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1年7月28日星期三

第15章 五问:中国民间信仰到底信什么?



 

天堂

 

1

 

天堂,在中国文化和民间信仰中,指人死灵魂升天以后居住的地方;在有严格教义体系的道教中,则指人得道成神成仙以后生活的世界。在天启宗教等宗教中指:信奉神的人,好人或正直者死后,其灵魂就要进入到神所居住的空间(天堂),与神在一起,永生不灭,享受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恶人死后,就要受到神的审判,被打入到地狱中受苦受罪。

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天堂、天国、天界、乐园、仙界、神界等都是同义语,指与地上的人间相对的以玉皇大帝为天庭皇帝的神仙天界。人们相信,人死了会升天,每一个人的祖先都在天上看着自己,祖先的在天之灵会保佑自己在人间的子孙后代。遂有敬天祭祖的传统。

至少在周朝以前,人们就认为人分魂魄,作为阳气的魂和作为阴形的魄结合形成人,人死以后,神魂灵气归于天,精魄形骸归于地,以魂气形魄来解释人前世、现世和来世的演化,并将精灵世界分为三界:地上的人间,天上的天堂,地下精魄的地府

和天堂相对的有还有黄泉、地狱等。黄泉可能是中国宗教信仰中最早出现的阴间地府的概念。阴间泛指亡魂所在的空间,因而不局限于地府,甚或可能和地上人间在空间上重合而人无法感知;地狱特指囚禁和惩罚生前罪孽深重的亡魂之地,可以说是阴间地府的监狱和刑场;而一般人死后在地府仍可能含笑九泉,像在人间生活一样,上善之人死后甚至成仙成神荣入天堂。

早期华夏文明将居于天界的主宰神称为上帝天帝昊天上帝明明上帝等,是一个抽象概念。佛教传入后,儒释道三教合流,以及神话志怪小说的推动,民间信仰中的天界逐渐成型,即指与地上的人间相对的以玉皇大帝为天庭皇帝的神仙天界,神人两界,各守其道,相安无事,神仙有可能下凡到人间巡视赏罚。从三教共尊的文昌君神的经典《文昌帝君阴骘文》来看,天庭即是佛教中的忉利天,而此也被部分宗教徒所认同。

在早期华夏文明中,一般人人死后会下到黄泉以生前的身份继续生活,或会回归自然(如《庄子》中记载的鼓盆而歌的典故),圣贤死后则会升天并在帝左右(如《诗经 大雅 文王》: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三教合流后,受佛教行善生天的因果轮回观的深刻影响,人们普遍相信,义人及善人死了会升天做天神享福,或者在人间修道成功也可以飞升天界(如道教的羽化登仙、渡劫等),普通人死后则去往阴间生活如常,但是透过超度他们也可以从阴间上升天界享福,不过恶人则下地狱受罚;又由于祖先崇拜情节和敬的传统的存在,人们同时相信,祖先的在天之灵会保佑自己在人间的子孙后代。

 

2

 

儒家信仰

 

宗教介紹-儒教

孔子

 

儒教又称“孔教”“圣教”。先秦被称为道教,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以超凡入圣(成圣)为终极目标。后为和崇尚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又被称作圣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儒教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儒教是礼乐文明的代表,上古宗教的直接继承者。

儒教实质上已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宗教,凡是生活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各民族,包括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如北方的辽、金、元,西夏及清,历代王朝都以儒教为国教,孔子为教主(这是孔子生前没有料到的,正如老子被道教奉为教主没有被老子料到一样)。……儒教利用政教结合的优势得以成为国教,儒教的神权与皇权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人本”和“性善”是儒家重要信仰:人天生固有的人性是善的,要知足、常乐。同时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而后面的都是行为。著名论断:“子不语怪力乱神”。

人本由孔子提出,主要由四方面组成:

  第一:强调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第二:尊重人的利益要求。

  第三:尊重人的物质欲望。

  第四:倡导“仁政”。

人本妨碍君本,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情况下,除了被民本取代别无选择。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民本事实上是农本。其主要内容包括:

