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先生 撰稿
国共合作,究竟是谁最早提出来的?其实是列宁和共产国际。因为自同盟会时期起,陈独秀就一直与国民党上层人士有着千丝万缕联系,陈独秀对国民党了解得很透彻。所以,陈独秀多次致信共产国际,反对共产党员以个人身分加入国民党的的党内合作方式,主张与国民党实行党外联盟的统一战线。
1922年1月,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身患重病的列宁亲切接见国民党代表张秋白、共产党代表张国焘,询问他们:“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是否可以合作?”
当列宁的信息传递给孙中山时,他认为中国革命将会因此而出现新的转机。
次年8月,孙中山派遣蒋介石、沈定一、张太雷、王登云等组成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意欲学习苏联的政治、军事和党务,并希望苏联派遣得力的顾问团常驻中国,帮助中国进行国民革命。
苏俄政府作出积极的反应,10月,鲍罗廷作为苏联政府的全权代表来到广州,他的公开身分是新闻记者。
孙中山特意为鲍罗廷举行了欢迎会,热情地赞扬苏联革命和建设的成就。
米哈依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于1884年7月出生于俄裔犹太家庭,成长于拉脱维亚,青年时就投身革命,是一位老布尔什维克。他在西班牙、美国和英国都有传奇的革命经历。
鲍罗廷在来中国前已经阅读了大量的资料。鲍罗廷来华后,他私下里对孙中山说:“尊敬的孙博士,恕我直言,您的这个党确实糟透了,成分复杂,人格不齐,确切地说,它还不能算是一个政党。您在中国革命中的领袖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也是为中国共产党所承认的。请原谅我的直率,您所创建的这个党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共产国际和中共同志建议改组国民党,是出于真诚的愿望。我想,孙博士也一定知道它的紧迫和重要。”
孙中山十分赞赏鲍罗廷的坦率,他告诉鲍罗廷,陈炯明的叛变已使他抛弃了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幻想,为整顿革命队伍,虽已对国民党实行改组,只是很不理想。现在天赐良机,他想借重鲍罗廷的才能和经验,借重中共的帮助,使国民党的改组工作真正地开展起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23年10月25日,国民党改组特别会议在广州召开,成立了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鲍罗廷被聘为顾问。同时,他还是孙中山的私人高级顾问。自此,他在国民革命中已具有任何人所不能替代的地位。他可以出席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各种会议,并参与起草、审阅国民党的一些重要决议。11月12日,《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正式发表。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孙中山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国民党右派蛊惑煽动,纠缠困扰孙中山,企图改变大会确定的改组国民党的计划。孙中山不免踟蹰犹豫,产生动摇。鲍罗廷费尽口舌,反复阐释国民党如不改组,无法领导蓬勃兴起的国民革命的道理。孙中山终于被说服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终于在热烈的掌声中通过,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后,在各地积极帮助创设和发展国民党的组织,到国民党二大时,全国已有正式省党部12处,特别市党部4处,临时省党部9处,这些国民党党部多是由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骨干建立起来的,其中李大钊、林伯渠、董必武、何叔衡、毛泽东、宣中华、于方舟、侯绍裘、周恩来等还是各地国民党党部及旅欧支部的实际负责人。
这就是鲍罗廷在国民党一大期间所作的杰出工作。
其实,鲍罗廷在这一期间还做了一项影响中国历史的大事,那就是建议和策划成立了闻名世界的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的创办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当孙中山准备返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时,一系列的失败使他认识到,在革命斗争中,组建一支忠于革命的军队何等重要。他决心仿效苏俄红军建军经验创办军官学校,作为建立革命军队的基础,创办黄埔军校,是孙中山革命事业中的重大决策,也是他历经数次挫折和失败后作出的英明抉择。
在参照苏联模式后,军校以孙中山提出的“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采取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方针,为国共两党培养造就军事政治人才。
为此国共两党对该校都极为重视,皆选派重要干部到校任职:孙中山亲自兼任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国民党党代表。
