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天旅第三站:探索基督教的天堂观
1
我的童年时代是在皋兰路上度过的。皋兰路是上海的一条街道。东西走向,东到复兴公园,西至瑞金二路,长278米,宽12米。
皋兰路原名高乃依路(Rue Corneille),为1914年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以法国诗人高乃依命名。1943年汪精卫政权接收上海法租界时改名文安路。1946年改名皋兰路。
皋兰路沿路为住宅区,著名住宅有:
皋兰路1号,张学良旧居,是一所西班牙式三层独立花园洋房,张学良在1935年12月中旬第三次到上海就住在皋兰路1号(张公馆)的花园洋房里。张在沪时间很短。
皋兰路2号,卢湾区复兴公园,富有法式情调的小公园,旧称“法国公园”
皋兰路10号,原旧上海海关(江海关)副总税务司伍汉旧居,该洋房为伍汉自行购地、设计、出资建造,于1941年建成。解放后曾为上海江南造船厂疗养院。1979年9月--1983年11月为上卢湾区眼病防治所。
皋兰路11号,现为思南路幼儿园。
皋兰路16号,原为东正教圣尼古拉斯教堂(协隆洋行俄国建筑师亚·伊·亚龙设计,昌升营造厂承建,砖混结构,1932-1934年建造)。“文革”期间被毁掉上部的圆尖顶,改为一家工厂。1999年,作了大修,修复了上部的圆尖顶。后为ashanti法国餐厅。2019年12月,教堂在重修后被改为民营书店“思南书局诗歌店”,仍保留教堂作用。
皋兰路18号,虞洽卿故居。
皋兰路20号,卢湾区早教中心。
我小时候居住在皋兰路15号,现为思南路幼儿园。也许是一种缘分吧,我曾入学于思南路幼儿园,当时幼儿园设在思南路上,没想到这个幼儿园居然搬到了我生活过的旧居。这个幼儿园还占据了原22中学分校的一部分,22中学是我的母校,总校位于思南路37号,北面与近邻的张学良旧居仅隔一道竹篱笆,南面是香山路,当时的校门几乎与孙中山故居面对面。东面就是复兴公园,早年的法国公园。
在我童年时代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个圣尼古拉斯教堂,教堂的门牌号为16号,我家门牌号是15号。门对门,每天出现必需经过教堂。
我和妹妹经常到教堂去玩耍,看门老头总是热情地让我们在教堂里上上下下。因此,我对教堂的认识应该要比其他孩子早。
文革中,教堂的圆尖顶被砸了。被同时砸掉的还有对上帝的信仰和对天堂的梦想。
但有一个疑问却始终留存在我的心间:世界上真有天堂吗?天堂到底长什么样?天堂里有穷人吗?
2
等我长大以后才知道,这个圣尼古拉斯教堂是俄国人造的,是个东正教教堂。原来,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都信奉同一个上帝和上帝的儿子耶稣。
出于好奇和求知欲,我开始探索宗教的起源和宗教的历史与文化。
在基督教教义中,天堂据称为上帝在天的居所,即上帝之国,也称天国(Kingdom of God)。一般认为这是耶稣传道时的教义主题。《旧约》中的天堂原指一个独立富强的以色列王国。后来逐渐增加了末世论的色彩。《新约》中的天堂,即耶稣所宣讲的天国,并不是政治实体,而是建立人们心里的“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国度,其标志是救恩的宣告、罪孽被赦免、疾病得治疗,而且末世论色彩更加浓厚。
《圣经》中关于天堂的称呼很多,包括主的圣所、圣徒的国度、圣徒的家乡、圣徒安息日之处、圣徒的城邑等。《圣经》中还涉及天堂中的情景、如何进入天堂等内容。
圣经里说的天堂到底是啥?长什么样?在哪儿?
我开始在网络上搜索:天堂是啥?长啥样?
有位虔诚的老奶奶93岁了。有一次,她在做礼拜、向神父忏悔时,坦白道:“对不起,我死了之后不想上天堂。”
神父问道:“为啥啊?”
老奶奶说:“如果死了之后就是坐在云上,天天唱赞歌,未免也有点太无聊了吧。”
她说的确实有点道理。
我们都对天堂有着或多或少的概念。当然,大部分人是从书籍和电影电视里看见的。虽然圣经中关于天堂的表述不像地狱那样复杂,但天堂这个概念也没那么简单。
新约圣经学者
Paula Gooder写道:
想要直接了当的说清楚圣经中的天堂的全貌是不可能的——圣经中有关天堂的描述往往是多样、复杂以及不固定的。
根据基督徒的传统,天堂被认为是“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终极解释。对于身处极端痛苦、将死之人,或是有亲属离世的人来说,知道人死后能够上天堂对他们来说是极大的安慰。但最初天堂并不仅仅是上帝生活的地方,也不仅仅是我们旅程的终点。
天堂这个词(heaven)在希伯来语中(shamayim)或是希腊语中(ouranos),也可以被翻译为“天空”。它不是什么永恒的存在,相反,它是被创造出来的。
圣经中创世纪第一章里写道,天堂同大地一样,是被创造出来的。根据圣经,天堂是上帝的住所,是与大地平行的王国,其中万事万物都遵循上帝的旨意行事。天堂中充满了和平、爱、团结以及对上帝的崇拜。上帝身处其中,周围还环绕着其它天堂里的事物。
圣经的作者们认为,地球是平的,在地球之下有个阴间(亡者的国度),在天堂和人间中间有个大盖子,将人间与天堂分开。当然,我们知道地球不是平的,而且这种三层分割的空间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毫无意义。但即使如此,天堂的概念(不管它在哪儿)仍然被基督教的神学理论看作是上帝居住的地方,同时,神学理论仍然认为,世界并不是只有眼前的这一些。
圣经中,另一个用来形容上帝的住所的词,叫“乐园”(paradise)根据路加福音中有关十字架的描写,耶稣在受刑赴死前,对他身边一同受刑的人说:“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today
you will be with me in paradise”。)
圣经中有关“乐园”(paradise)的描述,很有可能受当时的波斯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受波斯贵族花园(paridaida)的影响。波斯人的花园通常有着非常精美的布局,内部有各种不同的植物,同时又相对封闭,非常适合那些贵族家庭没事溜达溜达。换句话说,那些花园就是人间版本的乐园。