  (1)轻徭薄赋,藏富于民。

  (2)勿伤农时,给农事活动提供方便。

  (3)实行常平仓制度,防止谷贱伤农。

  (4)刺激人口增长。

  (5)抑商贾,禁技巧。

  (6)设庠序,学而优则仕。

  (7)纳谏。

  (8)及时赈灾。

孟子的“性善说”,是在他自己的那套心、性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有以下两点内容:

第一,它是“道德层面”的心性,不是“情欲层面”的心性。

第二,这个"道德层面”的心性具有仁义的内在先天规

定性。

儒教早期认为昆仑山的最高层,名曰天庭。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

《扬雄甘泉赋》:选巫咸兮叫帝阍,开天庭兮延群神。

后世则认为圣贤凭借着清气,死后会升上高天,与诸神上帝同在。

 

佛教信仰

 

研究佛学和信仰佛教是冲突的吗?

 

中国佛教相信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以成佛信仰为核心内容。佛教其实并不推崇科学的敌人——迷信,相反,佛教是反对迷信、注重善恶的,只是用因果业力将现实因果律扩展到三世轮回,将一切串联其中以使人产生敬畏之心,达到超自然的,向往解脱的心灵寄托。

佛教天界类似于天国但又有别,是借用了婆罗门教的观念。佛教认为天道是六道轮回之中的一道,借由在人间界时的修行程度,如禅定,或行善程度,死后轮回入下一世时,进入比较能享有福报的天上界,而生命完结后仍入轮回;唯一的解脱是涅盘,能完全脱离轮回,不受后有。

佛教认为,相对于恶道和人道,天道可以享福,但长久来看福报并非永远,因此不鼓励信徒在死前发愿去六道之中的天界,而是希望信徒能在人间时借由修行得到救度,证到声闻阿罗汉及以上果位便不再入轮回。

对于末法时代的修行人,靠自修不易成功证果,则可以选择发愿往生净土。我们的世界是秽土,五毒炽盛,而净土是由佛菩萨的愿力形成的,没有不善行,拥有非常适合修行人的环境。大乘佛教净土信仰当中,阿弥陀佛极乐净土最为有名,此外还有弥勒菩萨弥勒净土、阿閦佛妙喜净土、药师佛净琉璃净土等。净土的样貌依佛菩萨各自的本愿而各不相同。

佛教中的天界并非永远享有幸福的处所,只是能享有大福报的地方,如天人、阿修罗的世界,但这些都不是永恒的,生命完结后都需参与轮回;唯一的解脱是涅盘。

中国佛教所说的天堂,共分三界二十八天。三个大层次为:欲界天:生于此界的均有色身(物质身),亦有男女饮食之欲;色界天:生于此界的均有色身,但无男女饮食之欲;无色界天:生于此界的均无色身,只存神识。接近人间的欲界天共有六层,往上的色界天共有十八层,再往上的无色界天共有四层。事实上,修善业的人,只能生在欲界六天,色界天及无色界天中除了色界上层的五净居天是小乘的三果圣人所居,其余都是修习禅定者所生的禅定天。

 

道教信仰

 

玉皇大帝

 

在中国民间传说中,玉皇大帝三界主宰,上掌三十六天,下辖七十二地,主管诸天三界所有事宜。权力无边,为穹苍之圣主,万仙之统帅。玉帝之尊权倾万天权掌天、地、人、神、魔、鬼六界,上天下地东西南北十方,九幽六道轮回之地。已证得道、法、本、真、迹、应、分、化八大法身,常住妙有无迹真境中。每年每逢腊月廿五,玉皇大帝要亲自銮驾诸天万界,亲自探巡各界,就如古代皇帝微服私访一样。在职天神有错则谪其位,地府府君有错则降其职,仙佛罗汉有错则坠其尘,鬼怪精灵有错则消其迹,君王有错则丧其国,辅臣有错则处其刑,凡人有过错则掠其福。

