国始终执着于波斯湾出海口,在波斯、阿富汗边境集结重兵,与英国武装对峙。

在苏伊士运河,俄国利用与埃塞俄比亚的良好关系正在染指红海。

兰斯多恩与张伯伦都认为需要一场战争来终止俄国的扩张,尤其是在中国的扩张;但英国自身陷于出人意料的对南非战争的困境,投入了太多兵力,已无法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制裁俄国,但西伯利亚大铁路日夜东西对进的铁轨,提醒着英国人:刻不容缓。

 

3

 

1901510日,日本恐俄派首相伊藤博文因对俄国占领中国东北、觊觎韩半岛无能为力而辞职;主张对俄强硬的前陆军大臣桂太郎子爵于62日出任日本首相。

97日,《辛丑和约》在北京签订。

99日,强烈主张对俄强硬、与英国结盟抗俄的驻华公使小村寿太郎升任外交大臣;日本驻英国公使馆参赞内田康哉接任驻华公使。

英国驻日公使麦克唐纳爵士、驻华公使萨托(前任驻日公使)均认为日军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之役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八国联军中,日军的军纪、军容都彰显了日本的文明与进步;两位公使都建议伦敦考虑与日本结盟。

几乎就在《辛丑和约》签约同时,英国向德国、日本发出了缔结英德日三国同盟,合力围剿俄国的邀约;对此,日本的表现适用于以下形容词:心花怒放、喜不自胜、泣不成声。

一个30年前的东亚小国、一个贫穷的农业国,此刻被邀请加入大国俱乐部;明治时代的日本确实令人钦佩;

此时已出任德国首相的冯·比洛与两年前威廉二世访英时立场一样,要求英国加入德奥意三国同盟。

到了10月底,德国算是妥协了一步,不再要求英国加入三国同盟;但要求德英日同盟有如下内容:无论德国因何原因与法国发生战争,英国都应对法国宣战。

英国挣扎了许久,在英国看来,法绍达危机已证明法国不构成对英国的威胁,只要英德日同盟对俄国宣战,法国即使有俄法同盟之约定,也不敢参战;俄国被击破之后的法国,更是无足轻重;

英国认为,如果今天在德国要求的内容上签约,明天德国就会全面进攻法国;也许不用明天,当晚就能听到海峡对岸的枪声;

德国认为:英国对法宣战,是对德国帮助英国击败俄国的应有回报。

英国并不认为德国对俄开战仅仅帮助到自己;从现实利益上,德国击败俄国能帮助德国解决巴尔干半岛和巴格达铁路的困扰;从国际战略来看,能帮助德国解决一直以来东西两线作战之担忧。

 

4

 

190218日,冯·比洛正式通知兰斯多恩侯爵:德国将不会加入英德日三国同盟。英德联盟谈判至此关上了大门。

英德结盟谈判除了上述事件外,还有一则插曲:在19011025日的伦敦记者会上,有德国记者询问张伯伦对于法俄两国形容英军在南非屠杀虐待平民之所为令人发指的说法,有何评价?

张伯伦随口说道:英军军纪再差,也比普法战争中德军在法国之所为要高贵一点。

这个回答令德国舆论大哗,并严重动摇了冯·比洛与张伯伦之间的私人信任。

1901年的结盟谈判不同于1899年,德国的“第二海军法”在英国引起不小争议;德国自己宣称“第二海军法”针对的是俄法同盟,但英国认为德国与俄法任何一国作战,决定胜负的都是陆军,而不是海军;德国大力发展海军,其动机可疑;

张伯伦认为,猜测和推理都无实质意义,如果此次德国愿意与英国结盟,携手与俄国作战,则说明德国的解释属实;如果德国百般籍口,拒绝加入英德日同盟,则说明德国发展海军的真实目的,是以英国为假想敌。

德国并不了解此次谈判的深刻内涵:拒绝与英国为盟友等于与英国为敌。

5

 

1902130日,兰斯多恩侯爵与日本驻英公使林董在英国外交部签订《英日军事同盟条约》:

 

1、若俄国入侵韩国而发生日俄战争,则英国保持中立;

2、英国承认韩国属于日本的势力范围;

3、若俄国入侵中国,则英日联合对俄作战;

4、若俄国与英国在中亚细亚或印度发生战争,则日本保持中立;

5、若签约国与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处于战争状态,则另一签约国将自动参战;

6、签约国保证不与敌国单独媾和;

7、签约方应保持坦诚、充分之沟通,以保障本国利益,同时保障本条约之可行;

8、本条约有效期5年;若有一方准备不再续约,应在到期前1年向另一方提出;若无异议,则意味着本条约自动续约5年。

 

《英日军事同盟条约》对英国来说,唯一的失败,是日本不肯书面承认印度是英国的属地,因为当时日本正在宣传亚洲民族觉醒,在日本号召率领下,争取民族独立;但林董以口头表述方式表示默认英帝国对英属印度、马来亚等地的实际权力。