创世纪第二章当中,有关伊甸园的描述,和波斯贵族花园惊人的相似。伊甸园之中有河流流过,确保水源充足,种植了各种各样的水果蔬菜,景色令人赏心悦目。上帝住在那里,或者至少偶尔去临时下榻在哪里,像身处花园的国王一样同亚当和夏娃讲话。
在圣经构筑出的神话故事中,人类由于自己的不服从而被赶出了伊甸园。从这开始,圣经的故事就围绕着人类如何与天神分离、努力回到上帝及上帝的住所(天堂)展开了。在基督徒的释觉中,耶稣基督是回归的方式。
基督教徒每年庆祝的复活节,庆祝的主要是耶稣在被钉死在十字架三天之后,重新复活的事情。耶稣的复活被看作是上帝的应允,是上帝的子民得救的“第一颗果实”——复活,享受上帝赋予的永恒生命。当然,这些事情更多的是信念上的东西,很难得到证实。不过,复活节的核心,在于与上帝和解。
圣经的最后一部《启示录》,将天堂和乐园的概念相融合。圣经的作者描述了一个全新的天堂,这个新天堂将会降临人间。对于人间的众人而言,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逃脱地球了——相反,更像是一种证明:所有物质的、被创造的、人世间的事物,都将痊愈、焕然一新。
《启示录》中的天堂并不再是伊甸园的样子——生命树、河流、花花草草以及上帝本身——这回的天堂是个多种文化交杂在一起的城市的模样。不管如何,对于人类而言,回归伊甸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人类需要与上帝和解,当然,反之亦然。
圣经中的天堂乐园带有乌托邦的央视,它的存在不仅仅用来灌输大家对上帝的信念,其中更衬托着当年作者对美好价值的向往,以及与世界和解的愿望。
3
圣经中描述的 “天堂(heaven)”这个词仅在新约中就出现了276次。
根据圣经,天有三层。使徒保罗说:“我认得一个在基督里的人,他前十四年被提到第三层天上去……他被提到乐园里,听见隐秘的言语,是人不可说的”(林后12:2-4)。既然有第三层天,那么照推理,就必有第一层天和第二层天。天的复数形式在圣经里被使用了一百多次。
第一层天就是大气层,这一点在圣经中是很清楚的。“天地万物都造齐了”(创2:1)。第一层天在旧约中被提到最多的是“天(sky)”或“天空(firmament)。”这层天包含了云朵,它是鸟类飞翔的区域。
第二层天是星际/外层空间,它是恒星、行星和其它天体的所在(创1:14-18)第二层天可能是繁星,或称外层空间,它与天上之天的神的宝座相连。
第三层天是神的住所,它的位置没有被揭示。耶稣应许要在天堂为真正的基督徒准备地方(约14:2)。因为天高高在上,或在大气层之外,因此,第三层天也就是乐园,或叫天上的天。圣经里三次提到乐园。
旧约圣徒相信,天堂是作为救赎主的神应许他们死后的归宿(弗4:8)。无论是谁,只要信基督就永不灭亡,反得永生(约3:16)。
使徒约翰蒙恩看到了天上的城邑并对它作了介绍(启21:10-27)。约翰见证了天堂(新地)拥有“神的荣耀”(启21:11),即神的存在。因为天堂没有夜,主自己就是光,不再需要太阳和月亮(启22:5)。
城中充满了昂贵宝石和明如水晶的碧玉的光辉。天堂有十二个门(启21:12)和十二个根基(启21:14)。伊甸园般的乐园得到了还原:自由流淌着生命水的河与生命树得以重现,生命树每月都结果子,它的叶子能“医治万民”(启22:1-2)。但无论约翰如何善于描绘天堂,天堂的实际情况远远超过了有限的人的描绘能力(林前2:9)。
天堂是个“不再有”的地方。在那里不再有眼泪、不再有疼痛、不再有悲哀(启21:4)。在那里不再有分离,因为死亡将被战胜(启20:6)。天堂里最美好的就是有我们的救主(约一3:2)同在。我们将来可以与神的羔羊面对面,因为他爱我们并为我们舍己,让我们能够在天堂永远享受与他同在。
4
关于天堂的不同层次,圣经里最接近的描述是在哥林多后书12:2:“我认得一个在基督里的人,他前十四年被提到第三层天上去。或在身内,我不知道;或在身外,我也不知道。只有神知道”。有些人解释这段经文时认为,它表明存在三个不同层次的天堂,一层是给“超级委身的基督徒”或灵性很高的基督徒准备的,一层是给“普通”基督徒准备的,还有一层是给没有忠心事奉神的基督徒准备的。这个观点是没有圣经依据的。
保罗也没有说有三个天堂或三层天堂。在许多古代的文化中,人们使用“heaven(天)”这一术语来形容三个不同的“realms(领域)”——天空、太空和属灵的天堂。虽然这些术语不是特别符合圣经,但它们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terrestrial(地球的)、telestial(太空的)和celestial(神的)heavens(天)。保罗说了,他被神提到“celestial(神的)”天,那里是神的住所。不同层的天堂的概念可能部分来自但丁的《神曲》,其中的诗歌将天堂和地狱描写成有九个不同的层。但《神曲》毕竟是文学作品。不同层的天堂的概念是没有圣经依据的。
但圣经确实提到了天堂里的不同赏赐。耶稣在提及赏赐时说:“看哪,我必快来!赏罚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报应他”(启22:12)。耶稣说了,当他来时,他要根据人们的所行将带来的赏赐给他们。这就告诉我们,信徒将来有得赏赐的时候。在提摩太后书4:7-8中,我们读到了保罗在他结束事工时说的话:“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
只有那些能够幸免于神的精炼烈火的工程才有永恒的价值并配得赏赐。这些有价值的工程被称为“金,银,宝石”(林前3:12),而且它们都是建立在相信基督的根基上的。那些没有得赏赐的工程被称作“草木,禾楷”;这些工程并不是恶行,但却是没有永恒价值的平庸活动。赏赐将在“基督台前(judgment seat of Christ)”分配,基督台前是以赏赐为目的评估信徒生命的地方。对信徒的“judgment(审判)”指的决不是对罪的惩罚。耶稣基督死在十字架上已为我们的罪受了惩罚,而且神对我们说了:“我要宽恕他们的不义,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愆”(来8:12)。