玉皇大帝身世由来古今说法不一,玉皇大帝到底从何而来呢?网络杜撰,玉皇大帝乃造化玉碟所化,所以称之为玉皇。造化玉碟的来由是盘古大神开天坐化之后,其脑所化,记载其一生在混沌中的领悟及见识。后被鸿钧老祖所得炼化成三千大道,造化玉碟也吸收鸿蒙真气,凝结真身化器为人,称造化童子。造化童子随鸿钧学道,演化大道至极。

玉皇大帝由来说法之二。圣界光明妙乐国有净德国王和宝月光皇后,他们制国爱民如子,常行仁德之政,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但却老来膝下无子,便命令全国修道人士修斋建醮,祈祷诸天真圣,赐下国王皇嗣,半年的时间风雨无阻、朝夕礼拜丝毫没有懈怠。诚心终于打动道祖鸿钧,遣元始天尊送童子转世。国王王后在梦中应感得子,王后怀胎一年整,于丙午年正月初九诞下太子。太子出生时周身大放金光普照全国。太子生而能言,弱而能行,聪慧无比。长大则辅助国王,行善救贫,勤政爱民。国王驾崩太子继位,感应众生疾苦,弃国修道。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方证玉皇大帝之果位。

玉皇大帝身世民间说法,话说姜子牙奉元始天尊之令册封365位正神,姜子牙本想把玉皇大帝封给自己,当册封完第364位时候,众神好奇的问玉皇大帝分给谁,姜子牙捻须笑道:有人!话音未落之时,姜子牙的舅舅张友仁从桌子底下钻了出来,只一声友仁谢过丞相,便一缕白光飞升天界坐上了玉帝宝座。

 

在中国道教中,天上设有以玉皇上帝为首的天庭,和民间信仰不同的是,民间信仰中玉皇大帝为众神之王,而在道教中,玉皇大帝的职能是承三清道祖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专掌,大事申呈。按《云笈七签天地部共有三十六层。

道教认为,若人得道,就可成为神仙,可以进入境。

太平经》:上善之人,死后阴曹判官着善籍之文,名之为善人之籍行仰善,与天地四时五行合信,诸神相爱,有知相教,有奇文异策相当,见空缺相荐相保,有小有异言相谏正,有珍奇相遗,共进于天神。

天庭就是神仙的国度。又有以道教发源地青城山为地上天国都城的说法,《广黄帝本行记》:青城,天国之都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

 

天堂凌霄寶殿

天堂凌霄宝殿

道教中,若人得道,就可成为神仙。《太平经》:上善之人,死后阴曹判官着善籍之文,名之为善人之籍行仰善,与天地四时五行合信,诸神相爱,有知相教,有奇文异策相当,见空缺相荐相保,有小有异言相谏正,有珍奇相遗,共进于天神。

天堂就是神仙的国度。又有以道教发源地青城为地上天国都城的说法,《广黄帝本行记》:青城,天国之都。在道教中,天上设有以玉皇上帝为首的天庭,和民间信仰不同的是,民间信仰中玉皇大帝为众神之王,而在道教中,玉皇大帝的职能是承元始天尊、道德天尊、灵宝天尊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专掌,大事申呈

道教《云笈七签》卷二十一天地部称,地上之天共有三十六层:

(一)太皇黄曾天,

(二)太明玉完天,

(三)清明何童天,

(四)玄胎平育天,

(五)元明文举天,

(六)七曜摩夷天,此六天合称为欲界

(七)虚无越衡天,

(八)太极蒙翳天,

(九)赤明和阳天,

(十)玄明恭华天,

(十一)耀明宗飘天,

(十二)竺落皇笳天,

(十三)虚明堂曜天,

(十四)观明端靖天,

(十五)玄明恭庆天,

(十六)太焕极瑶天,

(十七)元载孔升天,

(十八)太安皇崖天,

(十九)显定极风天,

(二十)始黄孝芒天,

(二十一)太黄翁重天,

(二十二)无思江由天,

(二十三)上揲阮乐天,

(二十四)无极昙誓天,此十八天合称为色界。

(二十五)皓庭霄度天,

(二十六)渊通元洞天

(二十七)翰宠妙成天,

(二十八)秀乐禁上天,此四天合称无色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合称为三界,共计二十八天。三界之上又有四种民天:

(二十九)无上常融天,

(三十)玉隆腾胜天,

(三十一)龙变梵度天,

(三十二)平育贾奕天。

(三十三)太清境大赤天,

(三十四)上清境禹余天

(三十五)玉清境清微天,此三天合称三清天

(三十六)为最高一层,称大罗天,与三清境合称为圣境四天。三界、四梵天、圣境四天共计三十六天。

 

3

 

儒释道三教信仰

 

儒释道,指的是儒家,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等地区;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悉达多又被称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指的道教,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传统宗教,是把古代的神仙思想、道家学说、鬼神祭祀以及占卜、谶纬、符箓、禁咒等综合起来的产物。

 

儒釋道

山西著名的悬空寺有“三教殿”主殿,

内供奉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的塑像。

 

以“三教”统称儒释道,始于北周时期,约公元6世纪中后,中国文化逐渐形成儒释道三足鼎立之势。经过隋唐时期的三教讲论与融通,三教合流在北宋已经大致成型,明代以后则成社会主流思想。儒家的主要功能当然是治世,它是一种治理国家的意识形态,确立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礼仪规范与典章制度。

道教的功能主要是治身,长生不老的神仙生活,中国人素来心向往之。

佛教的功能主要是治心,在消除烦恼的心性修养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有关心性修养的丰厚思想资源,特别是禅宗的明心见性、华严宗的理事无碍、天台宗的止观双修等,成了宋代儒学发展的重要源头。佛道两教,因此配合实践儒家的伦理规范。尤其是佛教,在民间社会还承担了许多慈善救济的实际功能。唐高祖李渊下诏,称三教虽异,善归一揆。宋孝宗写《原道论》,提倡以佛修心,以老治身,以儒治世。明太祖朱元璋在《三教论》里说:“于斯三教,除仲尼之道祖尧舜,率三王,删《诗》制典,万世永赖;其佛仙之幽灵,暗助王纲,益世无穷,唯常是吉。……三教之立,虽持身荣俭之不同,其所济给之理一。然于斯世之愚人,于斯三教,有不可缺者。

士大夫从小接受的是一套良好的传统儒家教育,理应是儒学的维护者。可是明代的士大夫,无论是阁部大臣,抑或州县小吏,无论是在职,抑或乡居,均是佛、道的倡导者,甚至成为佛教寺院的“护法”。当时的风气,就是士人以与释、道二教人士相交为雅。所以,对佛教的贡献,正如明人瞿汝稷所言:夫近时之士大夫,皆诵法孔子者也。所望创僧庐,市僧田,以招致拨草瞻风诸龙像者,惟诵法孔子诸贤是顿,则儒之有庇释也,不信然哉!”明人蒋德王景也说,晚明的士大夫,无不礼《楞严》,讽《法华》,皈依净土。此外,宋明理学大量吸收佛学思想,使得佛道两教渐趋衰落。

佛教产生的时间比道教早得多,在传入中国时佛教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备,因此,道教产生后在很多方面都藉鉴吸收了佛教。比如,在早期道经的造作过程中,便多有模仿乃至因袭佛经之处;道教的宫观设施、组织形式、宗教仪式等方面,亦不乏借鉴佛教之处。又如,受大道无形思想的影响,早期道教是反对偶像崇拜的,因此称佛教为像教。但是,后世道教设像立教的形式与佛教却别无二致,其实正是受佛教影响使然。全真道提倡三教合一,以《孝经》《心经》《道德经》为核心经典。

早在明初,就有一些僧人善于词翰,与士人交往密切,但只是仅见的例子,不成气候。中期以后,以至明季,由于儒、佛、道三教合流渐成气候,士人与僧、道相交更是不争的事实。

儒釋道

儒释道三教堂

 