蒋介石出任校长,与鲍罗廷多少也有关系。在1923 年11 月26 日举行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鲍罗廷就积极支持蒋介石出任校长一职。在他看来,蒋介石是一位能信任而且强有力的人物,“受过军事训练,有军事经验,并且不是军阀; 他没有自己的军队; 他接近孙中山并接受孙的领导。在国民党里,这样的背景唯他独有”。
拟任军校校长的蒋介石,自游俄归来后,不愿出任。鲍罗廷通过廖仲恺、汪精卫、胡汉民等多次催促。蒋介石尽管扭捏作态,但最终还是赴任了。
黄埔军校第一任政治部主任是国民党人戴季陶,戴季陶也是中共创党之元老。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推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主张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
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正式下令筹建黄埔军校后,决定在全国19个省招生考试。由于当时
全国许多省区尚在军阀统治下,无法正常报考,只能委托各地党组织及参加国民党“一
大”的代表物色和介绍。尽管如此,报名人数依然超过计划招生人数三倍多。
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对创办黄埔军校给予大力支持,除派来军事顾问小组外,还向军校
赠送了大批武器和经费。
鲍罗廷于1924年1月底派捷列沙托夫、捷尔曼等人组成第一个顾问小组,直接参与黄埔军校的筹建工作。
国民党要人们恭维鲍罗廷,主要原因还是有求于这位“财神”。鲍罗廷联系苏联开来一艘油轮,在广州卖油所获250万元,便成为蒋介石办校和建立黄埔军的最初财源。
中共广东区委经费上也经常由鲍罗廷补助,不过每年只有几万元。
蒋介石则从保定军校、云南、广东、浙江的陆军讲武堂、江西海陆军讲武堂、日本士官学校中挑选众多人员任教职。
黄埔军校开办后,特别需要政治工作干部,当时党代
表廖仲恺和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多次叫张申府为军校推荐人
才,张申府开出十五人名单,第一个就是周恩来。张申府
还为周恩来解决了从欧洲回国的经费。
鲜为人知的是在1924年6月下旬,张申府却因与蒋介石难于共事,辞去了政治部副主任职务。
时年27岁且无从军和军事知识的周恩来由此推上了军政舞台。
周恩来升任政治部主任后,主持建立主要由共产党骨干组成的“叶挺独立团”。周恩来等人领导组建“铁甲车队”和叶挺独立团,鲍罗廷都同意拨款。
不过苏联方面把主要希望仍寄托于国民党左派,不主张中共大力发展军队。
对鲍罗廷偏重于援助国民党的做法,中共许多领导人当面向他提出意见。鲍罗廷却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时机还在很远的今后,在当前的国民革命中“只能当国民党的苦力”。这句话让许多中共领导人很生气,不过他代表的不是个人观点而是当时苏联的政策。
1924年10月,军校师生参加了平定广东商团之乱,首树军威。11月13日,孙中山先生为
商讨国是北上之前,特来军校检阅学生的演习,赞许学生“
忍苦耐劳,努力奋斗”,还叮嘱
师生:“不论是国民党员或是共产党员,为了革命事业,都应该把鲜血流在一起”。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张申府列席了会议,会上因讨论党的纲领时反对与国民党结盟而与蔡和森、张太雷等人发生争执,而后负气退出了共产党。
周恩来虽然一度支持张申府的观点,但他很快便屈服而改变了态度。对此,张申府后来有这样的评语:“我很快就离开,而周恩来留了下来,我是一个宁折不弯的人,而恩来则不同,他是弯而不折的……”
1925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病重,当他获悉以黄埔军校教导团为骨干的东征军胜利的消息
时,马上电告广州黄埔学校党代表廖仲恺、校长蒋介石和政治部主任周恩来,要爱惜黄埔学
生,并对随军东征的学生表示亲切的慰问。
当军校领导向学生们宣读孙中山先生发来的电报,宣布军校学生克日开拔返校时,全体学生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军校的学生在孙中山办校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学习和训练,具备了良好的政治、军事素质。
1926年又参加北伐战争,连战皆捷,战果辉煌。尽管国共两党同学曾经共同参加北伐东征,但随着“中山舰事件”,此后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黄埔军校学员彻底决裂。
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周恩来辞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之职,并在年底转往上海,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兼中共江浙区委军委书记。
从1924年一直到1950年,黄埔师生断断续续相互对峙交战26年。20年后,国民党方面黄
埔师生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有近40人;共产党方面,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中有5人出自黄埔,十名大将中黄埔出身的占了3位,1955年授衔的57名上将中有黄埔师生9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