多么体贴的考虑!基督徒再也不需要惧怕惩罚,却能期待自己在救主脚前铸造出赏赐的冠冕。总之,没有不同层的天堂,但天堂里有不同等级的赏赐。
人类似乎总是活在分等级的社会里,贵贱、贫富,让世界两极分化,那些尖社会最低层挣扎的人,难道到了天堂后还要当仆人?天堂到底属于谁?我无语,却在反思。
5
“真的有天堂和地狱吗?”这是一些愿意了解基督信仰的朋友常提到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质疑并努力探索的不解之谜。
对这个问题,圣经的答案似乎十分明确﹕天堂和地狱都是真实存在的。圣经是神的话语,是一本说实话的书。真、善、美、圣的上帝不能背离自己的本性。神的话,说是就是,说不是就不是;说有就有,说没有就没有。
在圣经这本书里,上帝不仅向人启示出他自己是谁,他也把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事情向我们讲明了。
圣经说,神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人犯罪堕落后被神赶出了乐园;神为人预备了救赎的恩典,人会因着接受或拒绝神的救恩,最终到两个不同的地方去。这两个不同的地方就是天堂和地狱。
那么,天堂和地狱是什么样子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仍需要回到圣经,看神的话是怎样描述天堂和地狱的。让我们先看什么是天堂这个问题。
在圣经中,“天堂”(希伯来文﹕ samayim,希腊文﹕ ouranos,英文﹕ heaven)一词是指神居住的地方(诗篇2:4);这地方是在“天上”,因此耶稣基督教门徒祷告时说﹕“我们在天上的父……”(参诗篇33:13-14;马太福音6:9)神的儿子耶稣基督正是从“天上”来到人间,照着父神的旨意为我们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又从死里复活再回到“天上”去(希伯来书9:24;彼得前书3:22)。有一天凡属基督的人将要在那里与主永远同在。
根据圣经的启示,天堂是一个实际存在的空间,但和我们所居住的受造的宇宙空间十分不同。它是一个非受造的属灵空间,神的存在决定了它的存在。
耶稣基督离世归父之前对门徒说﹕“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信神,也当信我。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哪里,叫你们也在哪里。”(约翰福音14:1-3)
由这段经文可知,天堂是神儿女的终极归宿,是用有限的言语无法描述的喜乐之地。使徒保罗曾被提到“第三层天上”(天堂的另一种说法),他称那里为“乐园”(哥林多前书12:1-4)。启示录将天堂描述成一座从天而降的“圣城新耶路撒冷”,只有名字写在羔羊生命册上的人才能进去。在那里,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
。
圣经告诉我们,在天堂里单单是“不再有”(不再有罪、死亡和悲哀等负面的东西)是不够的;神还“要将生命泉的水白白赐给那口渴的人喝”
,那里充满着神的荣耀和耶稣基督的光,充满着永不止息的爱和欢乐,充满着历代圣徒环绕神宝座的赞美与敬拜。
传道人爱德华滋写道﹕“圣徒将会在爱海中畅游—永永远远沉浸于神无穷明亮、温和甘甜的爱中;永永远远、充充满满地得着光,并且被光环绕,又永永远远地将光反映回其源头。”在天堂里,蒙恩圣徒将永远享受与父神和救主耶稣的团契,也永远享受众圣徒之间的团契。总之,天堂就意味着属基督的人永远与神同在。
神学家史鲍尔对天堂的特征作了这样的总结﹕(1)天堂中没有任何会带来痛苦和死亡的事物;(2)天堂是一个没有罪,也不受罪影响的地方;(3)天堂是享受基督直接同在的地方;(4)天堂的福气包括能看见神的面,这是我们今生所没有的;(5)天堂是永远享受神赏赐的地方;(6)地上没有任何知识与经验,能够影响我们将在天堂享受的丰满喜乐。
另外,圣经也称撒旦为“空中掌权者的首领”,称其恶势力为“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以弗所书2:2;6:12),但撒旦所盘踞的“天空”和天堂完全不同。这个“空中”领域是神许可撒旦暂时控制的地方,到时候神的使者会将它从那里摔下来,而撒旦最终的去处就是地狱(启示录12:7-9;20:10)。
照此说来,天堂应该有两个,一个是神掌管的天堂,另一个是撒旦控制的天堂。那么,天堂也有好坏和善恶之分。
6
很多无神论者认为天堂并不存在,那不过是文学家们想象中的地方。但圣经中确实有关于天堂的记载;许多基督徒如云彩般告诉我们,天堂是他们,也是我们真实的盼望,是灵魂最终极的归宿。
以下是圣经中对天堂的十个美丽描述:
01
“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哪里,叫你们也在那里。”
——约翰福音十四章2-3节
在耶稣离开世上之前,耶稣安慰门徒,承诺祂会去为他们预备地方。最美的部分是,耶稣保证祂会再回来接他们。无论我们天父家中的宅第多么壮观,与耶稣同住将是所有人最美丽的居所。耶稣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祂是通往天堂之路。
02
“你们乃是来到锡安山,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里有千万的天使,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有审判众人的神和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
——希伯来书十二章22-23节
永生神的城邑是根据神完美的设计,是一个无比壮观、难以想象的祝福之地。那些留名在天上的人,因耶稣十架的牺牲而使生命完全,将与无数的天使在至圣的神面前聚集在一起。
03
“此后,我观看,见有许多的人,没有人能数过来,是从各国、各族、各民、各方来的,站在宝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树枝,大声喊着说:'愿救恩归与坐在宝座上我们的神,也归与羔羊!'”