这种风气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僧、道不守清规,不在僧寺、道观清戒受持,而是到处游荡,游方僧道遍地皆是,尤以京师为甚。如明人言:京师,僧海也。名蓝精剎甲宇内,三民居而一之,而香火之盛,赡养之腆,则又十边储而三之,故十方缁流咸辐辏于是。

二是士大夫师事沙门,大族中子弟甚至拜高僧为师。如张履祥揭示道:近世士大夫多师事沙门,江南为甚。 

这种风气仅仅是儒、佛、道合流的综合反映,而其具体的表现,则为士人与僧道相交,恬不为怪,甚至引为风雅。

孔子、释迦、老子并祀于一堂之类的三教堂,至迟在元代已见其例。一至明代,则蔚然成风。照例说来,孔子祀于学,佛氏祀于寺,老氏祀于观,原本俱有定制,各不相混。可是,在明代,却流行将孔子、佛氏、老氏并祀于一堂。

鉴于此,朝廷只好下令禁止。明永乐三年(1405),朝廷颁布禁令,禁祀孔子于释老宫。然三教合流毕竟已是大势所趋,尽管朝廷一再申禁,但禁令往往徒具虚文。

在明代,世人多以儒、释、道合为一图,或者塑像于寺观。释以佛居中,道以老子居中。甚至出现了穿戴为道冠、儒履、释袈裟之傅大士。这种行为并非只是盛行于道、佛,同样为一些儒家人士所恪守。如陈白我,建三教堂,奉孔子暨二氏。又宾州有一座三教阁,居人杨凤云所建,阁有孔子、释迦、老子三像

一旦儒、释、道三教圣人共聚一堂、一阁甚至一图,那么三教之间的界限已是混淆不清,这在民间的祠庙中反映尤为明显。

这可以析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儒家人士的祠庙,却由僧、道管理。如徐州祭祀汉高祖刘邦的祠庙,其香火由僧人管理。

二是原本为道教系统的神祠,却也有僧人住持。如太仓刘家河天妃宫,永乐初建,以僧守奉香火

三是儒家的祭祀人物附设于道观中。如苏州广陵王祠,祀吴越中军节度使钱元及其子文举,即设于城内三茅观。

上述种种,固然与当时思想界儒、佛、道合流的趋势桴鼓相应,但也与朝廷祀典、礼仪的含混不清乃至失察有关。明帝国以儒教立国,这勿庸置疑。然而堂堂帝国,每遇大朝会时,百官习仪却不在国子监孔庙,而是在佛寺或道观,先在庆寿寺、灵济宫,后定于朝天宫。朝廷如此,地方官员也只好照章办事,不必去追究是否符合儒家信条。如杭州钱塘县,每岁造土牛,均在灵芝崇福寺迎春。这就是最好的例子。

 

4

 

三教合流

 

三教合流,又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说法。大意以降,儒教道教佛教三家思想相互影响,融会贯通。三教合流,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达到了新的阶段。

三教合流,盛行于中国民间信仰,中国民间信仰者一般不知道他们信仰的是中国民间信仰,一般自称信佛、无宗教

三教”的说法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三教合流”的说法据说由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家、道家学者陶弘景较先提出。值得注意的是,历来许多儒者,如韩愈司马光均反对三教合一。

 

香港三圣庙,同时供奉三教的创始人孔子释迦牟尼老子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道家的全真五祖王重阳的思想则提倡儒、释、道三教合一,三教同源,劝人读佛门的《般若心经》、儒教的《孝经》,道家的《道德经》、《清净经》、《黄庭经》。人人可以求仙学道,七十岁学道也不迟,修道者的真师是自己的元神,类似如来藏学派人人本有佛性之说,如果慈悲清净,就可立刻顿悟。他吸收佛教禅宗,以打坐为修行方法,视酒色财气为修道的大敌,主张在玄理上不立文字,最好不由书面上的字义解释道教玄理,以免受文字束缚。