212日,英国国会批准了《英日军事同盟条约》;这成为英国施行光荣孤立主义百年以来,与外国缔结的第一个军事同盟盟约。

227日,因成功促成英日同盟条约,驻英公使林董晋爵子爵,外交大臣小村寿太郎获授男爵而成为贵族,总理大臣桂太郎晋爵伯爵。

 

6

 

316日,俄法同盟发表共同宣言,强烈谴责英日同盟,并表示绝无惧于任何威胁。

由于当时整个中国东北都在俄国占领之下,这意味着英日同盟将随时可能对俄国开战;而俄国是否恐惧于英日同盟而从中国撤军,考验着俄国执政者对国际时局、对自身、对敌人实力考虑的准确度;而最终,英军在南非战争中的拙劣表现、对日本实力的鄙薄,令俄国决心维护自己的尊严;这其中,法国同盟的存在、德国暗示的支持也居功不小。

190249日,英国向橙色邦总统斯蒂恩、南非总统沙尔克·汉堡发出议和邀约,并于531日签署《弗里尼京条约》;英国终于从南非泥潭脱身。

长期以来,英国并无反德派,只有亲德、中立两派,在德国拒绝加入英德日同盟后,英国已经没有亲德派,只有反德派、中立派;耐人寻味的是,中立派依然大部分还是中立派,而亲德派则几乎全部转身为反德派。一方面是英国绅士们觉得受到极大羞辱,另一方面则是在谈判之前就已非友即敌的预设立场。

英日同盟条约发表以后,法国开始寻求与德国和解,表示只要德国归还阿尔萨斯-洛林,则法国愿意在世界其它地方都支持德国;冯比洛则告知法国:只要法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承认阿尔萨斯-洛林是德国领土,则德国可以与法国和解。

法国总统埃米勒·卢贝、两任总理皮埃尔·鲁索、埃米勒·孔贝斯都表示法国政府可默认,但无法发表官方声明,这等于是自杀;德国的答复很简单:没兴趣听理由,只看结果。

德国既不肯与俄法同盟和解,又不愿加入英德日同盟;在英日同盟缔结之初,德国地位优越,坐山观虎斗,不亦快哉;怎料想,日俄战争胜负已分后,俄法同盟闪电般向英国输诚,迅速构成英日同盟+俄法同盟VS德奥意同盟,而意大利早已与德奥貌合神离。

从德国1890年拒绝续约《德俄再保险条约》,迫使俄国与法国结盟;到1900614日,德国国会以201:103通过“第二海军法”;再到1902年拒绝加入英德日同盟,致使英国以德为敌。

在日俄战争之前,英国在欧洲是孤立的;日俄战争之后,坐山观虎斗、欣赏大戏的德国突然成为孤家寡人;日本不仅为自己赢得了生死存亡之战,也为英帝国扭转乾坤,也间接为德国敲响了丧钟;而俄法两国,既能耀武扬威,又受得胯下之辱,着实是大丈夫能屈能伸之典范。

 

7

 

1902130,英国和日本终于签订了《英日军事同盟条约》。两年前,莫理循就和林董讨论过英日协定之事。英国和日本都担心俄国在中国肆无忌惮地扩展势力。因此两国就通过了这份协议结成盟国。

协定规定,两国中任何一方和第三国发生战争时,另一国就要给予全力支持。协定还道貌岸然地确认了中国和朝鲜的独立地位。

实际上,协定等于向日本保证,它完全可以腾出一只手来对付俄国,并承认日本在朝鲜的优先地位。

英国驻华公使萨道义对莫理循说:他对协定事先一无所知,他是在协定签订后12天,从日本拿到协定的原本后才知道这件事。

代理临时代办焘理纳对莫理循说:“太令人惊讶了。签订英日协定之事竟然没有和萨道义商量过,也没通知过他!”

    但是莫理循早就对英国外交部的怪异行为习以为常。莫理循写道:

 

请注意,中国人的看法是,日本人完全有能力把俄国人赶出满州。但是,中国人又担心,如果日本人取得了这一军事上的胜利,他们会仅满足于拥有已占有的土地吗?

 

这也未免担心得太早了,但是尽管如此,莫理循还是坚信日本会击败俄国。他非常渴望能爆发日俄战争,并认为英国必须鼓励日本对俄作战。

莫理循写道:

 

要知道,如果俄国被击败,俄国在亚洲的势力就会大大减少,同时英国的势力就会大大加强。但是英国政府只想约束日本,敦促日本政府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日俄间的分歧。英国的政策是维持和平状态,目的是为了保护英国的在华贸易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泰晤士报》也支持英国政府的“和平主义政策”,不断打压莫理循的好战言论,让莫理循感到不满和痛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