——启示录七章9-10节
耶稣在世上的时候,许多人还没有真正认识祂是谁,但在天堂,将不再有困惑;耶稣是和平之君,各族各方的人都要穿着白袍,挥舞棕树枝,来真实地敬拜赞美祂。
04
“所以,他们在神宝座前,昼夜在他殿中事奉他。坐宝座的要用帐幕覆庇他们。他们不再饥,不再渴;日头和炎热也必不伤害他们。因为宝座中的羔羊必牧养他们,领他们到生命水的泉源;神也必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
——启示录七章15-17节
那些从大患难中出来的,将能永远带着大喜乐和崇敬的心,在神的宝座前昼夜事奉祂。耶稣这位好牧人会带领他们来到活水泉源,使他们再也不渴,每一滴眼泪都会被神的怜悯之手抹去,并在神的荫蔽之下安歇。
05
“当时,神天上的殿开了,在他殿中现出他的约柜。随后有闪电、声音、雷轰、地震、大雹。”
——启示录十一章19节
超乎人所能理解,天堂的雷鸣声将不同于我们曾经历过最强大的风暴,神的威严将在整个宇宙中宣告,祂的声音将在整个天空中发出雷鸣般的声响。“耶和华的声音大有能力;耶和华的声音满有威严。”(诗篇29:4节)
最后,神的殿将被打开,约柜也将再次出现,因为祂的约是永恒的,祂的国度没有穷尽。
06
“我观看,见天开了。有一匹白马,骑在马上的称为诚信真实,他审判,争战,都按着公义。他的眼睛如火焰,他头上戴着许多冠冕;又有写着的名字,除了他自己没有人知道。他穿着溅了血的衣服;他的名称为神之道。在天上的众军骑着白马,穿着细麻衣,又白又洁,跟随他。”
——启示录十九章11-14节
主耶稣将领军白色的军队,祂的长袍浸透了鲜血,将证明祂在十架上的完美牺牲。万膝要跪拜,万口要承认,耶稣基督是主。
07
“‘你到这里来,我要将新妇,就是羔羊的妻,指给你看。’我被圣灵感动,天使就带我到一座高大的山,将那由神那里、从天而降的圣城耶路撒冷指示我。城中有神的荣耀;城的光辉如同极贵的宝石,好像碧玉,明如水晶。”
——启示录21章9-11节
在天堂,圣城耶路撒冷的光芒,像无比光辉的宝石和水晶,其光芒将超越世上任何珍贵的宝石。在神的荣光里,圣城耶路撒冷将伴随光辉降临。
08
“十二个门是十二颗珍珠,每门是一颗珍珠。城内的街道是精金,好像明透的玻璃。”
——启示录21章21节
当我们想象由单单一颗珍珠形成的天堂珍珠门,就觉得不可思议,加上如此纯净、明透的金色街道,从十二个门延伸出来,这是多么美的描述。启示录廿一章继续说,在天堂将不再有太阳或月亮,因有神的荣耀光照,又有羔羊为城的灯。
09
“在河这边与那边有生命树,结十二样果子,每月都结果子;树上的叶子乃为医治万民。”
——启示录22章2节
这段经文提醒我们,在天堂将不再有疾病和痛苦。这棵生命树将位于天堂城内金色街道的中心,持续结出丰盛的果子,树上的叶子能医治万民,无须再去寻找疾病的治疗方式,每一种疾病都能被医治。
10
“他的仆人都要事奉他,也要见他的面。他的名字必写在他们的额上。不再有黑夜;他们也不用灯光、日光,因为主神要光照他们。他们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
——启示录22章4-5节
教徒们总会说,将要见到救主的面,他的名字要写在我们额头上,作为被接受的印记。圣经中每一个美丽的天堂描述都会实现,远远超出我们所求所想。我们深信主必快来,“主耶稣啊,我愿你来”!
但是对于很多无神论者来说,天堂地狱是无稽之谈,活着就只有今生今世。如果将天堂只解释为是神的居所,那么普通民众又生活在哪里?绝大多数中国人并不相信一神论,也不相信天堂还有主人和仆人的区分,他们渴望天堂应该是平等和自由的世界。
7
有时候,尤其是在那些流行的表述中,天堂大多被人们描述成一个享有物质上的荣华富贵的地方,一个我们在世上的盼望得到极大满足的地方。因此,天堂似乎只是对地上(甚至是世俗)光景的一种放大。然而,正确的观点是将天国根本本质视为上帝的临在;借着上帝的临在,所有天国的祝福就都随之而来。
上帝的临在意思是指,我们会拥有完全的知识。使徒保罗曾评论说,现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讲的也有限,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我们如今彷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林前13:9-12) 。生平第一次,我们要面对面得见上帝(约壹3:2 )。
天国同样也以除去了一切恶为特色。上帝“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启21:4 )。不仅这些痛苦,而且连一切恶的源头,就是那引诱我们犯罪的也都被除去了;“那迷惑他们的魔鬼被扔在硫磺的火湖里,就是兽和假先知所在的地方。他们必昼夜受痛苦,直到永永远远。”(启20:10 )因着这位全然圣洁的上帝与毫无站污的羔羊的临在,就再没有任何罪与邪恶存在了。
因为荣耀是上帝最根本的本质,所以天国是一个有极大荣耀的地方。在耶稣基督降生的宣告中就有这样的话:“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路2:14 )耶稣基督的再来是在极大的荣耀中(太24:30 ),他要坐在自己荣耀的宝座上面(太25:31 )。
如果,天国根本的本质是上帝的临在;在天上的生活,是由安息、崇拜和服侍上帝组成。普通民众会感到幸福和快乐吗?