王重阳不重视过去道教的符箓咒语金丹。修道宗旨,应是清净(无为)、真功、真行。“真功”就是存神固气,保持清净不动心,使身心安定。“真行”就是善行助人,积德,拯难贫苦有难,导人行善。他劝人修道,认为人生易逝,旧业难消,轮回难避,不修道则下地狱,万劫不复,出家修道则可脱离欲海,消尽业障,超脱轮回而成仙

程朱理学于南宋兴起后,反对声浪渐消,但道家已不复独立存在(道教则于清朝后始衰落),佛教亦逐渐转衰。

山西著名的悬空寺有“三教殿”主殿,内供奉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的塑像。

四大石窟中的大足石刻主要内容就为三教合流。少室山安阳宫主殿洞内祀孔子、老子、释迦牟尼,门上书:“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

中国民间信仰的教派三一教,即主张三教合一的信仰。

 

5

 

三教九流

 

三教九流是一个汉语词语,三教指儒、佛、道三教。九流指先秦至汉初的九大学术流派,儒家者流、阴阳家者流、道家者流、法家者流、农家者流、名家者流、墨家者流、纵横家者流、杂家者流。

泛指古代中国宗教与各种学术流派,是古代中国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名称划分的等级。在古代白话小说中,往往含有贬义。

三教,指中国三大传统宗教:

 

儒教

 

儒教又称孔教”“圣教(儒教不等于儒学)。以为最高信仰,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终极目标。后为和崇尚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又被称作圣教,跟印度佛教、中国道教并称为三教。儒教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儒教是礼乐文明的代表,上古宗教的直接继承者。儒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宗教,历代王朝都以儒教为国教,孔子为教主。……儒教利用政教结合的优势得以成为国教,儒教的神权与皇权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相得益彰。

 

佛教(释教)

 

释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指东汉时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教,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释迦牟尼所悟到的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

 

道教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传统宗教,是把古代的神仙思想、道家学说、鬼神祭祀以及占卜、谶纬、符箓、禁咒等综合文化产物。道教以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诸多方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长生不老、与合一为终极目标,相信修道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

 

九流

 

 

九流

 

所谓的九流,实际上是指“上中下”三等。三教之中三等人;自然三三得九。

至于上中下九流之说,则是源于《七略》。此中将天下学说分为九流十家

在《七略》分别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九流十家,是九流以外加上小说家

之所以以“流”来形容,实际上是以社会形式比喻为水。无论是山河变换,还是水脉分流,水却一直遵守自然规律的同时,依然展现自己的意志思想。而小说家,却往往要以迎合读者为首。

九流,又指尊卑不同的九种身份。由尊至卑依次是:帝王文士官吏士兵农民工匠商贾

 

社会九流

社会地位上的九流可细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但却有不一的说法。(此九流为社会地位,与九流十家的学说无直接关系)

 

上九流

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

俗语: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阁老,六宰相,七进(进士),八举(举人),九解元。

 

 

為何算命先生不認識你,卻能夠成功謀生?算命先生的真相讓人

算命先生

 

中九流

 

俗语: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画家)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金(卜卦算命),七僧八道九棋琴。

具体指:

举子、医生、相命、丹青、书生、琴棋、僧、道、尼

秀才、医、丹青、皮(皮影)、弹唱、金(卜卦算命)、僧、道、棋琴

举子、医、风水、批、丹青、画、僧、道、琴棋

 

下九流

 

俗语:一流高台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五流池子六搓背,七修八配九娼妓。

具体指:

师爷、衙差、升秤、媒婆、走卒、时妖、盗、窃、娼

高台、吹、马戏、推、池子、搓背、修、配、娼妓

打狗、卖油、修脚、剃头、抬食合、裁缝、优、娼、吹手

巫、娼、大神、梆、剃头、吹手、戏子、街、卖糖

 

五行八作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六:

“(梁武)帝问三教九流及汉朝旧事,瞭如目前

 

五行:车行、船行、店铺行、脚行、衙役行。

八作: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木匠、瓦匠、石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