各种比喻极尽铺张和华丽,把天国描述成一个令人无法想象的辉煌、伟大、精妙、荣美的地方。那要从天上、从上帝那里降临的新耶路撤冷,被描绘成一个用纯金做成(甚至所有街道都是纯金铺成),用宝贵的珍宝装饰的地方(启21: 18- 21 )。完全有可能,约翰的异象虽然用到那些我们认为最宝贵、最荣美的比喻,但天国实际的荣美远超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那时,不再需要日头和月亮来光照新耶路撤冷,因为“有上帝的荣耀光照,又有羔羊为城的灯”(启21:23 ;参见22:5) 。
圣经很少告诉我们,那些在天国中得赎之人的活动;对我们将来状况的描写,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瞥。我们在天国中的一个特点就是安息。
安息作为希伯来语用到的一个术语,不仅是歇了一切的工,也是达到至关重要目标的经历。因此,圣经常常谈到那经过旷野进入应许之地的安息之路(来3:11, 18 )。同样的安息也等待着信徒(来4:9-11) 。因此,天国是基督徒走完了天路历程,结束了同肉体、世界和魔鬼的争战。在那里,会有工作要做,但不是与各种敌对势力争战。
天国生活中的另一方面就是敬拜。在《启示录》19章中,我们看到一幅生动画面:
此后,我听见好像群众在天上大声说:“哈利路亚(就是赞美那和华的意思)!救恩、荣耀、权能都属乎我们的上帝。他的判断是真实、公义的,因他判断了那用淫行败坏世界的大淫妇,并且向淫妇讨流仆人血的罪,给他们伸冤。”又说:“哈利路亚!烧淫妇的烟往上冒,直到永永远远。”那二十四位长老与四活物就俯伏敬拜坐宝座的上帝,说:“阿们,哈利路亚!”(1-4节)
随后,有声音从宝座出来,劝勉众人要赞美上帝(5节),于是,众人就这样去行。
显然,在天国中也会有服待上帝的内容。因为当耶稣在约旦河外的犹大地时,就曾经告诉过自己的门徒说,他们要和他一同审判:“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这跟从我的人,到复兴的时候,人子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你们也要坐在十二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太19:28 ;参见路22:28 -30 )
《马太福音》25:
14-30中有对管家的论述:在这里,对管家忠实做工的回报是一种更大的工作机会。因为这个比喻是出现在一种末世论背景下,所以它完全有可能是在表明:人在世上信实工作所得的报偿,就是在天上的工作。请注意,《启示录》22:3中告诉我们:羔羊将受到“他仆人”的敬拜。
这里还有一种暗示:在天堂中,在信徒之间会有某种形式的团契。“你们乃是来到锡安山、永生神的城邑……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有审判众人的上帝和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并新约的中保耶稣。”(来12:22-24)请注意,这里再次提到“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天国是一个得以完全了的灵魂的安息之所。
天堂教义给我们的提醒:
1、我们今生所做的决定将会影响找们来生的景况;这不仅仅是一时之间,而是永恒之久。因此,在作出这些决定时,我们就当格外审慎和勤勉。
2、正像保罗所说,今生的境况不过是暂时的。若与来生的永恒相比,这些就都相形见绌,不是那么重要了。
3、来生境况的本质,远比世人今生经历的一切要强烈得多。那些用来描画它们的比喻并不能恰如其分地完全表明我们将来要面对的一切。譬如,天堂远远超过我们今生经历的一切快乐。
4、天堂中的福乐并不能仅仅视为对今生快乐的一种强化。在天堂中,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信靠上帝的人要与主同在。
8
新约和旧约都记载,信徒死了以后,他们的灵与魂往何处去。一般人的观念,都以为信徒死了就上“天堂”;但这却不是圣经的思想。
圣城新耶路撒冷是信徒最终的归宿。圣城新耶路撒冷是历代蒙恩得救的人,最终与神相互的居所。
简单的说,每一个蒙恩得救的人,最终都要进到神的圣城里去;只不过信徒死了,灵与魂不是进“天堂”,乃是先到阴间的乐园,等到主耶稣再来时,他们要复活,灵、魂和身体才合在一起,最终一同有分于新耶路撒冷。
基督教认为:人从得救到进入圣城,可以说有三个时期。活在地上是一个时期;有一天死了,身体埋在土里,灵、魂离开世界,是一个时期;等到主耶稣再来,灵、魂从乐园出来,身体从坟墓也出来,全人得复活,这是另一个时期。所以,就着一个信徒来说,从他得救一直到永远,有三个不同的时期。第一个时期,他的身体、灵与魂住在世界,是他活在地上的时期。第二个时期,他的身体和灵与魂分开,身体留在坟墓里,灵与魂到一个快乐的地方;这是睡了的时期,或者说是死了的时期。第三个时期,就是主耶稣再来,他复活了,灵与魂和身体再合在一起,并且有了变化;这是他与主永远同在,复活的时期,也就是永远的时期。
今天基督教一般的说法,都说信徒一死,灵魂就上天堂,不过他的身体还在坟墓里,没有复活,等将来复活了,他的身体也要上天堂。
根据圣经来看,信徒活着的时候,既不上天堂,也不下阴间,乃是住在地上。有一天他死了,他的身体埋葬在坟墓里;但他的灵与魂到了那里?我们要找出这个答案。
信徒死了,灵魂没有上天堂,是下阴间的乐园。凡是蒙恩得救的人,总归是有分于新耶路撒冷;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到那里一点不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完全是靠主的救恩。不过,基督教的说法是:信徒死了,灵魂就上了天堂。然而根据路加十六章,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一个信徒死了,他的灵魂乃是下到阴间的乐园里。在没有复活之先,一个信徒死了的时候,他的灵魂并没有上天堂,乃是下到阴间快乐的地方。
这个断案,与今天基督教传统的神学起了冲突。也让我变得越来越糊涂。信奉上帝的那些总统,主张同性恋、堕胎,这是上帝的旨意吗?难道天堂里也有同性恋者、堕胎者?
9
要了解“基督教”对天堂的定义,其实非常困难,因为仅仅“基督教”一词,在中国大陆的学术界使用时就比较混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基督教是指凡是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所有教派,即包括了罗马公教(Catholic)、正教(Orthodox)、新教(Protestant)三大派及其他一些小教派在内,也就是英语中的Christianity之意;狭义的基督教是指其中的新教。
由于历史原因,在华人中长期以来都习惯只把新教称为基督教。但大陆的新教教会则从不称自己为新教,而只称基督教或耶稣教,而将罗马公教称为天主教,正教称为东正教。
港、台华人为了解决这一混乱状况,把广义基督教称为“基督宗教”,以与专指新教的狭义基督教相区分。这一用法现也渐被大陆学者所接受。把广义基督教称“基督宗教”,而“基督教”一词就专指新教。
基督宗教各派都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主,都以《圣经》,又称《新旧约全书》为经典,其中《新约》各章节都相同,而《旧约》有所不同,东正教和天主教的内容比新教(基督教)要多几章。各派共同信奉的教义有“三位一体论”、“原罪论”、“因信称义”、“罪得赦免”等,但强调点各有所侧重,此外还有些各自特有的教义。
在圣礼方面,基督新教只有两种,而天主教和东正教都有七件。
在教会建制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天主教是教皇制,东正教是牧首制;基督教的体制较复杂多样,有长老制、公理制、主教制等,在实施主教制的一些教派中,其主教的权限远不如天主教和东正教大。此外这三派还有不少其他差别。
要将“基督教”了解透彻,连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和精英们都达不到统一的认识,何况那些普通的蚁族信徒们能真正明白“基督教”到底是什么吗?
基督教新教主要宗派包括信义宗、长老宗、圣公宗、浸礼宗、公理宗、韦斯利宗等。除这些较大派别外,新教还分化为众多的小教派和教会团体。自19世纪下半叶,跨越传统教派的福音派教会异军突起,形成巨大影响。
基督教一般认为,其基本教义都是出自于《圣经》。历史上的教会以信经、信条、认信文等多种形式对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作出了很多精要的概括,也被今天研究教义学的学者视为教义的渊源。此外,历代神学家企图结合其时代的观念阐释和辨明基督教的信仰要理。
很多神学家的著作也是阐发基督教基本教义的宝贵资源。基督教各派教会最广泛接受的一本信经系《使徒信经》。随着教会的发展与神学探讨的演进,一些与《使徒信经》中基本教义相关的论点被不断提出。早期基督教神学家通过发挥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依托当时流行的哲学载体,构造出更加复杂的教义体系。
基督教一般有以下认识:
上帝的三位一体:基督教作为一神论的特色是基督教的神是“三位一体”的神。
同一个上帝具有三个位格:圣父、圣子和圣灵。
基督具有两性:基督既是完全的神,又是完全的人,兼具完全的神性和完全的人性。
上帝的创造以及人作为上帝的形象: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
恩宠与善功:人得以恢复与上帝的正常关系,需仰赖上帝的恩宠。
启示:启示是上帝的恩赐,基督徒根据启示认识上帝和信仰上帝。
圣礼:新教一般仅承认洗礼和圣餐为圣事。
当我终于理解了基督教的这些教义,我只能无语。显然,我没有这种认识,我也不够格成为一个基督教徒。
10
那么,基督教的这些教义从何而来?那还得从基督宗教的源头说起。
基督宗教发端于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团体。
1至5世纪是基督宗教创立并从以色列传向希腊罗马文化区域的时期,是基督宗教发展的早期阶段,是使徒和早期教父建立基督宗教基本教义和神学学说的时期。这一时期常被称为基督宗教发展上的第一个阶段。
到了395年,罗马帝国在内部的矛盾和外族的入侵下分裂为以意大利的罗马城为中心的西罗马和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罗马。随着东西罗马的分裂,基督宗教也开始分裂为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直至1453年东罗马帝国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的进攻下灭亡,这是基督宗教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阶段。
宗教改革运动直接的导火线是教宗利奥十世以修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于1517年派多明我会修士台彻尔到德国去兜售赎罪券,此事激起极大反感,据传马丁·路德于同年10月31日在维滕贝格教堂门前张贴反对兜售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揭开这场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路德提出“唯靠圣经、唯靠恩典、唯靠信仰”的改教口号,为以后的改教者所继承和追随。
改教浪潮波及西欧全境,在教廷势力薄弱的地区引起一场又一场改教运动。
瑞士苏黎世发生了茨温利领导的改革运动,在日内瓦以加尔文为首的激进派建立市民阶级共和式的长老制教会,由此产生新教加尔文派(即归正宗或改革宗)。
英国在亨利八世国王推动下自上而下进行改革,建立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英国国教会(圣公会)。
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国自上而下地改革,相继以路德派教会代替天主教为国教。
基督教由此开始了在全世界的发展。
11
相比起犹太教、伊斯兰教来说,基督教对于基督徒的生活在形式上 - 比如在礼拜、衣着、饮食方面 - 要求是比较少的。
旧约圣经中神给以色列人颁布了很详细的律法,涉及到宗教礼仪、饮食衣着条例、司法民法等方面。基督教在从犹太教分离出来的初期过程中,与保守的犹太教徒在是否要遵行旧约的律法条例产生了矛盾,以保罗为代表的基督徒认为旧约律法的目的是带领人认识耶稣基督,律法的总纲是爱神与爱人,这是我们要坚守的,而非关系道德的律法不重要。律法终将归于无有,而信、望、爱却将长存,其中最大的是爱。
关于律法的不同理解是基督教从犹太教中分裂出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后来基督教在发展过程中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礼仪,宗教改革中间新教教派对这些礼仪进行了改革,许多形式上进行了简化,但增加了普通信徒的参与。
传统宗派(天主教、圣公会、东正教)视主日(周日)为非常重要的节庆,一般会在这天于教堂进行主日弥撒,教友共同参与基督的祭献(弥撒或神圣礼仪)。天主教,正教会在主日的祈祷生活以弥撒为中心。分为圣道礼(悔罪、读经、讲道、信友祷文(主日及大节日))及圣祭礼,以圣体圣事作礼仪的高峰。
而同时,在平日亦有时辰祈祷(日课),在主日弥撒以外供热心教友选择在不同时间,个别或集体祈祷,有时还聘用探题,教导信众。
天主教、东正教传统的教堂比新教教堂宏伟壮观,堂内圣像或是圣像画,展现基督在世的生活,或是教恩的果实(圣人),以激励信众在世成圣自己,并以圣人为榜样,其弥撒的仪式感较强,并在部分堂区举行传统拉丁文弥撒。
新教基督徒一般会在礼拜天聚会和进行礼拜,这个做法在圣经上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从尼西亚会议后就开始了。使徒行传20章提到“七日的第一日,我们聚会擘饼的时候,可见那时就有了。一般解释这是纪念礼拜天基督复活。
在希伯来原文中,基督是犹太教徒。一些教会按照需要会增开更多的礼拜时间,一般基督徒按自己时间参加其中一次。现代安息日聚会时间横跨周五晚上至周六太阳下山,开设数教会,以方便教友参加。
新教的礼拜堂一般比较简朴,但大概有十字架,并且不用雕像,画像一般也较少,用意是希望信徒全心敬拜那无处不在的神。基督新教的礼拜仪式一般有会众唱圣诗和牧师讲道的环节,部分传统教会每次都领圣餐,有些教会不是每次都有,其他环节依各个教会安排而定。基督新教的教会常常在礼拜天的礼拜以外有其他的周间的小型聚会,称为团契,或者查经班。
在如何对待婚姻与家庭方面,泛基督教各教派在这方面仍然还存在许多矛盾,在以下为现行实际状况下,天主教除东仪天主教外,要求全职的神父不许娶妻,过单身的生活。基督新教没有这个限制,牧师可有自由选择建立家庭的权利。
天主教认为婚姻是一种圣礼,除天主教法典之中载明婚姻无效事项,不许可离婚,但因为世俗化,对普通的信众管制渐缓。基督新教认为婚姻虽然不至于到圣礼程度,但认为这是神所设立的一夫一妻的神圣结合而重视婚姻,不赞同离婚,但教会对于普通会众离婚没有意见,或者说没有制约权力。
天主教反对婚前性行为,也反对人工避孕,认为婴儿是从天主而来,并为婚姻爱情中的祝福。基督新教亦反对婚前性行为,但对避孕与否,一般来说没有意见。
天主教和传统的基督新教教会,都反对任何情况下的堕胎行为。
保守的、传统的天主教与基督新教教会,都反对基督徒进行同性性行为,认为同性性行为是一种罪。不少这类教会基于其教义反对同性恋的立场,反对同性婚姻。
传统的天主教与基督新教教会,都要求女性在家庭中担任妇职的角色,服从男人的领导和权威。男人是女人的头。
基督教提倡积极工作。天主教自十九世纪,教宗良十三世颁布《新事通谕》以后提出重视工作之重要及劳工权益,并特将劳动节加上圣若瑟劳工日加以特别记念。
基督新教在周日除了礼拜以外一般开有主日学,是儿童和成人会众进行圣经教育的时间,周间的团契的一个主要活动内容也是学习圣经。天主教一直有主日学教育自幼领洗或外教儿童,并于近年恢复团契(亦即基基团)的做法。
基督宗教设立了许多的神学院,授予从学士到博士多种不同的学位,培育神职人员或增进普通信友神学知识。各宗派神学院一般都存在各自传统及特色。
在历史上教会对于现代教育制度的出现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修道院就有教育及研究的职能,于中世纪至近代培养不少哲学、科学家,如阿奎那、孟德尔、圣贺德佳,并于大学任教,中古大学就以此为基础所建立。
天主教只有一个教会,就是天主教会,是以罗马主教(即教宗)领导的全球教会,以罗马教会为首并管有数十个东方礼教会。
基督新教在组织上有许多不同的宗派和教会,宗派下面有各个地方的当地教会,也有许多教会是无宗派的独立教会,这种情况在华人教会中比较常见,因为没有产生宗派的许多历史因素。宗派和教会的组织结构往往是团队领导,重大事情通过会众投票来决定。
目前在各个容许及保障宗教自由的国家一般都是奉行政教分离,这个理念最早从美国开始,现在被基督徒及教会广泛接受这个原则。不过,不少基督徒认同教会在社会仍有一定的角色。
基督教并没有像伊斯兰教的麦加那样的必须前往朝圣的圣城,其朝圣无时间要求,但朝圣是古今基督宗教的一个重要项目,古时作悔罪的行程,现今作反思信仰的行动。
基督宗教历史中涉及到的几个重要城市,除了少数城市之外,多数都位于巴勒斯坦境内。由于巴勒斯坦是耶稣在世时生活、以及基督教早期发展的地方,基督徒常将巴勒斯坦别称为“圣地”。
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也是耶稣被钉十字架和发生其他众多圣经事件的地方。基督教建立后,城内许多出现在圣经内的地点都建有教堂作纪念、并作为朝圣地。
伯利恒(或译为白冷)是耶稣的出生地。
拿撒勒(天主教称纳匝勒)是耶稣长大的地方,耶稣因而又被称为“拿撒勒人耶稣”。
罗马是天主教会的中心,历任教宗的驻地。在前往耶路撒冷受阻的年代,该城做为替代耶路撒冷之圣地地位的地方。
君士坦丁堡直到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为止,一直是东正教的中心。
亚历山大港作为五牧首之一的座堂所在地,该地也是科普特等东仪教会的中心。
莫斯科是俄罗斯东正教会大牧首的座堂所在地,该地也是俄罗斯东正教教会的中心。
12
基督教在中国一般是指新教。翻阅基督教来华传教历史,大抵有四次。
基督宗教自产生、发展约六个世纪后,便与中国开始了接触。历史上,基督宗教曾四度入华, 先后经历了唐、元、明末清初以及近代初期四个传播时段。但与基督宗教在欧洲的迅速扩张不同,基督宗教在华的经历可谓是命途多舛。基督宗教四次传入,前面三次都以失败收场,只是到了近代, 基督宗教才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而得以渗入中国城乡各地。
基督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接触、交流、碰撞、融合的历史长达1300多年,其在华传播构成了基督宗教在中国存在与发展的坷传教历程。
第一次:景教的传入
基督宗教第一次来华传播为唐朝时“景教”的传入。通过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的证实,基督宗教第一次传入中国是在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 。“景教”即中国唐代对古代基督宗教一异端宗派“聂斯脱利派”的称呼。聂斯脱利派被正统教会打成异端后曾从叙利亚传入波斯、阿拉伯和印度等地,并从波斯传入中国。因此, 唐时中国人最初将之称为“波斯教” ,称其教堂为“波斯寺” ,后来人们根据对这一宗教的深入了解才将之改称为景教。会昌五年(公元845年) ,唐武宗崇道毁佛、下令灭教, 殃及景教等外来宗教,从而结束了景教在中国传播发展长达210年的历史。
第二次: “也里可温”教的传入
基督宗教第二次来华传播为元朝的“也里可温”的发展。“也里可温”也称也里可温教,是元朝时蒙古人对来华基督宗教及其信徒的统称。
“也里可温” 一般被理解为蒙古语“有福缘之人” 的音译,
也有人认为乃意指“上帝教” 、 “信奉上帝之人”或“奉福音教人”。
“也里可温”作为基督宗教在中国的第二次传播,一方面为景教在元朝的复兴,另一方面则指罗马天主教首次到中国来传教。
元朝天主教在其鼎盛时期曾发展了3万多信徒,但随着1368年元朝的覆灭,
“也里可温”所涵盖的景教和天主教亦跟着消亡,这意味着基督宗教的第二次来华以失败告终。
第三次 天主教各修会的传入
基督宗教第三次来华传播指明末清初天主教的传入。这次传教始于西班牙人耶稣会士方济各·沙勿略。1551年从日本搭乘葡萄牙商船到中国广东上川岛,但他因明朝海禁而无法入内地传教,不久即病死岛上。
此后葡萄牙耶稣会士公匝勒等人在澳门建堂传教,从而有了一块立足之地。
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 )等人虽最早入内地传教,但未获成功。
1583年,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作为罗明坚的助手到肇庆传教建堂,此为近代天主教在中国内地传教的真正开端。
1601年,自称“西儒”的利玛窦与西班牙耶稣传教士庞迪沃一道“儒服入京”,获准长驻北京传教。
此后,西方耶稣会传教士纷纷来华,如汤若望、艾儒略、
南怀仁、 卫匡国等人按利玛窦的方式,以其西学知识来助其学术传教,掀起了西学东渐的高潮。
清朝康熙皇帝则因受西方科技文化的吸引而接近并重用一些学有专长的西方传教士,允许天主教在华发展。
这样,中国天主教至18世纪初已有澳门、南京和北京三个主教区,信徒已达30余万人。
然而,明清之际以耶稣会为首的天主教在华传播一方面受到中国一些高层人士的抵制和反对,另一方面在天主教各修会之间和传教士内部也因“中国礼仪”
问题及在华传教策略之争而形成分歧和矛盾。
但是基督教不理解中国的现实。由于基督教本来就是“半出世、半普世”的宗教,在欧洲等地区玩弄政权, 因此也希望到中国来玩弄一下。但是由于错误认识中国的现实, 导致了康熙、雍正时代对基督教的禁止。
罗马教廷要求中国教徒不拜孔子、不敬祖宗、一切以欧洲的形势办。这引起了康熙的震怒。
首先, 康熙是中华帝国的世俗领袖, 在他的眼里, 教皇不过是西方蛮夷小国的领袖,敢以一个蛮夷酋长的身份指挥天朝居民, 对抗大皇帝的权威是一种不可忍受的挑衅。
其次, 康熙是世俗领袖, 而教皇不过是宗教领袖, 在世俗没有承认其权威的时候就干预世俗是一种犯罪行为。
第三,这也引起了康熙的警惕,一个远在万里之外的小小教宗居然能遥控天朝上国的居民,
基督教徒这种只忠于教宗而不忠于皇帝的思想很可能动摇中国的统治根基。
这三点造成了中国当时对基督教的禁止。实话说,中国算比较客气的,早在100多年以前,日本因为信仰问题,几乎杀掉了所有基督教徒。
第四次:基督宗教在中国落地生根
基督宗教第四次来华传教是在鸦片战争前后,而其得以在华真正立足则是凭借着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来华传教的基督教传教士英国马礼逊,他于清仁宗嘉庆十二年(1807)来到中国。马礼逊完成了两项重要的翻译和编纂工作,即汉文基督教经典《圣经》和《华英字典》。
《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相继签订后,欧美列强英、美、俄、德、法纷纷派遣传教士到中国南方5个通商口岸活动,进而将触角伸到北京及中国内地。他们除从事收集情资外,还进行出版书刊、开设医局、创办学校等活动,为在中国大规模传教做准备。
在这一时期,天主教各修会如奥斯汀会、多明我会、巴黎外方传教会、遣使会、
圣母圣心会、圣言会等会的传教士相继来华。
据不完全统计,到19世纪末,分布在中国各地的基督教差会达80个,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信义会、长老会、圣公会、伦敦会、公理会、浸礼会、美以美会等。
至19世纪末,已在中国建成五大传教区、发展教徒达280多万人。
新教各传教差会如伦敦会、公理会、圣公会、浸礼会、长老会、归正会、美以美会、
监理会、循道会、贵格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等也先后来华传教,在中国各地建堂创会。
到19世纪末,其来华传教士已达1500多人,发展信徒达8万多人。
据不完全统计,到了抗战前夕,经过传教士一百多年的苦心经营, 基督宗教教徒发展到了370多万人。
基督宗教前面三次传入中国失败的原因最主要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势,
而当时的基督宗教势力力量弱小,传教士们已经认识到依附于中国人是不可能取得传教的成功的,要依附于更加强有力的外来势力才行。
基督宗教第四次传入中国并在中国扎根,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新的历史背景,列强的入侵给了基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交流,这给基督宗教在中国扎根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这样一来,两者逐渐在冲突中融合,归于一体。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以吴耀宗为代表的几十位中国基督教领袖发表《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即“三自宣言”,号召广大基督教徒在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领导下开展反帝爱国运动,肃清基督教内的帝国主义影响,实现中国基督教的自治、自养、自传。
1954年,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
1980年,中国基督教协会宣告成立。
坚持中国化方向的中国基督教,坚持按“三自”方针办教。不管怎么说,基督教已在中国落地生根了。
但是有一点可以非常明确的预测到,根据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对世界的认识,基督宗教永远也不可能在14亿中国民众中成为最大的宗教信仰,这除了政治原因外,最重要的是中国是一个多元民族的国家,历史久远,佛教、儒家、道家,都在影响着中国人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